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塵與業》
卷一.造夢
第八章|藥物協助的必要性
---K-17 是實驗室登錄的第 17 號受試者。
有酬勞、簽署保密協議、不得洩露任何與「造夢計畫」相關的資訊。
他被安排在隔音室裡,身上貼滿腦波電極、心律貼片與肌電感測器。
沈介在外控室透過監視器觀察他,螢幕上流動著如呼吸般起伏的波形。
> 「造夢之前,我們得先理解什麼是『被夢影響』。」
> ——沈介,研究筆記 06.1
---
一、誘導前的設計
沈介並未立即啟動全系統,而是先嘗試「共振誘導」階段。
他要驗證一個假設:
若夢是一種腦內自生的頻率,是否也能被外部訊號干擾、共振?
實驗室的低頻喇叭播放著經過濾波處理的白噪音,頻率控制在 3Hz 至 8Hz 之間。
這是典型的θ波範圍——人類進入夢境前的腦波節奏。
再配合微量鎮靜藥物與呼吸節奏指導,讓 K-17 的大腦逐漸「對準」此節奏。
沈介筆記:
> 聽覺是人類在進入睡眠中最後關閉、卻最先甦醒的感官。
> 若聲音能影響夢的生成,那麼夢就不是全然的內在事件。
---
二、夢的可塑實驗
約三十分鐘後,K-17 進入穩定睡眠階段。
腦波儀的數值開始呈現出規律的緩波與間歇性突波。
這時,沈介在環境音中加入一段模糊語音——
一句幾乎聽不清的低頻錄音,只能被潛意識辨識為「指令音」。
理論上,這不該有任何意識反應。
但螢幕上卻出現了異常波形:
在K-17的右側顳葉區出現了一串不屬於自然睡眠的同步振盪。
像是大腦在某個瞬間「接收到」一個外部的訊息頻道。
沈介記下觀察:
> 若夢可被聲音調製,那它便具有可塑性。
> 若可塑,則可設計。
> 若可設計,則可製造。
---
三、藥物的必要性
經過十七次測試後,沈介發現一個重點——
被催眠暗示接受度低的受試者,夢中幾乎無反應;
而當鎮靜濃度稍升,意識防衛被削弱,
夢境的受干擾程度便大幅上升。
筆記記錄:
> 「夢的可塑性」與「意識防衛」成反比。
> 若要讓造夢機穩定運作,必須搭配藥物誘導期。
> 精神科醫師稱之為「誘導階段」,我稱之為「夢的閘口」。
---
四、邊界的試探
實驗進行到第四週,沈介開始測試「雙向誘導」——
讓儀器同時輸入聲波與磁波訊號,看是否能在不同層次上影響腦區。
結果顯示,在多重干擾下,大腦會出現極短暫的「波紋重疊期」。
在那一瞬間,受試者的 REM 腦波與外部節奏完全一致,
如同共振的音叉——
夢與機械,似乎在那個剎那,互相「聽見」了對方。
沈介在當天的筆記裡寫下:
> 若能記錄下夢的這一刻,
> 人類或許將第一次看見「被製造的夢」。
---
【章末語】
那一夜,實驗結束後,沈介關掉所有監控螢幕。
控制室的黑暗裡,只剩下儀器逐漸冷卻的微光。
他凝視著那條尚未歸零的波紋——
它仍在輕微振動,像是某個未完成的呼吸。
他知道,那不是錯誤訊號。
那是一個夢,正在等待被喚醒。
接續➡ 第九章|儲存夢境的理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