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黃帝問曰:余聞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歲,人亦應之。今三陰三陽,不應陰陽,其故何也。歧伯對曰: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天覆地載,萬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陰處,名曰陰中之陰;則出地者,命曰陰中之陽。陽予之正,陰為之主。故生因春,長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則天地四塞。陰陽之變,其在人者,亦數之可數。
2. 注釋
1. 三陰三陽:指人體經脈之陰陽分類,與天地之陰陽相應。
2. 陰中之陰:指仍藏於地中、未見於外的陰氣。
3. 陰中之陽:指自地中而出、漸受陽氣之物。
4. 陽予之正,陰為之主:陽氣賦予萬物生命之正氣,而陰氣主宰萬物的根基與形質。
5. 天地四塞:天地運行失常、氣機閉塞,萬物不能順生。
3. 白話文
黃帝問道:「我聽說天屬陽,地屬陰,日為陽,月為陰,一年三百六十日,人也應合於此。如今所說的三陰三陽,卻似乎與陰陽不符,這是為什麼呢?」
歧伯回答說:「陰陽的數理,可推為十,可演為百,可展為千萬,其變化雖多無窮,但根本只有一理。天覆地載,萬物因而生成。那些尚未出於地面的,是陰中之陰;那些已從地面冒出的,是陰中之陽。陽氣賦予萬物生命的正氣,而陰氣則為萬物形體之主。萬物之生在於春,成長在於夏,收斂在於秋,藏養在於冬;若失去這常理,天地之氣便會閉塞不通。陰陽變化在人身上也是如此,其數理亦可推而知之。」
4. 總結
此段闡明陰陽變化雖無窮無盡,實則同出一理,天地與人身皆依循陰陽生化之道。陰主形體、陽主氣化,四時之運與人身氣血互相感應,若陰陽失衡,則天地閉塞,百病叢生。
啟示
應順應陰陽與四時變化,保養身心。
理解萬物之生化皆由陰陽互根互用,不可偏廢。
醫理與自然之道相通,修身養性皆當法於天地。
二、
1. 原文
帝曰:願聞三陰三陽之離合也。歧伯曰:聖人南面而立,前曰廣明,後曰太衝,太衝之地,名曰少陰,少陰之上,名曰太陽,太陽根起於至陰,結於命門,名曰陰中之陽。中身而上,名曰廣明,廣明之下,名曰太陰,太陰之前,名曰陽明,陽明根起於厲兌,名曰陰中之陽。厥陰之表,名曰少陽,少陽根起於竅陰,名曰陰中之少陽。是故三陽之離合也,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三經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陽。
2. 注釋
1. 三陰三陽:人體經脈分為三陰三陽,即太陰、少陰、厥陰;太陽、陽明、少陽。
2. 南面而立:古時聖人以南面為尊,此為立位定方位以說明陰陽分布。
3. 廣明:指人體胸腹之前,屬陽位。
4. 太衝:指人體背後,屬陰位。
5. 太陰、少陰、厥陰:屬陰經,分佈於身體內側。
6. 太陽、陽明、少陽:屬陽經,分佈於身體外側。
7. 命門:位於兩腎之間,是生命之火的根本。
8. 至陰、竅陰、厲兌:為足部或手部的經穴名,用以表明經氣的起止。
9. 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太陽主開門、發散之氣;陽明主閉藏、收斂之氣;少陽主轉化、樞機運動。
10. 搏而勿浮,命曰一陽:三陽經互相聯繫、運行調和,不可分離,此即一體之陽氣。
3. 白話文
黃帝說:「我想聽聽三陰三陽之間的分合變化。」
歧伯回答說:「聖人面向南方而立,身前為廣明之地,身後為太衝之處。太衝之地屬少陰,少陰之上為太陽。太陽的根起於至陰,結於命門,這稱為陰中之陽。中身以上的地方稱為廣明,廣明之下為太陰,太陰之前為陽明,陽明的根起於厲兌,這也是陰中之陽。厥陰之外稱為少陽,少陽根起於竅陰,名為陰中之少陽。因此三陽的開合之理是:太陽主開放,陽明主閉合,少陽主樞轉。三陽三經彼此緊密相連,不可分離,氣血運行如搏動而不浮散,這就叫作『一陽』。」
4. 總結
此段闡述三陰三陽的分佈方位與氣機運轉之理。人體陰陽經脈相互聯結,太陽主開、陽明主合、少陽為樞,是人體陽氣運行的三大樞紐。陰陽之氣若能平衡、通達,則生命之機得以長養。
啟示
理解陰陽開合樞轉之理,可明人體氣血運行規律。
醫者診治當辨三陽之分合,不可偏治一經。
養生之道亦當使開合有度、陰陽調和,則百病不生。
三、
1. 原文
帝曰:願聞三陰。歧伯曰:外者為陽,內者為陰,然則中為陰,其衝在下,名曰太陰,太陰根起於隱白,名曰陰中之陰。太陰之後,名曰少陰,少陰根起於涌泉,名曰陰中之少陰。少陰之前,名曰厥陰,厥陰根起於大敦,陰之絕陽,名曰陰之絕陰。是故三陰之離合也,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三經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沈,名曰一陰。陰陽𩅞𩅞,積傳為一周,氣裏形表而為相成也。
2. 注釋
1. 三陰:指人體內側的三條陰經——太陰、少陰、厥陰。
2. 外者為陽,內者為陰:外部屬陽,內部屬陰,是陰陽分界的基本原則。
3. 太陰:主脾肺之氣,位於內側偏中,根起於足大指內側隱白穴。
4. 隱白:足太陰脾經之始穴,象徵陰氣之始。
5. 少陰:主心腎之氣,根起於足底湧泉穴。
6. 湧泉:足少陰腎經之首穴,象徵生命之源氣。
7. 厥陰:主肝心包之氣,根起於足大趾端大敦穴。
8. 大敦:足厥陰肝經首穴,陰氣至極轉化為陽氣之處。
9. 陰中之陰、陰中之少陰、陰之絕陰:分別表示陰氣的深淺層次,由內至極。
10. 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太陰主開啟、厥陰主閉藏、少陰主轉化。
11. 搏而勿沈:三陰之氣流行不滯不沉,方能成一體之陰氣。
12. 陰陽𩅞𩅞:指陰陽交互變化、循環不息。
13. 氣裏形表:氣在內、形在外,陰陽相互依存。
3. 白話文
黃帝說:「我想聽聽三陰的道理。」
歧伯回答說:「外部屬陽,內部屬陰,因此人體的中部屬陰,其氣流衝向下方,這叫太陰。太陰的根起於隱白穴,稱為陰中之陰。太陰之後是少陰,根起於湧泉穴,名為陰中之少陰。少陰之前是厥陰,根起於大敦穴,是陰氣極盛、轉為陽的地方,稱為陰之絕陰。
因此三陰的開合關係是:太陰主開啟,厥陰主閉合,少陰主轉樞。三條陰經彼此緊密相連,不可分離。氣行應有節度,運轉不滯,這就叫作『一陰』。陰陽交錯運行,循環成一整體,氣在內而形在外,兩者互為依憑、相互生成。」
4. 總結
本段闡述三陰經的分佈與運行原理,說明太陰、少陰、厥陰的根源、方位與功能分工。三陰相合,氣血在內運轉,維持人體臟腑陰氣之平衡。陰陽交融,內外相成,是人體生命循環之本。
啟示
體內陰氣調順則藏精安神,人體得以長養。
醫者治病須察三陰氣之盈虛,以辨寒熱虛實。
養生宜保內陰之氣,慎勞、慎怒、慎房,以守精養氣、陰陽相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