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遠見雜誌》的文章〈從阿雅與女兒聊買鞋看理財素養:別再說「這是摳摳」!用語精確,讓孩子對金錢運用更有感〉,是一篇以「親子理財教育」為主題的實用報導,核心觀念是——理財教育應該從小開始,並且從日常生活中教起。
整理出重點摘要如下 👇
🧭 主題
讓孩子從日常學理財,培養正確金錢觀與價值觀。🧒 各年齡層的理財教育重點
一、幼兒階段:認識金錢、學會延遲滿足
- 7歲前是理財習慣形成關鍵期。
- 用真實貨幣(非電子支付)教孩子「錢的價值」。
- 避免模糊詞:「摳摳」「錢錢」,要用明確金額。
- 可帶孩子數銅板、存透明撲滿。
- 練習延遲滿足:例如等週末才能吃冰淇淋聖代。
- 幫助孩子理解儲蓄與等待的價值。
二、小學階段:練習用錢、分辨「想要」與「需要」
- 開始給零用錢,但要明確界定用途。
- 生活必需由父母支付;非必需品由孩子自行安排。
- 鼓勵記帳與預算規劃。
- 教孩子辨識行銷訊息與廣告誘因。
- 可帶孩子開戶、玩桌遊(如大富翁),初步了解投資。
- 鼓勵分享與奉獻,理解金錢的社會意義。
三、中學階段:理解「價格」與「價值」,做出好決定
- 學習區分:「費用」vs.「投資」。
- 費用:消費後無產出(如吃喝玩樂)。
- 投資:能促進成長或與生涯相關(如學習吉他)。
- 培養判斷消費價值的能力。
- 可討論「金錢與幸福」等抽象議題,激發思考。
- 若孩子有興趣,可嘗試小額投資,體驗金錢運作。
- 鼓勵生涯探索,讓孩子了解收入、學費與未來規劃的重要性。
💡 專家共識
- 「珍惜」是理財教育的核心。
- 父母應用精確語言與實際練習引導孩子,逐步建立金錢感。
- 在安全的引導下「犯錯」,能培養責任感與同理心。
- 理財教育的目標,不只是會存錢,而是能做出負責任的金錢決策。
🏁 核心結論
理財教育不是教孩子「省錢」,而是幫他們理解:
💬「金錢是資源,花費是選擇,選擇背後是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