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朋友們,當我們靜心觀察這個世界,會發現我們所擁有的一切,皆是大自然的恩賜。然而,每年價值超過一兆美元的食物,卻在我們的供應鏈中被悄然丟棄。這不僅是經濟上的巨大損失,更是對地球母親資源的無情消耗,加劇了氣候變遷與生態失衡的危機。在全球仍有數億人遭受飢餓之苦的此刻,食物浪費更是一個深刻的社會與倫理議題。
這份指南的誕生,源於一份深切的慈悲與願景。我們深信,解決任何問題的第一步,始於對問題的清晰認知。因此,精準的「測量」不僅僅是收集數據,它是一面鏡子,讓我們看清浪費的真相;它是一張地圖,指引我們走向有效的解決方案。唯有透過科學、嚴謹的測量,我們才能為各國制定有效的減量策略、追蹤進展,並最終實現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12.3——在2030年前將全球人均食物浪費減半。
本手冊將以謙和之心,引領您從基礎概念開始,逐步掌握測量的核心原則、各部門的實作方法,乃至於更深度的數據洞察。願這份指南能成為您手中的一盞明燈,照亮通往零浪費與糧食永續的道路。南無阿彌陀佛。

--------------------------------------------------------------------------------
1.0 緒論:為何測量是解決食物浪費的第一步
在我們開始這段學習旅程之前,讓我們首先建立一個共同的理解基礎。食物浪費是一個複雜的議題,精準的定義是我們溝通與合作的基石。
1.1 關鍵詞彙定義
在此,我們以謙和的態度,為您闡明本指南中幾個核心詞彙的意涵,確保我們在測量範圍上有一致的理解:
- 食物浪費 (Food Waste):定義: 指「從人類食物供應鏈中移除的食物及其相關的不可食用部分」。最終去向 (Final Destinations): 這些被移除的食物最終會進入以下途徑,例如:共消化/厭氧消化、堆肥/好氧處理、土地應用、受控燃燒、下水道、亂丟/拋棄/垃圾,或垃圾掩埋場。
- 食物 (Food):定義: 任何意圖供人類食用的物質,無論是加工、半加工或生的狀態。涵蓋範圍: 「食物」一詞包含飲品,以及在製造、準備或處理食物過程中所使用的任何物質。因此,食物浪費同時包括了可食用與不可食用的部分。
- 食物損失 (Food Loss) vs. 食物浪費 (Food Waste):區別: 這兩個概念的主要區別在於它們發生在食物供應鏈的不同階段。「食物損失」主要發生在從採後、屠宰後到零售層級之前的生產與供應鏈環節,由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負責監管。本指南焦點: 本指南聚焦於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監管的「食物浪費指數」,其測量範圍涵蓋零售和消費者層級的浪費。
1.2 食物浪費指數與永續發展目標 12.3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12.3(SDG 12.3)明確呼籲:「在2030年前,於零售和消費者層級將人均全球食物浪費減半,並減少生產與供應鏈上的糧食損失。」
為此,我們設立了 食物浪費指數(Indicator 12.3.1(b)) 作為衡量進展的關鍵指標。此指數專注於測量供應鏈末端三大核心部門的食物浪費情況:
- 零售部門 (Retail Sector): 包括超市、專賣店、戶外市集等。
- 餐飲服務部門 (Food Service Sector): 包括餐廳、食堂、住宿餐飲等。
- 家戶部門 (Household Sector): 指所有家庭單位。
接下來的章節,我們將懷著感恩之心,系統性地引導您了解測量的核心原則與準備工作,為精準的數據收集奠定堅實的基礎。
2.0 測量準備與核心原則:奠定數據準確性的基礎
在踏上實地測量的旅程之前,如同建築需要穩固的地基,我們必須先建立一個清晰的測量框架並理解共通的原則。本章節將為後續各部門的具體操作提供統一的方法論基礎,確保我們收集的數據不僅準確,更具備跨區域、跨時間的可比性,這對於全球共同追蹤進展至關重要。
2.1 形成國家估計值的三個核心步驟
要從個別樣本的測量數據,推算出具有全國代表性的食物浪費總量,我們需要遵循一套標準化的流程。這套流程包含三個環環相扣的核心步驟,每一步都至關重要:
- 測量 (Measuring):說明: 這是數據收集的起點。我們在一個被稱為「抽樣單位」(Sampling Unit)的層級進行實際的測量工作。這個單位可以是一個家庭、一間餐廳、一家超市或一個市集攤位。此步驟的目標是獲得該單位在特定時間內的食物浪費淨重。
- 標準化 (Normalizing):說明: 為了讓不同規模的抽樣單位數據能夠相互比較,我們需要進行標準化。此步驟是將第一步測得的原始數據,除以一個相關的「標準化因子」(Normalization Factor)。例如,將一個家庭的浪費量除以家庭成員人數,得到「人均」浪費量;或將一間餐廳的浪費量除以其營業額,得到「每單位營業額」的浪費量。
- 擴展 (Scaling):說明: 這是最後一步,旨在將標準化後的數據推算至全國規模。我們需要運用具備全國代表性的統計數據(即「擴展因子」,Scaling Factor),例如全國總人口、特定行業的總營業額或總員工數,將標準化數據進行放大。透過這個步驟,我們才能從有限的樣本中,科學地估算出整個國家在特定部門的食物浪費總量。
2.2 測量方法論概述
根據不同部門的特性與資源條件,我們可以選擇多種測量方法。以下表格系統性地介紹了六種主要的測量方法,希望能幫助您選擇最適合的工具。

2.3 設計具代表性的抽樣方案
每一次成功的測量,都始於一份周詳且充滿智慧的抽樣設計。一個具備代表性的樣本,是確保測量結果能夠準確反映整體情況的關鍵。我們需要從以下三個維度進行考量:
- 時間代表性:食物浪費的模式並非一成不變。它會隨著一週內的不同天數(如週末與平日)以及一年中的不同季節而波動。因此,抽樣設計必須涵蓋這些變化,例如納入重要的節慶假日或旅遊旺季,以捕捉真實的浪費高峰與低谷。
- 地理與社會經濟代表性:一個國家的內部存在著多樣性。城市與鄉村的生活方式、不同地區的飲食文化、以及不同收入水平家庭的消費習慣,都會影響食物浪費的模式。我們的樣本應如實地反映這些差異,確保數據的全面性。實作指引: 為了將抽象的原則轉化為具體的行動,我們可以遵循以下步驟來進行分層抽樣:識別關鍵區隔: 首先,根據國情辨識出影響浪費行為的主要人口區隔,例如「城鄉差異」與「收入水平」(如高、中、低收入)。確定人口比例: 接著,查詢國家統計數據,了解每一個區隔(例如:低收入城市居民、高收入鄉村居民)在總人口中所佔的比例。按比例分配樣本: 將您的總樣本數(即抽樣群集數量)按照各區隔的人口比例進行分配。隨機抽樣: 最後,在每個區隔內隨機選取指定的群集數量(例如:隨機選取特定數量的低收入城市社區),並在這些群集內隨機選取最終的抽樣單位(例如:家庭)。
- 樣本規模的決定:我們需要多大的樣本才足夠呢?這取決於兩個核心因素:「我們期望的準確度」以及「抽樣單位之間的變異程度」。變異程度越高,我們需要的樣本就越大。計算樣本規模的通用公式如下:其中,「標準差」反映了數據的分散程度,可參考既有研究或進行小規模的先導測試來估計。而「期望的95%信賴區間」則代表了我們對結果精準度的要求。
懷著感恩之心,感謝您耐心地學習這些基礎原則。有了這份穩固的基石,我們便可以充滿信心地進入下一章,探索各個部門的詳細實作指南。
3.0 各部門測量實務指南:分門別類的精準操作
本章節是這份指南的核心所在。我們深知,家戶、餐飲服務與零售這三個部門,如同三種不同土壤的花園,各有其獨特的生態與樣貌。因此,我們不能用同一種方式來灌溉,而需要採用量身定制的測量策略。接下來,我們將懷著細膩與關懷之心,逐一為您提供各部門的詳細操作步驟與注意事項,願您能從中獲得實用的智慧。
3.1 家戶部門 (Household Sector)
家庭是食物浪費最主要的來源之一,也是我們最能發揮影響力的地方。要準確測量家戶的食物浪費,首先需要有效地收集樣本。以下表格對比了三種主要的家戶廢棄物收集方法,希望能幫助您依據實際情況做出最佳選擇。

抽樣與擴展指導
- 抽樣與因子定義:在家戶部門,我們的抽樣單位通常是「個別家庭」。測量後的數據,應使用「人均」(per capita)作為標準化因子。最終,利用國家的「總人口」作為擴展因子,來推算全國的家戶食物浪費總量。
- 樣本規模建議:根據統計學原理,一個具備足夠代表性的樣本規模至關重要。若缺乏可參考的現有數據,我們謙和地建議,初步研究的最小樣本數應為 400 戶。這個數字是基於一個統計學上的保守假設(即樣本的標準差約等於其平均值),並設定在95%的信心水準下,將誤差範圍控制在平均值的±10%以內所計算出來的。一個穩健的樣本規模,是確保最終估計值可靠性的基石。
3.2 零售部門 (Retail Sector)
零售部門是連接生產與消費的關鍵橋樑,其範疇依據國際行業標準分類(ISIC, REV. 4., 47)定義為「零售貿易,不含汽車與摩托車」。其主要的子行業包括:
- 超市與大型賣場 (Supermarkets and Hypermarkets)
- 專賣店 (Specialized Stores): 如肉舖、麵包店、蔬果店等。
- 戶外或臨時市集 (Outdoor or Occasional Markets)
以下表格旨在幫助您權衡不同測量方法在零售部門的適用性。

抽樣與擴展指導
在零售部門,抽樣單位通常是「單一店鋪」。然而,對於街頭或農夫市集,抽樣單位可以是「個別攤位」或「整個市集」,這取決於市集的具體運作模式以及是否需要區分零售與餐飲服務活動。為了將樣本數據擴展至全國,我們有多種標準化與擴展因子可供選擇,每種因子都需要對應的全國性統計數據支持。
- 按銷售食物淨重百分比:標準化因子: 食物浪費量佔該店鋪銷售食物總淨重的百分比。擴展所需數據: 全國零售部門的總銷售食物淨重數據。
- 按每單位營業額:標準化因子: 每百萬營業額所產生的食物浪費公斤數。擴展所需數據: 全國相關零售企業的總營業額數據。
- 按每位員工或每個營業點:標準化因子: 每位員工或每個營業點平均產生的食物浪費量。擴展所需數據: 全國相關零售企業的總員工數或營業點總數。
3.3 餐飲服務部門 (Food Service Sector)
餐飲服務部門的樣貌極為多元與複雜,從街邊小吃到星級飯店,其運營模式與浪費來源各不相同。這種多樣性意味著單一的抽樣單位或擴展因子難以適用於所有子行業,因此在準確性與數據可得性之間進行權衡選擇,便成為本部門測量的核心挑戰。主要的子行業分類包括:
- 餐廳/咖啡館/酒吧
- 員工餐廳與其他食堂
- 住宿餐飲(如飯店、宿舍)
- 教育機構(如學校、大學食堂)
- 醫療機構(如醫院、療養院)
- 體育與活動餐飲(如體育館、音樂節)
- 安全部門(如軍隊、監獄)
- 市集/街頭小吃
優先順序指引
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我們不可能同時測量所有的子行業。這時,智慧的選擇便顯得尤為重要。我們應優先測量那些「供餐量最大」的行業,因為它們最可能產生最大量的浪費。您可以利用現有的統計數據進行初步評估,例如:
- 營業額
- 顧客數量
- 學生總數
- 病床數
透過分析這些數據,我們可以有策略地將資源集中在最關鍵的領域。
抽樣與擴展指導
在餐飲服務部門,選擇合適的抽樣單位與擴展因子,是在準確性與可行性之間尋求平衡的藝術。
抽樣單位比較:

標準化與擴展因子評估:

每一筆精準的數據,都是通往改變之路的基石。感恩您耐心地學習這些實作方法,接下來,讓我們一同探索如何從數據中挖掘更深層次的洞見。
4.0 進階測量:深化數據洞察 (Level 3)
親愛的朋友,當我們完成了基礎的總量測量(Level 2),我們已經向前邁出了一大步。然而,若我們希望制定的策略能如針灸般精準,觸及問題的核心,那麼就需要更深層次的洞察。本章節將溫和地引導您進入Level 3的進階測量主題。這些額外的數據雖然並非強制要求,但它們能極大地增進我們對食物浪費本質的理解,從而制定出更具針對性的減量與循環利用策略。
4.1 區分可食用與不可食用部分 (Edible-Inedible Split)
為何我們要費心去區分食物中哪些部分是「可食用」的,哪些是「不可食用」的呢?因為這直接關係到我們應採取的策略。對於可食用的浪費,我們的首要目標是「預防」;而對於不可食用的部分,我們則應尋求更高價值的循環利用,例如製成動物飼料。
然而,我們必須謙卑地認識到,「可食性」是一個具有深刻文化相對性的概念。雞腳在某些文化中是美味佳餚,在另一些文化中則被視為廢棄物。因此,世界上並不存在一套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分類標準。
分類標準的建立
為了在特定的國家或文化背景下,建立一套客觀、共識的分類標準,我們建議可以透過具代表性的問卷調查來實現。這份調查應涵蓋各個地區與文化群體,詢問受訪者對於一系列「邊界模糊」的食物部分(例如果皮、動物內臟、菜梗等)的看法,從而形成一套符合當地民情的分類指引。
實際應用方法
在進行廢棄物成分分析時,我們可以透過以下三種操作方法來應用這套分類標準。這三種方法在準確度與成本之間存在著權衡,您可以根據實際需求進行選擇:
- 物理分離與分別秤重:操作: 這是最精確的方法。在分類過程中,將混合的食物廢棄物(例如帶肉的骨頭)用物理方式分離成可食用與不可食用的部分,然後分別進行秤重。權衡: 準確度最高,但需要投入最多的人力與時間,成本也最高。
- 比例估算:操作: 透過目測來估計混合廢棄物中可食用與不可食用部分的比例,或者參考權威的「食物成分表」,該表通常會列出不同食物的可食用部分百分比。權衡: 這是一種在準確度與效率之間的平衡選擇。
- 依主要部分歸類:操作: 這是最簡單快速的方法。將整個混合廢棄物歸類到其佔比較大的類別中。例如,將一根帶有少量殘肉的骨頭完全歸類為「不可食用」。權衡: 效率最高,但準確度最低,可能會導致估計偏差。
4.2 追蹤廢棄物與剩食的最終去向 (Destinations of Surplus and Waste)
了解食物離開我們餐桌或貨架後的最終歸宿,對於評估其環境影響與尋找循環經濟的機會至關重要。我們可以將這些去向分為兩大類:
- 非廢棄物之「剩食」去向 (不計入食物浪費指數):重新分配給人類食用: 例如捐贈給食物銀行或慈善廚房。動物飼料: 將剩食轉化為動物的營養來源。(註:根據食物浪費指數的定義,「動物飼料」包含餵養牲畜的飼料與寵物食品。將食物剩餘透過昆蟲(如黑水虻)處理後製成的飼料也歸於此類,不計為食物浪費。)生物材料/加工: 例如「升級再造」(Upcycling),將剩食轉化為新的食品或工業產品。
- 「食物浪費」去向 (計入食物浪費指數):厭氧/共消化: 產生沼氣等生物能源。堆肥/好氧處理: 轉化為土壤改良劑。受控燃燒: 通常用於能源回收。土地應用: 將處理過的有機廢物施用於土地。垃圾掩埋: 最不理想的處理方式,會產生甲烷等溫室氣體。棄置/垃圾: 未經管理的隨意丟棄。下水道: 液體或破碎的固體食物廢棄物流入污水系統。
家戶部門的特殊去向測量
在家戶部門,有兩類特殊的食物浪費去向,它們非常重要,卻難以透過傳統的廢棄物成分分析來捕捉:
- 排入下水道 (Sewer): 如喝不完的湯、過期的牛奶等液體廢棄物。
- 家庭堆肥 (Home Composting): 在家中自行將廚餘轉化為堆肥。
對於這兩類去向,我們推薦使用「食物浪費日誌 (Food Waste Diaries)」作為測量方法。在設計日誌時,我們應注意以下幾點以減少偏差:
- 明確指引: 清晰地告知參與者需要記錄什麼,什麼不需要記錄。
- 簡化流程: 將日誌設計得簡單易用,減少參與者的負擔。
- 鼓勵誠實: 強調數據的匿名性,讓參與者明白他們不會因為記錄的浪費量而受到評判。
- 提供工具: 如有可能,提供小磅秤或量杯,以提高記錄的準確性。
我們滿懷感恩之心,向所有致力於精進數據品質的研究者與實踐者致敬。您們的每一份努力,都為我們更深入地理解與解決問題提供了寶貴的光明。在最後的章節,我們將探討如何應用這些來之不易的數據,將其轉化為真正的行動。
5.0 數據報告與應用:將洞察轉化為行動
親愛的朋友們,我們走到了這趟旅程的終點,但這也正是一個新起點的開端。測量的最終目的,從來不是數字本身,而在於激發「行動」。本章節將以充滿希望的眼光,指導您如何將辛苦收集的數據進行標準化報告,並探討如何應用這些珍貴的洞察來推動有意義的改變,讓每一份努力都開花結果。
5.1 向聯合國報告數據
為了促進全球協作與進度追蹤,各國應將其測量所得的食物浪費數據,透過「聯合國統計司/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環境統計問卷(廢棄物部分)」(UNSD/UNEP Questionnaire on Environment Statistics (waste section)) 進行報告。這份問卷提供了一個標準化的框架,要求各國分別報告零售、餐飲服務及家戶部門的食物浪費總量(Level 2),並可選擇性地提交更詳細的數據,如可食用部分的数量以及不同最終去向的分析(Level 3)。
5.2 數據的策略性應用
一份詳實的測量報告,其價值遠不止於滿足國際報告義務。它是一座蘊含巨大潛力的寶庫,能夠在多個層面啟發並指導我們的行動:
- 建立國家基線:精準的測量數據為國家建立了一個清晰的「起點」。這是衡量未來所有減量政策與行動成效的比較基準,讓我們能夠客觀地評估進展。
- 識別熱點:數據能幫助我們識別出浪費最嚴重的「熱點」——是哪個部門?哪個子行業?甚至是哪一類食物?這使得我們能將有限的資源集中投入到最需要干預的地方,事半功倍。
- 制定精準政策:數據是政策制定的羅盤。有了實證依據,政府可以設計出更具針對性且有效的食物浪費減量政策,避免盲目決策,確保公共資源的有效利用。
- 提升公眾意識:具體的數字遠比空泛的口號更有說服力。透過發布權威的數據報告,我們可以與民眾進行有效溝通,提升他們對問題嚴重性的認知,從而鼓勵消費行為的正面改變。
- 促進公私協力 (PPP):共同的數據基礎是合作的催化劑。當政府與企業擁有對問題規模的一致理解時,便能更容易地建立信任、設定共同目標,並攜手推動公私協力夥伴關係,共同解決這個系統性挑戰。
結語
我們懷著深深的感恩之心,走完了這份指南的全部旅程。請您相信,測量食物浪費,本身就是一項充滿慈悲與智慧的行動。每一次精準的測量,都是我們對地球母親資源的一份珍惜;每一筆被記錄的數據,都是我們對全球飢餓問題的一份關懷。
這條道路需要我們所有人的共同努力。願這份指南能成為您心中的一份力量,鼓勵您、您的組織以及您的國家,共同為實現SDG 12.3的崇高目標貢獻心力。讓我們攜手前行,將對數據的洞察,轉化為對世界溫柔而堅定的改變。
萬分感恩。南無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