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地球母親的悄悄話:七個點亮未來的智慧故事

更新 發佈閱讀 13 分鐘

序言:一封來自未來的邀請函

親愛的孩子,你好。

當你看見聯合國《世界城市報告》中那些令人憂心的氣候衝擊與不公義時,請不要害怕。請將它看作一封來自地球母親的邀請函,溫柔地邀請我們,去重新發現那些早已存在心中,卻被短暫遺忘的古老智慧。

我們有時候會忘記,自己和河流、森林、身邊的每一個人,都像是一棵大樹上的葉子,本就是一體。當我們在心中築起高牆,相信自己是孤立的、分離的,痛苦和問題就出現了。這種「分離的妄想」,正是我們所有挑戰的根源。

這份故事集,將帶領你踏上一趟環遊世界的旅程。我們將一起去聆聽七個真實的、充滿希望的故事,看看在地球的不同角落,人們是如何記起自己與萬物的連結,並用愛與智慧採取行動,療癒自己,也療癒著我們的家。

現在,讓我們輕輕地將第一站,停留在一個懂得與山林共生的美麗島國——日本。

raw-image


1. 日本的故事:會賺錢的「森林牛奶」

在日本京丹後市,時間彷彿慢了下來。這裡曾面臨著許多鄉村共同的困境:年輕人紛紛前往大城市,傳統的農林漁業日漸停滯,村莊也漸漸老去。我們該如何發展經濟,才不會傷害滋養我們的土地?

他們沒有選擇複製城市的工業化道路,而是回頭向古老的智慧請益。這份智慧,被稱為「里山倡議」(Satoyama)。

「里山」的智慧,就是相信人類的村莊(里)和周圍的山林(山)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可以互相照顧、共同繁榮。

這不是一句空泛的口號,而是一套可以實踐的行動指南。京丹後市的居民們這樣做了:

  1. 發展「林間放牧」 他們讓乳牛在森林中自由地吃草。這聽起來似乎會破壞森林,但奇妙的是,牛隻的啃食反而改善了森林的棲地品質,讓林地變得更健康、更有生機。
  2. 創造「獨特產品」 在健康森林裡長大的乳牛,產出的牛奶帶著獨特的風味。居民們將其命名為「森林牛乳」,還有用無污染水源灌溉的「森林米」。這些產品因為友善環境,而擁有了更高的價值,在市場上大受歡迎。
  3. 實現「資源循環」 他們不浪費任何一份來自大自然的禮物,積極推動生質能源和自然資源的循環使用,讓整個社區的運作形成一個健康的生態圈。

這份智慧教會我們

「里山」模式最動人的地方在於,它證明了保護環境不僅不是一個經濟負擔,反而成為了創造穩定收入、吸引年輕人回鄉的「寶藏」。在許多地方,當人們試圖讓環境變好時,卻常常發生一件令人難過的事:美麗的公園建好了,房價卻漲高了,反而趕走了長年居住於此的人們。但在里山,我們看到了一種名為「綠色在地化」的溫柔革命,它與前者完全相反。它不是讓外來的力量趕走本地人,而是讓生態的療癒成為本地人留下和回家的理由,將希望深深地錨定在土地上。

--------------------------------------------------------------------------------

從日本的山林,我們的旅程將跨越太平洋,來到一片古老的大陸。在那裡,人們不僅與自然和諧共生,更給予了自然母親應有的「權利」。

2. 南美洲的故事:當憲法為「大地母親」發聲

在南美洲的大地上,迴盪著兩種深刻的呼聲。一種是來自世世代代受壓迫人民的「窮人的呼聲」,這在「解放神學」中得到了共鳴,強調對窮人的優先選擇。另一種,則是來自被過度開採土地的「大地的呼聲」,這源自原住民古老的宇宙觀。

這兩種呼聲,共同催生了一種名為「美好生活」(Buen Vivir)的智慧。

raw-image

這份智慧最偉大的實踐,發生在厄瓜多等國家。在那裡,原住民組織、天主教社群與知識分子攜手進行了一場「集體社會創新」,他們完成了一件驚天動地的事:將「自然權利」寫入了國家憲法

這一步的意義無比深遠。從此,大地母親(Pachamama)在法律上不再是可以被買賣、被開採的「東西」或「財產」,而是一個和我們一樣,擁有自身權利的「法律主體」。

這份智慧教會我們

南美洲智慧的偉大之處,在於它將兩種慈悲牢牢地綁定在一起。在這個框架下,保護地球和關愛窮人從此密不可分,從根本上杜絕了任何「為了環保而犧牲弱勢」的可能。例如,為了保護一片森林(愛護大地)而驅逐世居於此的原住民(傷害窮人),這種行為本身就違背了「美好生活」的根本原則。這從源頭上療癒了「分離的妄想」,避免了「綠色仕紳化」的陷阱。

--------------------------------------------------------------------------------

賦予自然權利,需要深刻的謙卑。接下來,我們將前往人類的搖籃——非洲,去學習一種根植於「我們」而非「我」的古老智慧。

3. 非洲的故事:因為我們,所以我存在 (Ubuntu)

當人與人之間產生了深刻的傷害,我們該如何走向未來?在非洲的哲學中,有一個非常美麗的詞,叫做「Ubuntu」(烏班圖),它為我們指引了方向。

「我因我們而存在」(I am because we are)

這句話的意思是,我的生命價值與完整,來自於我和他人的深刻連結之中。

這份智慧最震撼人心的應用,是在南非結束種族隔離制度後成立的「真相與和解委員會」。當時的南非社會充滿了撕裂的傷口與仇恨,但委員會的目標並不是像傳統法庭那樣去懲罰加害者,而是進行一場「恢復性正義」的實踐。它的核心是「恢復關係」與「集體療癒」,讓整個國家能共同面對創傷,走向和解。

如果我們用「Ubuntu」的視角來看待全球氣候議題,一切都將不同。當前的氣候談判,時常陷入富裕國家與脆弱國家之間關於金錢與責任的對抗。但如果我們視彼此為一個全球家庭,這場談判就不再是法庭上的攻防,而是一場全球性的「真相與和解」過程,我們的共同目標,是療癒我們共同受傷的家園。

這份智慧教會我們

非洲的智慧教導我們,面對氣候挑戰,我們最需要的不是更多的對抗、指責與懲罰,而是一種「恢復性正義」的慈悲。這是一種深刻的智慧,它承認我們彼此相連、命運與共,並邀請我們以療癒而非懲罰為目標,共同承擔起修復家園的責任,療癒因「分離」而造成的集體創傷。

--------------------------------------------------------------------------------

從非洲的集體智慧中,我們看到連結的力量。現在,讓我們回到亞洲的台灣,看看一個小島如何透過由下而上的溫柔力量,守護自己的家園。

4. 台灣的故事:泰雅族的Gaga與寧靜的革命

面對外來文化的衝擊,古老的智慧該如何存續?台灣原住民的經驗,為我們上了一堂關於「韌性」的深刻課程。

一個鮮明的對比發生在兩個原住民社群之間。在新竹司馬庫斯,泰雅族(Atayal) 社群面對外部世界的衝擊,成功地、主動地「調適」了他們的傳統社會規範(Gaga),不僅保護了珍貴的森林,更讓傳統智慧與現代需求找到了結合點。然而,在蘭嶼, 的傳統制度卻不幸地被外部力量(如主流教育和經濟體系)所「崩解」,導致他們失去了有效管理海洋資源的能力。

這個對比告訴我們:守護古老智慧的關鍵,從來不是將它冰封起來,而是給予在地社群完全的信任與自主權,讓他們能親手將智慧的活水,引入當代的河道。

除了原住民的智慧,台灣還發展出另一種獨特的溫柔力量,稱為「社區營造」。這是一場「寧靜的革命」,它不追求激烈的街頭抗爭,而是專注於:

  • 在「日常生活」中,透過溝通建立共識。
  • 透過「社區大學」等平台,讓居民為了共同的社區利益而一起學習。
  • 堅持以人為本,由下而上地、溫柔而堅定地解決身邊的問題。

這份智慧教會我們

台灣的故事告訴我們兩件重要的事。第一,守護原住民的智慧,關鍵是給予他們「自主權」,讓智慧之河能夠繼續流淌。第二,真正的社會變革,可以不是來自驚天動地的吶喊,而是源於像「社區營造」這樣,在日常生活中持續不斷、溫柔而堅定的努力。

--------------------------------------------------------------------------------

台灣的故事讓我們看到在地社群的力量。接下來,讓我們看看在北美,強大的公民力量是如何監督政府,推動一場充滿爭議卻又意義重大的氣候行動。

5. 北美洲的故事:一份好壞參半的成績單

我們常常聽說要保護地球,卻很少問:環境污染的代價,是由誰在承擔?

在美國,一場名為「環境正義」的運動回答了這個問題。它的根,深深地扎在美國的民權運動之中。它繼承了為人的尊嚴與平等而戰的血脈,並發出一個強大的詰問:為何環境污染的負擔,總是不成比例地落在有色人種、原住民和低收入社群這些弱勢群體的身上?

近年來,美國的《通膨削減法案》(IRA)正是這場運動取得的重大成果之一。然而,這份法案就像一份「好壞參半的成績單」。這提醒了我們一種深刻的智慧,稱為「不圓滿的慈悲」。意思就是,即使我們的出發點是良善的(如推動綠色能源),但如果過程中夾雜了未被覺察的疏忽或貪念(如忽視了勞工的尊嚴),結出的果實也會是善惡夾雜、甜中帶苦的。

raw-image

這份智慧教會我們

這個故事最深刻的啟示在於,它提醒我們「不圓滿的慈悲」。即使是出於推動綠色能源的「善念」,如果在過程中忽視了對「人」的關懷(例如勞工的經濟尊嚴),最終的結果也可能帶來新的傷害與不公。這也凸顯了,一個強大而活躍的公民社會,其持續不懈的監督,對於確保政策的公正與完整是多麼重要。

--------------------------------------------------------------------------------

從複雜的政策博弈中,我們再次看到「人」的重要性。最後,讓我們跨越所有文化,探尋一條能直接觸動每個人心靈的普世道路。

6. 普世的故事:藝術與音樂,療癒氣候焦慮的心靈處方

面對無窮無盡的氣候壞消息,我們的心很容易生病。一種名為「氣候焦慮」的無力感和「癱瘓性的恐懼」,常常會悄悄地侵蝕我們的行動力,讓我們在絕望中動彈不得。

這時候,我們需要一劑「心靈處方」。而藝術、音樂與文學,正是療癒這種集體心理創傷最溫柔、也最有效的良藥。

  • 喚醒同理心:科學數據告訴我們事實,但一個動人的故事、一幅畫或一首歌曲,能讓我們真正「感受」到與受苦的生命、與受傷的地球之間的連結。
  • 轉化負面情緒:音樂和藝術擁有一種神奇的力量,它們能接住我們的焦慮、悲傷和憤怒,並將這些沉重的能量,轉化為「行動的勇氣」與希望。
  • 創造集體連結:它們能將一個個孤單的個人「連結」在一起,共同分享情感,形成一股足以改變社會的、溫柔而有力的集體心跳。

這份智慧教會我們

藝術並非可有可無的點綴,它是實現氣候行動的「核心靈性技術」。因為,所有真正偉大而持久的行動,都必須源自於一顆被療癒、被啟發、充滿慈悲與勇氣的心。當我們的心被觸動時,改變才真正開始,那癱瘓性的恐懼才能被轉化為具足韌性的行動力。

--------------------------------------------------------------------------------

當我們的心被藝術所觸動,我們便已走在回家的路上。這趟旅程即將結束,讓我們一起回顧所見,並將這些智慧的種子,播撒在心田。

結語的祝禱:我們本就是一體

親愛的孩子,我們以最深的感恩之心,走過了這趟旅程。我們看到日本的共生經濟、南美洲的憲法慈悲、非洲的集體療癒、台灣的在地力量、北美的倫理警惕,以及藝術的普世力量。

雖然這些故事來自不同文化,說著不同語言,但它們都指向同一個簡單而深刻的真理:「我們本來就是一體」。我們所有的痛苦、所有的危機,都僅僅源於我們忘記了這個實相。

請記得,淨土不在遙遠的未來,它就在我們每一個當下的選擇裡。當我們的每一個念頭、每一個行動,都願意從「分離」轉向「連結」,從「索取」轉向「感恩」,從「恐懼」轉向「慈悲」時,我們就是在用自己的雙手,親自創造一個更溫柔、更美好的世界。

萬分感恩,南無阿彌陀佛,感恩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人間淨土與極樂之光的沙龍
4會員
836內容數
懷著無盡的感恩之心,感恩給予我支持的師長與親友,更感恩即將閱讀此文的您,願意撥出寶貴的時間。 「人間淨土」始於我們當下這顆清淨的心;「大同世界」是人人都能被溫柔善待、彼此關懷的仁愛家園;「彌賽亞時代」則是盼望一個戰爭止息、和平降臨的圓滿未來。 它們都是引領我們走向光明的慈悲指引。 無限感恩,願您平安喜樂。南無阿彌陀佛
2025/11/01
本文的核心論點是:我們城市面臨的外部危機——氣候變遷的嚴峻挑戰與社會不公的深層創傷——正是我們內在集體心識的直接顯現。真正的療癒之道,不在於單純的外部修補,而在於將外部的行動與內在的轉化深度整合。
Thumbnail
2025/11/01
本文的核心論點是:我們城市面臨的外部危機——氣候變遷的嚴峻挑戰與社會不公的深層創傷——正是我們內在集體心識的直接顯現。真正的療癒之道,不在於單純的外部修補,而在於將外部的行動與內在的轉化深度整合。
Thumbnail
2025/11/01
聯合國《2024年世界城市報告》不僅視為一份冰冷的數據報告,更將其視為一封來自我們集體家園的慈悲診斷書,一面映照我們內心世界的明鏡,或許就能從中找到安頓與前行的力量。報告的核心觀點振聾發聵:「應對氣候變化和實現更可持續、更公平的城市化是同一枚硬幣的兩面」。
Thumbnail
2025/11/01
聯合國《2024年世界城市報告》不僅視為一份冰冷的數據報告,更將其視為一封來自我們集體家園的慈悲診斷書,一面映照我們內心世界的明鏡,或許就能從中找到安頓與前行的力量。報告的核心觀點振聾發聵:「應對氣候變化和實現更可持續、更公平的城市化是同一枚硬幣的兩面」。
Thumbnail
2025/11/01
生理與心智更新:對應「自我超越」,是實現個人願景的基礎。 心智更新:對應「改善心智模式」,挑戰舊有思維。 精神更新:對應「建立共同願景」,連結核心價值與目的。 社會/情感更新:對應「團隊學習」,滋養創造性合作關係。 整體平衡的思維:正是五項修練的核心——「系統思考」。
Thumbnail
2025/11/01
生理與心智更新:對應「自我超越」,是實現個人願景的基礎。 心智更新:對應「改善心智模式」,挑戰舊有思維。 精神更新:對應「建立共同願景」,連結核心價值與目的。 社會/情感更新:對應「團隊學習」,滋養創造性合作關係。 整體平衡的思維:正是五項修練的核心——「系統思考」。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看到這篇文章的朋友有夠好運🍀🍀🍀 Kuma要來分享之前入手的好物🎁 以及輕鬆讓自己平時可以加薪的好方法👍 🎞️創作者必備這神助攻好物 身為Youtuber影音創作者(如果還不認識我的朋友😆歡迎去訂閱我的YT:熊星人Kuma), 影片素材檔案多到爆炸是日常💥 以前出門旅拍,
Thumbnail
看到這篇文章的朋友有夠好運🍀🍀🍀 Kuma要來分享之前入手的好物🎁 以及輕鬆讓自己平時可以加薪的好方法👍 🎞️創作者必備這神助攻好物 身為Youtuber影音創作者(如果還不認識我的朋友😆歡迎去訂閱我的YT:熊星人Kuma), 影片素材檔案多到爆炸是日常💥 以前出門旅拍,
Thumbnail
在這個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我們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環境挑戰。從氣候變化到資源枯竭,保護地球已經成為每個人的責任。而“投資我們的星球-地球”正是這樣一個倡議,旨在推動全球範圍內的可持續發展和環保行動。本文將探討我們可以採取的具體措施,為地球的未來投資。
Thumbnail
在這個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我們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環境挑戰。從氣候變化到資源枯竭,保護地球已經成為每個人的責任。而“投資我們的星球-地球”正是這樣一個倡議,旨在推動全球範圍內的可持續發展和環保行動。本文將探討我們可以採取的具體措施,為地球的未來投資。
Thumbnail
[$399書單-4] 打開新聞, 不一定是我們想給孩子知道的知識, 划划網路, 不一定找得到我們要告訴孩子的事, 那麼,看書吧,繼續分享書單。 🍋《EARTH地球叔叔教我的事》 這本書由地球本人帶你去看看, 人類在地球上做了些什麼? 而地球現在面臨了什麼? 我們
Thumbnail
[$399書單-4] 打開新聞, 不一定是我們想給孩子知道的知識, 划划網路, 不一定找得到我們要告訴孩子的事, 那麼,看書吧,繼續分享書單。 🍋《EARTH地球叔叔教我的事》 這本書由地球本人帶你去看看, 人類在地球上做了些什麼? 而地球現在面臨了什麼? 我們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對地球現況的批判以及對人類自私的反省,呼籲改變發展模式以維護地球生態和兒童成長環境。地球、環境、生態、人類發展、科技便利、盲目追求享受等,都是文章的核心關鍵詞。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對地球現況的批判以及對人類自私的反省,呼籲改變發展模式以維護地球生態和兒童成長環境。地球、環境、生態、人類發展、科技便利、盲目追求享受等,都是文章的核心關鍵詞。
Thumbnail
本篇數據分享主要是讓更多人了解人類現在面臨的全球氣候風險,不容樂觀。 但葉教授也提醒聽眾「堅持一個原則會忽略其他角度,光用環境角度解決問題是不夠的」因此高峰會議如COP28等有針對相應的問題提出因應措施會在下篇分享。
Thumbnail
本篇數據分享主要是讓更多人了解人類現在面臨的全球氣候風險,不容樂觀。 但葉教授也提醒聽眾「堅持一個原則會忽略其他角度,光用環境角度解決問題是不夠的」因此高峰會議如COP28等有針對相應的問題提出因應措施會在下篇分享。
Thumbnail
🌍今天來看聊聊一本和SDGs相關的繪本, 欸,不要看到「SDGs」就轉臺, 我保證,這本不一樣, 這本美麗、有邏輯、有知識, 甚至還有點詩意, 最重要的是這本書不無聊! 通常和SDGs相關的議題書籍, 會稍稍的有那麼一點生硬, 讓人覺得似乎像在說教, 但這本書讓我出乎意料
Thumbnail
🌍今天來看聊聊一本和SDGs相關的繪本, 欸,不要看到「SDGs」就轉臺, 我保證,這本不一樣, 這本美麗、有邏輯、有知識, 甚至還有點詩意, 最重要的是這本書不無聊! 通常和SDGs相關的議題書籍, 會稍稍的有那麼一點生硬, 讓人覺得似乎像在說教, 但這本書讓我出乎意料
Thumbnail
地球母親正在學習無條件之愛的初階揚昇階段,需要打破人類對於金融與財務的現有限制型認知,這段時間可能會感到經濟壓力,建議善用同頻共振與隨波運作的技巧。
Thumbnail
地球母親正在學習無條件之愛的初階揚昇階段,需要打破人類對於金融與財務的現有限制型認知,這段時間可能會感到經濟壓力,建議善用同頻共振與隨波運作的技巧。
Thumbnail
號召《地球花園行動》協力建設方舟基地,共工學習〔小屋森活〕〔水陸共耕生態生產區〕以及各種自給自足永續生活的知識技能和實作,透過《地球花園守護者支持方案》募集建設資源,集眾人之力及資源,創造與自然共生共好的示範教育園區,讓人們有能力改變環境與未來! 這是一場自我賦能-生活轉型運動,期待您一起參與!
Thumbnail
號召《地球花園行動》協力建設方舟基地,共工學習〔小屋森活〕〔水陸共耕生態生產區〕以及各種自給自足永續生活的知識技能和實作,透過《地球花園守護者支持方案》募集建設資源,集眾人之力及資源,創造與自然共生共好的示範教育園區,讓人們有能力改變環境與未來! 這是一場自我賦能-生活轉型運動,期待您一起參與!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