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我在歐洲的一座小城,眼看火車門在我面前緩緩關上。
心裡湧上的是熟悉的焦躁:生氣、懊惱、難過——為什麼不早點出門?為什麼要安排這趟遠得要命的行程?為什麼要這樣折磨自己?我甚至懷疑,這趟旅行是不是一開始就不該存在。
身為心理師,我當然知道情緒背後的理論,也懂得「轉念」與「呼吸」。但當錯過真實發生時,理論都會暫時失效。那一刻,我做的第一件事,是允許自己生氣。心理學上稱這是「情緒允許」(emotional allowance)——不急著壓抑或解釋,只單純地讓感受存在。
我開始緩慢呼吸,感覺心跳漸漸穩下來。然後才問自己:「如果這班車不是我的節奏呢?」「我是不是又把旅行變成了任務?」
那一刻,我重新理解了《旅行的意義:一位心理學家的旅遊觀察》書中所說的:旅行不是逃離,而是一種與不確定共處的練習。
在錯過與等待之間,我學會安撫自己,也看見了自己的急切與控制。原來所謂「出走」,不一定要去多遠的地方——有時,只是從焦慮的自己裡,走出一小步。
⸻
🧭 心理師小提醒|旅行中安撫自己的三個練習
1️⃣ 呼吸: 當焦慮升起,先不分析原因,只專注在三次深呼吸。
2️⃣ 命名: 對情緒命名——「我現在覺得生氣、害怕、或失望」,這能降低身體的緊繃。
3️⃣ 轉念: 問自己:「這件事除了失控,也帶來什麼新的可能?」
旅行讓我們學會的,不只是欣賞風景,而是如何與自己同行。
預約諮商:https://mental-hug.com.tw/team/XuWeit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