
卷五・第一章〈白城門〉
主題:理性秩序的幻象・呼吸與文明的臨界
地景:白石高原、聖都外環霧帶、衡門關
氛圍:白光、靜壓、冷息;風止而聲存。
【一・雪行】
距玄岩崩後半月,沈凌川與藻渺領餘眾北行。
前者披灰衣,後者喉創未癒,氣息微顫。 同行者或來自雲夢澤、或自灰牆潰後逃生, 衣裂足破,肌上猶帶鹽與血。
他們行於雪原之上,無風、無鳥。
幫按讚小說文藝評論區|方格子 vocus
https://vocus.cc/article/68fc6c74fd89780001888328
遠處一線白光橫斷天際,如刀痕, 近視方知,非山非霧——乃牆。
【二・白城前之議】
高原盡處,白霧如墜。
壁無縫、無門,如鏡立於天際; 光自其中滲出,非日非火,冷而不耀。
眾驚而止。
有老者以杖支身,嘶曰:「此地,莫非閻王殿乎?」 少婦掩口而泣:「城無影,人無聲,必是死人居所。」 亦有壯夫怒道:「若是鬼門,何故招人?」 孩童哭啼不止,聲被霧吞,餘韻如水泡。
凌川久立不語,道:「非鬼門,乃人造。」
語未畢,風忽止。
白壁微鳴,如肺吸氣,有霧自縫間滲出,聲若潮息。
眾人駭然。或退,或拜,或以石擊牆。
石無聲而沒。 藻渺以指掩喉,氣音細弱。凌川低聲:「莫懼,是風被封於理中。」
村老顫聲問:「若此真閻王殿,汝仍欲入?」
凌川回顧眾人,神色沉定:「若真有閻王,當讓他聽聽人怎麼死。」
於是眾語頓息,
只餘雪聲細落,與白壁之呼吸相和。
【三・門啟】
白霧微裂,一線光開,
壁心漸展成門,若有形之肺在吐納。 二白甲城衛出於霧中,面覆薄鏡,聲由胸腔而出—— 平直、無抑揚,似鐘聲不帶回響。
「入城者,息可衡乎?」
此語既問,眾人面面相覷,誰也不懂。
凌川啞然。藻渺俯雪,以指書字—— 「吾等尚能呼吸。」
筆畫未盡,門光微顫,
似巨城吸氣,將眾人與寒霧一併納入。
【四・入城】
入得城中,光更白。
街直如尺,無陰影。 行人皆戴銀面,步伐齊一; 呼吸纖細如絲,似共一肺。
牆上列刻五字:平、直、緩、止、衡。
旁有律官監測語頻, 若音高則燈紅,若息亂則鳴警。
凌川心悸如鼓,仍壓聲問:「此地……真無疫乎?」
律官答:「疫止於理。此城以衡為息,以律為聲。」
藻渺喉無聲,只以眼示意。
她的呼吸與眾人不同—— 略急、略亂,卻真。
於是她被記為「語疫倖存」,
凌川被列為「情緒殘留者」。
二人相視,無言。
城中一切仍靜, 唯遠處塔鳴若心跳,冷光不息。
【五・章末】
夜深。
凌川坐於外環階上,雪覆其肩。 藻渺倚牆而眠,氣息微動。 那呼吸與塔鳴錯拍——一快一慢,一真一假。
凌川心念:「若理性能救人,何以無人敢喘?」
遠塔再鳴,如律之鐘。
他閉眼,聽見自己的息, 在此白城裡,顯得異常清楚。
凌川感到窒息。
他嘗試對藻渺說話,卻被巡律官制止:「請勿高於平調。」 而藻渺因無法發聲,被標記為「語疫倖存體」。 她被允許自由行動——因為她的沉默,被視為理性樣本。
五、【章尾意象】
夜裡,凌川立於城牆之上,觀察城燈閃爍如心律。
藻渺睡在階前,他聽見她微弱的呼吸。 每一次吸氣,都似在與整座城的沉默抗衡。
凌川心想:「若理性真能使人不息,這城早該死去。」
他握緊她的手,冰冷卻仍有脈。 那是人性僅存的溫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