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飛鵬(商業週刊創辦人)
這一系列書的第六本,主題聚焦「如何自我學習」與「偷學」的概念。所謂「自慢」,是對自我能力的深刻認識與自信體現。
— 自學:自己定義問題,主動搜尋資料,提出解決方案,並在實作中反覆修正、優化,培養獨立思考與解題能力。— 偷學:觀察成功者的作法,拆解其方法論,先模仿、再改良、進而創新,把他人經驗內化為自己的能力。
學習可以改變人生;學習是一門「有步驟的專業技巧」。相信自己、勇於試做、持續練習;自學與偷學是生存的良知與良能。
一、自學五步驟:把「問題」變「流程」
自學不是漫無目的的閱讀,而是一套系統化的解題流程。透過以下五步驟,把任何問題轉化為可執行的方案,最後內化成自己的方法:
1)自己想:先界定問題本質,提出初步假設與可能解法,訓練批判性思考。
2)問專家:拿來求證觀點或補齊知識缺口,而非把思考責任外包;帶著準備去請教,而非空手要答案。
3)找書看:搜集直接與間接相關的資料,從多角度理解,建立完整知識架構。
4)網路搜尋:使用多組關鍵字交叉查找,同時評估資訊來源的可信度與時效性。
5)徹底消化:去蕪存菁,將資訊轉為步驟化的執行方案,在實踐中不斷修正與優化。核心目標是把抽象問題具體化,最後形成獨特的工作方法。
二、七步驟讀書法:跟「書」學習的藝術
書是「無聲的老師」——不會主動教你,卻會逼你進入自我思辨。這套方法讓我們從一本書中擷取最大價值:不只讀完,更是讀懂、讀透、能應用。
1)快速掃描提示性文案:封面、目錄、序言、作者簡介,先為本書「定錨」定位與價值。
2)研究目錄與第一章:理解作者寫作動機與全書邏輯架構。
3)速讀全書:掌握各章重點、核心概念與圖表,建立整體印象。
4)精讀重點章:讀—思考—提問—辯證,必要時背誦,做到真正消化與細究。
5)延伸閱讀非重點章:補足脈絡與背景知識,完善知識架構。
6)複習與摘要:用自己的話列出全書「可用重點」與摘要。
7)標記與註記:畫線、寫筆記、貼標籤,便於日後快速回看與應用。
關鍵提醒:讀書不是為了「讀完」,而是為了「能用」。最終目標是產出一份屬於自己的「實用手冊」。
三、跟人學:四類老師與問專家的原則
人是最好的學習資源,因為他們擁有活生生的經驗與實戰智慧——許多「隱性知識」是書中學不到的。善用不同類型的「人師」,是快速成長的關鍵。
1)老闆:最重要、最近的老師。他掌握資源、看得更遠,是職場成長的最佳導師與觀察對象。
2)傑出同事:學他們高效率的工作方法與實用的 Know-How,這些都是經過市場驗證的技巧。
3)資深同仁:熟悉組織生態與潛規則,可幫你避開不必要的彎路與地雷。
4)競爭對手:最好的「偷學」對象。研究其成功之道,絕不允許自己連輸兩次。
問專家三原則:
— 先自我研究:帶著整理過的問題去請教,而非期待對方從零教起。
— 相信說理而非頭銜:檢視答案的邏輯性與合理性,不因對方地位而盲從。
— 理不清就不輕信:若理解不了其論證,就不要勉強接受;持續追問或尋找其他證據。
四、問「因果」比問「結果」更重要
問結果雖快,但多半只「知其然」;問因果雖慢,卻能「知其所以然」,因此更可遷移、可複製、可創新。
— 不佳提問示例:這個要怎麼做?可否給我標準步驟/流程?
— 較佳提問示例:為什麼要這樣做?此決策的考量因素是什麼?若條件改變,應如何調整?
真正的學習,不是背結論,而是理解「為什麼這個答案在這個情境下有效」。掌握因果關係,才能在新場景創造新答案。
五、學習的態度與習慣
學習能力高低,往往不取決於智商,而取決於態度與習慣。養成正確的心態,是持續成長的基石。
— 主動學習:從「我還能多做什麼?」進階到「我還能多學什麼?」不等待被教,主動尋找機會。
— 興趣與成就感:成果與被肯定會強化動機,形成正循環,讓每次小成功成為下一次學習的燃料。
— 紀律與服從:討論階段可以質疑,但一旦做成決定就徹底執行;紀律是把學習轉化為能力的關鍵。
— 面對「輸」:把失敗的痛苦轉成校正訊號,讓每次挫折都成為下次成功的養分。
— 遺忘是必要:選擇性記憶,空出大腦容量給真正重要的事。不是什麼都記,而是記住關鍵。
六、學習曲線:做多・做快・做好
學習曲線揭示一個普遍規律:練習次數增加 → 所需時間減少、錯誤下降、成果提升。這不是線性,而是「先慢後快」的曲線:初期進步慢、容易放棄;但撐過挫折期,後段常迎來加速成長的「甜蜜點」。三個實務原則:
1)做多:大量練習累積經驗值。
2)做快:快速迭代,縮短回饋週期。
3)做好:每次都比上次更好。
關鍵在於「忍過不上手的挫折」,撐到肌肉記憶形成、知識網絡建立的那一刻。書中的學習曲線圖也提醒:多數人在抵達轉折點前就放棄,錯過了精彩的部分。
七、最大的學習障礙:自尊心
許多人不是不聰明,而是太在意面子。害怕暴露弱點、害怕被評價,導致不敢問、不敢學、不敢試。
— 承認短板:每個人都有不同領域的不足;承認無知是學習的起點,不是丟臉。
— 允許被糾正:把批評視為成長禮物,而非對自我價值的否定。被指正代表有人願意幫你進步。
— 把提問當流程:將請教他人內建為工作流程的一部分,讓提問成為習慣,而非例外。
真正有自信的人,不是從不犯錯或什麼都懂的人,而是願意承認不足、持續學習的人;過度的自尊,往往只是脆弱的偽裝。
八、在盲目中做決定:四句口訣
現實中,我們經常在資訊不完整、時間有限的情況下做決策——這是職場與人生的常態。如何在不確定中保持清明?
1)掌握重點看長遠:在複雜局面抓住關鍵因素,不被枝微末節干擾,以長期視角評估。
2)精算已知測未知:充分利用手上確定資訊,合理推測未知變數,降低盲目性。
3)展開細節與步驟:把大目標拆解為可執行的小步驟,讓模糊方向變成清晰路徑。
4)大膽決定放手做:分析完成就果斷行動;行動本身就是最好的資訊來源,邊做邊修正,勝過等待完美計畫。
學習的終極目標,不是知道更多,而是成為更好的自己。把學習當成生活方式,改變就會自然發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