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朋友,您是否也曾有過這樣的時刻?在靜謐的夜裡,環顧身邊日益豐裕的一切,內心深處卻隱隱傳來一絲難以言喻的焦慮與空虛。我們擁有了前所未有的便利與財富,卻也感受著前所未有的壓力與不滿足。這場關於幸福的千年探問,似乎從未停止。
近兩千年前,基督宗教的《馬太福音》6:19 中,耶穌基督留下了這樣一句深刻的教導:「不要為自己積攢財寶在地上;地上有蟲子咬,能銹壞,也有賊挖窟窿來偷。」
這句古老的智慧,長久以來被視為靈性的指引。但您或許會驚訝地發現,如今,尖端的現代心理學正透過嚴謹的實證研究,一一證實了這句教導背後,蘊藏著何其深刻的心理學真理。
本文將為您揭示五個關於財富與幸福、令人驚訝卻至關重要的洞見,讓我們一同溫柔地探索,為何越是追逐,我們反而離快樂越遠。

--------------------------------------------------------------------------------
1. 心靈的「銹」:物質主義如何悄悄侵蝕我們對幸福的基本需求
經文中的「銹壞」,不僅僅指金屬會氧化,更是一個精準的比喻,描述著一種發生在我們心靈深處的侵蝕。
根據廣受認可的「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人類真正的幸福感,並非來自外在的物質積累,而是源於三種內在心理需求的滿足:「自主」(感覺自己的選擇是自由且發自內心的)、「能力」(感覺自己是有效能的,能應對生活的挑戰)與「歸屬」(感覺與他人有深刻且真誠的連結)。
然而,物質主義——即過度追求財富、名聲、外在形象——在本質上是一種「外在價值」。當我們將生命的主要能量投注於追求這些外在目標時,我們的生活方式往往會不自覺地阻礙、而非促進這三種內在需求的滿足。例如,為了迎合社會的成功標準而選擇一份高薪卻不熱愛的工作,這便削弱了我們的「自主感」;為了賺取更多金錢而超時工作,這便是在不知不覺中,斬斷了我們與摯愛之人之間最珍貴的情感連結,讓那份深刻的「歸屬感」,在追逐金錢的喧囂中,逐漸凋零。
這種內在需求的長期匱乏與失落,就是心靈的「銹壞」。我們時常誤以為,可以用更多的「地上財寶」來填補內心的空洞,卻不知道,這種錯誤的追求,正是導致心靈生銹的根源。
大量的實證研究一致表明,高度的物質主義價值觀與個人的主觀幸福感呈現顯著的「負相關」。換言之,一個人越是將「積攢財寶」視為人生的核心目標,他們所報告的生活滿意度和正面情緒就越低,而焦慮、憂鬱和痛苦的程度則越高。
2. 心中的「賊」:為何在财富競賽中,我們注定感到更多痛苦?
經文警告,「地上財寶」會引來「賊」。在心理學家眼中,這個潛伏於每個人心中,無時無刻不在偷走我們幸福感的「賊」,就是「社會比較」。
我們透過與他人比較來衡量自己的價值,這在財富領域尤其明顯。我們習慣進行兩種比較:
- 向上比較:與比自己更富裕的人比較。
- 向下比較:與比自己較貧窮的人比較。
經濟心理學對此進行了深入研究,結果揭示了一個驚人的事實。當我們進行「向上比較」時,會產生強烈的負面影響,稱為「嫉妒效應」。而當我們進行「向下比較」時,雖然會帶來微弱的正面影響,稱為「驕傲效應」,但其關鍵結論是:
「嫉妒效應」所帶來的負面衝擊,遠遠強於「驕傲效應」的正面提振。
為何會如此?這可以用諾貝爾獎得主提出的「損失規避」(Loss Aversion)理論來解釋。人類的心理天生就對「損失」比對「獲得」更為敏感。在社會比較中,看到別人比我們富有,會被我們的心靈感知為一種「相對地位的損失」,其痛苦程度,遠大於看到別人不如我們時所感到的「相對地位的獲得」的快樂。
這揭示了一個殘酷的心理現實:只要我們身處這場名為「積攢財寶」的比較遊戲,其內在的心理規則就注定了,我們必然會體驗到更多的痛苦與失落。這也完美解釋了著名的「伊斯特林悖論」(Easterlin Paradox)——為何當一個國家的整體財富增長時,其人民的平均幸福感卻並未隨之提升。因為,只要那個名為「比較」的賊仍在心中運作,再多的財寶也填不滿因比較而生的鴻溝。
3. 品格的「蟲」:追求物質如何讓我們失去最重要的慈悲心
經文提到,財寶會被「蟲子咬」。這隻蟲,不僅蛀蝕有形的物質,更可怕的是,它深深地蛀蝕著我們的品格與慈悲心。
人格心理學的研究發現,物質主義與被稱為「黑暗三聯徵」(Dark Triad)的人格特質——馬基維利主義(善於操縱)、自戀(極度自我中心)、精神病態(缺乏同理心)——之間存在令人不安的關聯。高度的物質主義,會助長我們「以自我為中心」和「為了目的不擇手段操縱他人」的傾向。
更令人警醒的是,物質主義會助長一種「非人化視角」。當一個人高度重視物質財富時,他們會不自覺地傾向於將他人視為達成自己目的的「物體」,而非具有內在思想與情感的「個體」。
這種將他人「物化」的直接後果,就是我們「同理心」的蛀蝕。研究已證實,高物質主義水平與較低的同理心水平顯著相關。而這份同理心的蛀蝕,最終會導致災難性的社會後果:它不僅會減少如慷慨、分享、助人等「親社會行為」,更會直接增加「攻擊性行為」。
因此,當我們忙於為自己積攢財寶時,一隻名為「貪欲」的蟲,正在無形中蛀蝕掉我們與他人、與世界溫暖連結的基石——那顆柔軟而慈悲的心。
4. 財富的幻象:你所擁有的,不過是心識的投影
當現代心理學為我們揭示了心靈的傷口,古老的東方智慧早已備妥了療癒的良方。讓我們輕輕放下分析的眼光,用一顆澄澈的心,來聆聽關於實相的溫柔低語。
東方古老的佛教唯識宗提出「萬法唯識」的核心思想,以非常淺顯的方式說明:我們所感知的外部世界,包括所有的金銀財寶,並非是獨立於我們心識之外的客觀實體,而更像是我們心識的投射。
這就像一場夢境。我們在夢中可能擁有無盡的財寶,但當我們醒來時,便立刻了知那一切都是虛假的。我們現實生活中的財寶,其本質亦復如是,是因緣和合下的暫時顯現,並無永恆不變的實體。
另一支華嚴宗的智慧,則用了「因陀羅網」這個美麗的譬喻。想像一張由無數寶珠串成的巨網,每一顆寶珠不僅自身光明璀璨,更能映現出所有其他寶珠的影像,重重無盡,互即互入。宇宙萬物,包括我們自己,就像網上的寶珠,本就是互相連結、不可分割的整體。
試圖「為自己」牢牢佔有一件財寶,就像是妄想將一顆寶珠從整張網上割裂下來據為己有。這不僅是徒勞的,更是一種對宇宙實相的背離與割裂。
真正的富足,並非來自於「擁有」了多少,而是來自於深刻地「覺悟」到我們與萬物本為一體。當我們放下「為自己積攢」的執念時,才能真正體會到與整個宇宙同在的那份圓滿與豐盛。
5. 真正的寶藏:「積財於天」的真實意涵
既然「地上財寶」充滿了銹蝕、盜賊與蛀蟲,那麼,我們應當追求的「天上財寶」究竟是什麼?
基督宗教的教導指明,「天上財寶」並非另一種更精緻的物質,而是透過「無我」的行為,所建立起來的、與他人及神聖之間深刻的「愛的關係」。耶穌基督強調,這些行為——如施捨、禱告——都必須「在暗中」進行。這份「秘密」的關鍵,正在於它能直接「破除我執與虛榮」,確保我們的給予是純粹的,而非為了贏得他人的讚譽。
這與佛教的智慧不謀而合。對治貪欲最好的良藥,就是「布施」(給予)與修習「慈心禪」(Metta)。慈心禪是一種系統性的心靈練習,教導我們將無條件的愛與祝福,從自己擴展到親人、朋友,乃至我們不喜歡的人,最終擴及一切眾生。這種練習,能直接療癒因物質主義而受損的同理心。
我們並非要否定物質的基本需求。正如已故的聖嚴法師慈悲開示,我們需要劃清「需要」與「貪欲」的界線:
取得基本的生活所需,不名為貪欲。只是想要而超過需要,便叫作貪欲。
「積財於天」的跨文化智慧,都指向同一個方向:將我們追求外在物質的能量,轉化為向內在慈悲的擴展。真正的寶藏,是透過「給予」而獲得的,它永不銹壞,賊也偷不走。
--------------------------------------------------------------------------------
結語:放下手中的沙,才能捧起滿懷的光
從現代心理學的實證,到東西方的古老智慧,都在溫柔地告訴我們同一個真理:對「地上財寶」的執著,是痛苦與空虛的根源。
真正的富足,從來不在於我們積攢了多少,而在於我們內心的平靜、深刻的人際連結,以及一顆無私給予的慈悲之心。那份在給予中找到的喜悅,才是永不銹壞、永不被竊的寶藏。
願我們都能放下緊握的雙手,不再僅僅為了抓取,而是為了給予而溫柔地張開。如此,我們的世界,又將會是何等的光明與溫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