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政治舞台上,有人用口條吸引觀眾,有人用政策論述取勝,而館長 ~ 一位健身房老闆、直播巨人與社會情緒出口機器 ~ 則靠 立場的跳色速度 成為最具觀賞性的存在。
這一次,前員工的大爆料像一顆丟進泳池的啞鈴,激起的水花,不只濺在健身房牆上, 也濺在他這幾年換過的政治顏色上。
綠、白、紅,像是他自己的一套神秘選手配色, 只可惜,最近全都開始掉漆了。

一、綠色時代:最激情、也最有生產力的歲月
很久以前,館長站在綠色光譜裡,像舞台中央的搖滾樂手, 吼著正義、反貪腐、挺台灣。
當時的他,是「網路正義的重量級選手」。
他痛罵誰,誰就上新聞;他支持誰,誰的選票就跳動。
他最近承認:「挺綠的時候,生意最好。」
這話很真誠,也很殘酷,因為它讓我們一瞬間理解:
原來政治立場有時不是理念,而是營運策略。
綠色讓他的品牌蓬勃、會員增加、健身房熱鬧。
在那個時期,他的直播間像是一座數位廟宇, 群眾朝聖,激情澎湃,點閱率像香火般旺盛。
二、白色中段:失去耐心後的「中立之舞」
後來,他說累了。
「我不挺綠啦,我中立。」
「我不是政黨的人,我挺的是公平正義。」
「誰做不好我就罵誰。」
於是,他踏入了白色。白色聽起來體面,像是「客觀」、「理性」、「超然」的代名詞。 但在商業語境裡,它有另一種更誠實的翻譯:
兩邊都不能得罪,因為兩邊都是客源。
館長的白色時期,就像是在政治跑步機上維持平衡:坡度由執政滿意度調整、 速度由社會風向決定、 風扇則是網友罵聲的級數。
跑得太偏綠,藍營客人不進場;靠得太偏藍,綠粉立刻掉落; 保持白色,能減少退會率,也能維持直播流量。
白色,是折衷之色。但折衷太久,觀眾開始疲倦—而疲倦的關鍵點,不在館長,而在白綠正式翻臉的那一刻。
那時,柯文哲開始說自己「被政治迫害」。 白營支持者怒火直沖, 綠營則搬出資料反擊, 雙方像是一對吵到失去耐性的老夫妻, 連「壓抑已久的怨氣」都一起倒出來。
白綠的戰場煙霧瀰漫,夾在中間的館長像是一個被迫選邊、卻怎麼站都不對的中立商人。他不是突然而白,而是因為民進黨與民眾黨互相炸裂後,
「站在綠那邊」突然變得像是一種政治投名狀。
而館長的個性,哪可能願意簽?
白色不是他的逃避顏色,更像是一種:
「白綠都吵成這樣,我還能站哪裡?」
「你們的理念打成這樣,我還能替誰說話?」
他不是背叛綠,而是被白綠恩怨之間的裂縫推開。真正變掉色的,不是館長, 而是那個曾經被寄予厚望的綠。

三、紅色陰影:風向反撲、爆料猛如重訓
最近兩年,他的言論越來越容易被貼上「親中」的標籤。或許他自認只是說實話、講市場現實、批綠不代表挺紅。但在台灣,顏色是敏感的,連油漆都比政治光譜不容易掉色。
網路開始傳言:「館長越來越紅?」 「他是不是被對岸影響?」 「立場是不是跑偏了?」
再加上這幾天員工猛爆內幕—從經營管理問題到職場爭議、價值觀混亂…… 他的品牌、他的形象、他的道德光芒都開始受到挑戰。
這些爆料像是一把扳手,狠狠敲在他那三種顏色的塗層上。
一下子,綠的掉了、白的裂了、紅的剝了。
顏色不只掉漆,還掉得難看。
四、跳色之間:顏色只是包裝紙,商人才是真正永恆的底色
這場跳色劇演到今天,真正與館長對質的不是誰、不是前員工、不是媒體。
是台灣觀眾的集體醒悟。
大家終於發現一件多年來不願承認的真相:
館長的立場不是政治哲學,而是品牌定位。
不是堅持,而是市場反射。
不是理念,而是「這段時間誰是大多數付錢的客群」的即時統計。
他從來沒有背叛誰,因為他從來沒有承諾什麼政治價值。
真正被背叛的, 是我們自己投射在他身上的那種「大義凜然」的幻想。
他只是做生意,只是直播, 只是運營品牌, 只是根據流量調整策略。
而我們用了太久的時間,才終於看懂商人的底色,
那不是綠,不是白,也不是紅,
而是 「最底層的顏色從來不是政治,而是永遠不會褪色的- 利益」。

五、結語:顏色會掉,立場會變,只有生意不會說謊
可怕的是我們過去相信那些顏色是真的,館長這次風暴不是第一次,也不會是最後一次。
在台灣,只要你是公眾人物,只要你愈紅, 你的政治顏色就會在不同人眼中變成不同的色票。
綠、白、紅,他可能都站過,也都掉過。但這次爆料事件,讓台灣社會第一次站在同一個舞台前, 看著這位曾經的網路巨人、槓鈴哲學家、直播狂人 - 與他真正的立場做了最誠實的對質。
不是他變了,是我們終於揭開那層亮面塗料, 看到底色。
而那底色其實很簡單:生意永遠比政治更現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