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1月6日),德國迎來氣候與能源政策的一個里程碑。聯邦議會(Bundestag)正式通過《碳封存法》(KSpG),這項法案結束了長達數十年的政治僵局,首次為二氧化碳捕集與封存(CCS)提供明確的法律依據。
這意味著,過去僅停留在概念與爭論階段的碳封存,可以從紙上計畫走向實際建設!
第一階段:政策鬆綁與基礎建設啟動
KSpG目前仍需在11月21日經上議院(Bundesrat)表決通過後,才能正式成為法律。若順利生效,德國政府將可加速相關規劃與核准流程,因為該法案首次明確將二氧化碳輸送管線與封存設施列為「公共利益」。這讓大型基礎建設如管線鋪設、海底儲存區劃設能夠獲得更快速的行政審批。
法案同時允許北海與波羅的海進行離岸封存(offshore storage),但陸上封存仍需各邦主動「選擇加入」才能開放。煤電廠則被明令排除在外,而天然氣電廠、以及水泥、化工、廢棄物能源化等高排放產業被視為主要受益者。這反映出德國的政策重心並非延續化石能源,而是打造長期的「碳管理基礎設施」。
第二階段:跨國合作與2030前過渡期
儘管方向已定,但現實挑戰仍在於時間。德國過去缺乏封存制度,使其成為歐洲主要排放國中最晚啟動基礎建設的一員。由於碳管線與封存場建設通常需七至十年,預計要到2030年代初,德國的國內封存設施才可能投入運行。
在此之前,德國企業必須倚賴鄰國的跨境封存樞紐,例如丹麥的Bifrost與荷蘭的Aramis專案——這些都是歐盟「共同利益計畫」(PCI)。短期內,歐洲碳封存容量有限,競爭將相當激烈,早期的德國排放大戶勢必面臨「搶位」壓力。
第三階段:2030年代的碳基礎建設競賽
當前法案的通過只是起點。隨著CCS被納入2026年的德國產業氣候合約(Klimaschutzverträge),政府將透過補助與長期採購協議鼓勵企業投入捕集與封存技術。北海港口、萊茵-魯爾工業區、下薩克森州等地預料將成為「碳管理走廊」的核心節點,吸引鋼鐵、化工與能源業的新投資。
德國的碳封存戰略不僅是氣候政策的調整,更是一場基礎建設轉型。雖然起步晚於丹麥與挪威,但一旦國內管線與封存場於2030年代初建成,德國將具備在歐洲碳市場中重新定位的能力。這場遲來的「碳封存革命」正在成形,而接下來十年,將決定德國能否從減碳落後者轉身成為氣候技術領頭羊。
參考:
German parliament adopts law reform to pave the way for 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Germany Rolls Out an Industrial Climate Plan, Integrating CCS for the First Ti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