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塵與業》
卷一.造夢
終章|夢的隱私與倫理
---沈介第一次在會議室裡沉默了整整十五分鐘。
那是一場針對「人工夢境研究倫理」的閉門審查。
主持人問他:「沈博士,你是否了解這項研究可能帶來的倫理風險?」
他答:「我了解。」
但這句話並不誠實。
他了解的,是風險的技術層面;
他不了解的,是夢被公開後,人類還剩下什麼。
---
一、倫理的灰區
夢一直被視為最私密的精神領域。
在法律上,它既不是個資,也不是財產。
沒有人能為一個夢申請著作權,也沒有人能因夢被竊取而報警。
但一旦夢境能被錄製、播放、甚至重播,它便具備了「可擁有」的條件。
那意味著——夢,將成為商品。
沈介在筆記裡寫下:
> 「如果靈魂有形,它的第一個商品化版本,就是夢的影像。」
---
二、技術報告:意識頻譜解碼
在造夢椅的原型階段,
他將夢境錄影技術整合成三個核心模組:
1. 腦磁場解析器(Neuro-Field Decoder)
將腦磁波變化轉譯為數位光譜模型。
2. 記憶殘留重組模組(Memory Trace Reconstructor)
利用受試者記憶關聯度,推測夢境場景的主體結構。
3. 情緒同步調節器(Affective Synchronizer)
負責模擬夢中「感覺的強度」——痛、恐懼、愉悅。
這三者合成後,夢便能被「再現」。
但那是否還是原本的夢?
還是被技術重構後的一段「心理幻覺」?
---
三、道德的漏洞
研究院內部開始出現爭議。
一位倫理委員質問他:
假設夢裡出現犯罪行為,該由誰負責?
假設夢裡有人對他人施暴,那是潛意識的自然反應,還是罪念的表現?
沈介回答:「夢不構成行為。」
委員反問:「但若你能記錄夢,那夢就被『行為化』了。」
全場沉默。
那一刻他第一次意識到,夢不再屬於睡眠。
它進入了司法、商業與政治的範疇。
---
四、內部實驗報告(節錄)
> 受試者:K-17
> 日期:6月12日
> 狀況:於夢境中產生強烈恐懼反應,心率提升至每分鐘130次。
> 描述:「他說他看到有人在夢裡觀察他。」
> 系統紀錄:同步出現外部監視干擾訊號(-13 dB),來源不明。
沈介停頓許久,
他知道那並非儀器錯誤。
夢的邊界已被打開,而另一端……似乎也在凝視著他們。
---
五、個人備忘錄(未公開)
> 我開始懷疑,我們並非「進入夢」,而是「打擾了夢」。
> 若夢是一種自我修復的精神機制,
> 那麼被觀察的夢是否會反擊?
> 夢有沒有免疫系統?
> 夢能不能自我防衛?
---
他將筆記闔上。
窗外的城市燈光如神經網路般閃動,
那景象讓他突然意識到——人類學會造夢,
卻還沒學會,如何為自己的夢負責。
——全文完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