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總覺得「還好啦,這工作很穩定啊」、「錢有到位就好,幹嘛這麼拼?」當你對工作產生這種「安逸感」時,請小心!這不是成熟,很可能是你的職涯警報器已經壞了。
今天是 Tina的故事,她在一家傳產公司做了快十年,擔任行銷企劃組長。工作內容駕輕就熟,閉著眼睛都能把流程跑完。主管很信任她,同事也都喜歡她,不太會給她壓力。準時下班、年資穩健,在外人眼中,她就是一個「人生勝利組」。
但問題是,她已經好久沒學到新東西了。
Tina 跟我說:「老師,我不是不喜歡我的工作,但我現在每天都像在影印。我做的事情跟五年前一模一樣,只是名字換了。我現在最大的職涯發展就是——我的 Excel 速度變更快了。」
她形容那是一種「溫水煮青蛙」的感覺。雖然沒有什麼立即的工作倦怠,但她心裡有一種說不出的焦慮。這種焦慮在她看到同齡朋友升遷、轉換跑道,甚至在聊最新的 AI 應用時,就會變得特別強烈。
最讓她感到震撼的是,有一次她試著投了幾份外部履歷,結果大部分都石沉大海。少數有面試機會的公司,最後給她的回覆都是:「妳的經驗在『傳產』領域非常豐富,但我們這個產業(電商/科技)需要的是對數位轉型有實際經驗的人才。」
那天,Tina 才真正明白:「原來我的穩定,只對我現在這間公司有價值。 一旦離開這個舒適圈,我就變成一個只有十年舊經驗的『新人』。」她的職涯規劃,等於被這個安逸的環境綁架了十年。
Tina 遇到的,就是比「忙碌」導致的工作倦怠更可怕的危機:技能的慢性萎縮。
為什麼舒適圈會變成職涯的隱形殺手?從職場心理學來看,主要有兩個陷阱:
1. 「習得性無助」的反面:習得性無挑戰。 當你長期處在一個環境中,所有事情都在你的掌控範圍內,大腦就會開始偷懶。你不再需要解決複雜問題、不需要學習新技能,你的「成長肌」就萎縮了。
2. 錯誤的「價值錨定」。 你習慣用「年資」和「安穩」來衡量自己的價值,而非「市場競爭力」和「不可取代性」。當你每天做的事情,五年後可以被一個更便宜的新人,甚至一個 AI 軟體取代時,你的價值其實是在貶值的。
很多資深工作者會說自己是「十年老鳥」,但如果你拿到的還是一樣的薪水、做著一樣的事,你可能只是「把一年的經驗重複了十年」。
「職涯發展」真正的指標,從來不是你的年資有多久,而是你的「價值曲線」是否持續向上。 如果你發現你的工作,讓你已經很久沒有感到「不舒服」、「有挑戰」,甚至連工作倦怠的情緒都懶得發作,你真的要警覺了!因為你的競爭力正在被市場快速超越。
我們要做的是,在舒適圈裡,創造一個「自我破壞」的機制。
💡 「策略性脫離舒適圈」的三個建議:
1. 實施「職能體檢」,找到你的三年痛點:
職涯規劃要從外部視角開始。你現在拿一張白紙,列出三個問題:
• 市場需求: 你的職位在「競爭者公司」已經開始使用哪些你還沒碰過的新工具或新技術?
• 不可取代性: 如果你離職,公司花多久時間能找到一個能做你 80% 工作的人?
• 未來價值: 三年後,你想做的工作需要哪些現在的你還「做不到」的技能?
重點提醒: 誠實面對你的「痛點」,然後將你的學習目標,對準那些能讓你脫離舒適圈的「高槓桿技能」(例如:數據分析、新興 AI 工具應用)。
2. 啟動「內部創業」心態,主動爭取「無經驗區」的專案:
既然公司很穩定,你的優勢就是有資源和時間去試錯。
• 你的主管或部門一定有「沒人想做」或「不知道怎麼做」的邊緣專案。
• 主動爭取這些「無經驗區」的任務,即使做錯了也沒關係。因為你把這些風險控制在公司內部,同時讓你學習了全新的技能和溝通技巧。
• 重點提醒: 這不是讓你多做事,而是讓你用這些專案來「迭代你的技能樹」。
3. 養成「外部社交」習慣,讓自己常保危機感:
舒適圈最大的問題是資訊封閉。你必須讓「外部世界」的聲音定期進來。
• 每個月固定參加一次跨產業的講座或社群活動。
• 跟不同產業的同齡朋友,進行一次深度的職涯諮詢型午餐或下午茶。
• 重點提醒: 透過外部視角,定期給自己製造「危機感」,這樣你才不會被「溫水煮青蛙」。
Tina 後來沒有選擇立刻轉職建議,而是選擇在現有的公司裡,啟動她的「自我破壞」計畫。她開始主動學習並應用 AI 工具來優化企劃流程,把省下來的時間拿去負責公司剛成立的電商新專案。
當她再次來找我時,她臉上的焦慮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興奮感。
她笑著說:「老師,雖然我還在同一家公司,但我覺得我每天都在換新工作!我發現當我開始主動挑戰自己後,我才真正找回了職涯發展的主導權。」
親愛的你,如果你也在你的舒適圈裡待太久了,請記得:
穩定,從來不是你職涯的目標;成長,才是你對抗風險最好的護城河。 別等到不得不變,才發現自己已經動彈不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