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者:呆呆
今天的課堂先從學員各自分享一首歌開始,
有人因為歌而開始認識一個地方、國家,
有人則藉此經歷了一場文化體驗。
由此可知,
聽歌不僅是娛樂,
更是帶領聽者跨越時空的重要媒介。
接著,當大家聽著歌曲的同時,
塵封已久的幼時年節習俗、
雨天童趣等美好回憶也隨之湧現。
其中播放〈廟會〉時,
有些學員恍然大悟,
原來這首耳熟能詳的歌是王夢麟唱的!
再細讀歌詞後,
發現其蘊含著范謝將軍、鑼鼓等文化要素,
眾人在查找資料的過程,
逐漸理解其文化符碼所代表的意義。
然後我們繼續藉由歌曲探索民族性。
提到哪一種生物最能代表我們民族時,
除了多數學員回答「龍」之外,
也有少數人印象中是象徵刻苦耐勞「牛」,
隨著時代更迭,
現在的青少年們更傾向鯨與熊!
原來每個時代認定民族性是不同的。
於是,大家以經典名曲〈龍的傳人〉,
深入探討不同時代的詮釋方式。
聽完臺灣、香港、中國三方歌手的唱法,
學員們一致表示這是一首愛國歌曲!
至於歌曲的創作背景、象徵意涵則看法不一。
當我們再度查找資料後,
才明白眾說紛紜,
可能意指中美斷交、美共建交或八國聯軍……
不僅如此,
歌詞也隨時代變遷幾經更改過,
從自然認同原有民族到強迫認同皆有之,
近代王力宏、黃明志也曾改編過這首歌,
使歌詞與氛圍變得迥然不同。
課堂尾聲,
我們一起探尋了上週的謎題:
為何羅大佑被認為是終結了民歌時代的歌手?
原來1983年上映的臺灣電影《搭錯車》,
其中的主題曲〈酒矸倘賣嘸〉,
其詞由侯德健、羅大佑所寫,
讓原本多以國仇家恨、祖國意識為主題的民歌,
轉而為更關注臺灣人自身的生活,
當時社會風氣開始轉變後,
歌曲自然也有了另一種新樣貌。
上完這堂課,
小編才懂得許多廣為人知的歌曲,
不僅代表某個年代的共同回憶,
還承載著當代人的生命情感、時代變遷的軌跡……
至於歌手們如何藉由歌曲表現出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