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lo 核能商業化豪賭: AI 時代的能源解方?

更新 發佈閱讀 24 分鐘
raw-image

當 ChatGPT 引爆全球 AI 浪潮時,很少人第一時間會想到最大的受益者之一竟然是核能產業。隨著人工智慧模型規模的指數級增長,背後所需的算力和電力需求也在急速攀升,讓原本沉寂已久的核能重新站上舞台中央。

在這場「AI 驅動的能源革命」中,一家名為 Oklo 的核能新創公司格外引人注目。自 2024 年 5 月透過 SPAC 上市以來,Oklo(NYSE: OKLO)的股價表現可謂雲霄飛車般刺激,從上市初期的低迷,到 2024 年底在 AI 能源概念推動下暴漲超過 300%,市值一度衝破 50 億美元,成為資本市場上最受關注的核能概念股之一。

但在股價的狂歡背後,Oklo 真正吸引人的並不僅是市場熱度,而是它所代表的一種全新商業模式,將核能從傳統的「設備販售」轉型為「能源即服務」(Energy-as-a-Service)。這家公司不打算重新發明核能技術,而是聰明地選擇將已經過 30 年驗證的成熟技術進行商業化包裝,直接瞄準 AI 資料中心和關鍵基礎設施的電力需求。

Oklo 的故事始於一位在新墨西哥州核能重鎮長大的工程師 Jacob DeWitte,他的核能創業夢想已經走了超過十個年頭,如今在 AI、政策支持與市場需求的三重窗口匯聚下,這家公司終於迎來了最關鍵的時刻。

然而,在光鮮亮麗的「核能 × AI」概念下,Oklo 究竟有多少真材實料?它的商業模式是否真的可行?50 億美元的估值是否合理?這家至今沒有任何反應爐投入營運的公司,憑什麼成為核能復興的代表?

讓我們深入 Oklo 的創業故事,從創辦人的成長背景、技術選擇、商業策略到監管挑戰,全面解析這家備受爭議的核能新創,究竟是真正的產業變革者,還是一場精心包裝的資本遊戲。

為什麼重要?

現在 AI 能源需求爆發,全球核能政策轉向,而 Oklo 正是這場歷史變革的關鍵角色,值得我們深入分析。

在這期的內容將涵蓋:

  • Jacob DeWitte 的核能啟蒙之路
  • 創業靈感的萌芽:政府與企業的失能
  • 首次創業實驗:UPower Technologies
  • Sam Altman 的意外邂逅:開啟 Y Combinator 之旅
  • Oklo:名字背後的意涵
  • 顛覆性商業模式:能源即服務(EaaS)
  • 技術核心:既有技術的商業化創新
  • 模組化核能反應爐
  • 財務模型:規模化是獲利關鍵
  • 監管挑戰:開拓者的艱難征程
  • COLA 流程:整合式監管策略
  • SPAC 上市:提前下注的賭局
  • 結語:終於起風了,機不可失



Jacob DeWitte 的核能啟蒙之路

Jacob 對核能的熱情與他的童年生長經驗密不可分,他出生於新墨西哥州阿布奎基的成長經歷,在這裡核能的影子無處不在。這裡不僅是美國曼哈頓計畫時期進出洛斯阿拉莫斯的交通與後勤樞紐,更因桑迪亞國家實驗室(Sandia National Laboratories) 與 Kirtland 空軍基地的設立,成為美國核武體系中不可或缺的工程與安全核心。

洛斯阿拉莫斯專注於設計核爆的物理原理,而桑迪亞則負責將核武工程化、確保武器能夠可靠部署與操作,Kirtland 則是核武庫存與運輸的重要節點。這些設施讓阿布奎基成為核能與核武後勤的關鍵城市,也塑造了當地的經濟與文化。

Jacob 從小就對於核能非常有興趣,他爸爸會帶他一起去核子博物館、看核電站,在上大學的時候,他已經很清楚自己想要走核能工程,他選擇了佛羅里達大學攻讀核能工程。


創業靈感的萌芽:政府與企業的失能

核能的發展基本上都是由國家政府推動,不管是武器項目、基礎設施建設等,Jacob 在大學的時候曾經到美國能源部的國家實驗室 - 桑迪亞國家實驗室實習,但是他發現這些實驗室雖然在研究新的核能技術,但是卻沒有積極探索商業化的可能,與市場需求脫節,這讓他感到很失望。

起初,Jacob 以為這種狀況只是政府實驗室的特性所致,民間企業應該會有所不同。然而畢業後加入奇異公司(GE)的經歷讓他發現,對大型企業而言,開發新型核能技術雖然需要大量資源投入,但現有產品線已能帶來穩定獲利,在資源配置的優先順序上更為重要。

經歷了政府機關與私人企業都找不到積極推動核能創新的挫折後,Jacob 決定走出一條不同的路:自己創辦一間專注於核能商業化的公司

Jacob 在 2008 年進入麻省理工學院 (MIT) 攻讀核工程博士學位時,他就將未來的志向立定在創業,但是他仍然完成了學業,沒有選擇矽谷常見的輟學創業,因為在核能領域上,擁有好的學術背景、學位所帶來的信譽更有意義。

在麻省理工學院的這段時間,Jacob 遇見了未來公司的共同創辦人 Caroline Cochran ,Caorline 原本擁有工程與商學院背景,隨後在麻省理工攻讀核工程碩士,兩人在核子技術、商業經驗的組合下,共同催生了一個核心理念,核能的未來不在於發明全新的物理學,而在於將已被驗證的技術,以一種市場需要且能夠接受的方式,重新包裝和推向市場。

右為 Jacob,左為 Caroline,Source: Y Combinator - Oklo's Jacob DeWitte on Building a Nuclear Reactor People Want

右為 Jacob,左為 Caroline,Source: Y Combinator - Oklo's Jacob DeWitte on Building a Nuclear Reactor People Want


首次創業實驗:UPower Technologies

在創立 Oklo 之前,Jacob 曾與合夥人先創辦了一家公司 UPower Technologies

UPower 想解決的問題針對傳統電網無法覆蓋,卻對穩定電力有著迫切需求的區域,像是偏遠地區、礦場、北極圈內的小鎮或軍事基地。

這些客戶的共同痛點是嚴重依賴柴油發電機。柴油不僅價格昂貴,且運輸和儲存的後勤保障極為複雜和不可靠,尤其在極端環境下更是如此。

UPower 主打的產品是「核能熱電池」,一種貨櫃大小的微型核反應器,提供一種一次部署即可持續供電長達 12 年的能源解決方案,且成本相較於柴油可節省高達 50%。


Sam Altman 的意外邂逅:開啟 Y Combinator 之旅

2013 年春天,一場偶然的機會改變了 Jacob 的創業軌跡。

當時麻省理工學院放映了一部關於核能的新紀錄片,在放映後舉行了一場晚宴,Jacob 碰巧坐在 Sam Altman 對面,那是 Jacob 第一次見到 Sam ,在這之前他也沒有聽說過 Y Combinator ,在經過公司介紹、交流過後,Sam 問 Jacob 有沒有想過來灣區?他一定可以在灣區找到很多理解他的想法並且願意支持他的人,這個種子就在 Jacob 心中種下了,一年後 UPower 申請了 YC 2014 Summer Class ,成功錄取。

一個有趣的巧合是,這正好是 Sam Altman 從 Paul Graham 手上接手掌管 YC 後的第一個批次,在 Sam Altman 接手後 YC 也開始招募更多元化的新創團隊,UPower Technologies 就是 YC 首次招募核能主題的新創團隊,Sam Altman 本人甚至在 2015 年加入了董事會出任董事長,成為他破例擔任 YC 投資新創的董事長案例之一。

Source: The Next Web - The 10 best startups from Y Combinator’s summer 2014 mega-demo day

Source: The Next Web - The 10 best startups from Y Combinator’s summer 2014 mega-demo day


Oklo:名字背後的意涵

隨著 UPower 在 YC 的成功經驗,Jacob 和 Caroline 開始構思一個更具野心的核能商業化計畫,他們意識到,要真正改變核能產業,需要的不僅是技術創新,更需要從根本上重新定義核能在公眾心中的形象,他們將 UPower 重新改名為「Oklo」,並且將目標放在更大的商業化核能電廠市場。

「Oklo」這個名字來源於非洲加彭共和國(Gabon)的一個名為 Oklo 地區,科學家在 1972 年於此地發現了一個驚人的自然奇觀,在約 20 億年前,地球上有一處含有豐富鈾(uranium)的礦床,由於一些地質條件和地下水共同作用下,使得鈾-235 可以自然發生連鎖裂變反應,就像一座天然的核反應爐。

選擇 Oklo 這個名字也是想與這個概念連結,核分裂在大自然中原本就存在了,這是很自然、原始的一種能源,並不是一個人造危險的技術。


顛覆性商業模式:能源即服務(EaaS)

與傳統核電巨頭出售整座核電廠的模式不同,Oklo 不直接銷售反應爐,而是更直接銷售電力。

Oklo 負責核能發電廠的全部融資、設計、建造、擁有和運營。客戶只需與 Oklo 簽訂一份長期(例如 20 年或更長)的電力採購協議 (Power Purchase Agreement, PPA),即可獲得穩定、潔淨的電力供應。

這種模式的精髓在於為客戶去除了採用先進核能所面臨的兩大障礙:

  • 鉅額的前期資本支出
  • 複雜的核電廠運營管理

客戶無需成為核專家,也無需承擔數億美元的建設成本,使得購買先進核電變得像簽訂一份普通的水電合約一樣簡單。

而 Oklo 的目標客戶,就是那些對電力有極高可靠性需求的產業。

最核心的目標市場就是 AI 與資料中心。隨著大型人工智慧模型的訓練與推理規模急速膨脹,背後所需的超大規模資料中心正在成為全球電力需求成長的最大推手。

Oklo 將核電廠的模組化、可就地部署的特性,可以幫助資料中心獲得穩定、低碳且可預期的電力來源,不必過度依賴成本波動與碳排壓力日益升高的傳統電網。

另一個重要的目標客戶則是國防單位。美國的軍事基地與關鍵設施需要具韌性的能源基礎建設,確保在極端狀況下,即使電網癱瘓仍能維持獨立運作。Oklo 已經與阿拉斯加的艾爾森空軍基地(Eielson Air Force Base)簽署合作意向書,探索如何利用小型反應爐,為基地提供長期、可靠的能源保障。

再往外延伸,Oklo 也具備進一步打入工業與製造業的潛力,例如中大型工廠、採礦場或偏遠工業聚落,這些場域同樣需要穩定的基載電力,卻難以依賴傳統電網。這些都是 Oklo 在未來的潛在市場。


技術核心:既有技術的商業化創新

Oklo 主打的產品為 Aurora 極光微型核電廠,也是公司未來營收的核心來源。

Aurora 的核心是一種液態金屬(鈉)冷卻、金屬燃料的快中子反應爐,這種反應爐的設計與技術理念並不是完全創新的技術,而是直接傳承自美國的實驗性反應爐二號 (Experimental Breeder Reactor-II, EBR-II)。EBR-II 已經在愛達荷國家實驗室 (INL) 安全運行了 30 年,對 EBR-II 歷史數據和運行經驗的借鑒,是 Oklo 技術方案可信度的重要基石。

在這段期間,EBR-II 已成功展示了 Oklo 正在商業化的三大關鍵特性:

  • 卓越的被動安全:即使在斷電等極端情況下也能自我調節、安全停機。
  • 燃料循環再利用:能有效處理核廢料,並將其轉化為新燃料。
  • 穩定可靠的電力:長時間穩定輸出,證明其商業運轉的可行性。

特別說明一下被動安全的意思,簡單來說,如果反應爐溫度因任何原因異常升高,反應爐芯的物理特性會自動導致核分裂反應速率下降,從而使功率降低、溫度回穩。這個過程完全是被動的,無需任何操作員干預,也無需依賴電力或活動的機械部件(如控制棒、水泵)來啟動安全系統。

這個概念不是單純的理論,而是經過實測的。在 1986 年,科學家在 EBR-II 上進行了一系列的安全測試,在其中一項測試中,他們模擬了完全斷電導致冷卻劑停止流動的極端事故,並禁用了所有緊急停機系統。結果 EBR-II 的反應爐功率自動、迅速地下降,並在沒有任何損壞的情況下達到了安全的穩定狀態。這些歷史性的實驗數據為 Aurora 的安全主張提供了強有力的實證支持。


模組化核能反應爐

Aurora 反應爐及其配套發電系統被整合在一棟小型廠房內,Oklo將其稱為「Powerhouse」,佔地大約 2 英畝(約為一個標準足球場大小),每座 Aurora 可產生約 15 兆瓦電力(MWe),中型則可產生 50 兆瓦電力,未來保有規模化至 75-100 兆瓦電力的可能性。

Source: Oklo 2024 Q2 Financial Report Presentation

Source: Oklo 2024 Q2 Financial Report Presentation


15 兆瓦到底有多大?

如果用台灣人熟悉的場景來比喻,大概就像同時推動 4-5 列台北捷運列車行駛(單輛捷運啟動時瞬間耗電大概 3–4 MWe),或是讓 3 棟台北 101 的燈光、冷氣與電梯同時全開。換個角度來看,這樣的電力規模足以支撐 30,000 戶家庭的日常用電,相當於一個小城鎮的規模。

Oklo 推出的 15 兆瓦電力(MWe)只是單一模組,這是可以規模化部署的,如果一座核電廠的需求更大,Oklo 可以在一座電廠中部署更多的核能反應爐,讓核電廠的供電規模更往上放大。

而且同時部署多個反應爐,也會讓日常維護作業變得更為彈性,傳統電廠若要進行日常維護,會需要將整個電廠暫停運作,在供給電力上出現很大的波動。而 Oklo 的 Aurora 核電廠則可以分別進行個別反應爐的維護,以及建立備援機制,讓核電廠的營運狀態更穩定。

Aurora 反應爐的尺寸,從 15 MW 到 75 MW,Source: Oklo 2024 Q4 Financial Report Presentation

Aurora 反應爐的尺寸,從 15 MW 到 75 MW,Source: Oklo 2024 Q4 Financial Report Presentation


財務模型:規模化是獲利關鍵

在核能產業當中,最關鍵的盈利變因就是規模化

建造一座反應爐所需要付出的打通監管成本、建造成本,甚至是燃料成本、營運成本,都會因為越大規模的建置,而可以更快的攤提下去,所以規模化將是 Oklo 未來運轉至關重要的一環。

根據 Oklo 公司自己試算的財務數字,建造一座 15 兆瓦(MWe)反應爐的成本約為 6,000-7,000 萬美金,第一座的成本最高,而隨著規模效應,未來新增的第 N 座的成本將逐漸下降。

以第一座 15 兆瓦電力(MWe)的反應爐為例,一年約可以產生 1,300 萬美金的營收,800 萬美金的利潤,預估大約 8 年可以完成投資回收

若規模效應做起來,不管是更多座反應爐,或是更大的發電規模,都可以更有效縮短反應爐的投資回收週期。

  • 首座 15 MW 反應爐:約 8 年
  • N 座 15 MW 反應爐:可縮短至 6 年
  • 首 + N 座 50 MW 中型反應爐:更可縮短至 4-5 年

以一座反應爐可以使用 40 年的生命週期來看,一座小型 15 兆瓦電力反應爐,整個生命週期大約可以創造約 3-4 億美金的利潤

對於這個財務試算數字,目前的估算都還是比較初期,等到實際建造、營運下去,一定還會有更多的數字會進行調整,我個人會比較抱持保守的態度看待,而在市場中也有放空機構(Kerrisdale Capital)對於 Oklo 的估算數字抱持懷疑。

Aurora 反應爐的投入成本與經濟效益,Source: Okla SPAC Investor Presentation

Aurora 反應爐的投入成本與經濟效益,Source: Okla SPAC Investor Presentation


監管挑戰:開拓者的艱難征程

對於任何核能公司而言,獲得監管機構的許可是其商業化道路上最為關鍵也最為艱鉅的一步,Oklo 與美國核能管理委員會 (U.S. Nuclear Regulatory Commission, NRC) 的互動歷程,不僅是公司發展的縮影,也為整個先進反應爐行業如何應對傳統監管框架下的創新挑戰,扮演了一個重要的開拓者。

傳統核能電廠的監管體系,是依照大型輕水式反應爐(LWR)的設計而建立的,因此在整個監管審批流程、標準、案例都與新一代反應爐的狀況不同,這使得像 Oklo 這類新一代反應爐的開發商陷入「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困境

監管機構在審查新一代反應爐時,需要開發商提供實際運行數據才能審理許可,但若沒有取得許可,就無法建造反應爐並蒐集數據,這種矛盾讓新一代反應爐在申請過程中困難重重。

為了突破這道障礙,Oklo 採用了已被驗證、且具備固有安全性的技術,並引用源自 EBR-II 實驗反應爐的數據,讓他們在面對監管機構時,能更具說服力地推進。


COLA 流程:整合式監管策略

核能電廠的監管流程主要有三大塊:設計、建造、營運

大多數核能技術公司只專注於核能電廠的設計,公司本身並不營運電廠,因此他們會先向 NRC 尋求「設計認證」Design Certification,這個設計認證流程非常漫長,通常需要花 6-10 年的時間 。例如,NuScale 的設計認證花費了超過 6 年,而西屋電氣公司的 AP1000 則花費了 8.4 年。

完成設計認證之後,核能電廠的建造公司才可以申請「建造許可」,這大概需要 24-36 個月的時間,當取得建造許可完成核能電廠的建造後,再另外申請核能電廠的「營運許可」,這又需要另外一個 24-36 個月,這種割裂的流程風險在於,前期投入非常巨大,核能技術公司先經歷了數年的努力完成了設計認證,建造公司投入了巨大的資本建造核能設施,但最終可能無法及時或根本無法獲得營運許可。

我們之前介紹過的 TerraPower 泰拉能源就是採取建造、營運許可分開的方式,TerraPower 已經在 2024 年 5 月遞交了建造許可申請,預計 NRC 會在 2025-2026 年完成審查。

而 Oklo 的商業模式是整合設計、建造、擁有和營運於一身(Build-Own-Operate),打破了過往核能技術公司、建造公司的割裂狀態,這個優勢給了他們機會採用一種更有效率的創新監管策略。

Oklo 是第一間公司採用了「客製化綜合許可證申請」(Custom Combined License Application, COLA),這份申請將設計、建造、營運三個階段的審批整合在一次申請中,這種整合性的申請流程預計將更有效率,根據 NRC 的說法,COLA 的審查時間約為 30-36 個月,遠少於傳統分步流程所需近 10 年的時間。

監管審批流程說明,Source: Oklo 2024 Q1 Financial Report Presentation

監管審批流程說明,Source: Oklo 2024 Q1 Financial Report Presentation


然而,作為第一個挑戰舊有框架的先行者,Oklo 的首次嘗試並不順利。

Oklo 在 2020 年 3 月首次提交了其位於愛達荷州的 Aurora 發電廠的 COLA 申請。但在經過近 2 年的審查後,NRC 於 2022 年 1 月以「資訊不足」為由,駁回了該申請。

NRC 指出,Oklo 在申請文件中未能提供足夠的技術資訊,特別是關於潛在事故的描述、安全分類標準以及燃料的性能等方面,導致監管機構無法進行有意義的、及時的審查。這次挫敗是新創核能公司在挑戰傳統監管體系時所面臨現實困難的直接體現。

截至目前 Oklo 尚未遞交出新的 COLA 申請,但已經在 2025 年完成 COLA 第一階段的申請前準備就緒評估 (Pre-Application Readiness Assessment),公司表明目標於 2025 年重新遞交新的 COLA 申請。

若 Okla 的 COLA 審批順利,將有機會被視為一個可重複的流程,未來 Oklo 的電廠可以作為「延伸 COLA」(S-COLAs) 提交,參考第一個「參考 COLA」(R-COLA),從而簡化後續申請的過程,這對於 Oklo 後續規模化是很大的優勢。

COLA 可大幅縮短監管審批時間,並且保有規模化的可能,Source: Oklo 2024 Q4 Financial Report Presentation

COLA 可大幅縮短監管審批時間,並且保有規模化的可能,Source: Oklo 2024 Q4 Financial Report Presentation


SPAC 上市:提前下注的賭局

Sam Altman 早在 Oklo 初創時期就已是主要投資人,更在 2024 年親自將 Oklo 推進公開市場, 2024 年 5 月 Oklo 透過與 Sam Altman 的公司 AltC Acquisition Corp. 完成合併透過 SPAC 公開上市,AltC 帶入的資金大致 5 億美元,Oklo 得以取得一筆相當大規模的現金流支援其核能技術與監管註冊流程。

這樣的選擇當然有它的吸引力。透過 SPAC 上市,Oklo 能快速獲得資金支持,籌措龐大的監管與建造成本,並且借助 Altman 的光環,讓「核能 × AI」的故事更容易被市場接受。

然而,這同時也意味著,Oklo 在沒有任何示範反應爐落地尚未取得任何營運許可、沒有營收的情況下,就必須承受公開市場的審視與短期績效壓力。

如果拿其他公司來對比,差異就更加明顯。Bill Gates 支持的核能公司 TerraPower 泰拉能源,雖然也已經籌集了數十億美金,但至今仍維持私人公司的身份,因們清楚在示範機組 Natrium 計畫正式運轉之前,沒有必要背負上市公司季度財報的枷鎖。

太空新創 Rocket Lab 雖然同樣是透過 SPAC 上市,但在上市的時候,他們就已經有可運行的 Electron 火箭,並累積數十次成功發射,市場至少能看見「產品真的能飛」,而且已經開始創造營收。

相比之下,Oklo 則還在非常早期的階段,從 2013 年的 UPower 到現在,這條路已經走了十年以上,但仍沒有任何反應爐點火

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個人對 Oklo 的選擇是存疑的,這更像是一場「提前下注」,在技術與監管尚未成熟落地時,就先換取資金與曝光。對公司來說,這也許是不得不的選擇,他必須要募集資金來面對前期的資本投入,但對投資人而言,這是一場超高風險的資金豪賭。

OKLO 過去一年股價表現,Source: TradingView

OKLO 過去一年股價表現,Source: TradingView


結語:終於起風了,機不可失

回顧 Oklo 這間公司從創辦至今超過十個年頭的發展歷程,從最初鎖定偏遠地區的能源解決方案,到如今轉型成為 AI 發展的關鍵能源基礎設施供應商,終於有種「熬到對的時機」的感覺。

這個窗口包含了三個層面:技術窗口、市場窗口、政策窗口

  • 技術窗口突破:從 Oklo 一開始的起點開始,他們就是從已經成熟的核能技術出發,經過多年的工程優化和商業化設計,他們已經靠自己的努力打通了技術可行性的關卡
  • 市場窗口被 AI 催熟:AI 革命一口氣催熟了整個市場環境。人工智慧驅動的運算需求推動了能源消費的爆炸性成長,讓全美國都動起來大搞能源基礎建設。在這個背景下,核能從「可有可無」變成了「戰略必需」,市場對清潔、穩定、大規模基載電力的渴求前所未有
  • 政策窗口全面敞開:在美中科技競爭的大背景下,美國政府已將能源基礎建設提升到國家安全層級。為了確保科技領先優勢,政府對核能發展大開綠燈,多項行政命令、政府補助接連而至,整個監管審查流程開始加速,政策支持力度達到歷史新高

在這三重窗口的匯聚下,Oklo 的發展勢頭終於完全成熟,可以開始全力衝刺。雖然距離真正落地營運還有相當距離,但可能很難再有更棒的時機點了,這次真的必須要達陣。

作為旁觀者,我對 Oklo 的發展抱持期待,畢竟在能源效率、環境友善度和可靠性方面,核能都是目前已知最優秀的能源形式之一。如果 Oklo 能夠成功將這項技術商業化,不僅將改變整個能源格局,更可能為人類應對氣候變遷和能源轉型提供關鍵解方。

然而,正如我們在分析中看到的,從願景到現實之間仍然存在巨大挑戰。技術驗證、監管通過、商業化落地,每一個環節都充滿不確定性。對 Oklo 來說,現在最重要的不是故事有多動聽,而是能否在這個難得的機會窗口中,紮實地將承諾一步步兌現

機會窗口不會永遠開啟。希望 Oklo 能夠把握住這個歷史性的時刻,真的搞出一些改變世界的東西,而不會讓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白白流失。


如果有什麼想法靈感,歡迎留言跟我交流,若你喜歡這期的內容,希望可以直接在信箱收到《變革成長指南》的最新文章,歡迎到 Substack 訂閱電子報!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變革成長指南
4.5K會員
28內容數
自我成長|科技新創|社會趨勢|閱讀筆記 在變革世界中,探索個人與社會的成長之道
變革成長指南的其他內容
2025/08/25
Intuitive Surgical 的達文西手術系統如何改變全球外科手術,以及其創辦人 Frederic Moll 如何將軍事技術轉化為醫學界的黃金標準。文章涵蓋了莫爾醫師的經歷、達文西手術系統的商業模式分析、財務分析、未來發展方向,並探討 Founder-Market Fit 的概念
Thumbnail
2025/08/25
Intuitive Surgical 的達文西手術系統如何改變全球外科手術,以及其創辦人 Frederic Moll 如何將軍事技術轉化為醫學界的黃金標準。文章涵蓋了莫爾醫師的經歷、達文西手術系統的商業模式分析、財務分析、未來發展方向,並探討 Founder-Market Fit 的概念
Thumbnail
2025/07/14
Klarna 執行長 Sebastian 的創業故事,從貧困童年到創辦估值 456 億美元的先買後付 (BNPL) 公司,探討其商業模式、營運挑戰、AI 策略以及估值起伏
Thumbnail
2025/07/14
Klarna 執行長 Sebastian 的創業故事,從貧困童年到創辦估值 456 億美元的先買後付 (BNPL) 公司,探討其商業模式、營運挑戰、AI 策略以及估值起伏
Thumbnail
2025/06/16
Circle於2025年6月5日上市,首日股價暴漲168%。本文深入探討Circle的發展歷程,從其創辦人Jeremy Allaire的經歷、早期嘗試與挫敗,到USDC穩定幣的誕生與商業模式,以及與Coinbase的合作關係與未來展望。此外,文章也探討穩定幣對金融體系的影響及創新可能。
Thumbnail
2025/06/16
Circle於2025年6月5日上市,首日股價暴漲168%。本文深入探討Circle的發展歷程,從其創辦人Jeremy Allaire的經歷、早期嘗試與挫敗,到USDC穩定幣的誕生與商業模式,以及與Coinbase的合作關係與未來展望。此外,文章也探討穩定幣對金融體系的影響及創新可能。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蝦皮分潤計畫讓我在分享旅遊文章時,也能透過推薦好物累積被動收入,貼補旅行基金。這篇文章,除了介紹計畫的操作亮點與心得,也分享我最常應用的案例:「旅行必備小物 TOP5」,包含行李鎖、免洗內衣褲、分裝瓶、折疊衣架與真空壓縮袋,幫助出國打包更輕鬆。想同時記錄旅行、分享好物又創造額外收入的你,千萬別錯過!
Thumbnail
蝦皮分潤計畫讓我在分享旅遊文章時,也能透過推薦好物累積被動收入,貼補旅行基金。這篇文章,除了介紹計畫的操作亮點與心得,也分享我最常應用的案例:「旅行必備小物 TOP5」,包含行李鎖、免洗內衣褲、分裝瓶、折疊衣架與真空壓縮袋,幫助出國打包更輕鬆。想同時記錄旅行、分享好物又創造額外收入的你,千萬別錯過!
Thumbnail
想增加被動收入?加入蝦皮分潤計畫是輕鬆上手的好方法!本文提供完整教學,包含申請流程、賺取分潤技巧,以及實際使用心得分享,助你輕鬆獲得額外收入。
Thumbnail
想增加被動收入?加入蝦皮分潤計畫是輕鬆上手的好方法!本文提供完整教學,包含申請流程、賺取分潤技巧,以及實際使用心得分享,助你輕鬆獲得額外收入。
Thumbnail
Tesla一直強調自己是AI公司,EV的銷量成長慘淡,能源業務爆發,馬斯克畫出的大餅該如何估值?
Thumbnail
Tesla一直強調自己是AI公司,EV的銷量成長慘淡,能源業務爆發,馬斯克畫出的大餅該如何估值?
Thumbnail
先前有消息指出,為了將低對外購 AI 晶片的依賴,微軟投資支持的生成式 AI 應用大廠 OpenAI 已經開始自行設計與生產相關晶片的計畫,並且已經接觸了包括博通 (Broadcom) 等多家晶片大廠。
Thumbnail
先前有消息指出,為了將低對外購 AI 晶片的依賴,微軟投資支持的生成式 AI 應用大廠 OpenAI 已經開始自行設計與生產相關晶片的計畫,並且已經接觸了包括博通 (Broadcom) 等多家晶片大廠。
Thumbnail
未來將新增 AI & 半導體巨頭財報之個人解讀。
Thumbnail
未來將新增 AI & 半導體巨頭財報之個人解讀。
Thumbnail
特斯拉股東會後市場反應、Omniverse 應用前景和未來的軟硬體整合。文章提供了有助於投資者理智冷靜地應對市場變化的建議。 不過這篇文章的SEO表現需要改善。想要進行SEO優化的關鍵字將針對文章的投資相關主題展開。
Thumbnail
特斯拉股東會後市場反應、Omniverse 應用前景和未來的軟硬體整合。文章提供了有助於投資者理智冷靜地應對市場變化的建議。 不過這篇文章的SEO表現需要改善。想要進行SEO優化的關鍵字將針對文章的投資相關主題展開。
Thumbnail
除現有已知的 AI 硬體建構廠商外,本篇並列出作者對於下一波 AI 應用興起時之潛力企業觀察清單,包含網路服務、網路安全、行業運用方案解決業者、與 AI 軟體開發商等。
Thumbnail
除現有已知的 AI 硬體建構廠商外,本篇並列出作者對於下一波 AI 應用興起時之潛力企業觀察清單,包含網路服務、網路安全、行業運用方案解決業者、與 AI 軟體開發商等。
Thumbnail
AI應用遍地開花,討論AI晶片的同時,也來認識一下台積電的其中一項先進封裝技術CoWoS,本篇試圖簡單說明。
Thumbnail
AI應用遍地開花,討論AI晶片的同時,也來認識一下台積電的其中一項先進封裝技術CoWoS,本篇試圖簡單說明。
Thumbnail
電電公會:拚AI 要解決供電問題 Google論文搜尋引擎|論文深造的影響力 2024 GenAI不斷的刺激各種層面的應用,有發現生活中有什麼實質現況正……腦力激盪……
Thumbnail
電電公會:拚AI 要解決供電問題 Google論文搜尋引擎|論文深造的影響力 2024 GenAI不斷的刺激各種層面的應用,有發現生活中有什麼實質現況正……腦力激盪……
Thumbnail
產業新聞4 則,能源、面板、AI 。 1)上週3月21日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舉行第一屆核能峰會,承諾興建更多新的核電廠。 2)夏普的堺工廠(SDP)傳出停產消息。3)輝達 NVIDIA 舉辦了GTC大會,發表新一代的AI晶片。4)YouTube新規則要求創作者揭露使用AI的內容。
Thumbnail
產業新聞4 則,能源、面板、AI 。 1)上週3月21日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舉行第一屆核能峰會,承諾興建更多新的核電廠。 2)夏普的堺工廠(SDP)傳出停產消息。3)輝達 NVIDIA 舉辦了GTC大會,發表新一代的AI晶片。4)YouTube新規則要求創作者揭露使用AI的內容。
Thumbnail
OpnAI推出文字轉影像生成AI技術受市場關注,特斯拉可能探索使用合併其他來源的訓練資料,今年市場將關注AI生成與自動駕駛的發展的合成資料訓練,相關概念股仍有望表現。
Thumbnail
OpnAI推出文字轉影像生成AI技術受市場關注,特斯拉可能探索使用合併其他來源的訓練資料,今年市場將關注AI生成與自動駕駛的發展的合成資料訓練,相關概念股仍有望表現。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