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作者為楊應超,過去任職於多家外資投行,擔任科技產業研究的首席分析師,曾撰寫鴻海等大型企業的產業/事業群研究報告。累積二十多年職涯歷程後,他在四十多歲達成財務自由、選擇提早退休。書一開頭寫道,他將本書獻給讀者與子女:當學生準備好時,老師自然會出現──提醒我們保持學習心態,只要真心想學,資源與老師就會出現。
整體而言,本書分兩大主軸:一是職場與效率的心法;二是財務自由(FIRE)的思維與做法。作者年輕時讀過許多成功學書籍,因此文字間也可見到若干與行動、心態相關的技巧與提醒。
關於 FIRE 的技術方法,核心是大家熟知的「4% 法則」。先估算自己每月、每年基本生活需求,並以「年支出 × 25 倍」作為目標資產;達成後,每年以約 4% 的比率提領。投資配置以股票/債券或 ETF 的長期組合為主,長期年化報酬假設約 6%~7%,透過只提領約 4%,其餘再投入複利,以對抗通膨風險。雖然談 FIRE,但本書篇幅更多在分享職場生存與成長建議。作者提醒:我們活著不是為了工作,而是為了自由而活;真正的自由不是逃避責任,而是能主動選擇想要的生活。財務自由的旅程,從「思維升級」開始。
作者在四十多歲達到財務自由,提出幾個重要觀點:
- 「花得到的叫資產」:真正有價值的,是能夠用來改善生活品質、被我們享受與運用的金錢。
- 「花不掉的叫遺產」:過度克制而從不善用金錢,最後僅成為遺產數字。
- 重點在於找到「收入/支出/生活品質」的平衡點。
他強調:自由 = 選擇權。財務自由不等於擁有巨額財富,而是擁有選擇工作的內容、生活的方式與時間的使用。當金錢不再是束縛,人生才真正屬於自己。存錢有兩種方法:不是多賺,就是少花;但重點是「優化(Optimize)」,而非一味「節流」。也就是在不犧牲生活品質的前提下,聰明地提升使用效率與價值。
作者引用曾任巴克萊銀行 CEO 的一句話:「問題不是費用,而是營收。」許多人陷入只會削減開支的思維,卻忽略了提升收入才是財務自由的關鍵槓桿。因此:
- 提升收入比節流更有效。
- 投資自己、提升能力與心智是報酬率最高的投資(學新技能、考證照、轉往具前景的產業、主動爭取加薪與外商機會)。
- 追求 Performance 而非僅盯 CP 值──不要只看標價,應看能創造的成果與長期價值。
職場部分,作者整理出九大黃金法則:
- 薪水重要,但「公司與平台」更重要。
- 學歷是敲門磚;進公司後比的是成績與產出。
- 「最近表現」最重要;沒有功勞,苦勞不值錢。
- 讓老闆高興最重要:理解他/她的目標與壓力,主動協助解題。
- 立即確認與回報:對不確定事項要當場釐清,並以簡短備忘或 Email double check。
- 主動提案、避免驚喜:提前溝通、提出備案。
- 建立個人公信力:準時是最低成本的信用。
- Raise Your Standard:把自我標準設在高於期待的位置。
- Act as If:表現得像你想成為的人,行為會塑造身份。
作者也歸納了職場成功的六大能力,建議持續刻意練習:
- 溝通力:會講也要會聽,觀察對方反應,確保訊息被正確理解。
- 書寫力:文件越短越好;結論先行,細節後補。
- 英文力:口說最關鍵,是跨國公司基本門票。
- 第二專業力:橫向延伸提高市場價值。
- 假設驅動力(Hypothesis-driven):先假設後驗證,避免盲目蒐集資料。
- 積少成多力:每天進步 1%,一年後約等於 37 倍的疊代效果。
在效率與行動面,作者主張:
- 時間管理不如精力管理:把高能量時段留給最重要任務。
- 結果導向(Outcome thinking):先定義目標,再反推路徑。
- 重複力與紀律力:建立日常儀式,讓重要工作自動化。
- 專注高價值任務:用 80/20 原則辨識關鍵工作,別讓自己淪為代工。
最後,作者談到自由的四個層次:
- 財務自由:不為錢煩惱,擁有足夠被動收入可支撐生活。
- 時間自由:能自主決定時間的使用,不被工作綁死。
- 心理自由:不為他人期待而活,不被社會標準綁架。
- 精神自由:內在平靜,不被欲望牽引,活在當下。
我們活著不是為了工作,而是為了過一個屬於自己的自由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