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40LL6說正趣大乘~ P243L1明顯宣說

071 心中的繁花美景
認真地凝視
一朵花在夏日的風中
輕輕搖曳的時候,
從我們的眼中、從嘴邊的微笑中
蕩漾開來。
繁花有如我們心中的善意,
當它在心內盛開,
我們的整個人就向這個世界
傳遞慈悲的馨香。
—引自《希望‧新生》心之勇士│福智文化
有沒有可能有另一個,你我不知道的角度呢?
當情緒來,別急著排斥,好好觀察它
看明白了,再放它走,讓心中這個結,解開了......
一、科判

二、消文
本週進度:P240LL6說正趣大乘~ P243L1明顯宣說
師父開示: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103b&st1=23&af2=104a&et2=1722
壬一、修學現法不退發心之因壬二、修學餘生不離發心之因
癸一、斷除能失四種黑法
子一、欺誑親教等
子二、於他無悔令生追悔
子三、說正趣大乘諸有情的惡名等
子四、於他人所現行諂誑,非增上心
子三、說正趣大乘諸有情的惡名等
說正趣大乘諸有情之惡名等。
第三黑法:對趣入大乘之有情,說詆毀的壞話等。
境者.有說已由儀軌正受發心而具足者.有說先曾發心現雖不具為境亦同.此與經違不應道理。其《釋論》中僅說菩薩餘未明說.然餘處多說具菩薩律學所學處者.謂正趣大乘似當具足發心。
1. 對境。
此處所指大乘有情,有人認為必須是經由儀軌正受發心的人才算;也有人認為只要宿生已經發了心的,這一生雖然尚未發心者也算;
本論認為,後者說法並無根據,和經論相違。在《釋論》中只說到菩薩,並沒有特別解釋,但在其他多處都說得很清楚,大乘行者一定是具足菩薩戒、正在學菩薩行的人。故此處說「正趣大乘」,應是指具足發心者,才算是所對之對象。
於此作何事者.謂說惡名等。由瞋恚心發起而說.與《釋論》同。對於何境而宣說者.《釋論》說云.「如彼菩薩欲求法者.信解大乘或欲修學.為遮彼故對彼而說。」然了義者即可。其惡稱者如云本性暴惡.未明過類。惡名者如云行非梵行.分別而說。惡譽者如云以如是如是行相.行非梵行廣分別說。惡讚者通於前三之後.是《釋論》解。此於我等最易現行.過失深重前已略說。
2. 行為。
此處是指以瞋心而對大乘的有情說誹謗等的壞話,這和《釋論》的說法相同。
對何種對象何種情形下宣說呢?《釋論》中說:「如果對欲求大乘法,不論是信解大乘、還是想修學大乘的菩薩行者,為了阻撓他們求法意願,故意說些誹謗的話。」
(也就是說在此的境是針對菩薩而說的,只要具有菩提發心的這個菩薩,就可以成為境了。)
只要對方了解所說的內容,就算有犯。
怎麼樣去誹謗這個菩薩呢?有分四種誹謗方式,第一個是惡稱者,第二個是惡名者,第三個是惡譽者,第四個是惡讚者。
什麼叫惡稱者呢?說"這個人他的本性就是很粗暴的..."等攏統的說,如果我們這樣去誹謗的話,那就是惡稱者了。
惡名,是指說對方破戒了,他行非梵行,做了不淨行,亦即清楚說明惡行的種類。
惡譽,是比前者更詳細地說,比如他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而去行什麼樣的非梵行等,就是詳細的說明,指出某些行相、細節。
惡讚,即在前三點之後,又說了呵斥之語。所謂[通於前三之後]的意思,就是說完了惡稱者,或惡名者,或者是惡譽者之後,接續說所以這個人真壞,或說這個人真不行......等等,叫做惡讚者
以上是《釋論》所說。此種黑法最容易犯,而且過失極為深重,這在前文中已大略宣說過。
師父的叮嚀:
這個的的確確非常容易現行,啊!非常容易現行。我們動不動就批評別人,動不動就說別人的壞話,或者是於見解上頭的差別,或者由於情緒上頭的問題,動不動說別人。
而這個犯是容易犯,這個過害是非常厲害、非常厲害,非常厲害、非常厲害!所以菩薩戒上面就告訴我們說四眾過,然後自讚毀他,這一點哪,啊,真是!又如前面告訴我們哪,說你毀什麼諸佛的塔廟等等這個罪,比起瞋恚菩薩,那罪還要小;瞋恚菩薩的罪遠來得大呀!所以這一點是非常糟糕,非常糟糕。
觀世音菩薩的叮嚀:
我們無法去知道說,那一個人是佛菩薩的化現,所以我們只憑自己的眼睛,來判斷對方的好壞,這是不公平的。而且我們時常會判斷錯誤,一旦我們誹謗的對象,是真的已經發起菩提心的一個福田,我們去作誹謗的話,那這種的罪障非常的深,如同之前有說了。可是這種過失,往往是我們最容易犯下的,所以要特別的小心。
又如菩薩起毀訾心.則此菩薩須經爾劫恆住地獄。《寂靜決定神變經》說.唯除毀謗諸菩薩外.餘業不能令諸菩薩墮於惡趣。《攝頌》亦云.「若未得記諸菩薩.忿心諍毀得記者.盡其惡心剎那數.盡爾許劫更擐甲。」謂隨生如是忿心之數.即須經爾許劫更修其道.則與菩提極為遙遠。故於一切種當滅忿心.設有現起.無間勵力悔除防護。即前經云.「應念此心非善妙.悔前防後莫愛樂.彼當學習諸佛法。」
另外,若菩薩誹謗菩薩,則造謗者起了多少剎那的惡心,就必須多少劫墮在地獄裡受無邊大苦。《寂靜決定神變經》中說:「誹謗其他菩薩,是唯一能令菩薩墮入惡趣的罪行。」《攝頌》也說:「尚未得授記的菩薩,卻以瞋心詆毀已得授記的菩薩,隨其瞋心所起的剎那數,就須多少劫數重新披甲精進修行,懺除罪惡。」說明瞋心出現多少剎那數,就要經過這麼長的劫數再從頭修行,如此離證得菩提,勢將極其遙遠。故於一切時處應滅除忿恚,一旦瞋心生起,應馬上勵力懺除、謹慎防護。《攝頌》有說:「應當思惟瞋恚並非善法,故當懺悔已生者,防範未生者。切莫愛樂此不善心,應該好好修習佛法。」
名相釋疑:
[得授記的菩薩]: 是指被佛陀預言將來會成佛的菩薩,最著名的例子是彌勒菩薩,祂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也將在未來繼承釋迦牟尼佛教法而降生人間成佛普渡眾生。那麼,[未得記諸菩薩],即是還尚未被佛陀預言將來會成佛的菩薩。
得佛授記因緣,可參考聖嚴法師著: 佛教的授記觀念是什麼?
若有瞋恚則其慈悲先有薄弱.若先無者雖久修習亦難新生.是斷菩提心之根本。若能滅除違緣瞋恚.如前正修則漸漸增長以至無量。釋量論云.「若無違品害心成彼本性。」又云.「由前等流種.漸次增長故.此諸悲心等.若修何能住。」
如果瞋恚心生起的話,雖然我們之前有大慈心、有大悲心,好不容易修學的部分,依由瞋恚心馬上變成削落了。
如果本來就沒有慈悲,因為瞋心的關係,再怎麼長久修習,慈悲也很難生起。所以,瞋恚心可說是斷絕菩提心的根本惡心。
唯有滅除慈悲心的違緣—瞋恚,依照前面所說的方法正修,慈悲心才會漸漸增長,乃至於增長到無量。《釋量論》中說:「如果沒有瞋恚等違逆品來障礙,必定可以修成慈悲本性。」又說:「由於先前的瞋心等流種子,會逐漸薰習、增長的緣故,若不誠心懺悔斷除,即使修習這些慈心、悲心,菩提心將如何生起呢?」。
子四、於他人所現行諂誑,非增上心
於他人所現行諂誑.非增上心。
第四黑法:由非增上心而對他人行諂誑。下面分別從對境、行為兩方面來說明:
名相釋疑:
[增上心]: 是指未夾雜諂誑的正直心。非增上心則指遠離了正直心。
師父開示:
《寶積經》上面就說「以諂曲心,與人從事」,這個文字雖然不同,內心一樣。什麼諂曲心呢?不正直,「非增上心」。增上心就是說你正直的,自己本心就是這個樣的。
境者.謂他隨一有情。於此作何事者.謂行諂誑。增上心者釋論說為自性意樂。諂誑者謂於秤斗行矯詐等。又如勝智生.實欲遣人往惹瑪.而云遣往垛壟.後彼自願往惹瑪。《集論》中說.此二俱因貪著利養增上而起.貪癡一分。誑謂詐現不實功德.諂謂矯隱真實過惡.言矯隱者謂於自過矯設方便令不顯露。
1.對境:指任何一位有情。
2.行為:就是行諂誑之事。
「增上心」,《釋論》說是自性意樂(自性意樂:辨別是非黑白的這種理智)。「諂誑」,是指偷斤減兩等矯詐不理性的行為。
例如勝智生這個人,他本來想請人去惹瑪幫他辦一些事情,卻故意說要到比較遠的垛壟,等到那個人面有難色,他才說如果你沒有辦法到垛壟,那不然幫我到惹瑪(比較近)去做一些事情,這時候對方可能就會因為人情的關係,所以就沒有辦法拒絕了。像這樣拐彎抹角以矯詐方式利用他人,即屬於諂誑的一種。
《集論》中說,諂和誑都是以不正直的心,對境所起加行最主要是因為貪心,貪著什麼呢?利養。這種貪心增上而產生的,是屬於貪癡一分。
誑,是沒有功德,卻詐現為有真實功德;諂,是矯隱真實的過失和罪惡。什麼是矯隱呢?對自己的過錯,刻意地覆蓋、隱瞞,使它不顯露出來,就是矯隱。
癸二、受行不失四種白法
子一、於有情斷除明知而故說妄語
子二、於有情不行諂誑正直而住
子三、於菩薩起佛想宣揚功德
子四、令所化受行大乘分二
巳一、正說
巳二、其它教典也宣說之理
子一、於有情斷除明知而故說妄語
四白法中初白法中.境者.謂凡諸有情。事者.謂於彼所以命因緣下至戲笑.斷除故知而說妄語。若能如是.則於親教及軌範等殊勝境前.不以虛妄而行欺惑。
(二) 學習受持四種白法:
遮止前面所說的四種黑法,或者說把四種黑法顛倒過來,就是所謂的四種白法。以下分別說明修學受持不壞菩提心之四種白法。
第一白法:不妄語欺騙
1.對境:一切有情。
2.行為:不論遇到性命攸關的大事,或是一般的開玩笑,也不會故知而說妄語。如果能做到這點,則對親教師、軌範師等殊勝對象,自然不會以虛妄言語來行欺騙。此能對治第一個黑法。
子二、於有情不行諂誑正直而住
第二白法.境者.謂一切有情。事者.謂於彼所不行諂誑住增上心.謂心正直住。此能對治第四黑法。
第二白法:住正直心
1.對境:一切有情。
2.行為:對一切有情不行諂誑,非常坦誠地安住於增上心,也就是以正直心而安住。此是第四黑法的對治。
子三、於菩薩起佛想宣揚功德
第三白法.境者.謂一切菩薩。事者謂起大師想.於四方所.宣揚菩薩真實功德。我等雖作相似微善.然無增相.盡相極多.謂由瞋恚毀訾破壞菩薩.伴友.而致窮盡。故能斷此及破壞菩薩者.則集學論說.依補特伽羅所生諸過悉不得生。然於何處有菩薩住.非所能知.當如迦葉問經所說.於一切有情起大師想.修清淨相。讚揚功德.謂有聽者時至.非說不往四方宣說便成過咎.此能對治第三黑法。
第三白法:於菩薩作佛想
1.對境:一切菩薩。
2.行為:對發心菩薩起佛想,隨於四處宣揚菩薩的真實功德。
我們雖然也有做些相似菩薩的微小善業,看似確實是有功德,然而功德沒有增長,反而處處損減。其主要原因是因為由瞋恚心而來瞋恚、誹謗、破壞菩薩及同行法友,所以導致我們福報用盡。
因此,若能斷除瞋恚菩薩等過失,就能像《集學論》中所說:「依補特伽羅所生的種種過失,全都不會發生。」但若僅僅對菩薩有情不瞋不謗,還是不夠的,因為我們不知道誰是菩薩、誰不是菩薩;所以,須當如《迦葉請問經》所說: 於「一切有情」都起佛想,觀功念恩,修眾生的清淨相,讚揚眾生的功德。至於四方讚揚的意思,是指當有聽眾的時候,應該要適機稱揚菩薩的真實功德,而不是說不去四方宣揚,便會成為過失。若能行此白法,則可對治第三黑法。
(讚揚功德,以淨相來作觀修,其實就是觀功念恩。以樂觀的角度去看待他人的功德,不應以負面的角度去觀待他人的過失。)
子四、令所化受行大乘 分二
巳一、正說
第四白法.境者.謂自所成熟之有情。事者.謂不樂小乘令其受取正等菩提.此就自己須令所化受行大乘。若彼所化不能發生大乘意樂.則無過咎非所能故.由此能斷第二黑法。若由至心欲安立他於究竟樂.定不為令他憂惱故.而行令他憂惱加行。
第四白法:安住眾生於大乘
1. 對境:指自己想要度化之成熟有情,或者是由自己的因緣,使對方善業成熟的眾生。
2. 行為:對不願意走這小乘,而正要趣向大乘的有情,透過自己的教言,令對方如此的去依教奉行,並且受行大乘。但是如果對方不能發生大乘意樂的話,自己也不會有過失,因為這是對方的因緣不夠具足,此非己力所能成辦之事。
行持這一白法能斷除第二黑法——於他無悔令生追悔。原因是:若由至誠心希望將他安立於究竟安樂,必定不會為了使他憂惱而做令他憂惱的加行。
巳二、其它教典也宣說之理
《師子請問經》云.「由何一切生.不失菩提心.夢中尚不捨.何況於醒時。」答曰.「於村或城市.或隨住境中.令正趣菩提.此心則不捨。」又《曼殊室利莊嚴國土經》說.「若具四法不捨大願.謂摧伏我慢.斷嫉.除慳.見他富樂心生歡喜。」《寶雲經》說.「若於一切威儀路中修菩提心.隨作何善以菩提心而為前導.於餘生中亦不捨離如此心寶.如如若人多觀察。」等明顯宣說。
《師子請問經》中有一段問答。
問:「有什麼方法可以生生世世不捨菩提心,乃至於睡夢中、夢醒時,都不忘失菩提心?」佛陀回答:「無論在村落、城鎮或任何有情居住的地方,如果都能令有情趣向菩提,以此發心當不會捨離菩提心。」
此外,《曼殊室利莊嚴國土經》中說:「若能做到四法,便能不捨菩提大願。此四法即:一、摧伏我慢; 二 斷除嫉妒; 三 斷除慳吝; 四 見其他眾生富貴安樂,心生歡喜。若能如是串習,就能不失壞菩提心。」
《寶雲經》也說:「若於一切行住坐臥當中,始終修持菩提心,以及隨作任何善業時,都以菩提心為前導,那麼來生一定不會捨離此菩提心寶,我們應如實觀察思惟菩提心的功德。」很多經典都有宣說來生不退轉菩提心的因,應廣為參閱。
#希求未來得果,現在就應積集因緣。我們應將眼光放遠,為了生生世世都能現前發心,今生就要精進攝取四種白法。對於來世現行菩提心來說,現在能攝取一分四白法,就種下一分現行的因緣;能攝取十分,就種下十分現行的因緣;能圓滿修持,則來世俱生就有菩提心。
與常師父心靈對話:
- "說正趣大乘諸有情之惡名等......" 為什麼謗法這麼嚴重? 來聽聽師父講 毗末羅蜜多羅的故事。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103b&st1=1503&et1=1770
廣海明月 0469 無垢友公案
https://www.amrtf.org/zh-hant/clear-moonlight-great-ocean-0469/ - "若要佛法興,除非僧讚僧",國如是,家如是! 君子和而不同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103b&st1=334&et1=561 - "於一切有情起大師想,修清淨相。讚揚功德" 可對方明明一身毛病......?來聽聽師父怎麼說。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104a&st1=625&et1=971 - 師父說「要曉得你要嘛不做事情,要做事情是一定委屈。只有在委屈當中,才能夠成辦事情。這個是佛法的特質喔!」,我有對付委屈的辦法嗎?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104a&st1=1266&et1=1616
廣海明月0373 對付委屈的辦法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gl2&af1=373&st1=0&et1=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