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3 23:15:31
經濟日報 王薇瑄(聲鮮時采科技營運長、科技媒體專欄作家)
10月連假讓家庭觀影成了日常。父母很快發現,我的片單清一色是跨越數十年的「老電影」。面對他們「為何不追新片」的疑問,才意識到這些舊光影對我而言,似乎有股無法抵擋的魅力。回溯東吳中文系的求學時光,一門「文學與電影」課堂開啟了我對經典的朝聖之旅。那一年我每天往圖書館跑,看了超過兩百部電影,彌補了年少時錯過的銀幕傳奇。那些電影沒有炫目的特效,也沒有AI修臉的精準微表情,卻能在一個眼神、一個停頓之間,讓觀眾感到真實的震動。
隨著科技巨輪碾過電影工業。院線片檔期被大量的特效、高科技布景與重聲光製作占領,追求極致的視覺轟炸。直到被問及偏愛老片的原因,才意識到令人留連忘返的不是落後的技術,而是那個尚未被科技浸潤、純粹依賴演員肢體與靈魂詮釋劇情的黃金年代。
父親是資深影迷,常提起蓋瑞.歐德曼(Gary Oldman)那樣的「劇本變色龍」。他能在警探與惡徒之間自由轉換,依靠的不是外在技術,而是對人性的深刻洞察。這樣的演員之所以難得,是因為他們代表著一種被時代邊緣化的力量——真實的瑕疵。
然而,這些經典面孔如今在電影院裡愈來愈稀有。他們可能因年事高、片酬驚人,也可能是「挑劇本」,讓追求聲光特效的時代,對這種非標準化的「人性張力」需求銳減。
隨著人工智慧與深度偽造(Deepfake)技術進步,愈來愈多影片可以只在一個棚內完成。演員的表情透過AI精確微調,身形動作後製修正,聲音和口型都能被完美替換。
當我們追求絕對精準與完美,或許也在扼殺「即興」與「錯誤」所帶來的美感。那種在光影交錯中偶然發生的情感火花,是演算法無法模擬的。這讓我想起一個更廣的命題:今天的AI內容生產,正讓全世界邁向一種「完美的同質化」。
從文字、圖像到影音,AI的確讓內容創作更民主、更高效,但也更平。當每個人都能生成「毫無缺陷」的作品,真正有價值的反而是那些帶著雜質的創作:情緒的破綻、語氣的顫動、故事裡不合邏輯的瞬間。那些不完美,恰恰是人性的證據。
這個道理不只適用於電影,也適用於商業世界。今天,AI客服能精準回覆、報告能自動生成、文案能即時擬稿,但若企業的語言全都被AI「優化」過,品牌之間又有何不同?市場競爭的下一個關鍵,不在於誰更高效,而在於誰更「真」。
「真」不僅是誠實的表述,更是一種帶有人味的專業。那是客服在關鍵時刻多說的一句安慰、老品牌在歷史中積累的文化氣味、領導者真誠表達的態度與願景。這些都屬於無法被量化、無法被複製的資產。
科技可以取代流程,卻無法取代「體驗」。它能模擬聲音、生成影像,卻無法創造情感。真正的競爭力,在於能否讓人感覺到「這背後有一個活生生的人」。
這可能是老片仍占據網路電影資料庫(IMDb)排行榜的理由。這並不是單純的懷舊當道,而是一種對快節奏、重特效與精緻音效的反向追求,更是對劇本與演員深度詮釋的致敬。
在AI正將世界推向「完美自動化」的今天,或許我們都該回頭看看那些老片。它們的光芒之所以穿越時光,正因為其中留存著不完美的痕跡——那份真實,正是人性最無法被取代的部分。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