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 NVIDIA 的 GTC 大會都被譽為「AI 界的超級盃」,而這次移師美國政治心臟華盛頓特區,感覺更像是一份描繪「美國 AI 新世紀」的戰略藍圖。NVIDIA 創辦人暨執行長黃仁勳的演講,不再只聚焦於單一晶片的性能,而是從根本的運算轉移、跨產業的生態系建構,乃至於重塑美國製造業,提出一套涵蓋晶片、系統、軟體、平台到完整工廠的宏大願景。
當摩爾定律的物理極限已至,世界對運算的需求卻以指數級增長,黃仁勳給出的答案是什麼?當 AI 不再只是軟體,而是需要全新基礎設施的「新電力」,NVIDIA 又將扮演什麼角色?這篇文章將為你深度解析這次 GTC Washington Keynote 的核心內容,從 Blackwell 架構的驚人效益、下一代 Rubin 平台的首度亮相,到與 Nokia 聯手進軍 6G、用 Omniverse 打造「AI 工廠」,全面拆解黃仁勳口中的「新工業革命」。
NVIDIA GTC Washington, D.C. Keynote with CEO Jensen HuangGTC 亮點:黃仁勳演講精華一次看懂
在深入分析之前,我們先快速掌握本次幾個核心發布與重點:
- Blackwell 平台的驚人效益與巨大需求:黃仁勳揭露,Grace Blackwell (GB200) 系統相較於上一代 H200,在 AI 推論上實現了 10 倍的效能提升,同時帶來 10 倍的 Token 生成成本降低。驚人的效益也帶來了市場的熱烈反應,他透露截至 2026 年,Blackwell 及早期 Rubin 平台的累積訂單能見度已高達 5,000 億美元(不含中國市場)。
- 下一代平台 Rubin 首度亮相,確立「一年一更新」節奏:在 Blackwell 正全面出貨的同時,下一代平台 Vera Rubin 已完成實驗室測試並準備投入生產,預計明年此時或更早就能問世。這款採用完全無纜線、全液冷設計的第三代機櫃級電腦,確立了 NVIDIA 未來將以一年一次的驚人速度進行平台迭代,持續拉開技術差距。
- 跨足 6G 電信未來,與 Nokia 建立戰略合作:NVIDIA 宣布投資 10 億美元與全球第二大電信設備商 Nokia 合作,共同開發名為 NVIDIA ARC 的 AI 原生 6G 無線技術平台。此舉旨在將 AI 運算能力直接帶到電信基站,協助美國重拾在無線通訊技術的領導地位。
- 打造「AI 工廠」,從賣晶片到賣整廠藍圖:黃仁勳正式提出「AI 工廠」的概念,並推出 Omniverse DSX,一套用於設計、模擬、建造和營運 Gigawatt 等級 AI 資料中心的數位分身藍圖,代表著 NVIDIA 的商業模式正從晶片供應商,轉型為 AI 時代基礎設施的總建築師。
- 實體 AI 全面進展,從機器人到自駕車生態系:NVIDIA 強調「實體 AI (Physical AI)」將是下一個重要領域,展示了其在人形機器人 (Project GR00T)、工廠自動化、以及與 Uber 合作的 Robotaxi (自動駕駛計程車) 等方面的佈局。
- 深化企業合作,拓展 AI 應用場景:宣布與網路安全巨頭 CrowdStrike 及數據分析平台 Palantir 建立新的合作關係,將 NVIDIA 的加速運算能力與企業的資安防禦、營運決策深度整合,加速 AI 在各行業的實際應用。
關鍵發布解析:不只 Blackwell,NVIDIA 的下一步棋是什麼?
本次 GTC 的訊息非常清晰:NVIDIA 正在打造一個由它所定義的、端到端的 AI 世代基礎設施。黃仁勳的演講圍繞著一個核心邏輯展開:在運算需求呈指數級增長,而傳統半導體製程微縮效益遞減的時代,唯有重新發明整個運算堆疊,才能持續推動 AI 革命。
新工業革命的基石:從通用運算到加速運算的轉移
黃仁勳在演講開頭便指出,過去 60 年由 CPU 主導的通用運算時代,其根基「登納德縮放 (Dennard Scaling)」與「摩爾定律」已走到盡頭。電晶體的性能與功耗增長已大幅放緩,但世界對運算力的渴求卻因 AI 而爆炸性增長。
為此,NVIDIA 投入了 30 年發展「加速運算 (Accelerated Computing)」。這個模型的核心是將序列處理的 CPU 與大規模平行處理的 GPU 結合。然而,真正的護城河並非 GPU 硬體本身,而是其上的 CUDA 程式設計模型 以及超過 350 個函式庫組成的 CUDA-X 生態系。黃仁勳將其形容為「公司最珍貴的寶藏」,因為它讓開發者能夠針對從計算微影、藥物探索、氣候模擬到金融建模等各個領域,重新發明演算法,釋放 GPU 的全部潛力。這場從通用運算到加速運算的轉變,是理解 NVIDIA 所有後續戰略的根本前提。
Blackwell 架構的效益與「極致協同設計」哲學
面對訓練動輒上兆參數的 AI 模型,單一晶片的性能提升已不足夠。黃仁勳提出的解決方案是 「極致協同設計 (Extreme Co-design)」。NVIDIA 不再只設計晶片,而是從零開始,同時思考晶片、系統、網路、軟體乃至 AI 模型架構,設計出完整的「機櫃級電腦」。
Grace Blackwell NVL72 系統便是此哲學的體現。它透過第五代 NVLink 技術,將 72 個 Blackwell GPU 與 Grace CPU 緊密耦合成一個巨型 GPU,解決過去多節點通訊瓶頸。
這樣的設計帶來了驚人的成果:
- 10 倍效能提升:相較前代 H200,GB200 在處理大型語言模型的推論任務時,效能提升了 10 倍。
- 10 倍成本降低:更關鍵的是,每生成一個 Token 的成本降低了 10 倍。黃仁勳強調:「這是世界上成本最低的 Token 生成方式。」
這點確保了 AI 產業的「良性循環」:更低的成本催生更強大的模型,更強大的模型吸引更多用戶付費使用,從而產生更多利潤投入運算基礎設施的建設。
而緊接著 Blackwell,黃仁勳更首度展示了下一代平台 Vera Rubin 的實體晶片與系統板。這款採用 HBM4 記憶體、性能預計再提升三倍以上的平台,預計明年就會投入生產,以「一年一更新」的節奏,毫不留情地加速創新。
跨足電信未來:NVIDIA Arc 與諾基亞的 6G AI 藍圖
NVIDIA 的野心顯然不止於資料中心。黃仁勳宣布與 Nokia 建立戰略合作,推出 NVIDIA ARC (Aerial Radio Network Computer) 平台,正式進軍 6G 電信基礎設施:
- AI for RAN (無線接取網路):利用 AI 技術即時優化無線電波束成形,根據環境、天氣、流量等因素動態調整,大幅提升頻譜效率與能源效率。
- AI on RAN:這是一個更具想像力的概念。如同 AWS 在網際網路上建立雲端運算一樣,NVIDIA 要在無線通訊網路上建立一個全新的「邊緣 AI 運算雲」。想像未來數百萬個遍布全球的 6G 基地台,都將成為一個個小型的 AI 資料中心,為工業機器人、自動駕駛、AR/VR 等低延遲應用提供即時的 AI 推論能力。
打造「AI 工廠」:從晶片到資料中心的整體解決方案
「AI 工廠 (AI Factory)」是貫穿整場演講的核心概念。黃仁勳指出,未來的資料中心不再是儲存檔案、執行各種應用的通用電腦,而是一個目標單一、專門生產 Token 的工廠。
為了實現這個願景,NVIDIA 推出了 Omniverse DSX,一個用於建造和營運 Gigawatt 等級 AI 工廠的數位藍圖。透過這個在虛擬世界中建立的「數位分身 (Digital Twin)」,合作夥伴可以在實際動工前,就對整座工廠的佈局、電力、散熱、網路進行全面的模擬與優化。西門子、施耐德電機等工業巨頭都已加入這個生態系。
這一步徹底展現了 NVIDIA 的戰略轉型,他們不再滿足於只做引擎(GPU),而是要提供整條生產線的設計圖與作業系統,定義 AI 時代的基礎設施標準。
讓 AI 走入現實:實體 AI 與機器人技術的全面進展
如果說 AI 工廠是生產智慧的大腦,那「實體 AI (Physical AI)」就是讓智慧走入現實世界的手腳。黃仁勳預言,實體 AI 將是繼大型語言模型後的下一個浪潮,而 NVIDIA 為此準備了三位一體的運算平台:
- GB200:用於在雲端訓練 AI 模型。
- Omniverse Computer:用於在數位分身中模擬和驗證機器人的行為。
- Jetson Thor:作為機器人體內的「大腦」,執行即時的運算與決策。
基於此平台,NVIDIA 正與眾多夥伴推動實體 AI 的發展。從 Agility Robotics、Figure AI 乃至 Elon Musk 都在開發的人形機器人,到與迪士尼合作、能模擬細膩情感的可愛機器人 BD-X,再到已經進入商業化轉折點的 Robotaxi 生態系。NVIDIA 宣布與 Uber 合作,未來將把採用 NVIDIA Drive Hyperion 平台的自駕車接入全球叫車網路,加速 Robotaxi 的普及。
TN科技筆記的觀點
黃仁勳在 Blackwell 全面展開之際,就高調展示明年即將量產的 Rubin 平台,這等於是向所有競爭對手宣告:AI 競賽的節奏已經被 NVIDIA 重新定義。當對手還在努力追趕 Blackwell 的效能時,NVIDIA 已經在準備下一代的收割。這種以一年為單位的平台迭代速度,將成為一道極難跨越的技術與資本壁壘,讓競爭者疲於奔命。
同時,NVIDIA 正打算展現根本性的轉變,過去,他們是賣顯卡、賣 GPU 的「硬體供應商」。現在,他們賣的是整合了 CPU、GPU、網路的 NVL72「系統」,是 ARC 和 Hyperion 這樣的「行業平台」,甚至是 Omniverse DSX 這樣的「工廠藍圖」。這是一場精心策劃的價值鏈上移,NVIDIA 不再只想賺取硬體的利潤,而是要透過定義整個系統的架構和標準,來獲取生態系的價值,並建立更深的客戶鎖定。
整場演講,黃仁勳反覆強調「Made in America, Made for the World」。從亞利桑那的晶圓廠,再到與美國能源部合作建造七座 AI 超級電腦,在全球供應鏈重組和科技民族主義興起的背景下,NVIDIA 將自己定位為美國重振工業、確保科技領導地位的核心引擎,這為其帶來了巨大的政策紅利與市場優勢。
儘管 NVIDIA 目前遙遙領先,但整個產業並未坐以待斃。AMD 的 Instinct 系列 GPU 仍在持續迭代,而 Google (TPU)、Amazon (Trainium/Inferentia) 等雲端巨頭也在大力投資自研 ASIC 晶片,試圖在特定應用場景(尤其是推論)上打破 NVIDIA 的成本優勢。雖然 CUDA 生態系是 NVIDIA 難以撼動的護城河,但當 AI 的使用成本成為企業的首要考量時,市場永遠存在著變數。
支持TN科技筆記,與科技共同前行
我是TN科技筆記,如果喜歡這篇文章,歡迎留言、點選愛心、轉發給我支持鼓勵~~~也歡迎每個月請我喝杯咖啡,鼓勵我撰寫更多科技文章,一起跟著科技浪潮前進!!>>>>> 請我喝一杯咖啡
在此也感謝每個月持續請我喝杯咖啡的讀者們,讓我更加有動力為各位帶來科技新知!
以下是我的 threads 也歡迎追蹤、回覆、轉發喔!
>>>>> TN科技筆記(TechNot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