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戰爭迫在眉睫,我們還有選擇「包容」的權利嗎?科技硬實力如何戰勝矽谷軟信念

更新 發佈閱讀 14 分鐘
raw-image

在人類歷史上,科技的發展曾經與國家和文明的命運緊密相連。

二次世界大戰是一個關鍵的推手,很多我們現在使用的科技原型,都是為了戰爭需求而來。像是網際網路的前身(ARPANET)、GPS 定位系統、電腦的雛形(如:ENIAC),這些科技的創新無一不是為了解決整個國家、全世界面對的宏大問題和生存威脅而誕生。在那個時代,科技是硬實力、是集體目標的體現。

然而,現在的矽谷卻已經與這個方向背道而馳。

這個匯聚了全世界最聰明的頭腦、最龐大資本的創新中心,現在更關注於人類生活的「瑣事」與「便利」

Meta 想要奪取你的注意力,讓你花更多的時間關注朋友的生活動態,Uber 想要把食物更便利地送到你家門口,Amazon 想讓你可以在網路上買到各種東西。矽谷的焦點,從「解決國家問題,推動世界科技發展前進」,轉變到了「為了人類的生活瑣事服務」。

當今的矽谷是否過度專注於迎合個人需求,而忽略了國家級的宏大抱負,甚至是文明的存續?

這正是 Palantir 創辦人 Alex Karp 在《科技共和國:硬實力、軟信念與西方未來》的核心主張,軟體業必須與政府重建關係,將精力從膚淺的消費市場轉向能解決國家和集體的挑戰,尤其是在 AI 能力建構上。

為什麼重要?

矽谷的「黑客精神」從對集權的反抗,演變成今日「害怕衝突、喪失立場」的道德困境,但就算在一個強調「包容一切」的社會風氣中,仍需有人站出來堅定地選擇立場

在這期的內容將涵蓋:

  • 黑客精神的起源:對集權的反抗
  • 和平時代的幻覺:從集體轉向個人
  • 價值觀的轉向:從包容到喪失立場
  • Palantir 的實踐與組織哲學
  • 不舒服卻必要的立場選擇
  • 國家認同的失落與重建
  • 結語:選擇自己的立場,並堅持捍衛它

若你喜歡這期的內容,歡迎到 Substack 訂閱電子報!


黑客精神的起源:對集權的反抗

矽谷的文化根基,源於一種深刻的「黑客精神」(Hacker Ethos),其核心是對權威的反抗與對個體自由的賦權

這不單純只是一種技術框架,更是一種政治哲學的體現,我們可以從網際網路最初的分散式架構中窺見一二,這是一種刻意設計來抵抗單點控制和審查的系統。

到了 1970 年代,人們將新興的技術(後來演變成現代個人電腦)以及廣義上的軟體,重新塑造成為個人賦能、對抗國家的手段,而不是讓國家用來促進國家利益。

那是矽谷創新的時代,這些人的動力來自對國家政府的不信任,不滿政府遲遲未能在國內推動進步的改革,也不滿政府在國際舞台進行大型實驗與遭遇軍事挫敗。

在這個精神的基礎上,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成為將技術轉化為文化宣言的代表人物。

對 1980 年代初期的 Apple 來說,個人電腦是用來挑戰政府和國家權威的手段。

Apple 的經典廣告《1984》呈現出盲目服從的反烏托邦世界,畫面裡有幾百個晦暗的靈魂聚在大螢幕前,呆滯地聽著螢幕上歐威爾式統治者的命令(老大哥)。

賈伯斯用這則廣告挑戰當時科技界的巨頭 IBM 的老大哥形象,更暗示了對任何形式的國家或集體權威的挑戰。一位身穿鮮橘色短褲的女子在人群中衝向前方,將一把大鐵鎚擲向螢幕並將其砸碎。對觀眾來說,這暗示著解放大眾,確立了技術的「自由個體」哲學。

1984 Super Bowl APPLE MACINTOSH Ad by Ridley Scott, Source: YouTube

1984 Super Bowl APPLE MACINTOSH Ad by Ridley Scott, Source: YouTube

和平時代的幻覺:從集體轉向個人

同時,歷史的潮流也促使了這股個人主義風潮的發展。

隨著蘇聯解體、東西方冷戰結束,世界局勢離二戰越來越遙遠,整個人類社會進入一個歷史上少見的長期和平時期。

許多人開始相信「歷史終結論」,就是冷戰結束象徵人類政治制度的「大爭辯」已告一段落。自由民主與市場經濟的組合,在意識形態的競賽中擊敗了法西斯與共產主義,成為“最終形式”的政治制度。

如果所有國家都朝向自由民主與全球市場整合,衝突的誘因就會下降,國家間大規模的戰爭會變得越來越不值得,甚至不再出現,有人把這種觀點演繹成「大規模戰爭已成過去式」。

當宏大的集體目標(如:對抗共產主義)消失,「為了國家、為了價值觀」而奮鬥的精神變得逐漸被人淡忘,人們的焦點從「宏大敘事」轉向了生活的瑣事。

柏林圍牆倒塌,Source: 美聯社

柏林圍牆倒塌,Source: 美聯社


和平讓世界上最聰明大腦開始轉向。 矽谷匯聚了人類最優異的智力與最龐大的資本,開始轉向打造生活風格的技術,電子商務、社群媒體、外送等等,而非國家級的集體基礎設施,整個矽谷的聰明大腦,都走向了迎合個人生活滿意度的方向。


價值觀的轉向:從包容到喪失立場

人類社會的價值觀本身就是個週期,從戰爭時的堅定「右傾」(強調紀律與國家),到和平時期的「左轉」(強調包容與多元)。在這種長期和平與衝突緩解的背景下,人們開始更講求包容、多元的價值觀。

包容與多元不是問題,也絕對不是錯誤。 但問題在於,當人們開始要求包容所有事情,害怕得罪任何人時,這就變成了一種道德潔癖,使立場開始模糊。

這種對衝突的迴避,體現在科技菁英的文化中,Alex Karp 在書中多次抨擊 Google 的價值觀。

像是 Google 的企業口號從「不作惡」(Don't Be Evil)到後來模糊的「做對的事」(Do the Right Thing),體現了科技公司試圖擺脫任何可能帶來爭議的堅定立場,採用更模糊、虛無的口號。

還有 Google 在 2017 年發生的內部衝突,當時 Google 與美國國防部合作了一個名為 Project Maven 的計劃,準備利用人工智慧協助軍方分析無人機影像。但 Google 內部上千名員工簽署公開信拒絕參與,甚至有人選擇辭職,抗議公司涉入戰爭用途。最終,Google 在壓力下宣布不再續約。

Project Maven 事件就是這種心態的典型體現。當政府需要科技力量協助國防時,矽谷選擇了迴避,不是因為這在道德上有問題,而是因為害怕衝突、害怕被批評。

Alex Karp 的批評直刺要害:「太過膽怯而不願參與我們這個時代的辯論」。而最終的結果是,不會說錯話的人,往往等於什麼都沒說。

Google 退出參與 Project Maven,Source: The Daily Dot

Google 退出參與 Project Maven,Source: The Daily Dot


Palantir 的實踐與組織哲學

在矽谷科技巨頭們紛紛迴避爭議、害怕得罪任何人時,Palantir 選擇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當 Google 因為內部抗議而退出 Project Maven 國防合約時,Palantir 卻反其道而行。他們不害怕站穩立場,Alex Karp 的立場很清楚:如果西方民主國家不武裝自己最先進的科技,那麼武裝起來的將會是它們的敵人

其中一個最具代表性的專案,就是伊拉克與阿富汗戰爭中的「土製炸彈」(IED)專案,在 2011 年左右,IED 是美軍士兵在前線傷亡的最大威脅,因為他們出現的隨機性,在道路旁不易發現,且成本極低又可以造成高傷害。

讓前線士兵和情報人員極度挫折的是,面對土製炸彈的威脅,他們並非沒有掌握資訊,他們掌握了過去攻擊的地點、炸彈材料、俘虜的指紋和手機號碼、甚至祕密線人的報告。

問題是,這些資訊分散在「幾百個」互不相通的政府系統之中,要把這些數據孤島整合成有用的「行動依據」,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例如:規劃下一條巡邏路線,或決定該審問哪個囚犯等。

Gotham 系統整合各方數據資料,協助決策者做出最佳判斷,Souce: Palantir

Gotham 系統整合各方數據資料,協助決策者做出最佳判斷,Souce: Palantir


這個結構性的問題,源於軍隊軟體的開發模式。

當時,設計軟體的人和實際使用軟體的人太脫節了,這些位於美國的承包商,對前線美軍的需求非常陌生,導致了軟體開發速度緩慢,無法應對瞬息萬變的戰場需求。

Palantir 的組織文化,就是為了解決這種官僚主義與陌生化而生的。

緊密的開發者-使用者關係

Palantir 不只是在加州總部開發軟體,而是將工程師直接派駐到戰區的前線基地,與士兵和情報分析師一起工作。當士兵提出一個攸關性命的需求,工程師可以在幾小時內修改軟體、整合數據並立刻交付。

建設性不服從(Constructive Non-compliance)

為了達成「成果」,Palantir 鼓勵員工質疑來自客戶(軍方)或上級的目標。如果一個指令是錯的,或一個採購清單無法解決根本問題,那麼盲目服從就是浪費資源。

分散自主權(蜂群原則)

Palantir 將決策權分散給在第一線、最了解情況的小型團隊,讓他們能像「蜂群」一樣自主行動、快速協作,徹底避免中央集權、組織階層導致的停滯不前。

這場改革的勝利,最終在 2019 年 3 月得到了官方的驗證,美國陸軍在投入了 30 億美元的失敗投資後,宣布放棄傳統承包商,在未來的情報平台開發案中,選擇了 Palantir。

象徵著美國國防部終於承認,舊的官僚模式、採購承包模式已經失敗,他們必須轉向 Palantir 所代表的、更敏捷、更貼近使用者、更敢於承擔立場的科技實力。


不舒服卻必要的立場選擇

為什麼 Palantir 的選擇在當下如此重要?

Alex Karp 認為,因為 AI 人工智慧的發展,將迫使人們必須選擇立場。

戰爭的型態已經徹底改變。未來的決定性戰爭,無論是熱戰還是新形態的冷戰,都將由 AI 人工智慧所驅動。這不再只是依賴更強大的飛機或船艦,而是一場在軟體、演算法與算力層級上的全面競爭。

過去的戰爭是以硬體為主,軟體只是輔助硬體的角色,但是在未來將會轉變成以軟體為主,硬體只是為了協助軟體達成在實體世界的戰略媒介,像是決定無人機、機器人的部署、攻擊目標,都是為了服務軟體的戰略判斷而使用的實體工具。

因此,科技實力將會決定未來強權的版圖。

這就帶來了一個殘酷的現實,若美國對追求技術優勢猶豫不決,對技術抱持道德潔癖,他們或許認為自己捍衛了崇高的理想,但卻忽視了力量的現實面,缺少科技賦能的美國軍事力量,很有可能在新時代落居下風。

如同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湯瑪斯·謝林(Thomas Schelling)在其威懾理論中提出的名言:

製造傷害的能力,就是談判的籌碼
The power to hurt is bargaining power.

美國要取得優勢地位,需要先解決「與地緣政治對手相比,誰更有能力傷害對方?」,這個不舒服但卻極度重要的問題。

如果一個國家失去了製造傷害的能力,那它在談判桌上就沒有籌碼,它所珍視的「包容」與「多元」價值觀,最終也將無法自我捍衛。

威懾力量,並不是為了主動發動戰爭,而是為了保衛相信的價值。

2005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Thomas Schelling,Source: Wikipedia

2005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Thomas Schelling,Source: Wikipedia

國家認同的失落與重建

Alex Karp 的核心主張很直接:科技業必須重拾公共利益,正視自己對國家的責任

在美國建國初期,對技術與實務的崇尚,被視為「追求公共利益」和「國家計劃」的自然延伸,許多美國領袖人物,例如班傑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或湯瑪斯·傑佛遜(Thomas Jefferson),他們當時不僅僅是政治家,同時也是當時頂尖的科學家、發明家與工程師。

富蘭克林對電力有深入的研究,催生了「避雷針」的發明,傑佛遜是《獨立宣言》的起草人,他同時也在農業技術上,設計了很多新工具,幫助農民更有效地提升產量。

對這群政治領袖而言,掌握並運用工程與技術,並不是為了打造個人商業版圖或追求利潤最大化,而是「追求公共利益」的自然延伸。那是一個以「工程師」為焦點的年代,整個社會都相信科技進步是國家發展的基石。

這正是當代矽谷所失落的精神。


班傑明·富蘭克林 Benjamin Franklin 在暴風雨中飛風箏,發明了避雷針,Source: history.com

班傑明·富蘭克林 Benjamin Franklin 在暴風雨中飛風箏,發明了避雷針,Source: history.com


而重建它的關鍵,在於對「集體認同」的重新確認。數十年來,學術與文化思潮不斷解構「國族認同」,將愛國心視為危險且幼稚的情感。這種超越國家的理想主義滲透到矽谷的文化基因,使得「為國服務」變成了需要被質疑甚至感到羞恥的事。

但 Alex Karp 的回應是尖銳的:一個嚮往容忍一切的社會,最終將會淪為什麼都不支持。

當我們失去了對自身政體與生活方式那種「根本崇高性」的自信時,我們也就失去了捍衛它的意志。建立一個國家所必需的艱鉅工作,就是打造「集體認同」和「共同神話」。如果我們放棄了這種期望,就等於放棄了社會長期存續的可能。


結語:選擇自己的立場,並堅持捍衛它

如果說,一個國家需要「集體認同」才能存續,一家公司需要「企業文化」才能卓越,那麼一個人的生命,就是尋找「中心思想」的過程。

每個人的生命歷程,都是在混沌的資訊與價值觀中,尋找自己真正相信的事物。

而一旦你找到了,你就必須去捍衛它。

這個立場,你不需要對所有​​人解釋,也不需要被每個人認同。事實上,一個真正堅定的立場,幾乎必然會得罪某些人。

但我們必須找到自己的中心思想。我們不能因為害怕衝突、害怕不被喜歡、害怕失去人緣,就選擇迴避、選擇模糊。

因為,如同文章開頭對矽谷的批判:一個害怕說錯話的人,往往等於什麼都沒說。

在當下這個最需要立場、也最缺乏立場的時代,「包容一切」的虛無主義是最容易的選擇,卻也是最危險的陷阱。

科技業的未來,取決於它是否敢於承擔責任。 而我們每個人的未來,則取決於我們是否敢於選擇自己的立場,然後堅定地捍衛它。

Alex Karp,Source: NPR

Alex Karp,Source: NPR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變革成長指南
6.0K會員
33內容數
自我成長|科技新創|社會趨勢|閱讀筆記 在變革世界中,探索個人與社會的成長之道
變革成長指南的其他內容
2025/09/15
本文深入探討新創核能公司 Oklo 的發展歷程、商業模式、技術核心與監管挑戰,並分析其 SPAC 上市策略以及未來發展潛力。Oklo 如何將既有核能技術商業化,並透過能源即服務 (EaaS) 模式,搶佔 AI 資料中心與國防單位的能源市場?
Thumbnail
2025/09/15
本文深入探討新創核能公司 Oklo 的發展歷程、商業模式、技術核心與監管挑戰,並分析其 SPAC 上市策略以及未來發展潛力。Oklo 如何將既有核能技術商業化,並透過能源即服務 (EaaS) 模式,搶佔 AI 資料中心與國防單位的能源市場?
Thumbnail
2025/08/25
Intuitive Surgical 的達文西手術系統如何改變全球外科手術,以及其創辦人 Frederic Moll 如何將軍事技術轉化為醫學界的黃金標準。文章涵蓋了莫爾醫師的經歷、達文西手術系統的商業模式分析、財務分析、未來發展方向,並探討 Founder-Market Fit 的概念
Thumbnail
2025/08/25
Intuitive Surgical 的達文西手術系統如何改變全球外科手術,以及其創辦人 Frederic Moll 如何將軍事技術轉化為醫學界的黃金標準。文章涵蓋了莫爾醫師的經歷、達文西手術系統的商業模式分析、財務分析、未來發展方向,並探討 Founder-Market Fit 的概念
Thumbnail
2025/07/14
Klarna 執行長 Sebastian 的創業故事,從貧困童年到創辦估值 456 億美元的先買後付 (BNPL) 公司,探討其商業模式、營運挑戰、AI 策略以及估值起伏
Thumbnail
2025/07/14
Klarna 執行長 Sebastian 的創業故事,從貧困童年到創辦估值 456 億美元的先買後付 (BNPL) 公司,探討其商業模式、營運挑戰、AI 策略以及估值起伏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結婚是一個重大的決定,而辦婚禮更是一件耗時間耗心力又得花大錢的事。但這可是小豬和小蝸一生一次的重大決定,就算沒有太多錢,也不想失去該有的質感怎麼辦? 今天就來開箱小豬和小蝸的婚禮,和大家分享我們怎麼用少少的錢買到那些不可或缺的東西。當然是靠蝦皮購物啊!!!
Thumbnail
結婚是一個重大的決定,而辦婚禮更是一件耗時間耗心力又得花大錢的事。但這可是小豬和小蝸一生一次的重大決定,就算沒有太多錢,也不想失去該有的質感怎麼辦? 今天就來開箱小豬和小蝸的婚禮,和大家分享我們怎麼用少少的錢買到那些不可或缺的東西。當然是靠蝦皮購物啊!!!
Thumbnail
分享新家入住與佈置的蝦皮購物好物,包含入厝儀式用品、玄關收納、衣櫥整理等。同時介紹蝦皮「分潤計畫」,教學如何操作並分享聯盟行銷優點,以及雙11購物優惠資訊,鼓勵讀者一同加入賺取額外收入。
Thumbnail
分享新家入住與佈置的蝦皮購物好物,包含入厝儀式用品、玄關收納、衣櫥整理等。同時介紹蝦皮「分潤計畫」,教學如何操作並分享聯盟行銷優點,以及雙11購物優惠資訊,鼓勵讀者一同加入賺取額外收入。
Thumbnail
「Embrace AI to unlock a new era of efficiency, unleashing creativity and marketing infinite potencial.」擁抱AI,開啟效率新時代,釋放創意與行銷無限潛力
Thumbnail
「Embrace AI to unlock a new era of efficiency, unleashing creativity and marketing infinite potencial.」擁抱AI,開啟效率新時代,釋放創意與行銷無限潛力
Thumbnail
本文討論了機構投資者對軟體產業的投資考量,包括 AI 和 Cloud 及其與資安的關聯,以及軟體產業前景的分析和短期投資策略。另外提到 Andy Grove 的《十倍速時代》一書,闡述了 IT 技術轉變對產業結構的影響,並建議 3 個月回顧一次這個主題。
Thumbnail
本文討論了機構投資者對軟體產業的投資考量,包括 AI 和 Cloud 及其與資安的關聯,以及軟體產業前景的分析和短期投資策略。另外提到 Andy Grove 的《十倍速時代》一書,闡述了 IT 技術轉變對產業結構的影響,並建議 3 個月回顧一次這個主題。
Thumbnail
科技發達,AI智能也越來越發達。 蠢孩子,我每篇小說的圖片都是用AI製作的唷!!
Thumbnail
科技發達,AI智能也越來越發達。 蠢孩子,我每篇小說的圖片都是用AI製作的唷!!
Thumbnail
除現有已知的 AI 硬體建構廠商外,本篇並列出作者對於下一波 AI 應用興起時之潛力企業觀察清單,包含網路服務、網路安全、行業運用方案解決業者、與 AI 軟體開發商等。
Thumbnail
除現有已知的 AI 硬體建構廠商外,本篇並列出作者對於下一波 AI 應用興起時之潛力企業觀察清單,包含網路服務、網路安全、行業運用方案解決業者、與 AI 軟體開發商等。
Thumbnail
如何運用A I這個工具,以人為本,不是讓AI主導你的人生。
Thumbnail
如何運用A I這個工具,以人為本,不是讓AI主導你的人生。
Thumbnail
現在 AI 市場競爭極為激烈,除了 OpenAI 之外,Anthropic 也相當受注目。最近他們就聘僱了 Instagram 共同創辦人 Mike Krieger 擔任產品總監,未來會向用戶推出怎樣的產品令人期待。
Thumbnail
現在 AI 市場競爭極為激烈,除了 OpenAI 之外,Anthropic 也相當受注目。最近他們就聘僱了 Instagram 共同創辦人 Mike Krieger 擔任產品總監,未來會向用戶推出怎樣的產品令人期待。
Thumbnail
從去年開始,AI 成為了顯學,無論是投資市場、工作習慣、生活環境,強 AI 已然成為無法分割的一環,我們不難預見,這樣的存在必然會如智慧型手機那般,普及全球,甚至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
Thumbnail
從去年開始,AI 成為了顯學,無論是投資市場、工作習慣、生活環境,強 AI 已然成為無法分割的一環,我們不難預見,這樣的存在必然會如智慧型手機那般,普及全球,甚至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
Thumbnail
數位化時代中,人工智能(AI)已成為推動創新和進步的關鍵力量。本文探討AI的現狀、挑戰以及未來可能性,並提出負責任地發展和使用AI的思考。
Thumbnail
數位化時代中,人工智能(AI)已成為推動創新和進步的關鍵力量。本文探討AI的現狀、挑戰以及未來可能性,並提出負責任地發展和使用AI的思考。
Thumbnail
人工智慧(AI)的未來展望 在當今這個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人工智慧(AI)已成為推動創新和進步的重要力量。從自動駕駛汽車到精準醫療,AI的應用範圍不斷擴大,其潛力無限。然而,隨著AI技術的快速發展,我們也必須關注其對社會、經濟和倫理的影響。
Thumbnail
人工智慧(AI)的未來展望 在當今這個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人工智慧(AI)已成為推動創新和進步的重要力量。從自動駕駛汽車到精準醫療,AI的應用範圍不斷擴大,其潛力無限。然而,隨著AI技術的快速發展,我們也必須關注其對社會、經濟和倫理的影響。
Thumbnail
人工智慧(AI)時代的到來,並不代表要取代人類的工作,而是要幫忙人類釋放雙手,集中在內心的成長上。透過閱讀阿卡西和運用AI工具,可以為個人的成長增添新的力量。
Thumbnail
人工智慧(AI)時代的到來,並不代表要取代人類的工作,而是要幫忙人類釋放雙手,集中在內心的成長上。透過閱讀阿卡西和運用AI工具,可以為個人的成長增添新的力量。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