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自移民家庭的 Sebastian 8 歲時每天只能吃鬆餅度日,不是因為愛吃,而是因為家裡只剩下麵粉和牛奶。父母因為缺錢天天爭吵,最終離婚收場。
20年後,這個移民之子創辦的 Klarna 估值達456億美金,服務全球1億用戶,徹底改變了人們的購物方式。
為什麼重要?
人格特質是每個人的不平等優勢,每個人都可以從自己生活經驗找到市場需求,創造屬於自己的事業,Sebastian 的人生就是一個從底層逆勢翻盤的故事。
在這期的內容將涵蓋:
- 窮困的童年:塑造金錢價值觀
- 在工作中看見契機:BNPL 的原型
- 六個月的實驗:Kreditor 初創
- BNPL 先買後付:商業模式解碼
- 數字背後的掙扎:盈利為何如此艱難?
- AI 公司實驗:與 OpenAI 的合作
- 估值雲霄飛車:從 456 億跌至 67 億,再迎上市機會?
- 下一站在哪裡:Klarna 能否重整旗鼓?
- 結語:逆天改命的 Sebastian
若你喜歡這期的內容,希望可以直接在信箱收到《變革成長指南》的最新文章,歡迎到 Substack 訂閱電子報!
窮困的童年:塑造金錢價值觀
Klarna 的創辦人賽巴斯汀・席米亞柯斯基 Sebastian Siemiatkowski,出生於瑞典的移民家庭,他的父母是從波蘭移民到瑞典的知識份子,但是在瑞典當地,因為語言障礙、社會對於移民的偏見,讓 Sebastian 的父母難以完全融入瑞典社會,父親長期失業,導致家庭經濟狀況拮据。
Sebastian 從小就對於金錢有很強烈的渴望,家庭窮困的經濟狀況,他小時候曾經有幾週的時間,每天在家都吃鬆餅,小時候他沒有覺得有什麼問題,但是長大之後,他才知道因為那時候家裡只剩下麵粉跟牛奶。
Sebastian 的父母在他 8 歲的時候離婚,他將父母相處間的衝突歸因爲缺錢,因為他的父母總是在為金錢的事情爭吵,這使得他相信如果能夠在財務上取得成功,就有能力解決問題,也讓 Sebastian 很早就對商業產生興趣。
在成長的過程中, Sebastian 很早就開始嘗試做點什麼,他在 13 歲的時候就自己寫了一份商業企劃書給當地的廣播電台,試圖說服他們改變節目內容,他也曾經跟幾個朋友在當地的公車站,幫忙別人提雜貨來賺取小費, Sebastian 從小時候就開始積極嘗試去解決問題、創造價值,在真實世界中去培養他的商業嗅覺。
Sebastian 後來大學進入了斯德哥爾摩經濟學院,這是瑞典最頂尖的商學院之一,但是在讀了 2 年之後, Sebastian 覺得他所有的商學院同學都只想進入投資銀行、管理顧問行業工作,他應該做點別的事情,不應該就這樣走上這條常規的道路,他選擇了休學,跟朋友一起去一場背包旅行,但是 Sebastian 口袋裡並沒有錢,他沒有辦法負擔旅費,所以他們選擇了以「不搭乘飛機」的方式去旅行。
Sebastian 跟他在漢堡王打工認識的朋友 Niklas Adalberth 一起踏上了旅行,Niklas 後來也成為 Klarna 共同創辦人之一,他們會一起搭乘貨船,從新加坡到里斯本,再從雪梨到墨西哥,在當地城市的街上過夜,甚至因為中間沒有旅費,他們還在當地打黑工賺錢,在雪梨當了一個月的搬家工人籌集旅費,這段經歷強化了他面對未知、相信靠自己就可以生存的信心。

在工作中看見契機:BNPL 的原型
在結束環球旅行之後, Sebastian 回到了瑞典,但是他錯過了學校的開學,因此開始尋找工作,中間甚至一度領取社會福利金, Sebastian 找到了一個在保理公司的工作機會。
簡單說明一下什麼是保理公司,一般商家在銷售商品出去後,會給予買家一定的付款時限(如:30 天後結款),在這段時限之前,賣家是不會收到款項的,這時候款項還是在應收帳款的項目上,但是商家仍然需要資金週轉,這時候商家可以將自己的應收帳款賣給保理公司,保理公司可以馬上提供企業現金,讓企業得以有資金週轉繼續經營下去,保理公司就是提供企業提前變現應收帳款、改善現金流的服務。
Sebastian 在保理公司工作時,接觸到許多電子商務的小公司,他發現這些小公司面臨了一個問題,他們對於這種資金服務有很強的需求,這些小公司的資金規模都很小、很脆弱,一旦有付款拖延、呆帳問題,都會對他們造成很大的打擊,但是傳統的保理服務對他們來說太過於昂貴、不適用,如果有服務可以幫助這些電子商務的小公司改善現金流,那或許有可能成為一個創業機會。
同時, Sebastian 也發現對於消費者而言,當時瑞典的信用卡普及率並不高,消費者也習慣先收到商品後再付款,如果商家可以將款項分期、延後支付,也有機會促使消費者提高購買意願、消費金額,結合商家端、消費者端的需求,這就是「先買後付」 Buy Now Pay Later 的機制原型。
Sebastian 將這個點子帶回了校園,與他的兩個好朋友一起創業,一個是環遊世界旅行之友 Niklas Adalberth、另一個是大學同學 Victor Jacobsson,他們三個人共同組隊在 2005 年創辦了 Klarna 的前身 Kreditor。

Klarna 早期網站畫面,Source: TechCrunch
六個月的實驗:Kreditor 初創
Sebastian 與兩位共同創辦人一開始就決定要全力衝刺六個月,他們訂下了規則,每天早上要一起吃早餐,計算彼此在辦公室的工作時數,先衝刺六個月後,再來決定是否繼續。他們三個人一開始都沒有技術背景,沒有辦法打造出 Kreditor 的服務原型,幸運的是,Kreditor 的一位天使投資人介紹了一個工程團隊,讓他們得以用股份交換的方式合作,工程團隊幫助 Sebastian 他們打造出 Kreditor 的產品 MVP ,換取了 37% 的股權作為回報。
然而,這次合作最終鬧得並不愉快,Sebastian 以為這些工程師後續會全職加入 Kreditor ,繼續開發、維護產品,但是工程團隊認為這只是一次性的專案合作,工程團隊花了 4 個月的時間完成了核心系統的開發後就離開了,這也迫使 Sebastian 需要馬上開始學習招募、管理技術團隊。
一個小彩蛋,Sebastian 在一個訪談中表示,這個工程團隊並不了解 Klarna 的潛力,他們大約在 Klarna 公司估值 1,000 萬美元的時候,早早就出售了股份。
Kreditor 接著從北歐開始,一路乘著電子商務的浪潮拓展業務,在 2010 年獲得了紅杉資本 Sequoia 的 1 億美元投資,Kreditor 同年更名爲 Klarna ,靠著這次的募資,Klarna 得以獲得重要的信譽背書,開啟了高速成長之路,將業務從北歐地區一路打向歐洲其他國家,包括德國、荷蘭、英國等市場,成為 BNPL 的行業龍頭。
我們接著來分析 Klarna 的商業模式。
BNPL 先買後付:商業模式解碼
Klarna 的商業模式本質就是連結商家與消費者的金融服務公司。
對於商家而言, Klarna 能有效放大營收:
- 加速資金週轉效率:可以在消費者購物後,快速在 2-4 天內收到款項,不需要等待傳統信用卡 T+7 或 T+30 的收款週期。
- 提高平均訂單價值:Klarna 提供的分期付款服務,也會讓消費者有更高的購買意願,根據 Klarna 的研究,BNPL 的服務有利於提高平均訂單價值(AOV, Average Order Value)達 41%
- 降低購物車的棄單率: Klarna 的研究指出,BNPL 的服務能降低購物車棄單率 20 - 30% ,對於電商這種價格敏感,且已經到購物的最後一哩路,促使顧客真實轉單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對於消費者而言, Klarna 則提供了付款彈性:
- 彈性付款方式: Klarna 提供事後付款(購物 14 天後付款)、免息 4 期付款,降低消費者的資金壓力
- 信用卡替代選項:顧客無需擁有信用卡,也可以透過 Klarna 使用分期付款服務,對於信用小白、Gen Z 而言,是更容易入門的支付選擇
以今年 2025 年全球知名的 Coachella 音樂節為例,超過 60% 的門票是透過分期付款的服務購買,參加 Coachella 音樂節主要是年輕人,Coachella 的門票約 650 美金,消費者要先支付 41 美金作為手續費,後續再分期支付完整的門票費用,預估今年有 10 萬人使用了分期付款的服務,等於為 Coachella 額外創造了 410 萬美金的收入。
Klarna 在 2024 年總營收為 28.1 億美金(2.81B),其中的組成為
- 商家訂單抽成(~57%):Klarna 最主要的收入來源是商家的訂單抽成,Klarna 為商家提供服務,同時向商家收取每筆交易 2-6% 的抽成費用,根據 Klarna 提交的上市文件,2024 年這個抽成率平均大約為 2.7%(GMV 2.7%),這部分的收入為 16 億美金(1.6B)。
- 融資利息收入(~24%):Klarna 向消費者提供融資服務收取的利息費用,融資利息約創造 6.75 億美金收入。
- 消費者服務費用(~12%):消費者延遲付款的延遲費、訂閱費等,創造 2.56 億美金營收。
- 廣告收入(~6%):除了從商家、消費者賺取費用之外,Klarna 還會在他自己的 App 當中提供廣告、聯盟行銷,這部分的廣告營收約為 1.7 億美金。

Klarna 商業模式拆解,Source: Klarna F-1 Document
數字背後的掙扎:盈利為何如此艱難?
但是在營收背後,Klarna 有賺錢嗎?
答案是有,但是很少。
Klarna 在 2024 年的淨利潤為 2,100 萬美金,盈利率約為 1%,Klarna 明明身為金融服務提供者,一般直覺應該會覺得金融服務盈利率很高,像是商業銀行、信用卡支付(Visa, Mastercard)的盈利率都不低,但為什麼 Klarna 要賺錢卻這麼辛苦?
Klarna 賺錢的困難點在於,Klarna 的營運方式其實是一間借貸公司,他將消費者的款項先代墊給商家,再回頭跟消費者收錢,Klarna 需要承擔三個主要的成本風險
- 壞帳費用:若今天 Klarna 先代墊款項給商家,但是回頭消費者付不出錢,這個風險是要由 Klarna 自己承擔的,儘管 Klarna 已經透過自己的演算法,盡可能降低壞帳機率,但是在拓展市場的時候,勢必會將服務拓展到一些風險較高的顧客身上,在 2024 年 Klarna 壞帳率為 0.47% ,損失了 5 億美金。
- 資金成本:為了要代墊款項給商家,Klarna 自己需要先有資金可以代墊,Klarna 在歐洲持有銀行牌照,可以吸收一般民眾的存款,但是為了吸引存款提供的利率,就會成為資金成本,這筆費用在 2024 年也佔了約 5 億美金。
- 支付處理費用: Klarna 在處理支付金流時也會有相應的成本費用產生,包含交易的授權、認證、信用風險評分等費用,這筆成本在 2024 年約佔了 6 億美金。
對於 Klarna 來說,控制成本是提升獲利的關鍵,但是從上面三項最大的成本支出來看,要將低這三項成本的難度很高。
首先壞帳費用,目前 Klarna 的壞帳比率約為 0.47% ,這個壞帳比例其實已經表現得很不錯了,一般美國商業銀行的平均壞帳率約為 0.77%,Klarna 在服務信用風險更高的顧客,還達到更低的壞帳率已經非常不容易,若要進一步將低壞帳比率,難度較高且邊際成本會增加。
再來是資金成本,Klarna 在歐洲銀行要吸引顧客存款,勢必需要提供利率優惠,就算想要降低利率,至少也會需要對標其他銀行同業,將低利率的空間非常有限。
至於支付處理費用,支付處理都是經過銀行、信用卡支付網路,這是非常傳統、壟斷的服務領域,所有服務都已經被 Visa, Mastercard 掌握了,要突破這邊的成本費用也很困難。
Klarna 唯一有機會降低成本的方式,就是拿自己開刀,讓自己公司的組織營運效率提升,降低營運成本,這是最有機會,同時也是自己掌握度最高的地方,所以 Klarna 在 2023 年開啟了一項大膽的計畫「AI 實驗」。

Klarna 合併財務報表,Source: Klarna F-1 Document
AI 公司實驗:與 OpenAI 的合作
Klarna 的執行長 Sebastian 對於 AI 抱持非常開放激進的態度,Sebastian 主動與 OpenAI 的 Sam Altman 聯繫,希望 Klarna 可以成為第一批積極導入 AI 的企業實驗品,從 2023 年下半年開始,Klarna 便與 OpenAI 展開了合作,希望透過導入生成式 AI,提升組織的營運效率。
對內,Klarna 透過 ChatGPT 部屬了一款名為「Kiki」的客製化內部 AI 助理,幫助回答員工問題,根據 Klarna 自己的內部統計,Kiki 回答了超過 25 萬個員工問題,平均每天 2,000 個,同時高達 90% 的員工使用,包含溝通團隊 93%,行銷團隊 88%,法務團隊 86%,顯示內部員工對於 AI 工具的接納程度很高。
同時,Klarna 甚至更進一步,希望透過 AI 取代企業的 SaaS 服務,像是 Salesforce(CRM 系統) 和 Workday(人力資源、財務系統)等,這其實是一個很大膽的決定,要知道這些企業級的 SaaS 服務最強的地方,就是他們都已經與組織、業務流程緊密結合在一起,要把他們強行剝離開來,在組織內會遇到很大的挑戰,顯示了 Klarna、Sebastian 對於 AI 的野心非常巨大。
對外,Klarna 透過 ChatGPT 打造了客服 AI 助理,全天候 24/7 、多語言的回答顧客問題,在 2024 年僅僅上線了一個月後,就處理了 230 萬次的客服請求,佔整體客服總量的三分之二,相當於 700 名全職客服人員,整體客戶滿意度(CSAT)與真人客服持平,在成效數字上看起來很成功的結果,讓 Sebastian 決定暫停整個 Klarna 的人事招募,期待進一步縮小組織的規模,節省人力成本。

Klarna 的 AI 客服,Source: Klarna F-1 Document
但是在經過深入研究之後,Klarna 發現 AI 客服的成效其實並沒有數字上呈現的好,AI 客服事實上只是挑選了簡單的個案解決,像是簡單的餘額查詢、資訊查詢,但是對於複雜的個案,像是錯誤交易、退款申請等任務,AI 客服的表現並不好,AI 客服的回答其實還是以制式的內容為主,推測應該是套了 RAG 資料庫,所以針對複雜性比較高的個案,需要比較多變通、客製化回覆的內容,AI 客服並沒有辦法有效處理,最終還是需要交由真人客服介入處理。
從 Klarna 的案例中可以看到,雖然客戶服務是大家想到 AI 應用場景時,會很優先想到的場景,但其實客服場景的難度很高,不只是需求多樣、不標準化,而且顧客在使用客服時,一般都是抱持負面的情緒,要讓 AI 客服辨認顧客情緒,做到即時安撫,其實難度很高,所以想以客服做為優先導入 AI 的場景,我覺得值得再三思。
拉回到 Klarna 的故事,在 2024 年嘗試大規模導入 AI ,並大膽宣布凍結雇傭新人後,2025 年中,Klarna 公開承認大幅倚重 AI 的策略缺點,並重新開始招募真人客服,執行長 Sebastian 認為公司在評估 AI 成效時,太偏重量化的數字表象,而忽略了實際發生的體驗,現在 Klarna 放下對於純 AI 的執著,轉而以 「AI + 真人」協作模式營運。
從數字上來看,AI 替 Klarna 省下了不少真金白銀,Klarna 的顧客服務與營運成本從 2023 年的 2.4 億美金,降低到 2024 年的 2 億美金,省下了 4,000 萬美金;營銷成本從 2023 年的 3.81 億美金,降低到 2024 年的 3.28 億美金,也省下了 6,000 萬美金。
要知道 Klarna 的業務量每年還在持續增長,但是卻能同時做到持續降低營運成本,AI 帶來的效率增加,讓平均每位員工的營收貢獻,從 2022 年的 $344,000 提升到 2024 年的 $821,000 ,足足翻了一倍有餘,Klarna 的 AI 策略是真的有換出真金白銀來的。
估值雲霄飛車:從 456 億跌至 67 億,再迎上市機會?
Klarna 的發展歷程並非一帆風順,Klarna 的發展基本上與電子商務的發展高度綁定,過去 20 年電子商務呈現高速發展,每年都可以保持雙位數的成長率,只要電商的成長速度維持,那 Klarna 的發展動能就有一定的保底性,並帶著 Klarna 的估值水漲船高。
Klarna 從 2005 年創辦之後,大約在 2014 年的時候估值突破 10 億美金,成為一隻獨角獸,並且在 2021 年 Covid-19 的疫情推動電商爆炸性增長,以及整體市場低利息的資金氾濫催化下,孫正義的軟銀 Vision Fund 領投了 Klarna 6.4 億美金,將 Klarna 的市值一舉推上 456 億美金的高點。
但是在 2022 年之後,全球進入升息循環,風險資產的估值全面下調,當時整個募資市場都急速冷凍,VC 出手的意願降低,已經融過錢的新創很多都有估值修正,Klarna 的估值一舉從 456 億美金縮水 85% 到 67 億美金,同樣為 BNPL 的競品 Affirm 當時的股價也從高點下跌了 80% ,Klarna 的估值下修程度堪比 WeWork 在 IPO 前夕估值暴跌 83% ,都是現代私募估值下修的代表性案例。

Klarna 歷年估值變化走勢,Source: Chartr
下一站在哪裡:Klarna 能否重整旗鼓?
在經歷估值暴跌後,Klarna 重整旗鼓在 2025 年提交上市申請,這次 Klarna 以估值 146 億美金上市,對比高點時 456 億美金的估值修正了許多,以目前 Klarna 2024 年的營收 28 億美金來計算,P/S Ratio 5.4 倍,其實還算在合理的區間,同為上市公司的 Affirm P/S Ratio 8.1 倍,Klarna 的估值顯得健康了許多。
展望 Klarna 的未來發展前景如何呢?
從 Klarna 提交的招股書來看,Klarna 的整體 GMV 仍在快速提升,尤其在打完歐洲市場後,2019 年進入了美國市場,重新解鎖了新的增長引擎,不只是 GMV 在成長,活躍用戶數(# of Active Consumers)、用戶的平均收益貢獻(ARPAC)都還是維持雙位數的年增長,代表目前 Klarna 的成長動能仍在持續,還沒有碰到天花板放緩。

Source: Klarna F-1 Document
結語:逆天改命的 Sebastian
從 Sebastian 的成長經歷以及創辦 Klarna 的故事之中,我看到了一種很強烈的動力,童年的生長環境,塑造他成為一個很 scrappy 、很有衝勁想要搞錢的個性,從移民家庭、窮到吃鬆餅度日,到自己硬是披荊斬棘出一條路,這種不受困環境、能靠自己「逆天改命」的人,之手將整個家族的社會階級往上抬了好幾個階層,這是我覺得非常困難的事情,也是讓我非常敬佩 Sebastian 的地方。
在經營 Klarna 的發展歷程中,Sebastian 沒有因為已經有了成績,就變得保守、守成的心態,甚至在經歷過公司估值從天堂衰落平地的故事後,他仍然願意在最新的 AI 浪潮上,勇敢衝上第一線當開拓者,這種不只是技術、商業模式的創新,而是持續在「企業經營」上創新的精神,也是我認為身為創新者很重要的特質。
如果有什麼想法靈感,歡迎留言跟我交流,若你喜歡這期的內容,希望可以直接在信箱收到《變革成長指南》的最新文章,歡迎到 Substack 訂閱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