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薇趨勢/效率悖論下的失速年代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2025/10/27 23:54:36

經濟日報 王薇瑄(聲鮮時采科技營運長、科技媒體專欄作家)

朋友分享了一份八、九〇年代的經典歌單,讓人不禁陷入回憶。當年的偶像周杰倫和蔡依林,專輯一出能長紅數年,歌曲在KTV裡歷久不衰。走進現在的KTV,許多歌手和歌名都陌生不已。今天在抖音爆紅的單曲,可能紅不過幾個月就被下一波流量淹沒。

這種對比,點出了當今社會的價值觀轉變:當年的經典仰賴時間的醞釀,如今的爆紅卻是短暫流量催生的曇花一現。這樣的「求快」不僅改變了娛樂產業,更滲入我們生活的每一處。

我們以為效率能換來時間自由,但現實卻相反,效率愈高,時間愈碎。這正是現代社會的「效率悖論」:時間被壓縮,卻不曾真正被釋放。當我們將生活的節奏無限加快時,那個容許我們細細品味、深度思考的「慢經濟」時代,是否已經被時代的洪流捲走了呢?

這種「快」首先體現在我們對效率工具的信仰上。網路工具和AI的出現,初衷是節省時間,但如今的AI生成式服務,正讓結果走向反面。許多設計、文案或企劃案,只須將主管指令「餵給」AI,就能要求它快速產出。這將執行速度推向極致,但諷刺的是,它也正讓我們逐漸喪失深度企劃與策略構思的能力。我們習慣將複雜思考「外包」給機器,繞開了市場分析與趨勢預判等需要長時間沉澱的「慢思考」。當專業人士依賴「極速產出」時,策略構思的深度也被悄然犧牲。

這種對速度的飢渴,也直接侵蝕了我們最寶貴的資源——專注力。我們對內容的耐心被演算法訓練到極限,影片開播10秒沒興趣就滑掉,對長篇文章避之不及。許多老師發現,Z世代和Alpha世代在一個鼓勵「瘋狂點擊、上下滑動」的世界成長,對深度內容的「學習持久力」嚴重缺乏。當孩子面對長時間閱讀測驗,會直言「文章太長」時,揭示的矛盾是:我們身處資訊最豐富的時代,卻可能成為一個喪失深度理解能力的世代。

這股急切的「快思維」也從內容貫穿到物質消費。快時尚巨頭如Zara,憑藉在兩周內完成設計到上架的「快速反應」能力,成功點燃消費者對「即時擁有」的慾望。然而,這換來的代價是:衣櫃裡多少新衣穿了一次就被遺忘?我們對「快」的渴望正在取代對「值」的思考。當市場只獎賞速度,穩定與深層價值自然被擠壓出局。

同樣的這股趨勢在金融投資領域被放大為對「快錢」的渴望。年輕一代將投資視為一場高周轉率的遊戲,比起長期投資的企業價值,他們更傾向追逐虛擬貨幣或短期暴利;在藝術領域,大多數新世代的收藏行為也不再純粹基於熱愛,而是關心「多久可以增值?」與「我買的作品厲不厲害?」

在這種極速周轉的思維下,市場對速度與波動性的追逐,已徹底壓倒了對穩定和深層價值的審視。

當然,相對年長的一代或許還念念不忘過去那種慢步調的生活。那時的成功,來自於對知識的「博聞強記」和對經驗的「累積」。但對出生就在快經濟的新世代,他們是否會隨年華老去,也開始追求慢一點的生活?現在仍懸而未決。他們終生追求「快」,因為「慢」對他們而言,是一個從未存在的概念,是無須納入考量的選項。

慢經濟的年代還回得來嗎?成功不該只被定義為效率的極致,而是能否在自動化的洪流中,仍保有「選擇慢」的自由。八、九〇年代的偶像用時間累積經典,而我們的時代用速度換取瞬間。或許,下一場革命,不是讓世界更快,而是讓人重新學會「慢」。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王薇瑄的沙龍
25會員
118內容數
Podcast節目【數位趨勢醬子讀】的專欄作家文章匯流 從科技新聞帶你看產業趨勢,有別於坊間搖旗吶喊式的附和,本節目提供的獨家觀點絕對讓你耳目一新! 你想知道科技新聞背後的微趨勢將如何改變我們的未來嗎?跟著兩位專欄名家一起看就世界還沒發現的微趨勢吧!
王薇瑄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10/14
10月連假讓家庭觀影成了日常。父母很快發現,我的片單清一色是跨越數十年的「老電影」。面對他們「為何不追新片」的疑問,才意識到這些舊光影對我而言,似乎有股無法抵擋的魅力。回溯東吳中文系的求學時光,一門「文學與電影」課堂開啟了我對經典的朝聖之旅。
2025/10/14
10月連假讓家庭觀影成了日常。父母很快發現,我的片單清一色是跨越數十年的「老電影」。面對他們「為何不追新片」的疑問,才意識到這些舊光影對我而言,似乎有股無法抵擋的魅力。回溯東吳中文系的求學時光,一門「文學與電影」課堂開啟了我對經典的朝聖之旅。
2025/09/30
OpenAI與前蘋果首席設計長Jony Ive的合作,是數位經濟近十年來最具象徵性的事件之一。據外媒報導,雙方正聯手開發一系列新型AI裝置,包括無螢幕智慧音箱、智慧眼鏡、數位錄音機,甚至是可穿戴的AI別針,最快可能在2026年底或2027年初問世。
2025/09/30
OpenAI與前蘋果首席設計長Jony Ive的合作,是數位經濟近十年來最具象徵性的事件之一。據外媒報導,雙方正聯手開發一系列新型AI裝置,包括無螢幕智慧音箱、智慧眼鏡、數位錄音機,甚至是可穿戴的AI別針,最快可能在2026年底或2027年初問世。
2025/09/16
近期國際社群平台掀起一股「自動翻譯」浪潮。YouTube、Reddit、Instagram都推出將內容翻譯或自動配音成當地語言的服務。對使用者來說,點開跨國影片時,語言門檻似乎正在消失。乍看之下,這是「全球化」的福音,但這份科技紅利卻正消解「內容」最核心的文化底蘊。
2025/09/16
近期國際社群平台掀起一股「自動翻譯」浪潮。YouTube、Reddit、Instagram都推出將內容翻譯或自動配音成當地語言的服務。對使用者來說,點開跨國影片時,語言門檻似乎正在消失。乍看之下,這是「全球化」的福音,但這份科技紅利卻正消解「內容」最核心的文化底蘊。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忘了當初是怎麼注意到這首歌,一直到現在還是常常在口中哼著。 看著上面的記載是十五年前。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daR5bFsszE
Thumbnail
忘了當初是怎麼注意到這首歌,一直到現在還是常常在口中哼著。 看著上面的記載是十五年前。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daR5bFsszE
Thumbnail
那段時間讓音樂之於我不只流行,還有回憶,專輯則是回憶的證明,歷史的見證。
Thumbnail
那段時間讓音樂之於我不只流行,還有回憶,專輯則是回憶的證明,歷史的見證。
Thumbnail
聽友們好久不見!(探頭)大概超過半年沒有分享喜歡的歌了,時間一走就走到一年一度的金曲獎,今年當然也不會錯過值得聆聽的入圍作品。
Thumbnail
聽友們好久不見!(探頭)大概超過半年沒有分享喜歡的歌了,時間一走就走到一年一度的金曲獎,今年當然也不會錯過值得聆聽的入圍作品。
Thumbnail
唱歌上癮這件事,已是上世紀的事,這回唱女聲,是歌后蔡依林的歌曲,上回是歌神張學友的歌曲,平衡一下,所以這回唱不一樣,輕快的曲風,因為怕唱到斷氣,就唱一段呀~😂 一段歌詞 天空的霧 來的漫不經心 河水像油畫 一樣安靜 和平鴿慵懶步伐押著韻 心偷偷的放晴祈禱你像 英勇的禁衛軍 動也不動
Thumbnail
唱歌上癮這件事,已是上世紀的事,這回唱女聲,是歌后蔡依林的歌曲,上回是歌神張學友的歌曲,平衡一下,所以這回唱不一樣,輕快的曲風,因為怕唱到斷氣,就唱一段呀~😂 一段歌詞 天空的霧 來的漫不經心 河水像油畫 一樣安靜 和平鴿慵懶步伐押著韻 心偷偷的放晴祈禱你像 英勇的禁衛軍 動也不動
Thumbnail
流行樂壇形形色色眾多歌手,能走紅不僅靠實力,很大部分還有機運與人和,能成為長期暢銷歌手或頂級流行歌手都不容易。有些歌手,實力備受肯定,音樂比較沒那麼大眾化,不算真正的頂級,卻一直有著不差的銷售。有些幸運兒,突然有一首歌成為經典代表作,即使後面的作品沒能在攀上高峰,但這一首歌卻足以使其長久立足歌壇。
Thumbnail
流行樂壇形形色色眾多歌手,能走紅不僅靠實力,很大部分還有機運與人和,能成為長期暢銷歌手或頂級流行歌手都不容易。有些歌手,實力備受肯定,音樂比較沒那麼大眾化,不算真正的頂級,卻一直有著不差的銷售。有些幸運兒,突然有一首歌成為經典代表作,即使後面的作品沒能在攀上高峰,但這一首歌卻足以使其長久立足歌壇。
Thumbnail
這個月大多在聽老歌,越來越懶得聽新東西。歌單穿插幾首老歌為正常能量釋放,請同仁勿驚慌,繼續安心工作。
Thumbnail
這個月大多在聽老歌,越來越懶得聽新東西。歌單穿插幾首老歌為正常能量釋放,請同仁勿驚慌,繼續安心工作。
Thumbnail
偶然間又聽見當年偶像的招牌失戀情歌曲:一場遊戲一場夢。 https://youtu.be/B2S1EngkjQk?si=ufctOn7QsgENOjzl 王傑 這首歌曲在民國75年後開始走紅,大街小巷凡是會響動的電子器材都日夜輪番的播送著,這時我剛從服役十年半的飛彈部隊退伍,因為只有軍事專長
Thumbnail
偶然間又聽見當年偶像的招牌失戀情歌曲:一場遊戲一場夢。 https://youtu.be/B2S1EngkjQk?si=ufctOn7QsgENOjzl 王傑 這首歌曲在民國75年後開始走紅,大街小巷凡是會響動的電子器材都日夜輪番的播送著,這時我剛從服役十年半的飛彈部隊退伍,因為只有軍事專長
Thumbnail
^ↀᴥↀ^ノ~讓本喵正式介紹一首好歌 這是周杰倫一首由歌迷填詞的好歌"說了再見"
Thumbnail
^ↀᴥↀ^ノ~讓本喵正式介紹一首好歌 這是周杰倫一首由歌迷填詞的好歌"說了再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