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11月4號,禮拜二。稍微休息一下,我覺得蠻好的,可以調整一下自己的狀態。其實我一直都覺得,透過這個Blog的方式來做記錄,是一件很棒的事。可以整理自己的思緒,記錄一些有趣、好玩的點子,以及目前在目標推進上的一些進展。透過文字把這些過程留下來,我覺得是一種很不錯的方式。
等到整理完之後,就能變成一篇完整的文章。我認為這樣不斷累積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成長。昨天把《Ocean’s Twelve》看完了,今天或明天應該會把《Ocean’s Thirteen》也看完。這系列中文叫「瞞天過海」,我蠻期待明年可能上映的第四集。
我真的很喜歡Brad Pitt和喬治·克魯尼,他們雖然都已經六十多歲了,但又再度合體演出這種帶有黑色幽默、黑色喜劇風格的電影,整體氛圍依然很酷、很有味道。然後我當然也發現一個角色,我覺得她個人非常有魅力。是在《瞞天過海2》裡面出現的一個角色——Brad Pitt飾演角色的女朋友。不是現實生活中的女友,而是劇中設定的那位角色。這位女演員叫做凱薩琳·麗塔·瓊斯(Catherine Zeta-Jones)。
我之前就看過她另一部作品,是關於餐廳與主廚的故事,還有她和湯姆·漢克斯一起演出的《航站奇緣》(The Terminal)。那時候我就覺得,哇,這個女人真的非常有魅力。從她的眼神、動作、表情、談吐到整體狀態,都散發出一種獨特的吸引力。
我覺得時間是一個很特別的東西。無論是男生、女生、知名演員,或是一般的配角、綠葉角色,年紀都會慢慢增長。時間會推著我們往前走,有些人能持續在自己的領域創造作品,而有些人可能逐漸淡出。這當中其實包含了機會與緣分。
當然現在的時代也和過去不同了。如今有了自媒體的力量,不論是Facebook、Instagram、TikTok,還是YouTube、Podcast等平台,都是我們可以經營自己、發揮影響力的舞台。關鍵在於,你如何運用這些工具,去發揮自己的價值與影響力。
或者說,你把自己的人生歷練集結起來,變成一本書,它就成為一個商品了。又或者你把自己擅長的事物整理成一門課程,它也同樣是一種商品或服務。
這裡有個很特別的地方,就是每個人其實都可以做到這件事。就像我在寫這本《搞砸了沒關係,再來過》的過程中,雖然目前還沒有正式上市,還在籌備階段——現在只剩下樣品書的第二版本要確認,等定案之後,就會準備進行實體書的上市申請。
在這個過程裡,我真的發現一件事:人人都可以成為作者。當我親自動手做的時候,腦中閃過的念頭就是——「原來這件事,任何人都可以做到。」
而當我進一步延伸這個想法,我又發現:人人都可以成為創業家。因為創業的核心就是「你有一個商品或服務,並且能夠銷售給有需要的人」。就這麼簡單。
這個商品或服務,你可以選擇代理,也可以自己創造。
例如我自己寫了一本書,這本書本身就是一項商品服務。只要我能把它上架到市場上——像是Google Play Books、讀墨等平台——那它就能提供給別人一個閱讀與購買的機會。
所以,只要你擁有一個商品或服務,不管是你自己創造的,還是你代理的,只要能提供給市場、讓別人有機會購買,你就是一位生意人,你就是一位創業家。
我的理解是:人人都可以成為創業家。
就比如說,不管是哪個領域,有人在做銷售、有人在做保險、有人在做房仲,也有人投入直銷產業,甚至有人選擇聯盟行銷或其他形式的銷售。其實這些本質上都一樣。
所以我越來越能理解,如果你今天是在做銷售這項服務,其實你就已經是一位創業家了。因為你必須自己創造業績,並且把商品或服務提供給需要的人。對我來說,這整個歷練的過程非常重要,因為它能讓你累積許多一般人所沒有的經驗與體驗。
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特別的過程。只要你擁有了更多別人沒有的經歷與體驗,這些東西本身就是一種價值。
舉例來說,有業務經驗的人,和沒有業務經驗的人,在許多方面真的有明顯的差別。沒有經歷過業務訓練的人,在溝通上往往會顯得比較生硬。像我自己就是一個蠻典型的例子。
我過去接受了十年的職業訓練,後來進入職場工作,再開始歷練業務之後,才慢慢意識到:原來我在溝通上真的很「硬」。無論是語言互動、態度拿捏,甚至語氣表達,都容易讓人感覺不舒服。
但正因為在做業務的過程中,我發現了這個問題,我才開始學習、調整。這也讓我體會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本身就是成長的過程。
然後呢,在這個過程當中,我覺得人生本來就是充滿高低起伏的。這樣的波動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你想要活成什麼樣的樣子?是活成別人期待的樣子,還是活成你自己真正想要的樣子?這是一個很有趣、也很值得思考的議題。
你開心嗎?你快樂嗎?在財富、健康、人際關係等不同面向上,如果以一到十分來評分,你會給自己幾分?在這個過程中,你有沒有發現自己做出哪些改變?有哪些地方你覺得做得不錯?又有哪些部分是需要調整的?
這些「發現」、「醒覺」與「體悟」,其實都是人生中很重要的環節。因為唯有不斷檢視自己、調整自己,我們才會成長。
所以,每次我在寫部落格時,都覺得很感恩。因為在那個過程中,我其實是在和自己對話,在重新檢視自己的狀態與想法。
我們都需要做出一些改變,而這些改變會幫助我們在不同層面上加分。這正是生活中特別且有意義的地方。
當然,你可以把自己的經歷與感受寫下來,透過文字分享出去。不論是放在Facebook,還是其他自媒體平台,其實都很好。不過我認為Blog最大的好處在於,它能承載更長篇、更完整的內容。
長篇紀錄讓我們能更清楚、更深入地表達自己的思緒與想法,把生命的點滴更完整地留下來。
這些記錄下來之後,其實會發現裡面有很多有趣又珍貴的收穫。像我在Podcast的記錄裡,已經累積超過三百多集的內容;而在Blog的部分,到今年年底大概也會突破兩百篇。
這樣的累積過程,我覺得非常好玩。因為你是在把自己的想法、體悟與經驗做一個真實、完整的記錄與呈現。能夠這樣留下痕跡,我覺得是一件很感恩的事。
有時候,當你發現一些有趣或有啟發的事情時,重點就在於——你要怎麼把它留下來。事實上,人類的遺忘速度是非常快的。根據「遺忘曲線」的概念,一個小時後,你可能已經忘記一半;一天後、甚至一週後,記憶會以更快的速度流失。
所以,如何把你知道的、體驗到的事情,及時記錄下來,其實非常重要。因為當你把這些內容具體地留下來,它就不只是回憶,而是一份有價值的資產。這個過程不僅能幫助自己整理思緒,也能在未來成為啟發他人的素材。
我覺得,這就是記錄最迷人、最有力量的地方。
因為把這些東西記錄下來,它就變成了一個——我覺得是一個資產吧。
資產是這樣的,簡單來說,如果以《富爸爸,窮爸爸》的概念來看,資產是能為你帶來錢的東西。但有趣的是,這些記錄與創作,可能不是當下帶來金錢,而是未來某個時間點才會發揮價值。這樣想就很有意思,因為這些累積都有機會變成一種「潛在資產」。
比如說,我在文字創作與記錄的過程中,類似像是寫日記一樣,一點一滴地集結起來。這些內容或許將來會成為一項更大的資產,也有可能在這個過程中,讓我持續精進、培養新的能力。
我覺得這就是其中最有趣的地方——怎麼樣一步一步讓自己不斷進化。怎麼樣善用 AI、善用自媒體、善用個人品牌、善用影響力,去變現、去賺錢,甚至創造出更多新的機會。
這中間的每一個環節,其實都蘊藏著許多機會。比如說,有些人在經營 YouTube,他們透過內容創造了影響力,當影響力加上流量,就會形成收益。在不同的平台上,都有其運作的規則,而這些規則能讓你同時擁有影響力、收入與財富。
所以,我覺得更該思考的是——要如何一步一步,加快腳步,用好這些自媒體的工具,幫助自己建立影響力,打造屬於自己的資產與財富。
當這個過程中你持續不斷累積時,實際上會有很多新的可能性、機會與合作出現。就以我目前的狀態為例,上班當然是一個收入來源,而寫部落格已經成為我的習慣與興趣,我會把許多想法、體悟寫下來、記錄下來。
至於 Podcast,我覺得未來也會有機會持續錄製。但在現階段,我先專注於累積部落格文章的內容,完整記錄這些素材。這些習慣已經深入我的日常:寫部落格、錄製 Podcast。事實上,部落格可以視為文字版的 Podcast,而這些過程累積下來的內容,經過整理、濃縮或重新編排,完全有可能成為書籍的素材。
換句話說,我擁有大量的素材可以記錄,這個過程既好玩,又讓我享受其中。當書籍形成之後,它就會變成一個明確的商品與服務——這是一個我自己創造的商品服務。同時,我也代理了一些商品服務,例如健康產業的保健品,這也是明確的商品服務。
除此之外,我還可以延伸出更多的可能性,進一步創造屬於自己的資產、影響力與財富。
以我目前的想法來看,最簡單的形式可能就是數位資產或數位商品。舉例來說,James Clear 的《原子習慣》是我曾經提到的書籍,全球銷量超過兩千萬冊,依然長期暢銷。他除了書籍,還將內容做成課程,並參與 MasterClass 的合作授課。這樣一來,書籍、課程與授課就形成了多元的變現機會,也創造了財富。
如果談到授課與變現的代表性人物,Tony Robbins 與 Russell Brunson 無疑是非常傑出的典範,他們的經驗展示了內容、影響力與商業模式整合的巨大潛力。
我們可以藉由這些人及他們的內容,進而啟發自己,改變自己的想法、行動與結果。其實,我一直都在這個過程中發掘自己、了解自己:什麼是我有興趣的,什麼對我來說是快樂且有意義的,以及我的優勢是什麼。沿著這些方向前進,會是一個很好的策略。
不同的工具、行業或項目,本質上都是一種工具。最終,關鍵是我想要過上什麼樣的生活方式(Lifestyle),我希望在各個領域達成什麼樣的結果,以及各個面向的成績如何。我認為這才是最重要的。
回到我在寫部落格的經驗,我發現自己過去多半是寫關於業務型事業的目標,但最終,那些目標其實都是財務目標。例如,如果我希望在 45 歲時達到 2,000 萬美金的淨資產,不管使用什麼工具,只要合法、合規,並且能創造個人的影響力,都可以達成。
當達成這樣的財富目標後,我就能進一步做人生規劃與資源配置,體驗不同的人生經歷。以結果為導向,進而推動各項調整,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過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