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與哲學:走在恐懼與思念之間的平衡木

更新 發佈閱讀 10 分鐘

鬼與哲學:走在恐懼與思念之間的平衡木 ◎文/羅強哥) 十月下旬的台南,空氣裡瀰漫著秋意與香火味。過完重陽節的街上是萬聖節的南瓜與面具,大街與巷口正值廟會鼓陣遊街。10月25日這天下午,台南各廟宇熱鬧非凡、到處塞車。我心想這時節也是參加「鬼與哲學」的好日子,拼著遲到的風險,我還是開車趕往涴莎藝術展演中心,參加哲學沙龍。 主講人是白忠修老師(Dr. Will Buckingham),英國哲學博士。主題是〈鬼與哲學〉。我想知道,一位英國哲學家,會如何帶領我們談台灣人最微妙的話題「鬼」。即帶著一份「好奇害死貓」的心情前往,想知道:在恐懼之間,我們如何安頓自己。 一、當尖叫聲遇上哲學課 第一張投影片開宗明義:「你相信有鬼嗎?為什麼?」 話才剛落,就有年輕人大叫:「老師,我超怕鬼,但我超愛看鬼片!」,全場笑成一片。 這堂課的參與者,從二十歲的大學生到六十多歲的長者都有。我所在的小組裡,坐著兩位尚未當兵的年輕人。他們笑著說:「每次看到『鬼屋』兩個字,心裡會發抖,有同學相陪,還是忍不住想進去。」 一位補充:「我們去遊樂園一定玩鬼屋,尤其女同學們,嚇到腿軟也要撐完,出來全身冒汗,反而覺得女生當前男生更勇敢了!」另一位笑著說:「我在練膽,當兵前先習慣恐懼。」 白老師笑著聽,不急著回應。這時,一位中年大叔說話了:「很有意思啊,這就是『控制的恐懼』。當過兵的人都知道,在外島站哨的夜裡,聽到風聲、腳步聲、或遠處營舍燈忽然亮起,那種『存在的焦慮』會讓你用恐懼確認自己還活著。」 他接著回憶:「我當兵兩年,外島駐防時常聽說『摸哨』事件。有人說是水鬼上岸,有人說那是冤魂巡營。夜裡的風聲、海浪聲、甚至自己心跳聲,都成了恐懼的形狀。那感覺既刺激又毛骨悚然。有時候,恐懼比鬼更真實。」 白老師點頭:「很好。你們三位剛好代表三種人:尋找恐懼的人、與恐懼共處的人、以及被恐懼教育過的人。這其實就是哲學的起點:理解恐懼的本質。」 二、世代的分歧:鬼片之外的真實恐懼 笑聲漸漸平息。 一位年歲已有的天主教徒阿姨輕聲說:「我不看鬼片。人生已經有太多恐懼,不需要再用電影嚇自己。而且會做惡夢。最近參加了幾場喪禮,朋友、親人一個個離開。我常常祈禱,願他們能託夢給我,讓我知道他們現在好嗎?」 這句話讓全場沉默。 那一刻,「鬼」不再是陰森的形象,而是一個人對生命延續的渴望。 那位大叔回應:「你不是在尋找鬼,而是在尋找愛的回聲。在天主教裡,十一月是追思亡者與煉靈月。那是一種信仰的延續:相信愛不會因死亡而終止,只是換了一種存在方式。」 一位沒有宗教信仰的女士也說:「我不信鬼,但我尊重那些儀式與祈禱。有時候,信仰本身就能讓人心安。」 白老師點頭說:「盧克萊修在《物性論》中寫道:人若理解自然,就能從恐懼中解放。 孔子提醒我們『敬鬼神而遠之』,要有敬畏之心;墨子則說,如果人不信鬼神,世道會亂。 三位思想家其實在對話:人需要用理性與信仰,一起安頓恐懼。」 三、崔豹與萬物秩序:鬼神之學的古意 白老師打開簡報,讀出一段文字: 「崔豹在《古今注》說:『夫生而有識者,蟲類是也;生而無識者,草木是也;不生而有識者,神鬼是也;不生而無識者,水土是也。』」 他解釋:「這是中國最早的宇宙分類之一。崔豹認為鬼神是『有識而不生』的存在,沒有形體,卻有知覺。這句話意味深遠。鬼並非純粹的恐怖,而是介於存在與不存在之間的存在。 他沒有否定鬼,而是讓鬼回到宇宙秩序之中。」 他微笑著說:「崔豹的想法,和柏拉圖竟不謀而合。柏拉圖認為靈魂早於身體而存在;兩者都在問:什麼才算是『活著』?鬼,其實是我們理解生命邊界的途徑之一。」 四、靈異體質與人心的投影 一位女生說:「我朋友靈異體質,常說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 旁邊的男孩附和:「我小時候好像也看過地基主!」 另一組補充:「我們以前玩過碟仙、錢仙,明知道可能是手推的,但那種空氣突然變冷的感覺,還是讓人不由自主的怕到哭出來。」 白老師笑問:「你們覺得,這些經驗在談『鬼』,還是在談『人』?」 有阿姨回答:「可能是人太想知道未知的答案吧。」 老師點頭:「沒錯。法國哲學家德希達提出『幽靈學』(hauntology),他說:我們的生命被幽靈纏繞,那些失落的過去、未實現的未來、被壓抑的記憶。鬼不只是亡靈,它也是時間留下的影子。每個人都被自己製造的幽靈陪伴著,我們的生命因此與記憶和希望交織在一起。」 他補充:「也許靈異體質者,只是對世界特別敏銳。他們感受到的,未必是鬼,而是空間裡情緒與記憶的回音。哲學不是否定經驗,而是學習理解。」 五、民間信仰的智慧:收驚與心安 談到「收驚」,有位大叔回憶:「小時候被嚇到,阿嬤會用米和香幫孫子收驚。收完,孩子就真的不哭了。」 白老師微笑說:「這是一種文化心理療法。榮格認為,『儀式是集體潛意識的語言』。 人透過儀式重新聚合破碎的靈魂。無論是天主教的追思彌撒、印尼的祈靈祭、日本的供花儀式,其實都在幫助人從驚嚇回到秩序。鬼的問題,多半是心靈的問題。」 他補充:「台灣人說『收驚』,其實是在收回『散落的自己』。當我們用理解取代恐懼,鬼就不再是敵人,而成為療癒的契機。」 六、年輕人的「鬼屋哲學」 那兩位尚未當兵的學生又開口:「老師,我們闖鬼屋,是真的在練膽啊!」 另一位笑著說:「我朋友進去的時候臉都白了,但出來以後笑得最大聲。那感覺像打贏自己。」 白老師笑著回答:「這就是『實驗性的哲學』。 盧克萊修說,恐懼來自無知;而你們用『經驗』去對抗無知。進鬼屋的過程,其實是在問:『我能承受多少未知?』你們用遊戲與笑聲,學習面對死亡的象徵。」 他補充:「哲學不是要消除恐懼,而是幫助你看見恐懼的模樣。恐懼不再只是黑暗,而是自我成長的試煉場。」 七、軍營的夜:被訓練出的敬畏 那位退伍的大叔說:「外島的夜真的很安靜。有一次夜哨時,我聽見後山傳來哨音,照理說那裡沒人。隔天問隔壁哨位,他也聽見。我們誰也沒多問,因為都懂,那不是該打擾的世界。」他語氣平靜:「那一夜之後,我懂了『敬鬼神而遠之』的意思。那不是迷信,而是對未知的尊重。有些恐懼,是教你謙卑的。」 白老師點頭:「很好。哲學不要求你證明靈異,而是讓你理解,恐懼本身是一種道德經驗。 蘇格拉底臨終時說,死亡也許是一場長眠,也可能是靈魂的轉換。他不害怕,因為相信靈魂自有去處。真正的勇氣,不是無懼,而是理解恐懼的根。」 八、世界的鬼:文化與人心的鏡像 老師轉到新主題:「在不同文化中,鬼有什麼差異?」 台灣的同學說:「我們的鬼多與冤屈有關,像無主孤魂、或普渡時回來的好兄弟。」 另一位補充:「原住民的祖靈可以埋在家裡,守護家人。」 一位女生說:「日本的幽靈常帶著愛與怨,像悲劇的延續。」 白老師總結:「台灣的鬼關於倫理與社會秩序;印尼的鬼關於自然與平衡;日本的鬼關於情感與執念;西方的鬼則多象徵罪疚與懺悔。不同文化的鬼,反映人類共同的問題:什麼是未完成?什麼是放不下?鬼的故事,是人面對不完整生命的隱喻。」 九、鬼作為記憶與希望 老師說:「蘇格拉底與柏拉圖認為靈魂超越肉體; 崔豹說鬼是『有識而不生』; 盧克萊修說鬼是恐懼的幻影; 孔子主張敬而遠之; 墨子以信仰維持秩序; 榮格視鬼為心靈的象徵; 德希達則認為鬼是失落的時間在說話。 他們都在回答:人如何與無形共存?」 他微微一笑:「也許所謂『鬼』,其實是記憶在說話。 當我們想起已逝的人,那份記得就是靈魂的延續。 鬼的存在,不是恐怖,而是提醒我們:不要忘記那些仍住在心裡的人與事。」 十、思念與夢:靈魂的對話 那位天主教阿姨又說:「我一直希望他們能託夢給我,但夢始終沒來。也許他們想讓我學會放下。」 白老師點頭:「也許沒有夢,就是夢。那是他們用靜默告訴你:他們平安,而你也該平安。 哲學讓我們理解失落,信仰讓我們承受失落。當兩者合一,人就能在未解中安息。」 十一、結語:敬畏未知,理解人心 白老師最後引用孔子:「敬鬼神而遠之。」 他說:「這不是逃避,而是智慧。我們可以尊重未知,而不被恐懼支配。哲學不驅鬼,也不召鬼,它讓我們看見自己心裡的鬼,那些懷念、悔恨、恐懼與未竟的夢。」 他微笑著結尾:「鬼是人心的影。當我們能與影共處,世界就亮了。」 延伸提問 你相信有鬼嗎?你的信念來自哪裡? 不同文化的鬼故事,透露了哪些社會價值與情感? 如果靈魂存在,你希望死後被如何記得? 當你面對恐懼,你是在逃避、挑戰,還是理解? 在你的生命裡,有沒有一個「還未放下的靈」? 結語:哲學的溫度 鬼的故事,說的是人。 在恐懼裡,有勇氣;在驚嚇裡,有成長;在思念裡,有愛。 從年輕人闖鬼屋的尖叫,到軍人夜哨的靜默;從天主教徒的祈禱,到民間的收驚儀式,這堂〈鬼與哲學〉的課,說著同一件事:人如何與不可見的世界共存。 哲學告訴我們: 恐懼讓人清醒,信仰讓人安息,記憶讓人永恆。而當我們學會,以理解取代恐懼,以敬意取代逃避,以愛取代迷信,那麼,鬼就不再是黑夜的名字,而是人心未完的故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大虫哥的沙龍
3會員
129內容數
關懷小角落點亮大世界 做有溫度的自己更溫暖的他人
大虫哥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10/24
#看懂而不傷人:從格物致知到自律修心 No.69 親愛的孩子: 十天前,我到經銷商的辦公室取了一台設備。那天,我仔細看著他如何連網、如何設定內容。步驟看起來不難,我心裡想,這應該難不倒我。回到台南後,我照著官網說明與影片,一步步操作,結果卻一次又一次失敗。那種「#明明照著做卻不行」的沮喪,
2025/10/24
#看懂而不傷人:從格物致知到自律修心 No.69 親愛的孩子: 十天前,我到經銷商的辦公室取了一台設備。那天,我仔細看著他如何連網、如何設定內容。步驟看起來不難,我心裡想,這應該難不倒我。回到台南後,我照著官網說明與影片,一步步操作,結果卻一次又一次失敗。那種「#明明照著做卻不行」的沮喪,
2025/10/22
《楓韵紫秋》桃楓畫會聯展 筆觸之間的傳承與對話 --洪啟元老師與黃鈿凱會長的藝術呼應 桃楓畫會自創會以來,始終以「師徒共展」為核心精神。《楓韵紫秋》的畫展中,洪啟元老師與會長黃鈿凱的作品,正是這份藝術傳承的具象化,兩代畫家分別以不同的視覺語言,描寫時間的流轉與生命的節奏,既各自獨立,又在色彩與情感
2025/10/22
《楓韵紫秋》桃楓畫會聯展 筆觸之間的傳承與對話 --洪啟元老師與黃鈿凱會長的藝術呼應 桃楓畫會自創會以來,始終以「師徒共展」為核心精神。《楓韵紫秋》的畫展中,洪啟元老師與會長黃鈿凱的作品,正是這份藝術傳承的具象化,兩代畫家分別以不同的視覺語言,描寫時間的流轉與生命的節奏,既各自獨立,又在色彩與情感
2025/10/15
「天主給的,我都要;天主要的,我都給」 — 10月12日常年期第28主日 李若望主教講道省思(羅強哥整理) 本主日的福音取自《路加福音》17:11–19,講述耶穌治癒十個痲瘋病人的故事。李若望主教以「天主給的,我都要;天主要的,我都給」為省思主軸,帶領信友在福音中學習信德、感恩與回歸的意義。主教從
2025/10/15
「天主給的,我都要;天主要的,我都給」 — 10月12日常年期第28主日 李若望主教講道省思(羅強哥整理) 本主日的福音取自《路加福音》17:11–19,講述耶穌治癒十個痲瘋病人的故事。李若望主教以「天主給的,我都要;天主要的,我都給」為省思主軸,帶領信友在福音中學習信德、感恩與回歸的意義。主教從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想開始學塔羅卻不知道要準備哪些工具?這篇整理塔羅新手必備好物清單,從塔羅牌、塔羅布到收納袋與香氛噴霧一次入手。趁蝦皮雙11優惠打造專屬占卜空間,還能加入蝦皮分潤計畫,用分享創造收入。
Thumbnail
想開始學塔羅卻不知道要準備哪些工具?這篇整理塔羅新手必備好物清單,從塔羅牌、塔羅布到收納袋與香氛噴霧一次入手。趁蝦皮雙11優惠打造專屬占卜空間,還能加入蝦皮分潤計畫,用分享創造收入。
Thumbnail
今天不只要分享蝦皮分潤計畫,也想分享最近到貨的魔法少年賈修扭蛋開箱,還有我的雙11購物清單,漫畫、文具、Switch2、後背包......雙11優惠真的超多,如果有什麼一直想買卻遲遲還沒下手的東西,最適合趁這個購物季趕緊下單!
Thumbnail
今天不只要分享蝦皮分潤計畫,也想分享最近到貨的魔法少年賈修扭蛋開箱,還有我的雙11購物清單,漫畫、文具、Switch2、後背包......雙11優惠真的超多,如果有什麼一直想買卻遲遲還沒下手的東西,最適合趁這個購物季趕緊下單!
Thumbnail
各國鬼節文化與旅行(盂蘭盆節、女巫節、萬聖節) 盂蘭盆節: 盂蘭盆節(又稱「中元節」或「鬼節」)是東亞文化中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主要在中國、日本、韓國、越南等地流行。這個節日通常在農曆七月十五日舉行,這段時間被視為「鬼月」,據說鬼魂會從冥界回到人間。
Thumbnail
各國鬼節文化與旅行(盂蘭盆節、女巫節、萬聖節) 盂蘭盆節: 盂蘭盆節(又稱「中元節」或「鬼節」)是東亞文化中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主要在中國、日本、韓國、越南等地流行。這個節日通常在農曆七月十五日舉行,這段時間被視為「鬼月」,據說鬼魂會從冥界回到人間。
Thumbnail
隨著鬼門開,避邪驅邪等關鍵字熱度也慢慢上升。今天就來從民俗的角度與讀者分享有哪些避邪方法,讓大家安心順遂的度過農曆七月。
Thumbnail
隨著鬼門開,避邪驅邪等關鍵字熱度也慢慢上升。今天就來從民俗的角度與讀者分享有哪些避邪方法,讓大家安心順遂的度過農曆七月。
Thumbnail
不知不覺又到充滿禁忌的農曆七月,在這個有諸多限制的月份,想要擁有無限的樂趣,沉浸在解謎的趣味裡,就一起來玩小說謎系列的新互動解謎小說《謎闖妖境》吧!
Thumbnail
不知不覺又到充滿禁忌的農曆七月,在這個有諸多限制的月份,想要擁有無限的樂趣,沉浸在解謎的趣味裡,就一起來玩小說謎系列的新互動解謎小說《謎闖妖境》吧!
Thumbnail
《鬼門開》
Thumbnail
《鬼門開》
Thumbnail
各位鬼靈精怪的格友們,鬼月到來了!是時候讓你的文筆出來嚇嚇人了!👻 有沒有那麼一個故事,讓你在夜裡輾轉難眠? 對於台灣的中元普渡或是異國的鬼節文化,你有什麼樣的連結和經驗分享嗎? 本次「搞什麼鬼」的活動主題廣泛,舉凡職場、生活、超自然現象,我們都邀請你一起來分享,到底是誰在搞鬼?
Thumbnail
各位鬼靈精怪的格友們,鬼月到來了!是時候讓你的文筆出來嚇嚇人了!👻 有沒有那麼一個故事,讓你在夜裡輾轉難眠? 對於台灣的中元普渡或是異國的鬼節文化,你有什麼樣的連結和經驗分享嗎? 本次「搞什麼鬼」的活動主題廣泛,舉凡職場、生活、超自然現象,我們都邀請你一起來分享,到底是誰在搞鬼?
Thumbnail
怪談反映了人們的心理狀態,也間接幫助人和場域、人和人之間進行連結。
Thumbnail
怪談反映了人們的心理狀態,也間接幫助人和場域、人和人之間進行連結。
Thumbnail
在中國傳統文化裡,農曆七月為“鬼月”,從七月初一鬼門關開啟起,到三十日鬼門關閉的這段日子裡,地府鬼魂返回陽間跟親人團聚,也有很多無家可歸的孤魂野鬼、陰間的無主孤魂都會湧到陽間,徘徊於任何人跡可到的地方。要避免衝撞,就少不了講究。 冤魂厲鬼遊蕩,夜晚野外陰氣重 據說每年從七月初一起閻王就下令打開地
Thumbnail
在中國傳統文化裡,農曆七月為“鬼月”,從七月初一鬼門關開啟起,到三十日鬼門關閉的這段日子裡,地府鬼魂返回陽間跟親人團聚,也有很多無家可歸的孤魂野鬼、陰間的無主孤魂都會湧到陽間,徘徊於任何人跡可到的地方。要避免衝撞,就少不了講究。 冤魂厲鬼遊蕩,夜晚野外陰氣重 據說每年從七月初一起閻王就下令打開地
Thumbnail
這裡--方格子。 閱讀數4,愛心10 這這這,不是鬼地方嗎? .
Thumbnail
這裡--方格子。 閱讀數4,愛心10 這這這,不是鬼地方嗎? .
Thumbnail
台灣鬼月禁忌、危險特多,提醒人需加謹慎即可防範災厄。戲水防水鬼、易聚陰處防孤魂野鬼,大不了來一個擋一個;但如果把所有鬼魂都召集起來組織編隊,橫掃大街小巷,會怎麼樣呢?
Thumbnail
台灣鬼月禁忌、危險特多,提醒人需加謹慎即可防範災厄。戲水防水鬼、易聚陰處防孤魂野鬼,大不了來一個擋一個;但如果把所有鬼魂都召集起來組織編隊,橫掃大街小巷,會怎麼樣呢?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