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Netflix推出的原創韓劇《妳和其餘的一切》,由趙英民導演,宋慧珍編劇,金高銀、朴智賢與金建宇主演,以15集的篇幅,講述了一段橫跨三十年的女性情誼故事。
這部作品不僅是關於柳誾重與千商燕兩位女性的故事,它更像一面鏡子,映照出現代人在親密關係中可能面臨的處境:愛與嫉妒、依賴與背叛、欣賞與比較。本文將嘗試以劇中這段複雜的友誼為核心,結合心理學與哲學的視角,對其敘事、主題與人物進行分析。
(以下劇透,請小心閱讀)
劇情結構:在交錯的時空中拼湊關係全貌
《妳和其餘的一切》的核心,是柳誾重與千商燕之間長達三十年的關係變化。誾重出身平凡,居住在半地下室,敏感而率真,希望透過寫作才華來證明自己;商燕則出身富裕,雖然物質不虞匱乏,內心卻時常感到孤獨與不安。
劇作採用了「當下和回望」的非線性敘事結構,讓故事在兩人不同的人生階段——童年相識、大學時期的情感糾葛、職場的競爭,以及中年面臨生離死別的時刻——之間切換。這種敘事方式讓觀眾如同拼圖一般,逐步拼湊出這段關係從緊密到疏遠,再到試圖和解的完整樣貌。
劇情的推動更多依賴角色內心的掙扎,而非強烈的外部衝突。透過內心獨白、回憶片段以及具有象徵意義的場景(如誾重的半地下室與商燕的公寓),作品細膩地呈現了角色的心理狀態。金高銀與朴智賢兩位演員的詮釋,也讓這段關係中的愛、嫉妒、自卑與驕傲等複雜情緒,顯得真實可感。
關係的內核:友誼理論與社會比較的視角
若要理解誾重與商燕關係中的矛盾根源,可以參考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的友誼理論。他將友誼分為三種:基於利益、基於快樂,以及最高形式的、基於德性的友誼。
誾重與商燕的關係,似乎長期停留在前兩種形式的混合。她們互相需要,也曾共享快樂,但始終沒能成為第三種真正欣賞彼此品格的「德性友誼」。其核心障礙,或許就在於兩人之間始終存在的「不平等感」。
這或許可以引入社會心理學家利昂·費斯廷格(Leon Festinger)的「社會比較理論」來進行解釋。這個理論的核心觀點是:我們會透過與他人比較來進行自我評價,而比較的對象,往往是與我們最相似、最親近的人。這精準地解釋了為何友誼中的欽佩,如此容易質變為嫉妒。當誾重與商燕將對方視為衡量自身價值的座標時,友誼就難免成為一場帶來痛苦的競賽。
無法獨自承擔的死亡:創傷共構與見證倫理
然而,社會比較與階級差異僅是這段關係的表層結構。真正將兩人命運緊緊纏繞的,是一個無法被單獨承擔的 foundational trauma——商燕哥哥「商鶴的死亡」。這一事件並非商燕的個人悲劇,而是她與誾重之間一段共同建構(co-construction)的創傷記憶。
從精神分析角度看,商燕的反應顯現出佛洛伊德所說的「憂鬱」(Melancholia)特徵,她未能完成健康的哀悼,而是將逝去的兄長內化為自我的一部分,形成一個心理黑洞。後續對同名男子的爭奪,則是她試圖填補這個空洞的「移情」(Transference)行為。
但這遠非故事的全貌。更關鍵的是,誾重作為這場悲劇的「在場者」與「見證者」,同樣被捲入了創傷的核心。在此,我們可以試圖透過法國哲學家伊曼紐爾·列維納斯(Emmanuel Levinas)的倫理學思想來深化理解。列維納斯認為,真正的倫理關係,始於「與他者的臉孔相遇」(Face-to-face encounter)。當一個人直面另一個人赤裸的、受苦的臉孔時,便產生了不可逃避的倫理責任。
在商鶴死亡的那個決定性時刻,誾重所面對的,正是商燕那張因巨大悲痛而破碎的「臉孔」。這張臉孔向她發出了一個無聲的召喚與命令:「你必須為我負責」。從那一刻起,誾重不再僅僅是朋友,她成為了這段創傷的見證人。她對商燕的責任,不再是友誼中可以選擇的陪伴,而是一種近乎絕對的、無法推卸的倫理承擔。
這份「見證者的重擔」解釋了誾重為何終其一生都難以真正離開商燕。她們的關係被這次共同的創傷經歷所「綁定」(traumatic bonding)。後來的三角關係,與其說是誾重與商燕的競爭,不如說是兩人對這場創傷的「強迫性重複」(Repetition Compulsion)。商燕透過移情來重演失落,而誾重則被迫回到她「見證者」的位置上,再次確認這段無可抹滅的共同記憶。
因此,縈繞在這段關係中的幽靈,不僅是商鶴的亡魂,更是誾重因「在場」而背負起的、永恆的倫理責任。
當代視角下的友誼:一種動態且生成的過程
在理解了社會比較的外在壓力與創傷共構的倫理重負後,我們或許可以換一個角度提問:這些看似負面的衝突,是否也產生了某些意想不到的結果?
法國哲學家吉爾·德勒茲(Gilles Deleuze)認為,友誼不應被理解為兩個靜態身份的結合,而是一場充滿活力的「相遇」(encounter)。在這種相遇中,雙方都會因彼此的影響而發生轉變。
從這個角度來看,誾重與商燕之間的衝突,便可被理解為一種「強度差異」(intensive difference)的展現。這裡的「差異」並非好壞對立,而更像是一種能產生能量的電壓差,正是這些差異的碰撞,促使兩人不斷地「去領域化」(deterritorialize)。也就是脫離原有的自我認知與安全範圍,並在關係的張力中「再領域化」(reterritorialize),重新找到並建立一個新的自我。
在德勒茲的哲學框架中,友誼的價值不在於達到和諧的終點,而在於這種持續的「生成—他者」(becoming-other)的過程本身。也就是說,在與對方的互動中,不斷成為一個更豐富、更多元的「新我」。因此,誾重與商燕關係中的張力,不應只被視為需要解決的問題,而更應被看作是友誼作為一種創造性力量的必然表現。
視覺呈現與主題深化:死亡面前的和解
導演趙英民在視覺呈現上,也運用了一些對比手法來強化主題。例如,透過兩人居住空間的變化,從早期誾重的半地下室對比商燕的公寓,到後期日益擴大的階級差距。這種視覺差異,具象化了她們關係中始終存在的不對等張力。
商燕罹患絕症的設定,為故事增添了關於生命意義的探討。面對死亡,過往的競爭與怨恨似乎都顯得不再那麼重要。這也迫使兩人必須去思考:在生命的終點,什麼才是真正值得珍惜的?
劇集的結局走向和解,但這種和解並非輕易的諒解。它更像是在充分理解了彼此的軟弱、不堪與複雜性之後,所達成的一種接納。
一段關於關係的真實探討
《妳和其餘的一切》是一部相當細膩的作品,它誠實地碰觸了友誼中可能存在的陰暗面。它沒有意圖去美化一段關係,而是呈現其複雜、矛盾甚至痛苦的真實樣貌。
這部劇作讓我們看到,一段關係可以同時包含欽佩與嫉妒、親密與疏離,甚至被共同的創傷與倫理責任所綁定。它並未提供一個簡單的答案,而是將這個充滿掙扎的過程展現在觀眾面前,引發人們對於自身經驗的共鳴與反思。德勒茲的視角尤其啟發我們,那些看似具有破壞性的衝突,或許正是維持關係活力的必要動力。
在這個強調連結卻又充滿比較的時代,這樣一部深入探討人際關係內在矛盾的作品,或許能為我們帶來一些不同的思考:如何與我們生命中重要的人,在愛與傷害並存的現實中,繼續走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