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塵與業》
卷一.造夢
第九章|儲存夢境的理由
---儲存夢境的理由
隔天早上,K-17 在觀察室醒來時,顯得異常平靜。
他看著天花板許久,像在分辨夢與現實的界線。
沈介問:「記得夢見什麼嗎?」
K-17沉默了十幾秒,才開口說——
「好像……有個聲音在對我說話,但我看不見那人。
他說,『時間到了,可以醒來。可那不是你的聲音。」
---
一、夢的回聲
沈介回到實驗室,反覆檢視昨夜的腦波紀錄。
那段異常波形的時間點,正好對應到語音誘導的結束前五秒。
理論上,K-17 應已進入深層夢期,不應對外部聲音產生認知。
但他卻「聽見」了——甚至記住內容。
這意味著什麼?
代表夢境不是全封閉的。
它有裂縫、有氣孔、有可被滲透的結構。
那裂縫,也許正是「造夢」的入口。
沈介筆記:
> 夢的邊界不是牆,而是膜。
> 它允許意識滲入,也允許外界滲透。
---
二、被動夢與主動夢
實驗數據顯示,所有受試者在聲波與磁波共振條件下,
REM 期的出現時間被提前了平均八分鐘。
換句話說——他們被「加速進夢」。
若夢能被加速進入,那是否也能被「設定內容」?
這便是沈介下一階段的假設:
夢不只是被動生成,而可能是可設計的心靈劇場。
但要達到這一點,他必須能「紀錄儲存」夢境。
沒有錄像的夢,只是推論。
他需要看見它、重播它。
---
三、受試者的異常反應
三天後,K-17 主動回實驗室。
他說自己這兩晚一直做同一個夢——
一個空白的房間,只有一張椅子,
有人坐在那裡,但沒有臉。
沈介沒說話,只靜靜記錄。
他知道那張「造夢椅」尚未完成,但它已在夢裡誕生。
彷彿夢先預演了現實,或說——現實正被夢反向雕刻。
他在筆記裡寫下:
> 若夢能預見尚未存在之物,
> 或許它本身就是創造的前置形式。
---
四、藥物閾值與心靈干擾
在後續測試中,他嘗試降低藥物濃度。
結果顯示,當意識稍微恢復時,夢境干擾大幅下降,
波形雜訊增加,甚至出現「逆向反射」——
也就是受試者的腦波反過來干擾訊號輸入端。
沈介懷疑,人的心智並非單向可被控制的裝置,而是一個會反擊的生物場域。
若造夢機只是機械式輸入,它將永遠無法真正「寫入夢」。
他筆記道:
> 人的夢不能被強迫。
> 所有的造夢,必須以「共鳴」的方式進行。
---
五、夢的道德界線
沈介關上實驗紀錄,坐在暗室裡。
腦中浮現一個未解的問題——若能讀取、儲存、重播夢境,
它還是夢,還是某種被侵犯的私密記錄?
那條問題,沈介沒有寫進報告。
但在那一夜,他做了個夢。
夢裡,他坐在那張尚未製造完成的椅子上,
面前的螢幕閃爍出一句話:
> 「你確定,這是你自己的夢嗎?」
接續➡ 終章|夢的隱私與倫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