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師如何用顏色、字體、材質與符號翻譯信念
如果說上篇是信念的故事,那這篇,則是設計師如何把信念轉譯成日常的形狀。他們把抽象的信念轉化為可被看見的形式,透過顏色、字體、材質與符號,讓「理念」變成「感覺」,讓「價值」成為「選擇」。

本圖片為 AI 生成,僅作為視覺延伸使用,不代表真實品牌或產品。 內容著重於文化觀察與設計現象探討。
🎨 顏色:從信仰的亮度,到永續的留白
最早的素食顏色,是宗教的語言。泰國的齋食旗是紅與黃,像光,也像警示。那是「請留意」的顏色,提醒人們節制與敬畏。隨著時代推進,顏色開始降溫。綠色成為共通的象徵,它代表自然、植物,也代表一種「溫柔的力量」。到了現代,品牌甚至不再依賴綠色,而用「留白」與「無色」去傳遞純淨與理性。潔白的包裝、霧面的質地、透明的邊緣,是新世代的「清淨」語彙。
🔤 字體:從誦經的筆觸,到Lifestyle的語氣
在早期的素食產品上,字體帶有宗教的筆意。書法感的「齋」「素」字,每一筆都像祈禱與祝福。到了現代,字體變得更輕、更簡單。手寫字體傳達「自然」;幾何無襯線字體代表「理性」。而近年興起的 Plant-based 品牌,開始使用極粗體、平面排版與對話式標語,像 Oatly 那樣用語言開玩笑,以「親近與態度」取代「教條與莊嚴」。字體的變化,其實是信仰語氣的變化,從「你該如此」到「我想這樣」。
📦 材質:從亮面到霧面,從人工到可分解
素食包裝的材質,也走過一段自我覺醒的歷程。過去強調「衛生」「現代」的亮面塑膠,如今被視為「距離自然」的象徵。再生紙、霧膜、生物可分解材料成為新主流。它們的觸感更溫潤,色澤更低調,就像品牌在告訴消費者:「我不需要閃亮的外表,我要真實的質地。」這種轉變不只是技術的進步,也是消費者心態的變化,從追求安全的工業感,到渴望回歸土地的誠實感。
🪴 符號:葉子的語言,與葉子之後
葉子,也許是全世界最被使用的素食符號。它清楚、柔和、沒有國界。但當「葉子」被過度使用後,新一代品牌開始尋找新的表達方式,有人用「圓形」象徵包容與生命循環;有人用「幾何圖形」表達理性與永續;甚至有人讓動物圖案「消失」,以抽象線條暗示「無傷害」的世界。符號正在從「圖像」變成「概念」,從直接說明,變成情緒暗示。
像 Asda Plant Based 、Van Leeuwen 、THE VEGAN 則以極簡字體與強烈色彩包裝讓「純素」成為時尚風格,這些品牌都在告訴我們:素食的符號不只是一片葉子,也是一種時代的語氣。
小結:從宗教圖騰,到感官語言
從紅黃的齋旗,到黑白的 Plant-based 字體,素食包裝不斷在時代中重新定義「善與美」。這不只是美學的轉向,更是價值觀的視覺化。在台灣,素食文化長期與宗教信仰緊密相連,但日常生活裡,在一般超市仍難見成排的「素食專區」。
多數素食商品出現在有機商店,而「有機」並不等於「素食」。這正是設計可以發揮力量的地方。
當素食包裝不再被宗教色彩或傳統符號框住,而以更具設計感與生活感的語言呈現,它就能像歐美市場那樣,讓「吃素」不只是信仰的延伸,而是一種理念與風格的選擇。
吃素,不一定是戒律,也可以是一種對環境、身體與未來的溫柔選擇。而當包裝開始講述這種「理念型的美」,或許,它就能吸引更多年輕人重新看見素食的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