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學界普遍認為海洋島嶼由於缺乏陸生的頂級掠食者,其生態結構與演化模式會和大陸地區的生態系截然不同,當缺少頂級掠食者時,島嶼上的生物常會出現一系列獨特的演化結果,部分物種會從原本次級掠食者的生態位演化成頂級掠食者,例如大型鳥類、蛇類或中小型鱷魚等,與大陸上常見的頂級掠食者如:大型哺乳動物或主龍類等形成對比。 然而這些島嶼的頂級掠食者往往缺乏大陸頂掠的捕食力度,因此其他物種可能會因掠食壓力減少,逐漸喪失防禦掠食者的行為或形態上的保護機制。這些現象在現代,和第四紀的西印度群島陸地生態系中有著明確的例子,因此科學家們長期認為,當地的生態系統主要是透過偶然的漂浮擴散事件逐步建立的,才會導致缺乏某些生態位的生物。 不過,一項 2025 年的研究對這一觀點提出了挑戰,研究人員在伊斯巴紐拉島上發現了幾件屬於新近紀晚期鱷形類(Crocodyliformes)西貝鱷科(Sebecidae)的化石,這一發現表明,古代的西印度群島曾經存在真正的陸地頂級掠食者,其生態結構與同時期的南美洲相比更為接近,而與今日島嶼上以鳥類與爬蟲類為主的掠食網有著明顯不同。
西貝鱷
西貝鱷科是一群已經滅絕、完全陸生的鱷形類動物,體型最長可達約 6 公尺,其與現代的鱷魚具有較近的親緣關係,擁有眾多種類。
其最早出現於白堊紀晚期的西班牙,不過到了新生代時期,西貝鱷科的化石則大多都出現在南美洲,直到新近紀時期徹底消失,同時西貝鱷也是南方鱷亞目(Notosuchia)中最後滅絕的一支演化支,是第四紀之前南美洲重要的頂級掠食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