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創業生態系近年快速成長,但也出現一個現象——民間創投在早期階段投入太少,政府的資金又常孤軍奮戰。於是,如何讓「民間創意」與「政策資本」對接,成為當代創投必學的一門功課。

在設立 Dream Fund I 的過程中,也曾思考這個問題:
我們要如何與政策資金搭配?
為什麼要這麼做?
一、搭配的方式:從「同行」開始,而非「依附」
國發基金是行政院層級的政策投資機構,
主要透過「委託民間創投設立基金」或「共同投資」兩種模式。
只要基金有明確主題(AI、高齡、健康、綠能等)並具專業團隊,
就有機會與國發基金「同行」,而不是「附屬」。
而中小企業署與環境部近年推動的搭配投資方案,
則像一個「政策槓桿」:讓創投出資的同時,也能帶動政府資金共同進場,
不但分散風險,也讓民間專業真正導入政策領域。
二、為什麼要這麼做:讓信任成為放大槓桿
創投最難的關卡,有時候還不是選案,而是「募資信任」。
LP(投資人)常會問:
「你們這個基金規模不大、歷史不長,我怎麼確定你們能做到?」
如果基金能與國發基金並列為共同投資夥伴,
那等於擁有一張「國家背書的信用證」。
這不只是信任,更是品牌力與穩定度的放大。
有了這個背書,銀行會對基金的被投資案有興趣,新創在有政府的資源下更願意接受投資。
三、實質誘因:1.5 倍讓利與管理費機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