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論安樂淨土義》.2-疑「佛智」、墮「胎邊」

更新 發佈閱讀 48 分鐘

《略論安樂淨土義》.2-疑「佛智」、墮「胎邊」

    (二)有「疑」亦生之另類

     淨土「頓」有二:

     1.信—三輩人,依「仰信」而生報土;《觀念法門》:「一切眾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隨其根性,佛皆勸專念無量壽佛名。其人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盡得往生。」

     2.疑--另類人,以「不信」而生(暫居)邊胎[1];

     信疑雖異,皆他力不共也。三輩不是往生的等級,而是依世間的分別心與差別行,「最大幅度的」攝受一切眾生,從上到下,從善到惡,從專到雜,總攝世間所有機根,乃是無量品,而略說三輩,若能聞名信受,而專念願生,皆得佛菩薩迎接往生。乃至三輩之外,於佛智「疑而不信」者,亦許其生(暫居)彼胎/邊,如是,眾生界幾無遺漏,皆在攝生之列[2]。

      一般而言,淨土門以「信」為始終、為血脈,信為能入,疑為大惡[3],《成唯識論.集解》卷6:

云何為疑?……謂於「無我」諦實之理,首鼠兩端,狐疑不信,不能決意直前,修諸善業,……依六事生:聞不正法,見師邪行,見所信受意見差別,性自愚魯,甚深法性,廣大教法。

《大乘起信論》云「除疑、捨邪執」;又《安樂集》第二大門:「1.發菩提心,2.破異見邪執,3.廣施問答,釋去疑情」;二部論書,前後呼應,就淨土門,或說,疑「本願」是無明之根本,生死之根源[4],龍樹菩薩《易行品》:「若人種善根,疑則花不開;信心清淨者,花開則見佛。」法然上人:「生死之家,以疑為所止;涅槃之城,以信為能入。」蓮池大師《阿彌陀經疏鈔》:「往生淨土,要須有信;千信即千生,萬信即萬生;信佛名字,諸佛即救,諸佛即護。心常憶佛,口常稱佛,身常敬佛,始名深信。……策發信心,最為切要也。」清.省庵師<勸修淨土詩>

疑為信障,故次釋人情以破疑。疑障既除,信心堪發。信心既發,正行斯遵。……休言極樂苦難生,才說難生是障門。佛力自能除業力,信根端可拔疑根。

詩中所說「障門」之疑有三:「1.疑業力深重,2.疑福力輕微,3.疑修行日淺」,有此三疑,不得往生。反之,須信彌陀「願力」深重,既不棄「五逆十惡」者,何況「行善積德」人!既收功於「臨終十念(一念)」,何況「平生多念」!

     上引諸論,「信、疑」之相對,似極嚴明,「往生、淪墮」之差別,亦甚確切;然而,淨土乃易行難信之法,眾生是多疑不信之機,淨土門能否以超格之大悲方便,攝受極劣之無明凡夫?法然上人云:

謂其「機」則十惡、五逆、四重、謗法、闡提、破戒、破見等罪人;論其「行」則十聲一聲,任何嬰兒亦可稱之;言其「信」則又一念十念,任何愚者,亦可發之。……逆謗闡提,乘願力者,往生無疑。不依罪業之有無,唯在本願之信不信。

《一遍上人語錄》云:

不論淨穢,不論善惡,不論信疑;……凡夫之心,善惡共迷,不可作為出離之要道,唯稱「南無阿彌陀佛」,即得往生也。[5]

前者云「唯在(本願之)信不信」,後者卻說「不論信/疑」,兩者似異實同,皆以彌陀「名號」具足一切諸佛的功德,名體一如,信受、稱名即可領納全部佛德,超越個人的疑障—凡夫心雖「邊疑邊念佛」,由於隨順佛願,往生之疑可解;若能持續稱名,即是「信」的表現,名號內建之本願力、威神力「自然之所牽」,能攝取念佛人另類的往生—不入「信」之三輩,而暫居「疑」之胎邊。鸞祖略論》:

一種往生安樂,不入三輩中:謂以疑惑心,修諸功德,願生安樂。……於此諸(佛)智,疑惑不信,然猶信罪福,修習善本,……(胎生者)生安樂國七寶宮殿,或百由旬,或五百由旬,各於中受諸快樂,如忉利天,皆自然。(邊地)於五百歲中,常不見佛,不聞經法,不見菩薩、聲聞聖眾。……胎生者,譬如胎生人初生之,人法未成。

這是另一種不入「三輩」而得往生之機,有兩個特質:1.無知邪思,不了(解)不信「佛智」;2.不撥因果,信「罪福」而修善本(功德),迴向願生(安樂)。若就淨土「三資糧」而言,或於阿彌陀佛與極樂世界有「欣慕」,而「願生」,然以諸行迴向為其「行」,有願有行,差別在於以「疑佛(智)」之心而發願修行,故不能捨自力而靠他力;由願生而生安樂之邊地,由修善而住七寶之宮殿,但五百歲不得見聞三寶(若人種善根,疑則花不開),故雖受樂,而無修行。《觀經疏》:「帶惑疑生華未發,合掌籠籠喻處胎,內受法樂無微苦」須注意的是,往生者或信或疑,必得「見佛」(聞熏正法)成佛,因此,胎/邊只是「暫居」,最多(娑婆之)五百歲,因懺悔而「障盡須臾華自開」;或因大悲菩薩入開華三昧,「疑障乃除,宮華開發,身相顯然,法侶攜於佛會。」極樂淨土一體清淨,既無三惡道,亦無六大惑(根本煩惱),故眾生的無明之「疑」,到彼光明莊嚴之土,「不假方便,自得心開」而悟忍證淨[6]《略論》

言其難,胎言其闇。此二皆借此況彼,非八難中邊地,非胞胎中胎生。何知之?安樂國土一向化生,知非實胎生;五百年後還得見聞三寶,知非八難中邊地

不信佛智,則可能不念佛,不乘佛願力,於佛所建立之淨土亦半信半疑,雖願生,而見理不明,心亦不凈,不能忍許愛樂,因此與佛心佛願不親、不近、不感應,故雖依其自修之功德與願心而往生,其力弱而心暗,只能暫居「比喻性」之不聞不見(三寶)的邊地或無知無明的胎宮。《略論》

問曰:「彼胎生者,處七寶宮殿中,受快樂否?憶念?」答曰:……胎生者亦復,雖處七寶宮殿,好色、香、味、觸,不以為樂;但不見三寶,不得供養、修諸善本,苦。識本罪,深自責悔,求離彼處,得如意。還同三輩生者,當五百年末,方識罪悔。」

前文說(胎生者)在安樂國的「七寶宮殿」中,受諸(如忉利天之微妙五塵)之樂,卻不以為樂,反而以不見三寶、不修功德為苦,這也是安樂國之清淨功德使然,不溺著於感官之樂而欣向於善法之愛;以無煩惱為障,故而智慧漸開,五百年後,自知其「疑(佛智)」乃根本之罪[7],而「自責自悔」,深心求出,以此淨念,即得離胎/邊而入報土,同於「信」之三輩。《略論》

問曰:疑惑心往生安樂,名曰生者云何起疑?」答曰:「經中但云:『疑惑不信』,不出所以疑意。尋「不了」五句,敢對治之。不了佛智,不能信了佛一切種智,不了故故起疑。…….四意:

    以上是經中所說帶「疑」往生之過失,若進而探問,此之所以「疑」的具體內容是什麼?「不了故,起疑」,由於不了知(非思議所及)佛所成就「無上正等覺」之一切(種)智,故而起疑;佛以正覺之智為體,此「佛智」乃總,含攝以下四智[8]。《無量壽經甄解》卷18云:

今說「五智」者,為破眾「五惡」,拔生死五苦,令獲「五德」,升無為之安也。雖說五智,唯是二智。初一是「根本」智,後四是「後得」智也,……此之二智,即是「名號」。故上文云:「威神功德名號」,其義即同焉。

根本智識自受用之法體,後得智是他受用之方便,五智兩種皆已究竟圓滿,非佛之外所可思議(不可稱、大乘廣、無等無倫最上勝)。然阿彌陀佛將此五智收納於六字名號中,迴施於十方世界,一切眾生若聞信而稱念,即是信機信法而實得五智之無上利益,現生受用功德,命終往生極樂;雖微妙甚深,而不可思議,若能仰信,即有真實利益。

     若就「對治」悉檀[9]言之,略分四種。元曉《遊心安樂道》[10]:「性非質直,邪聰我慢,薄道心人,不了四智起四疑」:

 

1.疑但憶念阿彌陀佛,不必得往生安樂。《略論》

何以故?:「業道如秤,重先牽。」云何一生或百年,或十年或一月,無惡不造,但十念相續,便得往生,入正定聚,畢竟不退,三途諸苦永隔乎?若爾,先牽之義,何以所信?又曠劫已來,俱造諸行漏之法,繫屬三界,云何不斷三界結惑,直念阿彌陀佛,便出三界乎?繫業之義,云何

這是引「業道如秤,重者先牽」,且以「百年之惡」(有漏之業)為重,而「十念念佛」(無漏之念)為輕,而質疑其人「少時念佛」,能否一世頓斷三界之結惑(三惑之纏結)而「往生安樂,入正定聚」?鸞祖《註》卷上,答覆「造五逆十惡者,如何十念往生」之問:

汝謂「五逆十惡繫業」等為重,以「下下品人十念」為輕,應為罪所牽,先墮地獄,繫在三界者--今當以義較量:輕重之義,在心、在緣、在決定,不在時節久近多少也。云何在心?彼造罪人,自依止虛妄顛倒見生;此十念者,依善知識方便安慰,聞實相法生:一實一虛,豈得相比。.云何在緣?彼造罪人,自依止妄想心,依煩惱虛妄果報眾生生;此十念者,依止無上信心,依阿彌陀如來方便莊嚴,真實清淨,無量功德名號生……云何在決定?彼造罪人,依止有後心、有間心生;此十念者,依止無後心、無間心生:是名決定。……較量三義,十念者重,重者先牽,能出三有。

「造罪」與「十念」三重較量,顯示前者(凡夫)之三在為虛為假,後者(佛力)之三在為實為真,由所「依止」的性質不同,其輕重對比之反差極大,故五逆十惡罪者也可念佛而往生,何況臨終十念之猛利無間,往生之勢,無可留難!智者大師也肯定「念佛」的殊勝,由於彌陀本願的功德加持,臨終十念,亦當下往生[11]。若論此(內因)心識「十念」所依之「實相法」「無上信心」「無後(間)心」有何殊勝?又可從(外緣)「環境」之穢(有漏)淨(無漏),作第四層較量,《往生論註》云,極樂淨土是(因位)法藏比丘於無量阿僧祇劫,「如所發願,行諸波羅蜜,萬善圓滿,成無上道」之「別業所得」,其體性「非三界」也:

三界皆是有漏,邪道所生;長寢大夢,莫知希出。……安樂是菩薩慈悲正觀之由生,如來神力本願之所建。

如此悲智圓滿無漏清淨的報土,一切往生者「業繫長維,從此永斷」,而一切聞說「彌陀弘願、極樂淨土」的娑婆凡夫,若能信受願生而念佛,亦得往生,「三界繫業,畢竟不牽;則是不斷煩惱,得涅槃分」,如此似乎反常而合道(愚夫愚婦,顓蒙念佛,潛通佛智,暗合道妙)的法門,建立在阿彌陀佛大願業力之「焉可思議」[12]。《略論》

對治此疑,故言不思議智。……佛智力能少作多,多作少;遠,近;重,輕;短,長。如是等佛智,無量、無邊不可思議[13]。……又五不思議中,佛法最不可思議。

唐.元曉《遊心安樂道》[14]云:

聞經說十念念佛得生彼國,由不了故,生疑而言:如佛經說善惡業道,罪福無朽,重者先牽,理數無差。如何一生無惡不造,但以十念能滅諸罪,便得生彼,入正定聚,永離三途,畢竟不退耶?又無始來起諸煩惱,繫屬三界而相纏縛。如何不斷二輪煩惱,直以十念出三界外耶?為治如是邪思惟疑,是故說名不思議智,欲顯佛智有大勢力故,能以近為遠、以遠為近,以重為輕、以輕為重,雖實有是事,而非思量境,所以直應仰信經說,不可以自淺識思惟。若欲生信,應以事況。譬如千年積薪,其高百里。豆許火燒,一日都盡。可言千年之積薪,如何一日盡耶?又如躄者,自力勤行,要逕多日至一由旬。若寄他船,因風勢,一日之間能至千里。可言躄者之身,云何一日至千里耶?世間船師之身,尚作如是絕慮之事。何況如來法王之勢,而不能作不思議事耶?

佛教五不思議中,以第五「佛法力」最上,總攝餘四[15]。《大智度論》卷89:「唯佛一切智,能通達諸法實相,餘人雖達,不能究盡。」[16]佛之一切種智,已究竟了知、如實通達一切法之性相,無任何神秘隱覆;是故,不思議是對諸佛之外一切有情,從三途六道至十地等覺,各有深淺多少無明業障。又,在淨土門所取五不思議中,佛法力之彌陀本願最不可思議,本願超世故,佛中之王故,光中極尊故,諸佛不及故。能令往生之人,頓超常倫諸地之行,不經劫不經地,直至一生補處故也。

     若相對而言,五種不思議又可總為二:業力(眾生.龍神.禪定)—有漏有為法、佛(法)力--無漏無為法。《往生論》鸞祖註:

「不可思議力」者,總指彼佛國土十七種莊嚴功德力,不可得思議也。……此中「佛土」不可思議,有二種力:一者業力,謂法藏菩薩出世善根大願業力所成;二者正覺阿彌陀法王善住持力所攝。

觀(阿彌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

以善導師淨土思想,前是機,後是法,機法二力,可相對(自力修行),可一體(他力救度);相對性之懸殊(無力大力)異質(染濁清淨),難以理解、測度;一體性之感應融合,只能仰信、領受;一,皆不可思議。根源說,若無佛法力住持成全,前四力皆不得存續轉變[17];而所謂「不思議」,是人類知能所不能測量、撼動。一切宗教皆以其不思議性而值得信仰追求。此即鸞祖《註》所說「不虛作住持」「大願業力」之兩種攝受(念佛)眾生的不思議功德力。《略論》

一切萬法,皆自力、他力,自攝、他攝,千開萬閉,無量無邊。安得以有礙之識,疑彼無礙之法乎?

關於「自/他」之二力與二攝,鸞祖《往生論註》︰

如人畏三塗故,受持禁戒,受持禁戒故,能修禪定,以禪定故,修習神通,以神通故,能遊四天下,如是等名為自力。又如劣夫跨驢不上,從轉輪王行,便乘虛空,遊四天下,無所障礙,如是等名為他力。

《安樂集》第三大門亦云:

諸大乘經所辨一切行法,皆有自力/他力,自攝/他攝。……在此起心立行,願生淨土,此是自力。臨命終時,阿彌陀如來光臺迎接,遂得往生,即為他力。故大經云:「十方人天,欲生我國者,莫不皆以阿彌陀如來大願業力[18]為增上緣」也。

「自力」與「他力」是修行所依的力量不同,「自攝」與「他攝」是力量的來源與對象不同,靠自力,如修行善根;仗他力,如彌陀本願。

     鸞祖的「自力、他力」說,源於龍樹菩薩的「難行道、易行道」而奠定了淨土宗的他力往生--彌陀五劫思惟,兆劫積行,成就了依正/主伴、一體涅槃之往生因果,全部迴向十方眾生。念佛是因,他力為緣。彌陀本願的救度,不在乎凡夫的善惡賢愚,不應以有漏、有限的「自力之情量」去卜度、質疑「彌陀」無礙光的威神力;若能無雜想的依教奉行,就擁有大善根、大福德。

     彌陀「名號」是無上的功德聚,若能隨順佛意而稱念,即得往生,不須添加個人的意見;彌陀救度之本願,十劫之前已具備,也行之有年,接引無數眾生了,眾生若依「自力」的加功用行而求生,則聖凡賢愚、初久勤惰、多少疏密、有戒無戒、……,乃至生或不生、國中(化)邊地(胎),或三輩九品,則千差萬別(等級),必有遺漏。若依他力本願而稱名,如法照師云「彼佛因中立弘誓,聞名念我總迎來:不簡貧窮將富貴,不簡下智與高才,不簡多聞持淨戒,不簡破戒罪根深」,所謂三根普被,平等往生,同證不退。《往生論註》勸勉云:「後之學者!聞他力可乘,當生信心,勿自局分也。」他(佛)力是無量無邊的大悲、大願、大功德、大威神,能除眾生一切惑(煩惱)、能消眾生一切惡(罪業)、能滿眾生一切願(極樂),十劫以來,殷勤呼喚眾生前來領受;開顯了彌陀主動的救度(法)及眾生被動的往生(機)。

     淨土門的自力、他力,專就「往生之親因」(直接原因)而區分,若依自修其身、自淨其心而為往生之德本,是自力;若但憑彌陀之迴施而得往生之因果,乃他力。《無量壽經》:「為眾開法藏,廣施功德寶。」又說:「專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令諸眾生,功德成就。」說明了阿彌陀佛將其久已成就的功德「名號」,迴施於眾生,令彼無疑無慮的領受,而成就了無作即作的往生。[19]

 

2.疑佛智於人不玄絕。《略論》

何以故?夫一切名字,從相待生,覺智從不覺生,如是迷方從記方生。……迷解、解迷,猶手反覆耳,乃可明、昧為異,亦安得超然哉?……對治此疑,故言不可稱智,………佛智絕稱謂,非相形待。何以言之?法若有,必應知有之智;法若無,知無之智。諸法離於有、無,佛冥諸法,智絕相待。……以知取佛,不知佛;不知取佛,非知佛;非知、非不知取佛,非知佛;非非知、非非不知取佛,非知佛。佛智離此四句,緣之心行滅,損之言語斷。……..不離四句者為縛,離四句者為解脫。

《遊心》云:

如同經中歎佛智云「妙觀察諸法非有非無,遠離二邊而不著中。」由不了故,生疑而言:如今現見稱物之時,物重即低、物輕必舉。若言輕而不舉、重而不低,如是說者有言無義。因緣生法,當知亦爾。若實非無,便墮於有;如其非有,即當於無。若言非無而不得有、非有而不墮無,即同重而不低、輕而不舉。故知是說有言無實。如是稱量,即墮諸邊。或執依他實有不空,墮增益邊。或執緣生空無有,墮損減邊。或計俗有真空,雙負二邊,墮相違論。或計非有非無,著一中邊,墮愚癡論。如《釋論》云「非有非無,是愚癡論」故。為治此等邪稱量執,是故安立不可稱智。欲顯諸法甚深,離言絕慮,不可尋思稱量、如言取義。如《瑜伽》說「云何甚深難見法?謂一切法。何以故?第一甚深難見法者,所謂諸法自性,皆絕戲論、過言語道。然由言說為依止故,方乃可取可觀可覺,是故諸法甚深難見。」

觀察不可稱境,謂「一切法、如夢,非有非無,離言絕慮,非逐言者能稱量」,……如是稱量,墮諸邊;或執「依他」實有,墮增益邊;或執「緣生空無,墮損減邊;或計「俗有真空」,雙負二邊,墮相違論;或計「非有非無」,著一中邊,墮愚癡論。…..為治此等邪稱量執,是安立不可稱,欲顯諸法甚深,「離言絕慮,不可尋思稱量如言取義」

「一切名字,從相待生」,由於眾生之分別心,世間法總是二元相對,或輕或重、或有或無、乃至或知或否、或迷或覺……,二選一,不並存,且可以言語形容、思維釐清,並可用各種人造的儀器來計量(Metrology)[20],乃能於日常生活中有所憑藉,以做種種判斷、選擇,有是有非、有取有捨,不至於籠統、混亂,就是《遊心》所云「由言說依正,方乃可取可觀可覺」這是穢土生存之必須與方便,但不適用於佛法的認知與修行,因為所面對的「事理(境智)」不同類。是故,《略論》云,佛智「絕稱謂,非相形待」,「佛冥諸法,智絕相待」,「離此四句,緣之心行滅,損之言語斷。」《遊心》云「非有非無,離言絕慮」,不可「尋思稱量、如言取義」,「絕諸戲論,過言說道」……,總之就是:諸法離「有無」而心行滅,佛智離「四句」而言語斷;若以俗(有漏雜染)智來稱量,就落入一邊

      1.說「依他(起)」為實有—增益—知

    2.說「緣(起)生」為空無--損減—不知[21]

    3.說「俗有、真空」--互相矛盾,相違—非「知」非「不知」

    4.說「非有、非無」--兩皆不取,愚癡[22]--非「非知」非非「不知」

這四句「言說、思慮」的執取,都是相對、有待的戲論(虛妄),與佛智不相應。乃是第八識於暗夜中起第七識我見,故於見/相二分,明/昧為異,但如夢中而悟夢,乃迷中說覺,故「未得真覺,恆處夢中」[23];佛智乃親證「一切法如幻如夢」而不於其中起「有無、知不知」之類的二元妄想,遠離「四句」的比量推論,因此,不能以凡夫的心行、語言去思議,故名不可稱(量)智;阿彌陀佛之所以「無量」光壽,就在此。

 

3.疑佛實不能度一切眾生。《略論》

起此疑,於阿彌陀佛作「有量」想。對治此疑,故言大乘廣智。大乘廣智,佛無法不知,無煩惱不斷,無善不備,無眾生不度。所以有三世十方,五義:

一者、若便無第二佛,乃至無阿僧祇恆沙諸佛,佛便不能度一切眾生。實能度一切眾生,則有十方無量諸佛,無量諸佛即是前佛度眾生。

二者、若一佛度一切眾生盡,復亦不應後佛。何以故?無覺他義,依何義,說三世佛乎?依覺他義,說佛佛皆度一切眾生。

三者、後佛能度,猶前佛之能。何以故?由前佛後佛。譬如帝王之甲,得相紹襲,後王即是前王之能

四者、佛力雖能度一切眾生,要須有因緣,若眾生前佛無因緣,須後佛。如無緣眾生,動逕百千萬佛,不聞、不見,非佛力劣……佛。若情強違緣理,非正覺是故眾生無量,佛無量。徵佛莫問緣、無緣,何不盡度一切眾生者,非理言也

五、眾生若盡,世間墮有邊。以是,則有無量佛,度一切眾生。

『世間非邊、非無邊,絕四句。佛令眾生離此四句,度。實非度、非不度,非盡、非不盡。譬如夢渡大海,值濤波諸難,人畏怖叫聲徹外,外人喚覺,坦然無憂,但渡夢,不渡河。』

『眾生莫不厭苦求樂,畏縛求解。聞渡歸向,聞不渡不知所以不渡,便佛非大慈悲,不歸向。不歸向,長寢久夢,無由可息。為是,多說渡,不說不渡。次,《諸法無行經》亦言:「佛不得佛道,不渡眾生,凡夫強別,作佛渡眾生。」:「度眾生」,對治悉檀;:「不度眾生」,第一義悉檀。二有所以,不相違背。』

『說夢世間,若夢息,無夢。若無夢,不說度。如知世間即是出世間,雖度無量眾生,不墮顛倒。』

此段有幾番問答,所疑的內涵是「佛不能度盡一切眾生」,若一佛就能度盡,就不須第二佛、第三佛……,相繼遍在的度眾生。就世間邏輯,此說看似有理;為了對治「於阿彌陀佛作【有量】想」之疑,故說此「大乘廣智」。《略論》先確定無法不知,無煩惱不斷,無善不備,無眾生不度。這類似「四弘誓願」,一切人若真發此願又經多劫修行,「心真則事實,願廣則行深」,必可成佛,故有「三世十方」無量佛。以此為前提,依次五層論述:

     1.佛(確)實能度一切眾生,所以陸續有十方阿僧祇恆沙諸佛成就佛果。

     2.佛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若最初一尊佛就度盡(覺他)一切眾生,就不須有第二、第三……三世佛《大智度論》卷20:「若一佛盡度一切眾生,餘佛則無所復度,是則無未來佛,為斷佛種。」每一尊佛都能度眾生,所以有三世無量諸佛--諸佛度眾生之事,從有佛以來,持續不斷的在進行中,直到無窮的未來。所謂「(自/他)眾生無邊誓願度」,而(無明)煩惱為眾生,故云「(自/他)煩惱無盡誓願斷;欲度眾生煩惱,就須「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件事似乎是無邊、無盡、無量、無上的,很難說何時開始,何時結束。

     3.前佛覺後佛,同以此古仙人道(乘如實之道而來)[24]成佛,前佛後佛轉相授受(紹襲),如燈燈相傳無盡燈,阿彌陀佛匯聚諸佛之智而成無量光。

     4.每一尊佛雖能度一切眾生,須「有因緣」;眾生無邊,煩惱無盡,故須法門無量,才能因材施教、觀機逗教,此即四種悉檀的應用,須講求「個別相應」性-某眾生與某尊佛的宿世因緣,決定了「度化」的成效。每一尊佛因地的願行差別,各適應了某一類眾生,若無殊緣則難度,或擦身而過、或視而不見,既非佛力劣,亦非眾生愚,只是彼此無緣。所以,要有「前佛後佛無量佛」,乃能隨無量因緣,度無邊眾生;從古至今,雖有無量眾生成佛;然從今日至未來際,若有一眾生未得度,就須持續有新佛出世以度之。若無緣而強為(知其不可而為之),就不是正覺之佛;所謂[但願眾生得離苦,好事何必皆由誰?]諸佛各依別願、各度有緣,就皆大歡喜,一切圓滿。

     5、從理上總結,「眾生若有盡,世間就有邊」,這就落入「十四無記」的虛妄戲論。「眾生多少」乃五不思議[25]之一:「宇宙中一切眾生,無量無邊,不增不減」因此不該在語言、思量上「質疑」有邊無邊、有度不度……等「四句分別」,自縛於沒完沒了的(想像)卜度,既不符於事實,也無益於解脫,此即是顛倒夢想:「夢中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

     案,若隨自意,據「理」(般若智)而言,「度與不度」都是一邊(偏)之見;若隨他意,就「事」(方便法)而論,只可說「度」是大乘廣智,因為眾生「厭苦求樂,畏縛求解」,若聽說「佛度一切眾生」,就覺得人人有希望,佛大慈悲,可歸向,反之不然。佛依如實智,「不得道亦不度眾」,而凡夫以分別心,說「佛成正覺而度眾生」。兩者各有所以(智/悲,理/事,實/權,體/用)而不矛盾;依四悉檀,理(諸佛不度)是「第一義」絕諸戲論,事(凡夫求度)乃「對治」嚴土熟生,阿彌陀佛的「法身」自居於常寂光土,而「報身」與眾生同在於實報莊嚴土。對信受彌陀救度,願生西方淨土的念佛人,這非(亦)空(非)亦假,遮表雙詮的理趣,極為重要,祖師亦多於此為大眾「廣施問答,釋去疑情」,如《安樂集》第二大門<破妄計大乘無相者>云:

一切諸佛說法,要具二緣:1.依法性實理;2.須順其二諦。……理雖無生,然二諦道理,非無緣求,一切得往生也。是故《維摩經》云:「雖觀諸佛國,及與眾生空,而常修淨土,教化諸群生。」又彼經云:「雖行無作,而現受身,是菩薩行;雖行無起,而起一切善行,是菩薩行。[26]

這就是下文所說「雖度無量眾生,而不墮顛倒」。《遊心》云:

如聞經說「一切眾生,悉皆有心,凡有心者,當得菩提。」由不了故,生疑而言:若「如來眾生,皆有佛性,悉度一切有情,令得無上菩提」者,是即眾生雖多,必有終盡。其最後佛,無利他德,所化無故,即無成佛,功德闕故。無化有功,不應道理;闕功成佛,亦無是處。作是邪計,誹謗大乘,不信「平等廣度」之意。為治如是「狹少」疑執,是故安立大乘廣智。欲明佛智「無所不運、無所不載」,一切皆入無餘,故言大乘。其所運載,「無始無際」,故名廣智。所以然者,虛空無邊故,眾生無數量;三世無際故,生死無始終。眾生既無始終,諸佛亦無始終。若使諸佛有「始成」者,其前無佛,即無聖教;無教無聞,無言無習,而成佛者,即無因有果,但有言無實。由是道理,諸佛無始,雖實無始,而無一佛本不作凡;雖皆本作凡,而展轉無始。以是准知,眾生無終,雖實無終,而無一人後不作佛;雖悉後作佛,而展轉無終。是故應信「平等性智」無所不度,而非有限。

佛性本具:一切眾生本有成佛的潛能(佛性),只因無明而迷失,有眾生的相狀。諸法皆空:無一獨立的「我」或「眾生」,也無一真實的「佛」或「度者」。菩薩度眾生是基於大悲心發願,但非真有可度化的實體,只在助眾生覺醒,從輪迴的幻象中解脫。「滅度一切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這是佛法的真實智,雖發大悲願,欲度眾生,卻不執有能度與所度,兩皆虛幻;此乃「悲智雙運」、「福慧雙修」。

     或云:佛雖能「度無量有情」,而不能「盡眾生界」;但「眾生界本無增減」。如前所述,無緣(信、願)不能度,但「無緣」也不是絕對、永久的,諸佛菩薩恆時以不思議之悲/智,調熟眾生學法的善根,觀察眾生可度的因緣[27]《佛性論》卷二:「一切眾生,悉在如來智內,……由此(佛)果能攝藏一切眾生,故說眾生為如來藏。」《勝鬘寶窟》:「眾生為如來所攝也,是如來藏眾生。」《大乘起信論》:

諸佛如來,本在因地,發大慈悲,修諸波羅蜜,攝化眾生。立大誓願,盡欲度脫等眾生界。亦不限劫數,盡於未來,以取一切眾生如己身(真如平等無別異)故,而亦不取眾生相。

         1.無緣者:「天雨雖大,不潤無根之草;佛門雖廣,難度無緣之人。」與佛無緣的人,如「不信因果、詆毀三寶、不孝父母」,或云「八難」之人;或依上品之邪見,否定因果,自斷善根。

     2.無信者:《大智度論》云:「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既不入法海,則不得佛智;或云「不信」就是無智,不信佛智與悲願,不信彌陀的救度,而繼續在三界六道造罪、受苦。

     3.無願者:若不願放下塵緣,趨向佛法,或不願布施持戒、修定開慧,乃至不願發菩提心、修菩薩行……,縱遇明師指點,亦無自勵之動力;如「四弘願」是修行成佛的關鍵。

     有(聞佛名或聽佛法)未必有(接受),有信未必有願(嚮往),有願未必有行(實踐),佛雖有悲有願,若眾生不信則不相應,不願則不意樂,不行則不成果。

     《華嚴經》卷52:「如來成正覺時,於其身中普見一切眾生成正覺,乃至普見一切眾生入涅槃。」《維摩詰經》卷1:「眾生之類,是菩薩佛土。……菩薩如是,為成就眾生故,願取佛國。」《金光明經文句》卷5:「眾生亦度佛,若無機感,佛不出世,亦不能得成三菩提。」《宗鏡錄》卷23:「降伏鏡像之魔軍,大作夢中之佛事,廣度如化之含識,同證寂滅之菩提。」《銷釋金剛經科儀會要.註解》卷7:「諸佛成道,即眾生成道,以眾生不曾在諸佛心外,故時時成道。」也就是說,以「佛眼」觀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心.佛.眾生」,一體無別,故無「度不度、盡不盡」之想。如前引《大乘起信論》云:「諸佛如來,唯是法身、智相之身、第一義諦,無有世諦境界,離於施作,但隨眾生見聞得益,故說為用。」佛之「大乘廣智」離造作、離分別而自然起用,平等「廣攝」法界一切眾生在「如來智(藏)內」而無遺漏,所謂「運載一切,皆入無餘」;至於眾生或知(信)或不知(信),各有因緣,但由於諸佛大悲「不捨」眾生,且「新佛」相續出世,如《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云:

十方如來,盡未來際,相續演說,不可窮盡。……菩提屬於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菩薩如是隨順眾生,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順,無有窮盡。

諸佛「恆順眾生」而成佛,眾生「常隨佛學」而得度,而眾生無盡,諸佛亦無量,佛與眾生相互成就,乃至一體無別,無度無不度,由佛菩薩之「虛空有盡,我願無窮;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於眾生則「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4.疑佛不得一切種智。《略論》

何以故?若能「遍知」諸法,諸法墮「有邊」;若不能遍知,非一切種智。對治此疑,無倫最上勝智。……凡夫智虛妄,佛智如實,虛實玄殊,理無得等,故言無等。聲聞、辟支佛欲有所知,入定方知,出定不知,又知亦有限;佛得如實三昧,常在深定,而遍知照萬法二無二,深法非倫,故言無倫。八地已上菩薩,雖得報生三昧,用無出入,而習氣微熏,三昧不極明淨,形待佛智,猶有上。佛智、斷具足,如法而照,法無量,照無量。譬如函大,蓋大,故言最上。

此疑在於佛能否「遍知」諸法(一切種智)而不落於「有邊」?《略論》以「凡夫、二乘、高地菩薩」三層之智,依序與「佛」對比,而分說佛智之所以「無等、無倫、最上勝」,又說「此三句,亦可展轉相成」[28],並反駁云:若以知「有邊」而質疑佛不是「一切智」,此疑不成立。

三智

佛智

凡夫

虛妄

無等

如實

二乘

入定乃知,知亦有限

無倫

如實三昧,常在深定,遍知萬法

菩薩

習氣微熏,三昧不極明淨

最上勝

智/斷具足,如法而照,無待無量

從三層對較而顯示「佛智」乃智/斷具足的如實深定,能如法照見一切法界,故遍知諸法,此智所照之法,不可說有邊、無邊。《遊心》從虛空-世界-眾生-「心所」與「根」「欲」相互作用(心識)……之無邊無際,如何窮盡得知,而問答云:

如是大圓鏡智,超過三,無等類二諦之外,獨在無二……只應仰信,不可比量。云何於此起仰信者?世界無邊,不出虛空之外;如是萬境無限,咸入一心之內離相,歸一心原,智一心,渾同無二,以始覺者即同本覺,無萬境出於。由是道理,無境不盡,非有限,以無邊照無邊境故。…….諸佛如來離於見/相,無不遍,心真實,是諸法之性,自體顯照一切妄法,有大用,無量方便,隨諸眾生應得解,悉能開示一切法,是一切種智。

佛智之所以「無等無倫無上勝」,超過前三種智,乃由於離相歸心」,而智(始覺)(本覺)無二(本來一心,離於想念);佛智圓證一切法(境)不外於心(萬境無限,咸入一心),故能遍照(離於見/相二分「相對」之知)一切境而無不盡(無所見故無不見);此真如(實相/涅槃)之心,即是諸法之(依他/緣起無自)性,故能顯照一切妄想之假法(遍計/虛妄不實),從無邊般若智流出無量方便用,隨所有眾生之根性而分別開示相應之法義,令彼眾生各得其解、各蒙其益。此智超出「二諦」(有/無,真/俗)之外而「獨在、無二」(因地/如來藏,果地/一切種智;體/獨立而不改,用/周行而不殆),非「無修而頓照」或「漸修而盡知」所可擬議,故「只應(一心歸命)仰信,不可(意識分析)比量」。《遊心》又云,此智有五殊勝:

1.「解脫身」二乘同得;如是鏡智,正是法身,非彼所共,故名無等。2.如前三智,菩薩漸得;大圓鏡智,唯佛頓證,更無餘類,故名無倫。3.過於不思議智最、4.踰於不可稱智上、5.寬於大乘廣智勝。

這樣的對比,與《略論》的「凡夫、二乘、菩薩」不同;或因凡夫「妄見境界故,心有分齊,以妄起想念,不稱法性」故,唯有世智辨聰,故不入「出世間」智之列。又以此智過於前三智而函攝之為「無等.無倫.最上勝」,其實就是總說的「佛智」。

     佛智及其四相,詳述如上。有人將此配置於「唯識」四智或「密教」五智,如《遊心》:

不思議智者,是「成所作」智,此智能作不思議事,謂如不過丈六之身,而無能見頂者,不增毛孔之量,而遍十方世界,一念稱名,永滅多劫重罪,十念念德,能生界外勝報;如是等事,非下智所測。

不可稱智者,是「妙觀察」智,此智觀察不可稱境,一切法皆如幻夢,非有非無、離言絕慮,非逐言者,所能稱量。

大乘廣智者,是「平等性」智,此智廣度,不向小乘,謂遊「無我」故無不我,「無不我」故無不等攝。以此同體智力,普載無邊有情,皆令同至無上菩提。

無等無倫最上勝智者,正是如來「大圓鏡智」,始轉本識,方歸心原,一切種境無不圓照,……。

體:佛智(總)—根本智(如理/無著/法性)

相:四智(別)—後得智(如量/無礙/方便)

眾生之疑

佛智(中央大日/法界體性智)

唯識四智

密教-五佛五智

但念阿彌陀,未必生安樂

不思議

成所作(前五)

北-不空成就佛-羯磨智

佛智於人不玄絕

不可稱

妙觀察(第六)

西-阿彌陀佛-蓮華智

佛不能度一切眾生

大乘廣

平等性(第七)

南-寶生佛-灌頂智

佛不得一切種智

無等無倫最上勝

大圓鏡(第八)

東-阿閦毗佛-金剛智

這樣的配置,各家說法不同,僅供參考。簡言其義,乃一體四相:1.佛智(體),總稱佛之一切種智。2.不思議智,謂佛智能以少作多、以近作遠、以輕為重、以長為短,反之亦可,故稱不思議智。3.不可稱智,謂佛智泯絕稱謂,非相非形,超越對待。4.大乘廣智,謂佛無所不知,無煩惱不斷,無善不備,無眾生不度。5.無等無倫最上勝智,謂佛智如實而不虛妄,得如實三昧,常在深定,遍照萬法,無與倫比,如法而照,其照無量。

     此五智乃一切佛及一切法門之通說,在佛果總為(根本/後得,如理/如量)二智;若就淨土門,如上引《甄解》以彌陀「五智」對治眾生「五惡」;並將其無量功德攝於「名號」,令眾生信受「稱念」,即可破五惡而拔生死、生淨土也,此亦可說一切佛、一切智,總歸於阿彌陀佛及其無量光。《竹林鈔》云:

取要言之,凡五佛、三十七尊成正覺之經,無不歸彌陀。《大日經》之疏亦釋為「佛佛道同,更無異路。」判定不歸阿彌陀之位,無成佛之佛。故大日如來之自覺正智,亦歸彌陀而成,覺他之諸佛亦依彌陀之轉法輪智而成。故兩部之真言,金剛界以「唵」之字為始,胎藏界以「南無」之語為始,皆是歸命也,所謂歸「無量壽」。……大日、彌陀,果海一味也;光明遍照,智德何異!

《無量壽經》中亦列五智之名而言:「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此是佛地之五方,大日之五智也。……彼五智之覺體者,皆以「妙觀察智」所成。……邪正不謬之智德也。《觀經》說:「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又說:「見此彌陀佛身時,即見十方一切諸佛。」……彼大日遍照之覺體,得正覺之名者,亦歸無量壽位也。

這是說,密教之金胎二部、五佛配五智,乃至八萬四千之法門,皆歸(命)於無量壽(阿彌陀)佛。因此,《大經》所說阿彌陀佛的五智,即是(通於)《大日經》的五佛與五智。以此如來五智對治眾生五惡,則無惡不盡也。《觀經》云:「至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是故,於此「佛智」起疑而不信,則不入三輩往生[29],而墮於邊/胎;此乃佛所不捨而再三致意者。善導師《觀經疏》:

修因正念,不得雜疑。雖得往生,含花未出,或生邊界,或墮宮胎。

《遊心》亦云:

上來四門所說淨土,皆是如來願行所成,非生彼者「自力」所辨,不如穢土外器世界,唯由「眾生共業」所成,是故通名清淨土也。

若人不決如是四疑,雖生彼國,而在邊地;……別是一類,非九品攝。是故不應妄生疑惑。

然而,阿彌陀佛亦不棄「疑、謗」之惡人[30],故雖暫居邊/胎,五百歲之後:

或因大悲菩薩入開花三昧,疑障乃除,宮花開發,身相顯然,法侶攜將遊於佛會。

 

結語:

     「三輩九品」釋尊說,「咸同一類」彌陀願,一為娑婆各異機,一攝淨土往生人。法無定法,二尊遣喚,隱顯同歸,不可思議。我輩如何面對「輩/品」之說?或視為「理想」而勤修上輩上品?或以此「標準」而考察往生之等級?或「直截根源」無枝葉,唯信佛願而一心念佛,直登淨土?

     諸佛淨智所證,皆真淨土,隨衆生業報所見,而有假穢土,諸佛皆攝受淨土而成佛。釋尊來娑婆度衆生,而八相成佛,乃化身之示現,其久遠成佛之報身,在無勝淨土。是故,由淨入穢(釋尊),或捨穢居淨(彌陀),皆乃度衆之方便,滿足衆生分別心(厭穢欣淨)之需求也。釋尊於娑婆示現難行能行之證果,以教導大心菩薩行之根;彌陀亦由難行道而成佛,卻於淨土攝受怯弱易行之機。二尊之教,難易雙行,互相輔成,乃能各滿所願而度盡一切機。

     有九品較量之心,則有九品差別之行,得九品相應之果,此乃自心自修之因果;若如愚如魯,唯信佛語而專念佛,渾不知或不顧「品位」之說,臨命終時,佛眾來迎而往生,皆適其性而得其所,亦欣受而無計較。是故,九品或一類,只在行者心之所現,雖未必同,而不礙其同乘彌陀悲願,同生彌陀淨土,同享彌陀功德,同證彌陀光壽。《安樂集》云:

假遇苦緣,諮開出路(豁然);大聖加慈,勸歸極樂。……但至彼國,即一切事畢,何用諍此深淺理也?

任何人於何時何地,得聞彌陀之名,即是大善根、大福德,雖因無明隱覆、煩惱深重,而暫疑不信,或邊疑邊信,然而,彌陀佛智之光與本願之力,必以不可思議之作用,令一切聞名及見相之眾生,終得攝取而往生淨土。


[1]有云:《無量壽經》四十八願,沒談到「九品」,但有「胎宮」,可見,「九品」就是「胎宮」,只名字不同。《觀念法門》第一個方便是,每天念三萬聲以上是「上品上生」,這是引導聖道門人專一念佛;第二個方便是,回歸《觀經四帖疏》的判定:「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專念彌陀名號,就超越九品。

[2]《大經》三輩善人,唯除逆、謗→《觀經》五逆許生→《四帖疏》已作(逆謗)攝取→《略論》疑佛智,生胎/邊。

[3]淨土門說「疑」乃依根本煩惱之最大的罪惡,不信彌陀救度、不生西方極樂,以致於無間的輪迴六道,受苦造業,永無出期,害己又不利人。

[4]象山慶<五濁增時多疑謗>,<三界無明與淨土胎邊>,<淨土門重信而輕智?>,<信為念佛成佛因>,<淨土門之「深」心>

[5]法照師《五會念佛讚》:「彼佛因中立弘誓,聞名念我總迎來;不簡貧窮將富貴,不簡下智與高才;不簡多聞持淨戒,不簡破戒罪根深;但使回心多念佛,能令瓦礫變成金。」雖說了種種「不簡」,卻似乎排除「疑」:「oo除疑專念佛」,「但知念佛莫生疑」。

[6]以無漏智,如實覺知四聖諦之理,藉由此證,而離不信、破戒之垢穢,得清淨。《俱舍論》卷25:「證淨有四種,謂佛、法、僧、戒,……如實覺知四聖諦理,故名為證;所信三寶及妙尸羅,皆名為淨。離不信垢、破戒垢故。」

[7]此「疑」乃障礙往生、久墮輪迴的根本因,其罪更重於「貪嗔癡」、「五逆十惡」,它阻礙了一切善業的生長,而在輪迴中多造了無邊罪業。

[8]常途通說有:二智(根本/後得),三智(一切/種/一切種),四智(成所作/妙觀察/平等性/大圓鏡)……。

[9]對眾生不同的煩惱(貪、瞋、痴……),施以相應的教法,如「對症下藥」--應病與藥,約時被機而出教」。

[10]以下簡稱《遊心》

[11]智者大師《十疑論》略作改動:「在心者,造罪之時,從自虛妄顛倒生;念佛者,從善知識,聞說阿彌陀佛真實功德名號生。一虛一實,豈得相比?……在緣者,造罪之時,從虛妄癡闇心緣虛妄境界顛倒生;念佛之心,從聞佛清淨真實功德名號,緣無上菩提心生。一真一偽,豈得在比?……在決定者,造罪之時,以有間心有後心也;念佛之時,以無間心無後心,遂即捨命,善心猛利,是以即生……。」

又,參閱象山慶<「別時意」與「二道二力」>

[12]《大乘義章》卷七,繫業有四義:(1)有漏之業體,屬於三界。(2)有漏業受報之處(得果)必在三界。(3)三界中,業與果相縛。(4)三界之善惡業,為其當界之煩惱所緣縛。《維摩詰所說經》:「雖處居家,不著三界;……現有眷屬,常樂遠離;……雖復飲食,而以禪悅為味。」這是大菩薩所證所現的「已證菩提而權現俗行」的還相利他(遊戲度化);而念佛人之所以身在娑婆而「繫業不牽,得涅槃分」,乃由於「佛力」之不思議。又,參閱象山慶<天界-極樂之虛實>,<易行道之機>。

[13]下舉7例為喻:1.譬如百夫、百年聚薪,積高千仞,豆許火焚,半日便盡。豈可得言,百年之薪積,半日不盡乎?2.又如躄者寄載他船,因風帆勢,一日至千里。豈可得言,躄者云何一日至千里乎?3.又如下賤貧人獲一瑞物而以貢主。主慶所得加諸重賞,斯須之頃,富貴盈溢。豈可得言,以可有數十年仕備盡辛勤,上下尚不達歸者,言彼富貴無此事乎?4.又如劣夫以己身力,擲驢不上,從轉輪王行,便乘虛空飛騰自然。復可以擲驢之劣夫,言必不能乘空耶?5.又如十圍之索,千夫不制,童子揮劍,瞬頃兩分。豈可得言,一小兒力,不能斷索乎?6.又如鴆鳥入水,魚蜯斯斃,犀角觸泥,死者咸起。豈可得言,性命一斷,無可生乎?7.又如黃鵠呼子安,子安還活。豈可得言,墳下千歲齡,決無可甦乎?

[14]以下簡稱《遊心》。元曉另有《兩卷無量壽經宗要》,可參考。

[15]象山慶<五不思議-略說>

[16]《法華經》:「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難解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大智度論》卷26:五種不可思議法中,佛最不可思議。是十八不共法,是佛甚深藏,誰能思議者!以是故,佛無不定心,事必當爾。佛雖常入定,無覺觀麁心,有不可思議智慧故,亦能說法。譬如天樂,隨天所好,種種聲應,是亦無心,亦無識法,以諸天福德因緣故有是。

[17]《圓覺經》:「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猶如空花,從空而有。……一切諸眾生,無始幻無明,皆從諸如來,圓覺心建立。猶如虛空花,依空而有相,……有作思惟,從有心起,皆是六塵,妄想緣氣,非實心體,已如空花。用此思惟,辨於佛境,猶如空花,復結空果,展轉妄想,無有是處。」

[18]論佛力,無量無邊不思議,略說有十種「智力」,瑜伽師地論》卷49:「1處非處,2自業(異熟),3靜慮/解脫/等持/等至,4根勝劣,5種種勝解,6種種界,7遍趣行,8宿住隨念,9死生,10漏盡(三明)」[2]。乃證得實相之智,了達一切,無能壞,無能勝,以「降伏魔/外」的勝能而安立;依《智論》所述:遍知無礙、能有所辦;《大乘義章》「行心堅固,魔法不壞。」以此十種力,能增長智慧,破諸外邪之論師,能好說法,調伏剛強之眾生,能於諸法中自在無礙。佛以此十力分別籌量眾生,隨其根機、因緣為之說法,令入涅槃。

19]象山慶<自力與他力-3>,<捨自歸他→非自非>,<可加則加-天助自助?>

[20]老子曰: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21]要證得「離言」自性,須遠離二種「遍計執」:增益、損減。1.執著「假說自性」為實;語言文字所安立的有為法及無為法,沒有自性,若執為實有,就是增益執。2.執著「無一切法」,乃至撥無「緣起」法--依他起、圓成實--而有一個真實的「無」,是惡取空。

[22]《大智度論》卷15:「佛法實相不受不著。汝非有非無,受著故,是為愚癡論。若言『非有非無』是則可說可破,是心生處,是鬥諍處。佛法則不然,雖因緣故,說『非有非無』不生著。」四句的「非有非無」,不是涅槃,是愚癡論,是「亦有亦無」的反肯定,實有、實無,不得成,也沒有「亦有亦無」,更不須說「非有非無」。《中論》:如來離四句如來滅度後不言有與無亦不言有無非有及非無如來現在時不言有與無亦不言有無非有及非無。<《中論》裡的「四句」之研究>

[23]日.松譽《略論安樂淨土義.詳解》云:「此檢世間人第七識我見,故《楞嚴》云: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眾生都有見聞覺知心,應對六塵境界,若以此為真實、常住不滅的我,能到未來世,這就是無明(邪見)的根本,流轉於六道,不得解脫。若由觀行而了知這些見聞覺知,是生滅變異的妄心,確立了這樣的正知,就可斷我見、斷我執,乃至證得了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也就是說,在六識的知見上,有一個無知無見的自心如來藏在運作,就是涅槃心。憨山大師<示慧侍者>: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然佛之知見,即眾生之知見,眾生知見,即生死知見。故曰:「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斯則聖凡知見無二,而有迷悟不同者,過在立不立耳。祖師道:「若立一塵,國破家亡。」以其知見本無凡聖,但有立即有我,有我則諸障頓起,無我則萬法平沈,是知「我」為生死之本也。

[24]《雜阿含》287經:「我(釋尊)得古仙人(前佛)道,古仙人逕,古仙人道跡;古仙人從此跡去,我今隨去。」又,十號之「如來」,乃《大智度論》24:「如實道來」,《勝鬘寶窟》「體如而來,如諸佛來」,《大日經疏》:「如諸佛乘如實道,來成正覺,今佛亦如是來。」《教行信證》:「彌陀如來,從如來生,示現報應化種種身。」

[25]象山慶<五不思議略說>

[26]象山慶<有量無量無差別,往生西方皆無量>

[27]象山慶<佛有四不能、三不度?>

[28]《淨土論註》有類似的句法:「此三句展轉相成,以信心不淳故無決定,無決定故念不相續;亦可念不相續故不得決定信,不得決定信故心不淳。」

[29]《遊心》云:「如其有人,雖未明解如前列【四智】之境界,略而能自謙,……仰推如來,一向伏信,如是等人,隨其行品,往生彼土。」佛智深妙,非凡夫.二乘.菩薩之能思議;若宿有善根,於此難思難解之智及法門,能如實自謙而仰推伏信,以彌陀本願力之護念攝受,亦可入於三輩往生之類。此即「佛法大海,信為能入」也。

[30]善導師《法事讚》云:「以佛願力,五逆十惡,罪滅得生;謗法闡提,迴心皆往。」《般舟讚》云:「謗法闡提行十惡,迴心念佛罪皆除。利劍即是彌陀號,一聲稱念罪皆除。」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象山慶的沙龍
0會員
35內容數
淨土門 : 人生忽如寄,樂邦歸去來--象山慶-娑婆假名我,淨土法性身:輕鬆.寬坦.悠閒.隨緣=眾善隨喜,法義切磋
象山慶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11/06
《略論安樂淨土義》.1--三輩往生(象山慶25.10.13)https://blog.udn.com/6ccc7d15/184096527      曇鸞師的淨土著作中,《略論安樂淨土義》的真偽,略有爭議[1],且不涉入考證之問題,僅就其內容而論。      有人說,《略論》對淨土莊嚴的述,提綱
2025/11/06
《略論安樂淨土義》.1--三輩往生(象山慶25.10.13)https://blog.udn.com/6ccc7d15/184096527      曇鸞師的淨土著作中,《略論安樂淨土義》的真偽,略有爭議[1],且不涉入考證之問題,僅就其內容而論。      有人說,《略論》對淨土莊嚴的述,提綱
2025/08/18
白馬寺與四十二章經(象山慶25.8.17) https://blog.udn.com/6ccc7d15/183259498     白馬寺十個「第一」:無可撼動的「釋源祖庭」地位,開創了漢傳佛教在中國的所有源頭性。總結為「祖庭十古」:    1.第一座官辦寺院:開創了皇權建寺、國家支持佛教的
2025/08/18
白馬寺與四十二章經(象山慶25.8.17) https://blog.udn.com/6ccc7d15/183259498     白馬寺十個「第一」:無可撼動的「釋源祖庭」地位,開創了漢傳佛教在中國的所有源頭性。總結為「祖庭十古」:    1.第一座官辦寺院:開創了皇權建寺、國家支持佛教的
2025/08/10
信(淨土)智(般若)相通可先後 2025.8.3問:善導師的淨土思想,似乎沒提及智慧?一般說,有慈悲也要智慧,悲智雙運,般若為導;難行道/易行道,自力/他力,聖道門/淨土門,罪惡生死凡夫/要門/弘願,善惡因果,守愚念佛,學佛大悲心,之所以不強調「智慧」的原因何在? 慶答:本願稱名之淨土門,以娑婆
2025/08/10
信(淨土)智(般若)相通可先後 2025.8.3問:善導師的淨土思想,似乎沒提及智慧?一般說,有慈悲也要智慧,悲智雙運,般若為導;難行道/易行道,自力/他力,聖道門/淨土門,罪惡生死凡夫/要門/弘願,善惡因果,守愚念佛,學佛大悲心,之所以不強調「智慧」的原因何在? 慶答:本願稱名之淨土門,以娑婆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林初(Lin Chao)並不是一位尋常的華語抒情歌手。他的作品更像是一篇篇公開的愛情日記——每一首歌都是寫給女友 Anna(小雪)的情書。兩人的生活點滴、深夜對話,甚至私密低語,都成為旋律與歌詞。他的歌不是表演,而是一封封真誠的告白。
Thumbnail
林初(Lin Chao)並不是一位尋常的華語抒情歌手。他的作品更像是一篇篇公開的愛情日記——每一首歌都是寫給女友 Anna(小雪)的情書。兩人的生活點滴、深夜對話,甚至私密低語,都成為旋律與歌詞。他的歌不是表演,而是一封封真誠的告白。
Thumbnail
天親菩薩作這篇論文,最重要的是說明,他讀了《無量壽經》後得到很大的啟示,他要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而教給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方法。由此可知,菩薩依照這個方法已經往生了,已經成功了,這篇文章留給後人,做為想在這一生當中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修行最好的參考資料。淨宗三經一論,論就是這一篇。宗旨就是願生。
Thumbnail
天親菩薩作這篇論文,最重要的是說明,他讀了《無量壽經》後得到很大的啟示,他要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而教給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方法。由此可知,菩薩依照這個方法已經往生了,已經成功了,這篇文章留給後人,做為想在這一生當中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修行最好的參考資料。淨宗三經一論,論就是這一篇。宗旨就是願生。
Thumbnail
求助無門才「北上」,網軍冷眼指「作秀」 綠色壟罩,雞屎也香
Thumbnail
求助無門才「北上」,網軍冷眼指「作秀」 綠色壟罩,雞屎也香
Thumbnail
今天我們學佛,除了淨宗法門,無論修學哪個法門,這一生中是沒法超越六道輪迴;無論修得再好,來生不過得人天善果,沒法子出三界,不能出三界那就是虛作住持。唯獨淨宗法門是不虛作,讓我們這一生當中一定圓滿成就。念佛人,心是阿彌陀佛的心,跟阿彌陀佛同一個心。阿彌陀佛的心是什麼?一切皆成佛,幫助一切眾生快快成佛。
Thumbnail
今天我們學佛,除了淨宗法門,無論修學哪個法門,這一生中是沒法超越六道輪迴;無論修得再好,來生不過得人天善果,沒法子出三界,不能出三界那就是虛作住持。唯獨淨宗法門是不虛作,讓我們這一生當中一定圓滿成就。念佛人,心是阿彌陀佛的心,跟阿彌陀佛同一個心。阿彌陀佛的心是什麼?一切皆成佛,幫助一切眾生快快成佛。
Thumbnail
一切的際遇都是業因果報。過去世修福,這一生能享福;過去生中沒修福,這一生就得受苦。受苦不甘心,於是再造業,造業就更苦,苦上加苦。幾個人在苦難當中覺悟,斷惡修善的?所以再苦的日子也要咬緊牙根度過,每天懺除業障,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可以把我們這一生苦難的環境轉過來。懂得這個道理,真能轉。
Thumbnail
一切的際遇都是業因果報。過去世修福,這一生能享福;過去生中沒修福,這一生就得受苦。受苦不甘心,於是再造業,造業就更苦,苦上加苦。幾個人在苦難當中覺悟,斷惡修善的?所以再苦的日子也要咬緊牙根度過,每天懺除業障,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可以把我們這一生苦難的環境轉過來。懂得這個道理,真能轉。
Thumbnail
台北流行音樂中心(北流)的建設歷程長達17年,經歷了三任總統和三任市長的更迭。然而,這個長期的建設過程中出現了1.9億工程款的爭議,引起了公眾的關注。柯文哲在任內推動並完成了北流的建設,但也留下了這筆款項的問題。新任市長蔣萬安上任後,正在積極與中央溝通,尋求解決方案。
Thumbnail
台北流行音樂中心(北流)的建設歷程長達17年,經歷了三任總統和三任市長的更迭。然而,這個長期的建設過程中出現了1.9億工程款的爭議,引起了公眾的關注。柯文哲在任內推動並完成了北流的建設,但也留下了這筆款項的問題。新任市長蔣萬安上任後,正在積極與中央溝通,尋求解決方案。
Thumbnail
「分明很享受,不怕講出來」是第一個聽到安仔這《惡夢經》的感覺,即使Oscar的文字是何等的痛、何等的沉重、何等的可怕,安仔跟Adrian Chan的編曲,仍然輕盈自在,絲毫不覺有影響。
Thumbnail
「分明很享受,不怕講出來」是第一個聽到安仔這《惡夢經》的感覺,即使Oscar的文字是何等的痛、何等的沉重、何等的可怕,安仔跟Adrian Chan的編曲,仍然輕盈自在,絲毫不覺有影響。
Thumbnail
2020年的今日,許多人都玩過密室逃脫——那你是否會好奇,遊戲的「明日」在哪裡?歡迎登入《明日俱樂部》,在遊戲中找到屬於社會共識的未來。
Thumbnail
2020年的今日,許多人都玩過密室逃脫——那你是否會好奇,遊戲的「明日」在哪裡?歡迎登入《明日俱樂部》,在遊戲中找到屬於社會共識的未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