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菩薩行(一)(更新版)

更新 發佈閱讀 14 分鐘

P245L07 第三既發心己諸勝行修學道理分三 ~ P248LL04 唯是違越正理之道

raw-image

碰到的困難越多,
提醒自己向佛菩薩祈求的機會就越多,

這樣的話,每一次的困難
都更加密切了自己和佛菩薩的聯繫,
到最後就密不可分了

引自《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福智文化


逆緣才是大福報,如何不錯過?


一名依靠政府救濟金生活的單親媽媽,一度陷入嚴重憂鬱......
如果是你(妳),你會怎麼看待這樣的人生呢?

讓我們來聽聽J.K. 羅琳的故事 ❤️


一、科判

raw-image


二、消文
本週進度: P245L07 第三既發心己諸勝行修學道理 ~ P248LL04 唯是違越正理之道
師父開示: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105a&st1=666&af2=105b&af3=106a&et3=383



癸三、既發心已學行道理
子一、發心已後須學學處之因相
丑一、不學學處定不成佛故當修學
丑二、學處是成佛的方便故當修學
子二、顯示學習智慧方便一分不能成佛
丑一、必須修學無謬、圓滿之道
丑二、對治邪執分二
寅一、他宗觀點
寅二、遮破他宗分四
卯一、此乃最下倒見且智者已破
卯二、無住大涅槃須以方便和智慧二道成辦之理

第三既發心已於諸勝行修學道理分三.一發心已後須學學處之因相.二顯示學習智慧方便一分不能成佛.三正釋學習學處之次第。 今初
第三、發心之後,須修學殊勝菩薩行的道理
1. 發心之後,必須修習學處的原因?換句話說,要受那個戒的原因。
2. 要學習什麼內容呢?有兩個 ─方便跟智慧。這兩者當中單單一部分是不能成佛,所以要圓滿兩樣東西。
3. 正釋學習學處的次第。

子一、發心已後須學學處之因相
丑一、不學學處定不成佛故當修學

如是發願心已.若不修學施等學處.雖如前引《慈氏解脫經》說有大勝利.然不修學菩薩學處定不成佛.故於勝行應當修學。
一、發心之後,必須修習學處的原因
發了願心之後,若不進一步修學佈施等學處,雖有如前所引《慈氏解脫經》中所說,僅發願心就有極大殊勝利益,然而,若不修學菩薩學處,則必定不能成佛。因此,對於殊勝的菩薩六度萬行應當修學。

丑二、學處是成佛的方便故當修學
《伽耶經》云.「菩提是以正行而為堅實.諸大菩薩之所能得.非以邪行而為堅實諸人所有。」《三摩地王經》亦云.「故以正行而為堅實.何以故.童子若以正行而為堅實.無上正等菩提非難得故。」言正行者謂成佛方便.即是學習菩薩學處故。
《伽耶經》中說:「無上菩提果,唯菩薩以如理如法的正行慢慢堅固、增長、而至圓滿,才能得到;不是以邪行(錯誤的、不正確的這種行為)為堅實(認為是正確的)的凡夫所能獲得的。」
《三摩地王經》中也說:「當以佈施等正行作為心要。為什麼呢?發了心的菩薩若以正行為心要,無上正等菩提就非遙不可及。」這是佛對月光童子菩薩所說。此處所說的正行,是指成佛的方法,也就是學習各種菩薩學處。

《修次初篇》亦云.「如是發心菩薩.自未調伏不能伏他.如是知已自於施等極善修學.若無正行不得菩提。」
《修次初篇》也說:「發心菩薩若不先調伏自己,不可能調伏他人。了解了這個道理,菩薩自然會努力地修學布施等學處,因為不修菩薩行,不可能成就菩提果。」

師父的開示:
六度正說來是自己調伏,然後呢四攝是利他。你不是要利益別人嗎?你自己都不能調伏,你怎麼能調伏別人呢?所以了解了這個道理啊,對於這個布施等,要很努力的。

《釋量論》云.「具悲為摧苦.當修諸方便.彼方便生因.不現彼難宣。」謂於他所.若有大悲須除他苦。又除彼苦.但有善心願其離苦猶非滿足.故應轉趣除苦方便。又若自不先趣方便.不能度他.故欲利他當先自調。又於自調.經說「正行而為堅實。」其正行者.說「受律儀已.學其學處。」故以正行為堅實者.於所行處無錯為要。
《釋量論》中說:「具足悲心的菩薩,應當修學息滅眾苦的各種方法,才能真正利益他人;而要正確修學除苦方便,必須先如理行持以調伏自己。如果自己對應學的各種學處,尚未能一一了解及現證,又怎麼能對他人宣說、引導?」
這是說:如果對眾生具有大悲心,則會想要滅除眾生的痛苦,而要滅除眾生的痛苦,只有願眾生離苦的善心仍是不足夠的,因此應轉而趣入拔除眾生痛苦的方便。而且,如果自己不先親修真實離苦、成佛方便,又如何度化有情?所以在利他之前,要先調伏自己。
而所謂調伏,即《三摩地王經》所說:「以正行為堅實。」 「正行」,就是受菩薩戒後,學修(遵守)菩薩的學處,也就是勵行六度萬行,而關鍵在自己必須先習得無錯誤之利他方便。(你對所行的先要,認識得正確)

子二、顯示學習智慧方便一分不能成佛
丑一、必須修學無謬、圓滿之道

第二者.
二、僅修智慧或方便二者之一不能成佛 (必須兩者兼具)

如是欲求成佛猶非滿足.應須進趣成佛方便。又此方便須無錯謬.於錯謬道.任何勵力終不生果.如欲搆乳而扯牛角。若雖不錯然不圓滿.縱多勵力亦不生果.猶如種子及水土等.隨缺一緣亦不生芽。故如《修次中篇》云.「若於錯因殷重修習.雖極長時終不能獲所欲得果.譬如從角而搆牛乳。若不修行一切因者.亦不生果.如種子等隨缺一緣.亦不發生芽等果故。故欲得果.當依無錯一切因緣。」
只有想成佛的願望是不夠的,還必須進一步趣入成佛方便。這個成佛的方便,就是正確的道;又必須具足無錯誤和圓滿兩個條件。
如果走錯路,那麼不管多努力,最終也不可能得到菩提果,就如同抓牛角是擠不出牛奶來一樣。
又或者沒有修錯,然而因緣不具足不圓滿,縱然多所努力,也無法生果;就像種子沒有足夠的水、土等任一因緣,就不會發芽一樣,還需要種種的圓滿因。
如《修次中篇》所說:「修習錯誤的道,任憑多麼認真、花費多少時間,也無法獲得想要的佛果,猶如妄想從牛角裡擠出牛奶來。再者,如果煞費苦心,卻修習不圓滿的道(若不修習所有的因也不能生果),那麼即使長久努力,也不能證得所求果位,就像種子缺少水、土任一因緣的配合,就無法發芽一樣。所以想要證得佛果,必須依止無錯謬、能圓滿一切的道。」

若爾何為圓滿無錯因緣耶.如《毘盧遮那現證菩提經》云.「秘密主.一切種智者.從大悲根本生.從菩提心因生.以諸方便而至究竟。」其中大悲如前已說。菩提心者謂世俗勝義二菩提心。方便者謂施等圓滿.是蓮花戒大師所說。
那麼,無錯、圓滿的成佛因緣(成佛之道)究竟是什麼呢?
如《毘盧遮那現證菩提經》說:「金剛手菩薩!一切種智的根本是大悲心;以大悲心所策發的菩提心為因種,透過各種方便來圓滿,才能達到究竟。」此中所說無錯、圓滿的成佛因緣,即是“大悲”、“菩提心”、“方便”三者。
其中大悲心,已於前述。菩提心則有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二種。方便,是指佈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般若等六度。這是蓮花戒大師所說。

名相釋疑:
世俗菩提心:一般所言的「為利有情願成佛」的心,就是世俗菩提心。從入大乘道至佛位之間皆有世俗菩提心,未入大乘道者心中皆沒有世俗菩提心。
勝義菩提心: 勝義菩提心則具足三種殊勝:一、經教殊勝——多聞;二、因殊勝——集二資糧;三、內證殊勝——現證空性,且是大乘主要的殊勝意識,即是勝義菩提心。簡言之,是大乘聖者心中的現證空性之心。
以上釋疑出自: 福智僧團全球資訊網:
問題:何謂世俗菩提心、勝義菩提心?何者為勝?是否有次第差別?

丑二、對治邪執分二:
寅一、他宗觀點 

支那堪布等.於如此道顛倒分別.有作是云.「凡是分別.況惡分別.即善分別亦能繫縛生死.其所得果不出生死。金索繩索皆是繫縛.黑白二雲俱障虛空.黑白狗咬皆生痛苦.是故唯有無分別住是成佛道。其施戒等為未能修如是了義愚夫而說.若已獲得如是了義.更修彼行.如王為農.得象求跡。」和尚於此引八十種讚歎無分別經根據成立.
(為了成辦圓滿、無錯謬的成佛之因,本論於此先行破除唐朝和尚摩訶衍等的錯誤觀念。)

唐朝和尚摩訶衍等所提出的顛倒邪見,主張:「只要是分別,不要說是惡分別,即使是善分別,都是一種執著,而執著正是繫縛有情於生死當中的關鍵,使人無法脫離輪迴。就像無論是金索或繩索,都能用來捆綁;不管是黑雲或白雲,都會遮蔽虛空;無論是被黑狗或白狗咬到都會痛。所以,唯有安住於無分別,沒有任何執著,才是成佛的唯一方法。佛說的布施、持戒等修持,是對那些不懂了義、下劣根器的愚夫說的。如果已經證得了無分別智,還去修習布施、持戒等方便,就好比國王紆尊降貴去做農夫;已經得到大象,還在找大象足跡一樣。」
摩訶衍和尚甚至引了八十種讚歎「無分別」的經文作為依據,來證成自己的看法。

名相釋疑:
支那堪布:“支那”即中國的古稱。“支那堪布”即唐朝一位名叫摩訶衍的和尚,主張初學者最初便無念放鬆而住,其所建立的宗派被稱為無念和尚宗。

寅二、遮破他宗
卯一、此乃最下倒見且智者已破
此說一切方便之品.皆非真實成佛之道。毀謗世俗.破佛教之心藏.破觀察慧思擇無我真實義故.故亦遠離勝義道理。任何勝進終唯攝於奢摩他品.於此住心執為勝道.是倒見中最下品者.
他們主張,通達了義之後,一切的方便資糧 (布施、持戒等六度萬行) 都不是真實的成佛之道。
宗喀巴大師認為,這種邪說是大誹謗,不僅破壞了世俗諦的一切方便法門,損毀佛陀聖教心要,也等同破除了以觀察慧去思擇無我空性的真義,完全遠離了勝義諦。
(因大乘道最主要的精髓就是福智二翼雙運,不僅要修學勝義諦的智慧資糧,也要修學世俗諦的福德資糧,由菩提心攝持空正見、空正見攝持菩提心,以此修進才能獲得佛果)。
如果一心只安住在無分別上,那麼修行進程最多也只是「定」的境界而已。支那和尚他們只承認,安住「無分別」才是唯一勝道,他們執「定」為「慧」,那是最大的錯誤,是所有顛倒見中最差的一種。

蓮花戒大菩薩以淨教理已善破除.宏揚如來所愛善道。然由聖教將近隱沒.能以了義無垢教理.判決正道圓滿扼要.諸善士夫亦盡滅亡。又諸有情多是薄福.雖於正法略有信仰.然其慧力最極羸劣.故現仍有輕毀行品持戒等事.於修道時棄捨此等.宛如和尚所教而修。又有一類除不毀謗方便而外.見解道理許和尚說而為善哉。又有餘者棄捨觀慧.全不思惟.意許和尚修法為善。
蓮花戒大師雖然以清淨教理善巧破除了支那和尚等的邪見,並廣宏如來所歡喜的善道,然而到後來,以聖教漸衰、正法慢慢隱沒,能夠通達無垢的了義教理、正確決斷圓滿要道的善知識,也慢慢都示現了圓寂相。又加上眾生福薄,雖然對正法仍略具信心,但慧力非常微弱,所以至今仍見有人輕易誹謗,說布施、持戒等行品不需要去修持,並於修道時,仍只安住支那和尚所說的無分別而修。
又另外一些人,雖然不誹謗布施、持戒等方便法,可是見解上卻與支那和尚相同,而且還讚歎支那和尚等所說。又有一些人,乾脆捨棄觀察慧,完全不做思惟,承許支那和尚無所思的修法是對的。

卯二、無住大涅槃須以方便和智慧二道成辦之理
此等之道.全未接近修空方所。縱許修空.然若說云.「已得無倒空性之義.無謬修習.有修證者.唯當修空.不當更修世俗行品。」或說.「行品不須執為中心.多門修習。」亦與一切聖教相違.惟是違越正理之道。
以上所說這三種人的修法,都不是正確的修空性方式,連邊都沾不上。縱然承許他們是在修空,但若妄稱「已經證得無顛倒空性正見的修行者,他們正確的修證方法,就是只要修空,不必再修其他的世俗行品」;又或者說「雖然要修方便品,但不需執其為修法的中心,不需要去作多門修習」等等,這些說法與聖教意趣完全相違,根本違背了佛教的正理。


常師父心靈對話:


  1. 「善財童子」、「月光童子」...,為什麼佛陀在許多經典中會和「童子」菩薩們說法?一起來聆聽師父怎麼帶我們理解這些青春不老的菩薩們。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105a&st1=967&et1=1048
  2. 「自未調伏不能伏他...」,我如何才能知道自己有沒有調伏?標準在哪裡?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105a&st1=1108&et1=1198
  3. 標準在這,要如何去做到它呢?跟師父走一條聞思修的增上生路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105a&st1=1198&et1=1622
  4. 怎麼理解禪宗「不立文字」、「一念不起」, 禪宗的修行與宗大師的主張相違嗎?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105b&st1=1036&et1=1402
  5. 《釋量論》云.「具悲為摧苦.當修諸方便.彼方便生因.不現彼難宣。」怎麼理解? 請老師來帶我們學習這一段文字背後祖師們深深的密意。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gl2&af1=362&st1=0&et1=-1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廣論摸象-消文整理
41會員
82內容數
一旦我們的內心調到一個學習的角度, 無論面對任何境界,我們只會計算學到了什麼——昇華內心,服務他人。 我們最在意的是內心的收穫,所謂欲平天下者,先平自心。 —《希望新生四季法語》
2025/11/01
P243L02第三犯已還出道理者~ P245L06是為願心不共學處 可上可下的時候,要向上一步 不知道如何取捨的時候, 沿著師父這樣的教誡, 向上增一分善行、斷一分過失, 肯定會在心上向前邁進一步。 —廣海明月第242講
Thumbnail
2025/11/01
P243L02第三犯已還出道理者~ P245L06是為願心不共學處 可上可下的時候,要向上一步 不知道如何取捨的時候, 沿著師父這樣的教誡, 向上增一分善行、斷一分過失, 肯定會在心上向前邁進一步。 —廣海明月第242講
Thumbnail
2025/09/15
P240LL6說正趣大乘~ P243L1明顯宣說 心中的繁花美景 認真地凝視 一朵花在夏日的風中 輕輕搖曳的時候, 柔和像花香一般 從我們的眼中、從嘴邊的微笑中 蕩漾開來。 繁花有如我們心中的善意, 當它在心內盛開, 我們的整個人就向這個世界 傳遞慈悲的馨香。 —引自《希望‧新生》
Thumbnail
2025/09/15
P240LL6說正趣大乘~ P243L1明顯宣說 心中的繁花美景 認真地凝視 一朵花在夏日的風中 輕輕搖曳的時候, 柔和像花香一般 從我們的眼中、從嘴邊的微笑中 蕩漾開來。 繁花有如我們心中的善意, 當它在心內盛開, 我們的整個人就向這個世界 傳遞慈悲的馨香。 —引自《希望‧新生》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也許我們大多數人都無法像無國界醫生一樣奔赴烽火連天的前線,但這份精神卻可以融入我們的生命。我們依然可以在自己的崗位上: 學習觀音菩薩的聆聽,去聽見身邊家人、朋友、同事內心的苦楚 運用文殊菩薩的智慧,去分析問題的根源,而不只是情緒化地反應 效法普賢菩薩的行願,用耐心與毅力,在自己的工作與生活中持續行善
Thumbnail
也許我們大多數人都無法像無國界醫生一樣奔赴烽火連天的前線,但這份精神卻可以融入我們的生命。我們依然可以在自己的崗位上: 學習觀音菩薩的聆聽,去聽見身邊家人、朋友、同事內心的苦楚 運用文殊菩薩的智慧,去分析問題的根源,而不只是情緒化地反應 效法普賢菩薩的行願,用耐心與毅力,在自己的工作與生活中持續行善
Thumbnail
無論稱其為「心意更新」、還是「轉識成智」,其核心皆是同一場神聖的內在修煉——即是有意識地運用那緩慢、審慎、覺照的更高心智(系統二),去慈悲地觀照、引導並淨化那快速、衝動、以自我為中心的本能心智(系統一)。此修煉的終極目標,並非壓抑,而是圓融,直至我們的直覺反應本身,已然成為智慧與慈悲的自然流露。
Thumbnail
無論稱其為「心意更新」、還是「轉識成智」,其核心皆是同一場神聖的內在修煉——即是有意識地運用那緩慢、審慎、覺照的更高心智(系統二),去慈悲地觀照、引導並淨化那快速、衝動、以自我為中心的本能心智(系統一)。此修煉的終極目標,並非壓抑,而是圓融,直至我們的直覺反應本身,已然成為智慧與慈悲的自然流露。
Thumbnail
善財童子是我們學習佛法、實踐佛法的榜樣。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啟示我們學佛的歷程,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以及鍥而不捨的毅力,並虛心學習佛法,所學的對象不只是學習他的長處,即使是外道,也不妨虛心求教。這種開廣寬宏的求學心態,值得我們後人效法。所以,我們要像善財童子那樣,學世出世間法,發菩提心,行菩薩道。
Thumbnail
善財童子是我們學習佛法、實踐佛法的榜樣。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啟示我們學佛的歷程,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以及鍥而不捨的毅力,並虛心學習佛法,所學的對象不只是學習他的長處,即使是外道,也不妨虛心求教。這種開廣寬宏的求學心態,值得我們後人效法。所以,我們要像善財童子那樣,學世出世間法,發菩提心,行菩薩道。
Thumbnail
時間飛快,再三個月學佛即將邁入第七年,回想剛接觸佛教時,心中滿滿的問題與疑惑。家裡的信仰是台灣最普遍的道教,從小就看著大人們到廟裡拜拜,他們都會向神明訴苦並祈求神明保佑可以怎麼怎麼,未來必定怎麼怎麼答謝……,這些祈求不外乎大多都跟錢、權、名、利、情等各種欲望有關。在這樣的環境耳濡目染之下,我也就跟著
Thumbnail
時間飛快,再三個月學佛即將邁入第七年,回想剛接觸佛教時,心中滿滿的問題與疑惑。家裡的信仰是台灣最普遍的道教,從小就看著大人們到廟裡拜拜,他們都會向神明訴苦並祈求神明保佑可以怎麼怎麼,未來必定怎麼怎麼答謝……,這些祈求不外乎大多都跟錢、權、名、利、情等各種欲望有關。在這樣的環境耳濡目染之下,我也就跟著
Thumbnail
發菩提心,修菩薩行。菩提心,為諸心中王,具殊勝之力用。能荷擔眾生,及荷擔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發此心,可以上求佛道,可以下度眾生,具足四弘誓願,此心有如是之功能力用。然此心力,由此文勸發而生。此文由省庵法師菩提心海流出,故此文有殊勝之力用也。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
Thumbnail
發菩提心,修菩薩行。菩提心,為諸心中王,具殊勝之力用。能荷擔眾生,及荷擔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發此心,可以上求佛道,可以下度眾生,具足四弘誓願,此心有如是之功能力用。然此心力,由此文勸發而生。此文由省庵法師菩提心海流出,故此文有殊勝之力用也。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
Thumbnail
《入菩薩行論》,作者為印度聖域的賢哲聖者 寂天菩薩怙主,是大乘特別重視的法門,講述菩薩如何修行、修持菩提心而成就。此本論著,共有十品,前三品為菩提心妙寶「未生令生起」;接下來的三品為「已生令堅固」;後三品則談及「已固令增長」;最後第十品為迴向。 󠀠
Thumbnail
《入菩薩行論》,作者為印度聖域的賢哲聖者 寂天菩薩怙主,是大乘特別重視的法門,講述菩薩如何修行、修持菩提心而成就。此本論著,共有十品,前三品為菩提心妙寶「未生令生起」;接下來的三品為「已生令堅固」;後三品則談及「已固令增長」;最後第十品為迴向。 󠀠
Thumbnail
國際八思巴顯密佛學院邀請堪布 慈旺仁珍仁波切講授《入菩薩行論》,《入菩薩行論》作者為印度聖域的賢哲聖者 寂天菩薩怙主,是大乘特別重視的法門,講述菩薩如何修行、修持菩提心而成就。堪布 慈旺仁珍仁波切是宗薩佛學院常任哲學教師。
Thumbnail
國際八思巴顯密佛學院邀請堪布 慈旺仁珍仁波切講授《入菩薩行論》,《入菩薩行論》作者為印度聖域的賢哲聖者 寂天菩薩怙主,是大乘特別重視的法門,講述菩薩如何修行、修持菩提心而成就。堪布 慈旺仁珍仁波切是宗薩佛學院常任哲學教師。
Thumbnail
國際八思巴顯密佛學院《入菩薩行論》堪布 慈旺仁珍仁波切授課,作者為印度聖域的賢哲聖者 寂天菩薩怙主,是大乘特別重視的法門,講述菩薩如何修行、修持菩提心而成就。此本論著,共有十品,前三品為菩提心妙寶「未生令生起」;接下來的三品為「已生令堅固」;後三品則談及「已固令增長」;最後第十品為迴向。
Thumbnail
國際八思巴顯密佛學院《入菩薩行論》堪布 慈旺仁珍仁波切授課,作者為印度聖域的賢哲聖者 寂天菩薩怙主,是大乘特別重視的法門,講述菩薩如何修行、修持菩提心而成就。此本論著,共有十品,前三品為菩提心妙寶「未生令生起」;接下來的三品為「已生令堅固」;後三品則談及「已固令增長」;最後第十品為迴向。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