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食善終>> 131筆記: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一)1句話說這本書:作者畢醫師透過照顧母親採用斷食善終的方法,探討如何幫助重病者善終。
(二)書中的3個重點:
(A)作者家族有小腦疾病遺傳家族史,因而使很多家族成員早夭或是痛苦自殺,因此當作者母親罹患這種疾病時,身為長女的她開始想該如何照顧自己的母親?
尤其自己的母親從小就不幸福,長大結婚又遇人不淑,因此更希望母親人生至少有圓滿的結局。
(B)母親安詳過世後,作者每次遇見有需要的病患向其請教善終之法,便會推薦這個透過斷食使病患可以慢慢走向終點的好方法,卻常常被家屬質疑合法性,甚至質疑是否有違人道?
這變成一個很難說服的課題
(C)然而,斷食過程常面臨病患想吃東西,或是抗拒口渴之類的,因此當出現這類情形時,就需要給予飲食,以免有違人道,更愧對照顧者自己的良心。
(三)1段話談這本書如何應用?
日前,知名人士傅達仁跑去瑞士安樂死,就引發很多討論!站在基督教的立場,生命誠然可貴,因此安樂死這般注射藥物終結自己的生命形同自殺,在教義上與道德上是不能被允許的。
然而,若我們是當事人,已經面臨生不如死的痛苦,又怎會在乎這些?如果我們因而漠視,是不是顯得我們,尤其是立法者,真的很沒有同理心?而立法者真的是怠惰到極點,一天到晚在吵政治話題進行鬥爭,當傅達仁事件過去之後,這一切使千萬病患得以解脫無牽掛的機會就如此消逝放過,造成更多對於醫療的怨懟,這又是如何沉重的指控?因此,真的如作者所云,只好自力救濟,採取斷食療法,或許可能還不夠好,但當我們看見作者母親如此安詳過世,我們豈不是相對應的也得到解脫?因為我們遲早也有家人要照顧,也希望將來老去能得到如此善待,這哪裡又是奢侈的想法呢?照顧者最擔心的,就是自己承擔不孝之罪而悔恨終生,當然,如果是我,我就順其自然地走(因為我肚子餓常喜歡吃東西)
但若我真的痛苦到不行,我也好希望能接受這樣療法走向人生的最後,至少可以有時間跟家人說再見,臨終的狀態也比較好看點。生老病死終究是生命的常態,因此,與其一直逃避不如勇敢的下好這盤人生的棋局,至少善終下我們是跟死神打成平手和局,我們事實上也戰勝內心的心魔,也精神上戰勝了死亡,也能造福我們的家人以及其他人,這不是很好嗎?
avatar-img
54會員
36內容數
這裡將分享我讀過的好書與好電影的心得以及生活所思所感。 這些心得將以隨筆的方式寫成,歡迎各位參觀喔,請多多指教。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雅河隨筆 的其他內容
首先感謝大家願意在我雙十二時為我慶生,我真的好高興喔!自從像聖靈禱告後,我看完聖女貞德的漫畫傳記,心中靈感驟增,真的已經達到舉重若輕的境界而層層提升! 最近在從事百書計畫,有點懷念小時候玩電動的時光,除了玩恐怖的鬼屋以外,我也會玩PAC-MAN,就是大家常聽到的小精靈!!(📷)黃色的小精靈不是玩吃
(A)1句話介紹這本書: 故事從五岳劍派齊聚衡山開始,描述令狐沖從一個只會耍嘴皮但是講義氣的浪子變成一個武功高強的俠客的生命歷程 (B) 分享這本書的3個重點: 1.令狐沖武功轉捩點在華山思過崖發現失傳劍法,隱居多年的風清揚認可其資質,傳授絕學獨孤九劍,並傳授武學最高奧義:無招勝有招,只要有這種觀念
舊約聖經傳道書有句名言: 「我又轉念:見日光之下,快跑的未必能贏;力戰的未必得勝;智慧的未必得糧食;明哲的未必得資財;靈巧的未必得喜悅。 所臨到眾人的是在乎當時的機會。」我們畢竟是人不是神,我們對於最後結果只能盡力,因為神愛所有人,不能偏心的啊。
首先感謝大家願意在我雙十二時為我慶生,我真的好高興喔!自從像聖靈禱告後,我看完聖女貞德的漫畫傳記,心中靈感驟增,真的已經達到舉重若輕的境界而層層提升! 最近在從事百書計畫,有點懷念小時候玩電動的時光,除了玩恐怖的鬼屋以外,我也會玩PAC-MAN,就是大家常聽到的小精靈!!(📷)黃色的小精靈不是玩吃
(A)1句話介紹這本書: 故事從五岳劍派齊聚衡山開始,描述令狐沖從一個只會耍嘴皮但是講義氣的浪子變成一個武功高強的俠客的生命歷程 (B) 分享這本書的3個重點: 1.令狐沖武功轉捩點在華山思過崖發現失傳劍法,隱居多年的風清揚認可其資質,傳授絕學獨孤九劍,並傳授武學最高奧義:無招勝有招,只要有這種觀念
舊約聖經傳道書有句名言: 「我又轉念:見日光之下,快跑的未必能贏;力戰的未必得勝;智慧的未必得糧食;明哲的未必得資財;靈巧的未必得喜悅。 所臨到眾人的是在乎當時的機會。」我們畢竟是人不是神,我們對於最後結果只能盡力,因為神愛所有人,不能偏心的啊。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死,苦嗎? 丈母娘病危時,不管是醫護或家屬都不願意面對可能的死亡,都不希望為她的可能的死亡負責。想方設法的想維持她的生命,即令已經腎衰竭加上多重器官失能,仍企圖用各種可能的方式來維持她的生命,甚至到必須安寧了,仍然告訴家屬住進安寧病房,因為如果有什麼狀況,醫院較知道也較容易進行緊急處理。你看到了嗎
最近媽媽進入所謂的安寧善終 對於我這個半輩子都在照顧重症病患的我來說 衝擊之大的⋯⋯ 原來我們可以選擇那麼平靜的方式啊🤗🤗 看著媽媽ㄧ點點的完美退場 卻不時的為我跟姐姐展現笑容 覺得我的母親真的是一個圓滿的結局 感恩姐姐與我的臨終理念是ㄧ致的 我們也開始了許久未有的聊天 我覺得
Thumbnail
雖有「安寧緩和條例」與「病人自主權利法」(簡稱病主法)兩個善終法,但更重要的是生命活著的意義,瞭解何時應該放手。透過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CP),簽署預立醫療決定(AD),讓醫護人員與家人清楚患者對自己生命末期的決定,把握最後時光,與家人好好道謝、道歉、道愛、道別(不留遺憾的人生四道備忘錄)。
Thumbnail
小蓮一邊在護理辦公室翻閱新接收的病人個案病歷,一邊輕輕嘆氣說了一句:「怎麼又是望子成龍的家長累事?」她想起了剛剛才出院的一個華裔青年,本來是醫科學生,他因為承受不了功課和家人的壓力,屢次想自尋了結生命,所以被送到精神專科部門治療。經過一連串的心理輔導、抗抑鬱藥物和小組互動的療癒過程,病情總算穩定下來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了善終的意義和難處。文章呼籲人們重新學習生死課題,在有充分準備下的死亡,讓病者得到善終,而家屬依舊可以感到美好幸福的。善終是人們能給家人最好的最後一個禮物,讓亡者安然離去,生者沒有遺憾。
前言 長期照顧失智、失能長者,會讓照顧者備感壓力—不管是精力上、財力上,勞務上—,近期傳出有些照顧者希望能循「斷食善終」方式,替家中無意識的失智、失能長者進行「斷食」,期能讓他們「善終」—及早脫離苦痛。   斷食善終是目前較為人道的做法 在無法「安樂死」,也沒有財力去國外進行「安樂死」—
Thumbnail
二千五百多年前釋迦牟尼佛住世時,有一位婦人,她唯一的兒子因病去世,婦人悲痛萬分,抱著遺體到處求人幫助兒子起死回生,然而每每失望而回。最後聽說有一位大聖者 佛陀具有神通力,她克服萬難求助 佛陀。佛陀慈悲地對極度悲傷的婦人說...
前言 今天(113.3.10)聯合報頭版新聞的標題是《斷食善終抓越界爭議:「斷食」替照顧壓力解套,卻引發疑似「被善終」亂象》。內文大意是:長照悲歌不斷,而在高齡化社會中此現象無法斷絕,只會惡化;又因無法「安樂死」,因此有位醫生(畢柳鶯)在母親要求下,替身罹小腦萎縮症,且已高齡83歲,且已開始出現嚴
Thumbnail
本文介紹畢柳鶯醫師的斷食善終觀念,重新思考死亡不應視為失敗,並反思生死決策的複雜性。藉由個人故事,強調家人在斷食善終決策上的情感掙扎,以及與醫生之間的信任關係。最後,呼籲尊重患者意願,強調共識、信任、尊重的重要性。整體內容涵蓋斷食善終、生死觀、家庭關係,是探討現代生死觀及醫病關係的深刻思考。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作者父親因病,思索生老病死和家庭陪伴的故事,並分享瞭解失智症與糖尿病治療的經歷。文章內容著重於心理和生活觀念面對挑戰和困境。通過分享個人故事並將其連結到對書籍的書評,以及將探索哲學和生存之道帖出來面對生老病死這個題材。作者希望透過分享個人生活故事,幫助讀者正面思考挑戰,找到希望和善的影子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死,苦嗎? 丈母娘病危時,不管是醫護或家屬都不願意面對可能的死亡,都不希望為她的可能的死亡負責。想方設法的想維持她的生命,即令已經腎衰竭加上多重器官失能,仍企圖用各種可能的方式來維持她的生命,甚至到必須安寧了,仍然告訴家屬住進安寧病房,因為如果有什麼狀況,醫院較知道也較容易進行緊急處理。你看到了嗎
最近媽媽進入所謂的安寧善終 對於我這個半輩子都在照顧重症病患的我來說 衝擊之大的⋯⋯ 原來我們可以選擇那麼平靜的方式啊🤗🤗 看著媽媽ㄧ點點的完美退場 卻不時的為我跟姐姐展現笑容 覺得我的母親真的是一個圓滿的結局 感恩姐姐與我的臨終理念是ㄧ致的 我們也開始了許久未有的聊天 我覺得
Thumbnail
雖有「安寧緩和條例」與「病人自主權利法」(簡稱病主法)兩個善終法,但更重要的是生命活著的意義,瞭解何時應該放手。透過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CP),簽署預立醫療決定(AD),讓醫護人員與家人清楚患者對自己生命末期的決定,把握最後時光,與家人好好道謝、道歉、道愛、道別(不留遺憾的人生四道備忘錄)。
Thumbnail
小蓮一邊在護理辦公室翻閱新接收的病人個案病歷,一邊輕輕嘆氣說了一句:「怎麼又是望子成龍的家長累事?」她想起了剛剛才出院的一個華裔青年,本來是醫科學生,他因為承受不了功課和家人的壓力,屢次想自尋了結生命,所以被送到精神專科部門治療。經過一連串的心理輔導、抗抑鬱藥物和小組互動的療癒過程,病情總算穩定下來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了善終的意義和難處。文章呼籲人們重新學習生死課題,在有充分準備下的死亡,讓病者得到善終,而家屬依舊可以感到美好幸福的。善終是人們能給家人最好的最後一個禮物,讓亡者安然離去,生者沒有遺憾。
前言 長期照顧失智、失能長者,會讓照顧者備感壓力—不管是精力上、財力上,勞務上—,近期傳出有些照顧者希望能循「斷食善終」方式,替家中無意識的失智、失能長者進行「斷食」,期能讓他們「善終」—及早脫離苦痛。   斷食善終是目前較為人道的做法 在無法「安樂死」,也沒有財力去國外進行「安樂死」—
Thumbnail
二千五百多年前釋迦牟尼佛住世時,有一位婦人,她唯一的兒子因病去世,婦人悲痛萬分,抱著遺體到處求人幫助兒子起死回生,然而每每失望而回。最後聽說有一位大聖者 佛陀具有神通力,她克服萬難求助 佛陀。佛陀慈悲地對極度悲傷的婦人說...
前言 今天(113.3.10)聯合報頭版新聞的標題是《斷食善終抓越界爭議:「斷食」替照顧壓力解套,卻引發疑似「被善終」亂象》。內文大意是:長照悲歌不斷,而在高齡化社會中此現象無法斷絕,只會惡化;又因無法「安樂死」,因此有位醫生(畢柳鶯)在母親要求下,替身罹小腦萎縮症,且已高齡83歲,且已開始出現嚴
Thumbnail
本文介紹畢柳鶯醫師的斷食善終觀念,重新思考死亡不應視為失敗,並反思生死決策的複雜性。藉由個人故事,強調家人在斷食善終決策上的情感掙扎,以及與醫生之間的信任關係。最後,呼籲尊重患者意願,強調共識、信任、尊重的重要性。整體內容涵蓋斷食善終、生死觀、家庭關係,是探討現代生死觀及醫病關係的深刻思考。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作者父親因病,思索生老病死和家庭陪伴的故事,並分享瞭解失智症與糖尿病治療的經歷。文章內容著重於心理和生活觀念面對挑戰和困境。通過分享個人故事並將其連結到對書籍的書評,以及將探索哲學和生存之道帖出來面對生老病死這個題材。作者希望透過分享個人生活故事,幫助讀者正面思考挑戰,找到希望和善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