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手術室裡,一台機械手臂正穩定地執行著比人手更精細的操作,將過去的巨大創口變為幾個微小切口。這就是 Intuitive Surgical 的「達文西手術系統」,20 多年來它已在全球執行了超過 1,700 萬台手術,成為外科革命的代名詞。
然而,這場革命的幕後推手,正是被譽為「機器人手術之父」的 Frederic Moll 莫爾醫師。
他的起點並非天才科學家的完美劇本,而是一段始於傷痛、充滿質疑與堅持的道路。是什麼樣的經歷,讓他看見了沒人相信的未來?又是什麼樣的洞察,讓他將一份軍事技術變成了醫學界的黃金標準?
這篇文章將帶你深入 Intuitive Surgical 的世界,從創辦人峰迴路轉的人生故事,到它如何靠著精準的商業策略稱霸市場,並一窺在 AI 浪潮下,手術機器人的下一步將走向何方。
為什麼重要?
Intuitive Surgical 的故事是「創辦人與市場契合 (Founder-Market Fit)」的完美案例,這種第一手醫療現場的洞察,讓莫爾醫師為我們描繪出醫療的未來樣貌:一個創傷更小、手術更精準、恢復更快的時代,甚至是一個由 AI 輔助、不斷自我優化的智慧醫療時代
在這期的內容將涵蓋:
- Dr. Frederic Moll 的經歷:峰迴路轉的醫學之路
- 手術台上的震撼:傳統手術的巨大傷口
- 意外的機遇:軍方的技術原型
- 達文西手術系統:手術機器人的誕生
- 手術機器人:超越人類極限的價值
- 商業模式分析:刮鬍刀模式
- 直覺公司財務分析:賣刀片的成長引擎
- 下一座金礦:新手術領域與亞洲市場
- AI 發展:從手術系統到智慧助手
- 結語:對的人、對的場景、對的目標
Dr. Frederic Moll 的經歷:峰迴路轉的醫學之路
弗雷德里克·莫爾(Frederic Moll)出生於西雅圖的一個醫學世家,父母皆為小兒科醫生,他的母親是耶魯大學醫學院的第一位女性畢業生,對於醫學的興趣從小就扎根在他的基因當中。
莫爾高中就讀於鼎鼎有名的湖濱學校 Lakeside School ,跟微軟創辦人 Bill Gates 與 Paul Allen 一樣,莫爾是 Class of 1969,剛好比 Paul Allen 大 2 屆、比 Bill Gates 大 4 屆。
在莫爾 14 歲那年,突如其來的意外接踵而至,在一次家庭旅遊渡假時,他的母親在一場航海事故中意外失蹤,不久之後,他的父親又因心臟病發作去世,這些突如其來的打擊,讓莫爾選擇遠離了醫學,選擇就讀於 UC Berkeley 主修經濟學。
“I went to college trying to forget about my past. I turned my back on medicine and majored in economics.”
我上大學是為了放下過去,我放棄了醫學,選擇了主修經濟學。
雖然莫爾在大學時,暫時選擇離開醫學,但是這並不是終點,在他畢業之後,有天在新聞中讀到一種名為「心肺繞道」的手術,這項手術拯救了一個跟他父親過世時,同樣歲數的 54 歲男性,這個事件讓他重新點燃了內心醫學的火種,促使他改變了人生的方向,進入華盛頓大學醫學院就讀,並在之後成為了一名外科醫師。

Dr. Frederic Moll, Source: Momentis Surgical
手術台上的震撼:傳統手術的巨大傷口
在擔任外科醫師時,莫爾醫生親身體會到傳統開放式手術的震撼,為了進入病人的體腔,所需要的巨大切口、組織損傷,這些都會對患者的身體造成龐大的復原挑戰。
在莫爾醫師輪調到婦科時,他第一次目睹了腹腔鏡檢查,這是一種微創手術,讓醫師不需要將病人的腹部剖開,而是只需要一個 0.5-1 公分的切口,在身體內注入二氧化碳,讓病人的腹部膨脹,之後透過微小的切口將攝影機進病人身體,讓醫師可以直接透過攝影機的畫面就掌握病人身體內部的情況,再以手術器械伸精準地進行手術。
腹腔鏡這種微型手術的技術讓莫爾醫師大開眼界,他心想這麼棒的技術應該要被更多醫師使用,更普及才對,但是卻因為技術和培訓不足,而讓這項技術沒有得到充分的利用,莫爾醫師決定自己成為推動這個領域的推手,他辭去了臨床醫師的身份,投身於微創手術領域。
莫爾醫師於 1984 年創辦了第一間公司 Endotherapeutics,專注於研發腹腔鏡技術的手術工具,他發明了「安全套管針」(Safety Trocar),一種能顯著降低腹腔鏡穿刺過程中傷害內部器官風險的工具。
Endotherapeutics 後來在被腹腔鏡領域的領導公司美國外科公司 (U.S. Surgical Corporation) 所收購,這種模式其實也蠻常見的,一個醫療領域的領先者,去收購相關的創新產品、服務公司,這次的創業經驗讓莫爾醫師累積了醫療器材商業化的經驗,打開了日後連續創業家的開端。
在第一次成功經驗後,莫爾醫師又創立了另一間醫療新創 Origin Medsystems,同樣專注於開發微創手術的創新工具,這間公司後來也成功被另一家醫療巨頭禮來公司 (Eli Lilly) 收購,莫爾醫師也成為禮來旗下子公司的手術設備部門主管。

Source: 義大醫院大腸直腸外科
意外的機遇:軍方的技術原型
莫爾醫師在微創手術領域累積了多年的經驗,他深知腹腔鏡手術雖然解決了傳統巨大傷口的挑戰,但是醫師在操作上仍然存在許多待克服的難題,像是器械操作僵硬、操作不夠直覺等,他一直希望尋找能克服這些瓶頸的技術。
在 1990 年代中期,莫爾醫師接觸到了一個由史丹佛國際研究中心(SRI International, 前身為 Stanford Research Institute)開發的遠端手術技術,這項技術的需求源頭是美國軍方,軍方希望解決戰場上士兵受傷治療的問題:如何讓遠在後方安全區域的資深外科醫生,能即時為前線的傷兵動手術?
這項技術的原型系統是由一個主控台,以及一個遠端手術器械組成,外科醫師可以在主控台上觀看螢幕,雙手握著金屬控制器,精準遙控遠端的手術器械動作。
當莫爾醫師坐上主控台,親手操作這個系統時,他立刻意識到這個系統就是他在尋找的答案,主控台提供醫師更清楚的視覺,器械的動作就像是真人的手腕一樣靈活,而且非常直覺、穩定、準確,可以完美克服腹腔鏡手術的局限性。
這項原本為了戰場遠程手術開發的技術,在民用微創手術領域擁有更寬廣的應用潛力。
莫爾醫師立刻把這個項目推薦給他的公司,但是公司的管理層在經過評估之後,認為這個技術的風險太高、商業化前景不明,不願意收購這項技術。
莫爾醫師堅信自己的判斷是正確的,他毅然決然離開了公司,自己去籌集資金,從 SRI 手中收購了智慧財產權,並在 1995 年成立了 Intuitive Surgical 直覺公司,將這個原本在實驗室裡的技術原型,一步步打造成了改變全球外科手術的關鍵創新。
達文西手術系統:手術機器人的誕生
莫爾醫師在創辦直覺公司之後,開始優化原本 SRI 的系統設計,其中最重要的改變是在器械末端加入了 「EndoWrist」(內視腕) 技術,這個設計模擬了人類手腕的靈活度,擁有 7 個自由度,能在狹小的體內空間中自由旋轉、彎曲,遠超傳統腹腔鏡器械的活動範圍。

EndoWrist 擁有多種探頭選擇,Source: Intuitive Surgical EndoWrist
經過優化之後,直覺公司推出了兩代的原型機 Lenny 和 Mona ,並在 1997年團隊成功使用「Mona」原型機為一頭豬完成了手術,驗證了技術的可行性。
同年 1997 年,由一位比利時的外科醫師,完成了全球首例「機械手臂輔助的遙控操作手術」,替患者成功切除了膽囊,標記了機器人手術新時代的開始。
為了紀念達文西在人體解剖學、機械設計上的貢獻,直覺公司將這套系統命名為「da Vinci」(達文西)。
在 1999、2000 年,達文西系統分別取得了歐洲、美國監管單位的許可,開始可以進行銷售與手術,直覺公司在 2000 年於美國正式 IPO 上市。
手術機器人:超越人類極限的價值
在傳統外科手術中,外科醫師直接以雙手持器械進行手術,但在一些狹窄或精細的人體腔室中,人手的尺寸與活動角度不免會受到限制,進而影響手術的靈活度與精準度,機器人手術正是為了解決這些挑戰。
以達文西手術系統來說,它利用機械手臂取代醫師的雙手來執行手術,這些機械手臂的器械尺寸更加微小,使其能深入人體更深、更狹窄的部位,並提供超越人手極限的手術角度與靈活度。
機械手臂不會有手臂自然生理性震動、抖動的問題,可以實現更穩定的動作,而且機械手臂的動作可以等比例縮小醫師的手部動作,例如外科醫師手部移動 3 公分,機械尖端只會移動 1 公分,這些操作方式都使得精細、微小的手術動作成為可能。
對於患者而言,這些技術可以直接轉化為實際的臨床效益,通過更精準的操作,機器人手術通常能實現更小的手術傷口、更細緻的縫合,從而達到減少術中出血量、降低術後併發症風險,並加速病人恢復等多重效果。
在臨床應用上,泌尿外科的「根治性前列腺切除術」是機器人手術發展最成熟、也最具代表性的領域。
由於男性骨盆腔空間狹小,傳統腹腔鏡手術難以在其中靈活地進行精確切割與縫合。機器人手術的靈活性與精準度在此便能充分發揮,顯著提升手術品質。目前在美國的數據中,已有超過90%的前列腺癌根治手術是透過機器人輔助系統完成,已經成為標準作法。
在直覺公司自己的多項研究中,宣稱機器人手術與傳統方法相比,達文西手術平均可縮短住院日約 0.4 天、降低輸血機率 28%,以及可以降低在手術中轉為開腹手術的機率 55%。
然而,儘管機器人手術有許多優點,手術的成本仍是重要考量。平均而言,達文西手術的費用會比傳統開腹手術或腹腔鏡手術高出約 20%-50%,價差會因手術類型與地區而有所差異。
對於一些較單純、複雜度較低的手術,腹腔鏡手術已能達到相當好的效果,與機器人手術的成效差異可能並不明顯。因此是否值得選擇成本較高的機器人手術,仍需根據不同情況做專業判斷。

Source: Intuitive Surgical
商業模式分析:刮鬍刀模式
達文西系統的銷售模式採用的是「刮鬍刀模式」,先讓客戶購買達文西手術系統(刮鬍刀),再靠著高頻更換的耗材長期變現(刀片)。
- 達文西手術系統(刮鬍刀):初次銷售約為 200 萬美金
- 使用耗材(刀片):每次手術所需要的耗材約 1,000-3,000 美金
- 保養維護:每年約 10-20 萬美金
以一個生命週期平均來看的話,一套達文西手術系統大約可以為直覺公司創造 600-800 萬美金的價值(假設 10 年,每年進行 200-300 台手術)。
站在醫院的角度,要讓達文西手術系統的投資划算,有兩個關鍵的變因要考量:
治療成本下降:使用達文西手術系統,在臨床上可以降低病人併發症的機率,以及減少後續的治療成本,根據直覺公司自己的研究,機器人手術可以降低每例治療成本約 25%
達文西系統的稼動率:一套系統已經擺在那裡了,是一個固定成本,若可以使用它進行越多手術越好,可以固定成本攤提道每次手術中,因此如何將達文西系統的效益發揮到最大,也是一個流程最佳化的問題
- 目前平均每台達文西手術系統理論上每年可以進行 700 台手術,但是現實是平均每台達文西手術系統只有進行 250-300 台手術,距離理論的最佳效率還有一段距離
- 直覺公司成立了專門的流程顧問團隊,協助醫院將達文西系統的稼動率提升,包含優化手術 Logistic 安排,讓手術室、醫療團隊的排班更順暢,以及將手術安排在同一天施作,讓術後器械清洗滅菌的效率提高,這些都是為了提升每台達文西手術系統的利用率
- 系統擁有越高的稼動率,對於醫院來說可以更快回收成本,對於直覺公司來說也可以銷售更多的器械耗材(刀片),是個雙贏的局面
從達文西手術系統的商業模式來看,平均購買一套達文西手術系統平均大約需要 5-7 年才可以回本,而且醫院必須具備一定的規模,才會有足夠的手術需求讓購買達文西系統成為一筆值得的投資,如果本身病人需求不高,或是手術難度太低,都不值得醫院購買達文西手術系統。
為了解決醫院資本支出的難題,直覺公司近年也開始推出租賃方案,讓醫院可以有更好的財務條件可以使用達文西手術系統。
直覺公司財務分析:賣刀片的成長引擎
攤開直覺公司 2024 年的財報,全年營收共 83.5 億美金,其中由三大項目組成:手術耗材、機台銷售、服務
手術耗材(刀片) - 營收佔比 60%
- 公司最主要的營收來源,同時也是公司成長速度最快的業務,手術耗材的高毛利直接帶動了公司的盈利能力
機台銷售(刮鬍刀) - 營收佔比 24%
- 新裝手術機台表現相對平穩,2024 年共新裝約 1,500 台達文西手術系統,相比於 2023 年的機台新裝數仍有接近 10% 成長
- 在銷售與租賃上,租賃模式比例越來越高,在 2024 年超過一半的新裝機台是採用租賃合約,而且有逐年加速的趨勢。以長期來看,直覺公司還是依靠手術耗材作為最主要的營收來源,能先將機台放進醫院,後續再由耗材帶動收入,更有利可圖
服務 - 營收佔比 16%
- 隨著全球手術系統裝機量的增加,維修和服務合約的收入也穩定成長,提供可預測的現金流

直覺公司 2024 年營收組成,資料來源:Intuitive Surgical 2024 Annual Report
將直覺公司的財務分析歸因至一個關鍵變數就是手術量。
全球已經累積使用達文西手術系統執行接近 1,700 萬台手術, 2024 年一年使用達文西手術系統執行近 270 萬台手術,相比於 2023 年有近 17% 增長,過往平均每年也維持約 15-20% 左右的增長速度,顯示金雞母仍然持續下金蛋中。

使用達文西手術系統的手術量,資料來源:Intuitive Surgical 2025Q2 Earnings Call
直覺公司在 2024 年創造淨利 24 億美金,淨利率約為 28% ,是非常不錯的表現,過往歷年的淨利率都可以維持在 25-30 %,相比於綜合形醫材競爭對手大約 10-15% 的淨利率,直覺公司的盈利能力顯著較高。
一間公司擁有更好的盈利能力,連帶也會影響市場願意給予的估值倍數,直覺公司的 TTM P/E ≈ 67、Forward P/E ≈ 60,P/S Ratio 也有近 19 倍,顯示市場對於直覺公司的期待很高,若未來出現手術量的成長趨緩或下調,對於股價的影響也會特別敏感。
下一座金礦:新手術領域與亞洲市場
直覺公司的未來成長動能主要來自新手術領域的持續開拓與全球市場的戰略擴張兩大核心驅動力。
在手術領域擴張方面,公司正積極進軍心臟外科、胸腔外科及結直腸手術等高價值專科領域,每個領域都展現出獨特的市場機會:
- 心臟外科領域展現最大潛力,市場規模高達數百億美元。達文西系統已獲得美國 FDA 核准進行二尖瓣修復手術,標誌著正式跨入心臟外科的重要里程碑。隨著更多心臟手術術式的核准,此領域有望成為新的營收成長引擎
- 胸腔外科領域中,機器人輔助肺葉切除術的精準度優勢顯著,能在狹窄的胸腔空間中執行精細操作,相較於傳統開胸手術,能大幅降低患者創傷並縮短恢復時間
- 結直腸手術特別是涉及直腸和骨盆解剖結構的複雜病例,機器人手術的臨床優勢正逐步獲得驗證,為公司開拓新的專科市場提供契機
在全球市場開發方面,亞洲市場無疑是最具潛力的成長引擎。
- 中國市場潛力巨大但競爭激烈。儘管面臨國產機器人廠商競爭,以及各省份對本土品牌的政策偏好,中國龐大的患者基數和快速升級的醫療消費需求仍為長期發展奠定堅實基礎。關鍵在於如何在成本控制與技術領先之間取得平衡。
- 日本市場相對成熟且對技術品質要求嚴格,但一旦獲得認可,市場接受度和普及速度都相當快速。目前前列腺根治術、腎部分切除術等已納入國民健康保險給付範圍,為進一步市場擴張提供有利條件。
- 印度市場作為人口大國,擁有快速發展的私立醫療體系和不斷壯大的中產階級群體,但價格敏感度極高。直覺公司需要開發更適合當地市場需求的產品策略,可能包括簡化版系統或創新的融資方案。
相較於很成熟的美國醫療市場,亞洲醫療市場正處於快速發展階段,呈現出「需求龐大、支付能力提升、本土化適應需求高」的特徵。若直覺公司能夠成功克服在地化挑戰,在技術優勢、成本控制和市場策略間找到最佳平衡點,亞洲市場有望成為推動公司下一輪高速成長的核心動力。
AI 發展:從手術系統到智慧助手
達文西手術系統正在經歷一個新的轉型,直覺公司近年來大力投資 AI 技術,將機器學習演算法整合到手術流程中,目標是讓原本單純的手術輔助系統進化成真正的 AI 智慧助手。
每一台達文西手術都是一個珍貴的學習機會,當醫師操作系統進行手術時,平台都會收集詳細的數據記錄,包含器械的使用頻率與順序、手術時間分配、縫合精準度、甚至是醫師手部動作的微妙變化,這些看似瑣碎的數據,累積起來就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手術知識庫」。
基於這些豐富的數據,AI 演算法開始能夠為每位外科醫師提供量身定制的建議,系統會分析特定醫師的操作習慣、專長領域,以及面對的病人特徵,提供個人化的手術建議:
- 器械選擇最佳化:根據手術類型和醫師經驗,推薦最適合的器械組合
- 即時風險預警:當偵測到可能導致併發症的操作模式時,提供即時提醒
- 技能提升建議:分析醫師的操作數據,指出可以改進的技術細節
這個發展軌跡與自動駕駛技術的演進路徑是很相似的。
正如自動駕駛從收集道路數據開始,逐步發展出車距警告、自動跟車、車道保持等功能,最終邁向完全自動駕駛,達文西系統也在遵循類似的發展路線:
- Level 1 - 數據收集階段(已完成) 收集大量手術數據,建立基礎數據庫
- Level 2 - 被動建議階段(目前階段) 提供手術後的數據分析報告,幫助醫師改善技術
- Level 3 - 主動輔助階段(研發中) 即時提供手術建議,主動警告潛在風險
- Level 4 - 智慧協作階段(未來 5-10 年) AI 能主動執行部分標準化手術步驟,醫師專注於關鍵決策
- Level 5 - 完全自主階段(長遠發展) 在特定手術類型中,AI 能獨立完成整個手術流程
從我們目前的機器人發展歷程來看,一個很重要的發展規律是:擁有明確場景定義的機器人應用,往往能比通用型機器人更快取得突破。
就像自動駕駛在高速公路、倉儲機器人在物流中心、掃地機器人在家庭環境中的快速發展一樣,達文西系統在手術室這個高度結構化的環境中找到了完美的發揮舞台。手術室有標準化的流程、明確的目標、可預測的操作環境,這些條件讓機器人技術能夠專注於解決特定問題,而不需要應對開放世界的無限變數。

Da Vinci System 5 Dashboard,Source: Intuitive Surgical
結語:對的人、對的場景、對的目標
直覺公司的成功故事,完美說明了什麼叫做「Founder-Market Fit」。莫爾醫師不是一個外來的創業家試圖理解醫療市場,他本身就是在手術台上執業的外科醫師,深刻體驗過傳統手術的局限性,也親眼見證過腹腔鏡技術的革命潛力。當他坐上 SRI 的原型主控台那一刻,他立刻知道這就是自己在尋找的答案,這個判斷來自於他作為醫師的專業,而非市場調研的數據分析。正是這種深度的領域知識與創業動能的完美結合,讓直覺公司能夠從實驗室原型一路發展成改變全球外科手術的領導者。
當我們回顧直覺公司從 1995 年成立到今天執行近 1,700 萬台手術的歷程,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一間公司的商業成功,更是醫療科技對人類福祉的重大勝利。每一台達文西手術背後,都代表著一位患者更小的傷口、更快的恢復、更低的併發症風險。
從莫爾醫師最初想要「讓更多醫師使用微創手術技術」的願景,到今天 AI 輔助手術的智慧時代,這個故事提醒我們:最偉大的科技創新,永遠應該以改善人類生活品質為最終目標。
直覺公司的故事還遠未結束,但它已經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珍貴的範本:當合適的創辦人、在合適的場景中、為了合適的目標而努力時,科技創新就能真正發揮改變世界的力量。
如果有什麼想法靈感,歡迎留言跟我交流,若你喜歡這期的內容,希望可以直接在信箱收到《變革成長指南》的最新文章,歡迎到 Substack 訂閱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