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7 23:54:36
經濟日報 王薇瑄(聲鮮時采科技營運長、科技媒體專欄作家)
朋友分享了一份八、九〇年代的經典歌單,讓人不禁陷入回憶。當年的偶像周杰倫和蔡依林,專輯一出能長紅數年,歌曲在KTV裡歷久不衰。走進現在的KTV,許多歌手和歌名都陌生不已。今天在抖音爆紅的單曲,可能紅不過幾個月就被下一波流量淹沒。這種對比,點出了當今社會的價值觀轉變:當年的經典仰賴時間的醞釀,如今的爆紅卻是短暫流量催生的曇花一現。這樣的「求快」不僅改變了娛樂產業,更滲入我們生活的每一處。
我們以為效率能換來時間自由,但現實卻相反,效率愈高,時間愈碎。這正是現代社會的「效率悖論」:時間被壓縮,卻不曾真正被釋放。當我們將生活的節奏無限加快時,那個容許我們細細品味、深度思考的「慢經濟」時代,是否已經被時代的洪流捲走了呢?
這種「快」首先體現在我們對效率工具的信仰上。網路工具和AI的出現,初衷是節省時間,但如今的AI生成式服務,正讓結果走向反面。許多設計、文案或企劃案,只須將主管指令「餵給」AI,就能要求它快速產出。這將執行速度推向極致,但諷刺的是,它也正讓我們逐漸喪失深度企劃與策略構思的能力。我們習慣將複雜思考「外包」給機器,繞開了市場分析與趨勢預判等需要長時間沉澱的「慢思考」。當專業人士依賴「極速產出」時,策略構思的深度也被悄然犧牲。
這種對速度的飢渴,也直接侵蝕了我們最寶貴的資源——專注力。我們對內容的耐心被演算法訓練到極限,影片開播10秒沒興趣就滑掉,對長篇文章避之不及。許多老師發現,Z世代和Alpha世代在一個鼓勵「瘋狂點擊、上下滑動」的世界成長,對深度內容的「學習持久力」嚴重缺乏。當孩子面對長時間閱讀測驗,會直言「文章太長」時,揭示的矛盾是:我們身處資訊最豐富的時代,卻可能成為一個喪失深度理解能力的世代。
這股急切的「快思維」也從內容貫穿到物質消費。快時尚巨頭如Zara,憑藉在兩周內完成設計到上架的「快速反應」能力,成功點燃消費者對「即時擁有」的慾望。然而,這換來的代價是:衣櫃裡多少新衣穿了一次就被遺忘?我們對「快」的渴望正在取代對「值」的思考。當市場只獎賞速度,穩定與深層價值自然被擠壓出局。
同樣的這股趨勢在金融投資領域被放大為對「快錢」的渴望。年輕一代將投資視為一場高周轉率的遊戲,比起長期投資的企業價值,他們更傾向追逐虛擬貨幣或短期暴利;在藝術領域,大多數新世代的收藏行為也不再純粹基於熱愛,而是關心「多久可以增值?」與「我買的作品厲不厲害?」
在這種極速周轉的思維下,市場對速度與波動性的追逐,已徹底壓倒了對穩定和深層價值的審視。
當然,相對年長的一代或許還念念不忘過去那種慢步調的生活。那時的成功,來自於對知識的「博聞強記」和對經驗的「累積」。但對出生就在快經濟的新世代,他們是否會隨年華老去,也開始追求慢一點的生活?現在仍懸而未決。他們終生追求「快」,因為「慢」對他們而言,是一個從未存在的概念,是無須納入考量的選項。
慢經濟的年代還回得來嗎?成功不該只被定義為效率的極致,而是能否在自動化的洪流中,仍保有「選擇慢」的自由。八、九〇年代的偶像用時間累積經典,而我們的時代用速度換取瞬間。或許,下一場革命,不是讓世界更快,而是讓人重新學會「慢」。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