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黃帝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故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陰靜陽躁,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氣,陰成形。寒極生熱,熱極生寒。寒氣生濁,熱氣生清。清氣在下,則生飱泄,濁氣在上,則生䐜脹。此陰陽反作,病之逆從也。
2. 注釋
1. 陰陽:指宇宙間對立而又互相依存的兩種基本力量。
2. 綱紀:綱要與紀律,意指萬物運行的法則。
3. 神明之府:指精神與生命活動的根源。
4. 積陽為天,積陰為地:比喻陽氣聚則形成天,陰氣聚則形成地。
5. 陰靜陽躁:陰性安靜沉靜,陽性活躍躁動。
6. 陽化氣,陰成形:陽使萬物氣化,陰使萬物成形。
7. 寒極生熱,熱極生寒:事物發展到極端,會反向變化。
8. 飱泄:腹瀉之意。
9. 䐜脹:腹中脹滿的病狀。
10. 陰陽反作:陰陽失衡、相互顛倒。
3. 白話文
黃帝說:陰陽是天地運行的法則,是萬物的綱領,是變化的根源,是生與死的起點,也是精神與生命的歸宿。治病必須追尋根本原因。陽氣聚集形成天,陰氣聚集形成地。陰性安靜,陽性躁動;陽氣使萬物生成,陰氣使萬物成形。寒到極點會轉化為熱,熱到極點會轉化為寒。寒氣太盛,濁氣上升,就會引起腹脹;清氣下陷,則會造成腹瀉。這些現象都是陰陽失衡、顛倒運行所導致的疾病變化。
4. 總結
此段闡述陰陽為宇宙運行、生死變化之本,是天地萬物與人體健康的根源。若陰陽失衡,則氣機逆亂,導致疾病。
啟示
學習陰陽之理,方能理解天地運行與人體生病之因。
醫者治病應追本溯源,察陰陽消長之勢。
為人行事應守中和,不偏於陰陽兩極,以保身心平衡。
二、
1. 原文
故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雲出天氣。
2. 注釋
1. 清陽:輕清上升之氣,屬陽。
2. 濁陰:沉濁下降之氣,屬陰。
3. 地氣上為雲:地中之氣上升,化為雲。
4. 天氣下為雨:天上之氣下降,化為雨。
5. 雨出地氣,雲出天氣:指出陰陽二氣相交互而生成自然現象。
3. 白話文
所以說,輕清的陽氣上升而成為天,沉濁的陰氣下降而成為地。地氣上升,凝聚為雲;天氣下降,化為雨。雨是由地氣所化生,雲是由天氣所化生。
4. 總結
此段說明天地陰陽之氣互相升降、交感,形成雲雨等自然現象,展現陰陽互動生成萬物之理。
啟示
陰陽互動才能生成自然萬象,寓意萬事須平衡協調。
人體亦如天地,陰陽交感方能維持生命活動。
理解天地氣化之理,有助於明白身心運行與養生之道。
三、
1. 原文
故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藏;清陽實四支,濁陰歸六府。
2. 注釋
1. 清陽:輕清上升之陽氣,主於上、外。
2. 濁陰:沉濁下降之陰氣,主於下、內。
3. 上竅:人體上部的開口,如口、鼻、耳、目等。
4. 下竅:人體下部的開口,如二陰與肛門等。
5. 腠理:皮膚與肌肉之間的縫隙,氣血運行之道。
6. 五藏:心、肝、脾、肺、腎,主藏精氣。
7. 六府: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主傳化。
3. 白話文
所以清陽之氣從人體上部的竅口而出,濁陰之氣則從下部的竅口而出。清陽之氣充盈腠理,使皮膚氣血暢通;濁陰之氣流入五臟,運行其中。清陽又滋養四肢,使其有力;濁陰則歸於六腑,行其傳化之職。
4. 總結
此段闡明清陽與濁陰在人身中的分佈與運行:清陽主升主外,濁陰主降主內,二者協調方能使身體氣血通暢、臟腑安和。
啟示
體內陰陽分工不同,必須相互調和以維持健康。
清陽不足則四肢無力、氣弱;濁陰不降則臟腑失調。
養生之道在於扶陽而不傷陰,安陰而不抑陽,保持升降平衡。
四、
1. 原文
水為陰,火為陽,陽為氣,陰為味。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精食氣,形食味,化生精,氣生形。味傷形,氣傷精,精化為氣,氣傷於味。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味厚者為陰,薄為陰之陽。氣厚者為陽,薄為陽之陰。味厚則泄,薄則通。氣薄則發泄,厚則發熱。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壯火散氣,少火生氣。氣味,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
2. 注釋
1. 水為陰,火為陽:自然界中水性寒沉屬陰,火性炎上屬陽。
2. 陽為氣,陰為味:陽主氣化運行,陰主滋養形質與味道。
3. 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陰陽轉化循環的次第,說明人體物質與能量互相生化。
4. 壯火、少火:壯火指過旺之火(病火),少火指正常生理之火(生命之火)。
5. 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五味中辛甘屬陽,能外發;酸苦屬陰,能內斂或泄下。
3. 白話文
水性屬陰,火性屬陽;陽主氣,陰主味。味道滋養形體,形體依附氣運,氣又歸於精,精再化生萬物。精以氣為養,形以味為養,化能生精,氣能生形。若味過厚則損形,氣過盛則傷精;精轉化為氣,而氣又受味所損。陰之味由下竅而出,陽之氣由上竅而出。味厚者屬陰,薄者為陰中之陽;氣厚者屬陽,薄者為陽中之陰。味厚則下泄,味薄則暢通;氣薄則散泄,氣厚則發熱。壯火之氣反而衰弱,少火之氣反而強盛。壯火消耗氣機,氣反而扶持少火;壯火使氣散失,少火能生氣續命。氣與味的性質中,辛與甘能發散屬陽,酸與苦能收斂或下泄屬陰。
4. 總結
此章闡明陰陽、水火、氣味之間的生化關係,指出陰陽交互、氣味互養的循環法則,並警示陰陽過盛皆致病。
啟示
陰陽平衡是生命活動的核心,氣味調和才能保精養形。
壯火即過度之熱,反損真氣;少火即恰當之溫,能生生不息。
飲食與情志須中和,不可過辛過苦,以免氣味失衡傷身。
五、
1. 原文
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重寒則熱,重熱則寒。寒傷形,熱傷氣。氣傷痛,形傷腫。故先痛而後腫者,氣傷形也;先腫而後痛者,形傷氣也。風勝則動,熱勝則腫,燥勝則乾,寒勝則浮,濕勝則濡寫。
2. 注釋
1. 陰勝則陽病:陰氣過盛會損傷陽氣,引起寒證。
2. 陽勝則陰病:陽氣過盛會損陰,引起熱證。
3. 重寒則熱,重熱則寒:寒極則熱生,熱極則寒生,陰陽互根。
4. 寒傷形,熱傷氣:寒氣損形體,熱氣耗氣分。
5. 氣傷痛,形傷腫:氣行受阻則痛,形體受損則腫。
6. 風勝則動:風邪盛則筋脈動搖或抽搐。
7. 燥勝則乾:燥邪盛則津液枯竭。
8. 濕勝則濡寫:濕邪盛則體重困倦、分泌物增多。
3. 白話文
陰氣太盛,陽氣就會受損而生病;陽氣太盛,陰氣就會受損而生病。陽盛則生熱,陰盛則生寒。寒氣積重反而會化熱,熱氣積重又可化寒。寒氣傷害形體,熱氣損耗氣機。氣受損則引起疼痛,形體受損則導致腫脹。所以若先痛後腫,是氣先傷形;若先腫後痛,則是形先傷氣。風盛會使人體抖動或抽筋,熱盛導致腫脹,燥盛導致乾裂,寒盛使身體浮腫,濕盛使人體濕軟無力。
4. 總結
本章闡述陰陽失衡與五氣勝負所致的病變規律,說明寒熱互根、氣形互傷之理。
啟示
陰陽平衡是健康的根本,偏勝即為病源。
應察寒熱、痛腫之先後,以辨病之所在。
風、寒、濕、燥、熱各有主病,調養當順時制宜、避其偏勝。
六、
1. 原文
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藏,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故喜怒傷氣,寒暑傷形。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厥氣上行,滿脈去形。喜怒不節,寒暑過度,生乃不固。故重陰必陽,重陽必陰。故曰:冬傷於寒,春必溫病;春傷於風,夏生飱泄;夏傷於暑,秋必痎瘧;秋傷於濕,徘生欬嗽。
2. 注釋
1. 四時五行:指春木、夏火、長夏土、秋金、冬水的運行規律。
2. 生長收藏:生為春,長為夏,收為秋,藏為冬。
3. 五藏化五氣:肝化怒、心化喜、脾化思、肺化悲、腎化恐。
4. 喜怒傷氣,寒暑傷形:情志過度損氣,氣候失常傷形體。
5. 厥氣上行:氣機逆亂上衝。
6. 滿脈去形:氣血不暢,形體受損。
7. 重陰必陽,重陽必陰:陰極則陽生,陽極則陰生,陰陽互根。
8. 飱泄:腹瀉。
9. 痎瘧:寒熱往來之病。
3. 白話文
天有四時與五行,用以推動萬物的生長與收藏,並產生寒、暑、燥、濕、風等氣候。人有五臟,化生五氣而生出喜、怒、悲、憂、恐五種情志。因此喜怒會傷氣,寒暑會傷形。暴怒會損陰,暴喜會傷陽。若氣逆上衝,則脈道滿溢、形體枯竭。若喜怒無節,寒暑過度,生命就難以長久。陰陽若失衡,則互相反作:冬天受寒傷,春天就會生溫病;春天受風傷,夏天就會腹瀉;夏天受暑傷,秋天就會得瘧疾;秋天受濕傷,冬天就會咳嗽。
4. 總結
本段闡述天人相應之理,四時五行與人之五臟、五氣相互感應,情志與氣候皆可致病。
啟示
應順四時調養,不可逆氣候而行。
喜怒過度皆傷氣,宜養心平氣和。
陰陽互根,防一時偏盛,保五臟平衡以延年。
七、
1. 原文
帝曰:余聞上古聖人,論理人形,列別藏府,端絡經脈,會通六合,各從其經,氣穴所發各有處名,谿谷屬骨皆有所起,分部逆從,各有條理,四時陰陽,盡有經紀,外內之應,皆有表裏,其信然乎。歧伯對曰: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為玄,在人為道,在地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體為筋,在藏為肝,在色為蒼,在音為角,在聲為呼,在變動為握,在竅為目,在味為酸,在志為怒。怒傷肝,悲勝怒;風傷筋,燥勝風;酸傷筋,辛勝酸。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體為脈,在藏為心,在色為赤,在音為徵,在聲為笑,在變動為憂,在竅為舌,在味為苦,在志為喜。喜傷心,恐勝喜;熱傷氣,寒勝熱,苦傷氣,鹹勝苦。中央生濕,濕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體為肉,在藏為脾,在色為黃,在音為宮,在聲為歌,在變動為噦,在竅為口,在味為甘,在志為思。思傷脾,怒勝思;濕傷肉,風勝濕;甘傷肉,酸勝甘。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腎,肺主鼻。其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體為皮毛,在藏為肺,在色為白,在音為商,在聲為哭,在變動為欬,在竅為鼻,在味為辛,在志為憂。憂傷肺,喜勝憂;熱傷皮毛,寒勝熱;辛傷皮毛,苦勝辛。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鹹,鹹生腎,腎生骨髓,髓生肝,腎主耳。其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在體為骨,在藏為腎,在色為黑,在音為羽,在聲為呻,在變動為慄,在竅為耳,在味為鹹,在志為恐。恐傷腎,思勝恐;寒傷血,燥勝寒;鹹傷血,甘勝鹹。故曰: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也;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水火者,陰陽之徵兆也;陰陽者,萬物之能始也。故曰: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
2. 注釋
1. 論理人形:探究人體結構與生理運行。
2. 藏府:五臟與六腑的統稱。
3. 會通六合:人體與天地自然相感通。
4. 五行相生:木、火、土、金、水依序相生之理。
5. 志:指情志、情緒。
6. 勝:指相克、制約。
7. 陰在內陽之守,陽在外陰之使:陰陽互根,內外相依之義。
3. 白話文
黃帝說:我聽說上古聖人能洞察人體結構,分別臟腑,通曉經脈與氣血運行,知天地六合之氣皆有其經絡規律,四時陰陽、表裏內外皆有條理,是這樣嗎?
岐伯回答:東方生風,風屬木,木氣生酸味,酸味養肝,肝主筋,筋又能生心。肝主目。天象為玄,人道為智,地氣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慧,玄生精神。精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體為筋,在臟為肝,在色為青,在聲為呼,在竅為目,在味為酸,在志為怒。怒傷肝,悲可勝怒;風傷筋,燥可勝風;酸過則傷筋,辛可勝酸。
南方生熱,熱屬火,火氣生苦味,苦養心,心生血,血養脾。心主舌。天象為熱,地氣為火,在體為脈,在臟為心,在色為赤,在聲為笑,在竅為舌,在味為苦,在志為喜。喜傷心,恐可勝喜;熱傷氣,寒可勝熱;苦過則傷氣,鹹可勝苦。
中央生濕,濕屬土,土氣生甘味,甘養脾,脾主肉。天象為濕,地氣為土,在體為肉,在臟為脾,在色為黃,在聲為歌,在竅為口,在味為甘,在志為思。思傷脾,怒可勝思;濕傷肉,風可勝濕;甘過則傷肉,酸可勝甘。
西方生燥,燥屬金,金氣生辛味,辛養肺,肺主皮毛。天象為燥,地氣為金,在體為皮毛,在臟為肺,在色為白,在聲為哭,在竅為鼻,在味為辛,在志為憂。憂傷肺,喜可勝憂;熱傷皮毛,寒可勝熱;辛過則傷皮毛,苦可勝辛。
北方生寒,寒屬水,水氣生鹹味,鹹養腎,腎主骨髓。天象為寒,地氣為水,在體為骨,在臟為腎,在色為黑,在聲為呻,在竅為耳,在味為鹹,在志為恐。恐傷腎,思可勝恐;寒傷血,燥可勝寒;鹹過則傷血,甘可勝鹹。
所以說:天地為萬物之上下,陰陽為血氣之男女,左右為陰陽之道路,水火為陰陽之象徵。陰陽為萬物生成之始。陰居內為陽之守,陽居外為陰之使。
4. 總結
此段以五行配五臟、五志、五味、五色、五聲,揭示天人相應之理,說明自然五氣與人體臟腑之對應關係,闡明陰陽相守、互為使令的道理。
啟示
人體與天地之氣相通,五行生克之理可調養臟腑。
情志過度則傷臟,需以相勝之性調節。
陰陽互根,外內相應,養生當順天時、和五氣,以保平衡。
八、
1. 原文
帝曰:法陰陽柰何。歧伯曰:陽勝則身熱,腠理閉,喘麤為之俛仰,汗不出而熱,齒乾以煩冤腹滿,死,能冬不能夏。陰勝則身寒汗出,身常清,數慄而寒,寒則厥,厥則腹滿,死,能夏不能冬。此陰陽更勝之變,病之形能也。
2. 注釋
1. 法陰陽:指觀察、辨別陰陽盛衰的原則與方法。
2. 陽勝:陽氣過盛。
3. 腠理閉:皮膚毛孔閉塞。
4. 喘麤為之俛仰:呼吸急促,氣息粗重,胸膈起伏不安。
5. 汗不出而熱:因陽氣盛而閉汗孔,體熱不散。
6. 齒乾以煩冤:牙齒乾燥,內心煩躁不安。
7. 腹滿:腹部脹滿。
8. 能冬不能夏:能耐寒而不耐熱。
9. 陰勝:陰氣過盛。
10. 數慄:頻頻發抖。
11. 寒則厥:寒氣盛則手足逆冷失溫。
12. 能夏不能冬:能耐熱而不耐寒。
13. 形能:身體的表現狀態或外在徵象。
3. 白話文
黃帝問道:「如何掌握陰陽的變化法則呢?」
岐伯回答:「陽氣過盛時,身體發熱,毛孔閉塞,呼吸急促,胸膈起伏不定,汗出不來而更加炎熱,牙齒乾燥、心煩腹脹,如此則會死亡,只能耐冬不能耐夏。陰氣過盛時,身體寒冷而汗出,常感清涼,頻頻發抖,寒氣過盛則四肢冰冷、腹脹致死,只能耐夏不能耐冬。這些現象就是陰陽交替盛衰所引起的疾病表現。」
4. 總結
此段闡述陰陽失衡對人體的具體影響,陽盛則熱、陰盛則寒,過盛皆致病亡。唯有保持陰陽調和,才能使身體氣血運行正常,適應四時變化。
啟示
陰陽平衡是健康根本:過寒過熱皆為病。
人體順應四時:能冬能夏者,陰陽和調也。
觀察病象辨陰陽:治病需審因明辨,不可偏補偏泄。
九、
1. 原文
帝曰:調此二者,柰何。歧伯曰:能知七損八益,則二者可調,不知用此,則早衰之節也。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年六十,陰痿,氣大衰,九竅不利,下虛上實,涕泣俱出矣。故曰:知之則強,不知則老,故同出而名異耳。智者察同,愚者察異,愚者不足,智者有餘,有餘則耳目聰明,身體輕強,老者復壯,壯者益治。是以聖人為無為之事,樂恬憺之能,從欲快志於虛无之守,故壽命无窮,與天地終,此聖人之治身也。
2. 注釋
1. 調此二者:指調和陰陽二氣。
2. 七損八益:養生與損身的七種有害與八種有益之法。
3. 早衰之節:指過早衰老的徵兆。
4. 陰氣自半:陰氣減少一半,體內陰陽開始失衡。
5. 九竅不利:眼、耳、鼻、口等九個孔竅不靈敏。
6. 下虛上實:下半身虛弱、上半身過盛。
7. 涕泣俱出:指鼻涕與淚水同時流出,象徵精氣衰敗。
8. 智者察同:明智者能察陰陽之同理。
9. 愚者察異:愚昧者只見表面之差別。
10. 恬憺:恬淡寧靜。
11. 虛无之守:保持心境虛靜無為的狀態。
3. 白話文
黃帝問:「要怎樣才能調和陰陽二氣呢?」
岐伯回答:「能明白七損八益的道理,就能調養陰陽;若不懂運用,便會早早衰老。到了四十歲,陰氣已減半,活動力開始下降;五十歲時身體笨重、耳目不再靈敏;六十歲則陰氣衰敗、元氣大減,九竅閉塞,下虛上盛,鼻涕與眼淚同流。懂得調養者則身強體健,不懂者則早衰。其實萬物同源,只是名稱不同而已。智者洞察萬物同理,愚者只見差異。愚者不足而氣虛,智者有餘而氣盛;氣盛者耳目聰明、身體輕健,老者能復壯,壯者更強健。所以聖人行無為之事,喜靜守虛,隨順自然,不縱慾、不躁動,能與天地同壽,這就是聖人養身之道。」
4. 總結
此章闡述調陰陽之法,關鍵在於識「七損八益」與守「恬淡無為」。懂養者延年益壽,不懂者早衰。聖人以清靜虛無為本,順應自然、養精蓄神,故能與天地同久。
啟示
順陰陽以養生:明理者調氣自和,愚者耗精早衰。
養神重於養形:恬淡無為能使心靜氣和。
聖人體道自然:守虛靜則長壽,逆動欲則早亡。
十、
1. 原文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陰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滿東南,故東南方陽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強也。帝曰:何以然。歧伯曰:東方陽也,陽者其精并於上,并於上,則上明而下虛,故使耳目聰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陰也,陰者其精并於下,并於下,則下盛而上虛,故其耳目不聰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於邪,其在上則右甚,在下則左甚,此天地陰陽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紀,地有五里,故能為萬物之父母。清陽上天,濁陰歸地,是故天地之動靜,神明為之綱紀,故能以生長收藏,終而復始,惟賢人上配天以養頭,下象地以養足,中傍人事以養五藏。天氣通於肺,地氣通於嗌,風氣通於肝,雷氣通於心,谷氣通於脾,雨氣通於腎。六經為川,腸胃為海,九竅為水注之氣。以天地為之陰陽,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陽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暴氣象雷,逆氣象陽。故治不法天之紀,不用地之理,則災害至矣。
2. 注釋
1. 天不足西北:指天體之氣在西北較薄弱,象徵陰盛之方。
2. 地不滿東南:地勢在東南較低,陽氣盛於此方。
3. 并於上/并於下:聚集於上或聚集於下。
4. 邪:外來病氣或不正之氣。
5. 天有精,地有形:天主氣而無形,地主形而有質。
6. 八紀、五里:古人以天運八節、地分五方為自然法則。
7. 清陽上天,濁陰歸地:清氣上升為天,濁氣下降為地。
8. 神明為之綱紀:神明主宰天地運行的綱領。
9. 嗌:喉嚨。
10. 六經為川,腸胃為海:以人體比喻天地水脈之流通。
11. 法天之紀、用地之理:順應天地自然運行之法。
3. 白話文
天在西北方的氣不充足,所以那一方屬陰,因此人右邊的耳目不如左邊靈明;地在東南方的形勢不滿,所以那一方屬陽,因此人左邊的手足不如右邊強健。
黃帝問:「這是為什麼呢?」
岐伯回答:「東方屬陽,陽氣上升,其精聚於上,所以上部明亮,下部虛弱,因而使耳目聰明但手足不便。西方屬陰,陰氣下降,其精聚於下,所以下部充盛,上部虛弱,因此耳目不明但手足靈活。若人同時感受邪氣,病在上則右邊嚴重,病在下則左邊較甚,這是天地陰陽不能完全平衡之故,邪氣就居於其間。
天以精氣為主,地以形質為主。天有八運之紀,地有五方之理,所以能生成萬物。清陽上升為天,濁陰下降為地,天地的動與靜,都由神明統攝,所以能運行四時、生長收藏,循環不息。唯有聖賢之人能效法天地之道:上配天以養頭,下象地以養足,中依人事以養五藏。天氣通肺,地氣通喉,風氣通肝,雷氣通心,穀氣通脾,雨氣通腎。六經如同江川,腸胃如同大海,九竅則為水氣流注之門。天地為人體之陰陽,人體出汗如天地降雨,人體之氣如天地之風。暴氣如雷,逆氣如陽。若治病不法天道、不循地理,則災變禍害將隨之而來。」
4. 總結
本章闡明天地陰陽與人體左右、上下之關係。天清陽升、地濁陰降,人體亦應之。左側屬陽而強,右側屬陰而明。凡人若不順天理、違地勢,則陰陽失衡、百病叢生。
啟示
順天應地:養生治病須依天地陰陽之理。
內外相應:人體結構與自然運行相通。
調陰陽為本:明陰陽升降之勢,方可防邪扶正。
效法聖人:聖人以天地為師,和氣而長壽。
十一、
1. 原文
故邪風之至,疾如風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藏。治五藏者,半死半生也。故天之邪氣,感則害人五藏;水穀之寒熱,感則害於六府;地之濕氣,感則害皮肉筋脈。故善用鍼者,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裏,以觀過與不及之理,見微得過,用之不殆。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審清濁,而知部分;視喘息,聽音聲,而知所苦;觀權衡規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觀浮沈滑濇,而知病所生;以治無過,以診則不失矣。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輕而揚之,因其重而減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滿者,寫之於內;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其在皮者,汗而發之;其慓悍者,按而收之;其實者,散而寫之。審其陰陽,以別柔剛,陽病治陰,陰病治陽,定其血氣,各守其鄉,血實宜決之,氣虛宜𤙲引之。
2. 注釋
1. 邪風:外來的風邪之氣。
2. 治皮毛:指在疾病淺表時治療,為治病之上策。
3. 治五藏者,半死半生:病及五藏則危重,治療成功機率半。
4. 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以陰陽互制互生之理導氣。
5. 表知裏:由外在症候推知內在病情。
6. 見微得過:見微知著,掌握病機之變化。
7. 按尺寸:按脈察寸口(手腕部位)以辨浮沉。
8. 形不足者,溫之以氣:身體虛寒者,用氣法(溫補)治療。
9. 精不足者,補之以味:精氣不足者,以飲食滋養補益。
10. 越之、竭之、寫之:分別指導氣外泄、引導下行、瀉去壅滯之氣。
11. 血實宜決之,氣虛宜𤙲引之:血滯宜放血,氣虛宜調養導引。
3. 白話文
邪風侵入人體,疾勢迅急如風雨交加。善於治病者會先從皮毛著手,其次治肌膚,再次治筋脈、六府,最後才治五藏。若病及五藏,則治療已難,半死半生矣。
天氣之邪入人則損五藏,飲食寒熱之邪損於六府,地濕之氣則害於皮肉筋脈。
善用針者能以陰引陽、以陽引陰,左右互治,表裡相參,觀察陰陽之過與不及,察微知變,故能安然無失。
善診者觀察面色與脈象,先辨陰陽;審察清濁之氣,以知病在何部;觀呼吸與聲音,知病之苦;察形態之權衡方正,辨病之主。按脈之浮沉滑澀,以知病之所起。治病若能適度,診斷若能精準,則不致失誤。
因此病初起可針治,病盛則宜待其衰。因其輕者扶之揚之,重者瀉之減之,衰者助之彰之。形體不足則溫養其氣,精氣不足則補益其味。病在上者導氣外越,病在下者引氣下泄;中焦滿者瀉於內;邪氣滯者,使身發汗以除之;病在皮膚者,發汗以散;氣性剛烈者,按之以收;氣血壅實者,散而瀉之。
凡治病,須審陰陽、辨柔剛,陽病以陰治,陰病以陽治;分清血氣歸屬,血滯者宜放血,氣虛者宜導引培補。
4. 總結
本段論述醫者治病應審陰陽、察微知變,順勢調理。病淺宜早治,病深則難治。治當因勢制宜,或補或瀉,或散或收,皆以陰陽平衡為宗旨。
啟示
治未病為上策:病淺治之易,及五藏則危。
審陰陽之變:調陰陽乃治病之本。
順勢而為:因輕重虛實、上下內外而施術。
醫者慎微:察微知過,不失其機,方能無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