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在南韓舉行的 Trump–Xi 會談,其實不只是「兩位大人物見一面」那麼簡單。從我看來,它同時代表了三個層次的意味:第一,是國際政治信號;第二,是經濟利益與貿易重整;第三,是中美在全球棋盤上的角力走向。我們如果只看表面:關稅有降、稀土出口暫緩、農產品要買。可是我認為,表面背後的「誰在調整、誰在妥協、誰在佈局」才是真正值得關注的。
第一條線:國際政治意涵
- 重新建立對話與局面降溫的信號
自從Trump再度上任後,與中國的貿易、科技、稀土、藥物前驅物等問題一路升溫。比如說,中國一度對稀土出口採取更嚴限制,美國則威脅更高關稅。
筆者認為這次會面最大的一個「政治意義」就在於:雙方都覺得「這樣繼續下去真危險」——全球經濟、供應鏈、科技戰、軍事壓力都可能掉進不可控。於是會面變成先重建信號、先讓情緒降溫的一步。 - 領導人形象與內外政治盤算
Trump稱會面為「12分(out of 10)」這種語言,其實不只是他本人喜歡誇張,更像是他要向國內傳遞:我有在做事、我打得贏。外媒報導時也指出,他說「我們有協議」等語。
而習近平方面,筆者認為也不只是經濟考量,他要表達的是:即便在面對美國這樣強勢的對手,中國也願意坐下、談、讓步——至少部分。對北京來說,這是一種穩定全球局勢、避免被孤立的形象建構。 - 地緣政治/台灣與亞太策略背景
這一點很值得我們觀察:在會談前夕,有報導指出中國在台灣附近進行轟炸機演習。
也就是說:在美中高層展開「溫和化」的談判動作時,背後仍然存在軍事、威懾、地緣政治的張力。這令我認為,這場會談並不是真正「昔日衝突終結」,而可能是一種 暫緩/調整策略。對兩邊來說,都還有很多牌沒亮。
綜合以上,筆者認為這場會面的政治意涵,不只是「和好」或「妥協」,更像是一場 再定位:美中雙方在接受“現實”——不能讓矛盾一路升、高到失控的地步。
第二條線:經濟觀察 — 關稅、稀土、農產品
- 關稅的調整
根據報導,Trump在會後宣布將美國對中國商品的關稅由約 57% 降至 47%。
這個動作不只是「降稅」,而是傳遞一種信號:美國願意給中國一些經濟讓步,因為美方也承認繼續高壓可能對美國自身產業與選票基盤不利。 - 關鍵原物料:稀土(Rare Earths)
筆者認為這是這場談判中最值得關注的「經濟槓桿」。中國曾大幅擴大稀土出口管制,這種管制對全球科技鏈、軍工鏈都有重大影響。
在會後,報導指出中國同意延後新的管制、暫緩對稀土出口新措施,並在談判框架內承諾進一步探討。
這意味著:中國用稀土作為籌碼,但同時也不希望這張牌過早亮出、導致自己被全球視為「供應鏈風險」。而美國願意讓步,部分原因是怕自己被卡在缺料、科技被掣肘。 - 農產品與選票政治
購買美國大豆這件事,不只是商業交易,更是政治考量。因為美國農村選票對Trump這樣的政治人物很重要。報導顯示,中國同意恢復大量向美國採購大豆。
所以這是一種策略:美方讓步一部分關稅,中方回頭買農產,達到雙方都能在本國政治與經濟上「宣示成果」。
第三條線:中美角力趨勢 — 長期關係、選舉操作與全球佈局
- 長期關係的重整
這場會談標誌著一個轉折點:不是回到2018-2019那種「全面貿易戰」狀態,但也不是回到「全然合作」的舊模式。報導中指出,雙方其實準備「暫停升級」而不是徹底結束紛爭。
從這點來看,我認為中美關係正進入一個「調整期」:雙方都明白,在科技、供應鏈、軍事上都有互賴也有互懼。接下來十年,應該會是「合作+競爭」並行,而非單純的對抗或友好。 - 選舉與內政考量
筆者認為Trump很清楚:2026 年的美國中期選舉、以及2028年總統賽都在前方。他這次講「我們有協議」或「會面是12分」這種語句,某種程度上是在對美國選民與支持者說:我有能力處理中國這樣的大對手。 同樣地,習近平也在內部需要顧及經濟放緩、地緣安全、民眾期望等。所以我認為這場會談也不是純外交,而是內政與選舉考量交錯的場域。 - 全球佈局與亞太角色
這場會談選在 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APEC)論壇所在的南韓,並且中美之前也於東南亞、日本有其他談判與協議。比如說,美國在東南亞與馬來西亞、泰國就關鍵原物料簽了協議。Reuters
所以我覺得,這不是只關乎中美兩邊,而是牽動整個亞太區域、供應鏈重整、以及美國在亞太的影響力重塑。中國當然也希望鞏固自己在區域內的領導角色。
這場川習會不是和解,而是中美在全球角力棋盤上暫時停下來喘口氣、重新調整姿勢的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