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龍是一類生存於中生代時期的爬行類動物,其有著多樣化的形態與物種,同時翼龍也是第一批擁有飛行能力的脊椎動物,因此對於翼龍飛行的研究一直都受到科學家們的矚目。在近幾年的研究顯示,翼龍自剛孵化的幼年期就已經能夠飛行,但那時的身體結構似乎明顯較為脆弱。2025 年,一項研究描述了出土自索倫霍芬石灰岩的幼年翼龍化石,則為此觀點提供了一個實例。
索倫霍芬石灰岩
索倫霍芬石灰岩(Solnhofener Plattenkalk)是位於德國南部的一個著名採石場,其沉積於侏儸紀晚期,當時的沉積環境為一系列與淺海相連但相對封閉的潟湖。這些潟湖鹽分高、底層水體缺氧,幾乎沒有食腐生物能棲息,加上沉積物細緻且擾動極少,使得掉入其中的動植物屍體能在短時間內避免嚴重破壞,並在後續快速掩埋與礦化作用下保存下來。因此當地以出土大量精美的化石而聞名,其中就包含了所有的始祖鳥(Archaeopteryx)化石。除此之外亦有魚類、魚龍、翼龍、無脊椎動物和植物等的化石。
這其中光是翼龍化石就有500多具,因此索倫霍芬石灰岩的翼龍化石一直以來都是科學家了解翼龍解剖結構、演化與飛行等的重要依據,此外特別的是這些翼龍化石中的大部分都是幼年個體,而且幼年個體也往往更完整。
標本
這次的研究描述的標本為兩具幼年翼手龍(Pterodactylus)化石,年代約在 1.53 億年前至 1.48 億年前,兩具化石分別為提通期的 MBH 250624-07 和啟莫里期的 SNSB-BSPG 1993 XVIII 1508。
這兩具化石體型幾乎一樣大,頭長僅有 2.5 至 3.3 公分,只有最大個體的八分之一,翼展約在 18 至 22 公分之間,同時這也是翼手龍近 50 具標本中最小的。對化石標本的個體發育狀態分析表明牠們都是剛孵化幾天至幾周的新生個體。 這兩具標本前肢的肱骨都受到創傷,MBH 250624-07 的左前肢肱骨在遠端三分之一處出現骨折,而 SNSB-BSPG 1993 XVIII 1508 則是在右前肢肱骨遠端三分之一處出現骨折,兩具標本的骨折位置切面都非常平整,且沒有重塑跡象,骨骼沒有發生其他變形,而個體在死亡之後,因外力造成的骨折,往往會是骨骼發生變形,因此可以判斷這些骨折都發生在翼龍生前,並且在骨折後不久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