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裡,熱總是往同一個方向流動,例如從熱咖啡流向冷牛奶。這是我們熟悉的物理直覺,也是熱力學第二定律的核心。但在量子世界裡,這條定律的邊界開始模糊。
在極小的尺度中,熱有時竟能「反向」流動,從冷的物體傳向熱的物體。 這個現象並非違反自然法則,而是揭露出熱力學更深層的結構: 經典世界只是一個近似,而量子世界裡的熱,包含了更細緻的資訊與關聯。
要理解量子熱的反常,必須先回到經典熱力學的四個基石:- 第零定律:若兩個系統分別與第三個系統達成熱平衡,則它們彼此也在平衡中。
- 第一定律:能量守恆,熱與功可互換。
- 第二定律:熱量不能自發地從低溫物體傳遞到高溫物體。
- 第三定律:絕對零度無法達成,系統的熵在此極限下趨近常數。
這四條構成了人類理解能量的語言。然而,當觀察尺度縮小到原子與量子的層級時,這些語言開始需要新的語法。
當熱逆流:量子版的第二定律
傳統熱力學告訴我們,能量流動遵循不可逆的方向性。然而,在量子尺度下,粒子之間的關聯性(或稱糾纏)能改變能量傳遞的方式。 這種「異常熱流」並不違背第二定律,而是揭示出更深層的規律: 經典的熱流方向只是量子規則的近似版本。
在這個尺度中,能量與資訊不再可分。當兩個系統共享量子相關性時,資訊能成為推動熱流的燃料。 也就是說,在量子世界裡,熱不只是能量的傳遞,更是資訊的交換。
資訊與熱:從「小惡魔」到資訊成本
十九世紀的「Maxwell 惡魔」思想實驗曾挑戰第二定律。

這個假想中的存在能辨識氣體分子的速度, 讓快分子進入一側、慢分子進入另一側,創造出人工溫差。 看似違反定律的行為,最後被證明仍要付出代價, 因為儲存與清除資訊的過程會消耗能量、產生熵。
後來人們發現,資訊與能量其實是同一枚硬幣的兩面。這個原理在量子世界更加明顯: 當我們利用量子糾纏操控能量流動時, 本質上就是以資訊作為熱力學資源。 燃燒的不再是燃料,而是相關性本身。
熱作為量子指標:從理論到實驗
近年的理論顯示,某些熱力學量(例如熱容量或磁性響應)能自然地反映量子糾纏的存在。 當量子系統之間存在疊加或糾纏時, 其能量交換方式會顯著不同於經典系統, 甚至可能出現「冷物體加熱熱物體」的異常情況。
這種熱流的反轉並非魔術,而是一種資訊交換。在過程中,量子系統的糾纏逐漸被「燒盡」, 資訊被釋放成熱能。 因此,觀察到異常的熱流,就意味著有量子關聯正在被消耗。
量子溫度計:不破壞的量測方法

物理學家 Alexssandre de Oliveira Jr.(左)與 Jonatan Bohr Brask(右)合作, 與 Patryk Lipka-Bartosik (波蘭理論物理學家)共同提出了一種能在不破壞量子態的情況下偵測量子性的新方法。
最新的理論構想提出了一種新穎的量測裝置。核心概念是建立三個角色: 一個量子系統、一個能儲存資訊的中介(量子記憶體),以及一個熱匯。
中介同時與量子系統與熱匯相互作用,讓量子相關性得以轉化為額外的熱流。 只要測量熱匯吸收的能量,就能知道量子系統中是否存在糾纏或疊加。
這種方法的關鍵在於,它不會破壞原本的量子態。傳統的測量會讓量子疊加瞬間坍縮, 而這種「熱感測」則只觀察能量的流向,保留了量子現象的完整性。
這項原理為量子科技開啟了新的驗證方式。未來,工程師或許能藉由觀察微小的熱變化, 判斷量子電腦中的量子位元是否真的在發揮作用。
同時,這也提供了研究量子重力的新路徑。如果重力場之間存在量子糾纏,那麼其相互作用也應產生異常的熱交換。 換句話說,量測微小的溫度變化,或許能揭開重力是否量子化的謎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