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早安,我們來談談 2025 年 10 月的 GTC。
這一屆不在矽谷,而在華盛頓 DC。這個轉換看似細節,實際上是一場政治表演的開場。 NVIDIA 不只是推出新晶片,而是在重塑誰擁有智慧製造的主導權。
政治舞台上的 GTC:AI 成為國家敘事的一部分
當黃仁勳穿著標誌性的黑皮衣走上台,他第一句話不是談 GPU,而是:「美國的製造正在回來。」這句話在白宮車程 20 分鐘的地方響起,幾乎就是一場地緣政治宣示。GTC 首次選在華盛頓舉辦,象徵 NVIDIA 正主動把自己放入政策框架之中。在美中科技冷戰日益升溫、出口管制尚未明朗的此刻,黃仁勳把敘事焦點從「AI 軟體」轉移到「美國製造」。 他宣布 Blackwell 已在亞利桑那州 Fab 進入量產,並稱這是「美國重返製造巔峰的起點」。
這不僅是技術消息,更是一種姿態。對外,他向川普政府傳遞善意——NVIDIA 是美國的科技資產,不是全球化的叛徒。 對內,他也在向投資者暗示:即使出口政策緊縮,NVIDIA 仍能維持主導權。
GTC 因此不再只是開發者大會,而是一次政策對話的延伸。演講的現場更像一座臨時的國會殿堂,科技、資本與政治在此共構出新的力量平衡。
CUDA 哲學:真正的護城河不是晶片,而是生態
在演講中,黃仁勳語氣特別堅定地說:「GPU 只是硬體,CUDA 才是我們的寶藏。」這句話聽起來像技術口號,實際上是一套經濟哲學。
CUDA 早已不只是程式語言,而是構成 NVIDIA 護城河的生態閉環。每一位使用 CUDA 的開發者,都在為整個網絡增值: 開發者 → 應用 → 投資 → 更多開發者。
這個網絡效應如同操作系統的進化史。就像微軟的 Windows 曾壟斷個人電腦時代,CUDA 正在壟斷 AI 時代的運算語言。 然而,這個生態也暴露出政治脆弱性: 一旦禁售中國市場,CUDA 的網絡將被迫複製出一個平行宇宙版本,導致生態分裂。
因此,黃仁勳選擇在華盛頓強調 CUDA 是美國創新的延續,意在向政策圈表達:封鎖中國,不應誤傷美國自己的創新體系。 他不是在討好川普,而是在向政界解釋:NVIDIA 的成功,已是美國的成功。
AI 是勞動,不是工具
在這場演講裡,黃仁勳首次以「AI 是勞動」為主題,重新定義人工智慧的經濟角色。
他展示了 Cursor(AI 程式助理)與 Perplexity(AI 搜尋夥伴),說道: 「AI 不只是工具,而是能工作的工人。」這句話標誌著一種新的生產觀。過去十年,企業購買軟體,是為了提升員工效率; 而現在,企業投資 AI,是在直接購買「生產力」。換句話說,AI 正從輔助性技術,轉變為獨立勞動者。
在這個邏輯下,AI 不只是應用,而是人力資源的延伸。 未來的公司結構將重新計算成本:員工工時 × 模型算力 × 任務回報率。這也是黃仁勳稱之為「AI 工廠」的真義。
GPU 是機械,CUDA 是製程,而 AI Agent 則是工人。 當這三者結合時,智慧本身成為可以被製造、複製與交易的產品。
Blackwell 與美國製造的象徵性意義

雖然主軸聚焦在敘事與哲學,但 Blackwell 仍是這場大會的技術核心。它結合 Grace CPU 與 Blackwell GPU,採用 NVLink 72 連結超過 1.8 TB/s 的帶寬, 並導入 FP4 量化(4 位元浮點格式),使推論效能比 Hopper 世代提升約 25 倍。
這些數據背後,代表的是「能量效率的政治化」。亞利桑那州的量產並非單純供應選擇,而是一場供應鏈主權的宣言。 NVIDIA 用技術效率的語言,回應全球化分裂的現實。
表演與現實的交叉點
GTC 當天,NVDA(NASDAQ: NVDA)股價上漲約 5%。
投資人將這場演講視為「AI 工廠 × 美國製造」的雙重信號。 分析師指出,這場活動的政治舞台設計與技術節奏完全一致: 先安撫政策圈,再穩定投資信心,最後再啟動下一輪 CapEx 故事。
在這個意義上,GTC 2025 既是產品發表會,也是一次外交行動。它提醒我們,AI 不只是科技的競爭,而是價值觀與國家路線的較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