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分享的這個技巧,屬於一個四象限的互動式脈絡+深掘自己腦內真實想法的技巧,是我自己常常自我探索+構成知識脈絡的方法。

AI互動式逐層挖掘的四個象限by安知的水平編輯學
這個技巧應用的方式很多元,目的是可以讓你:
1.讓寫作的東西「更來自於你」且「敘事邏輯更完整」
2.非常快速的讓AI幫你提煉出「你腦中思考的脈絡」
3.四象限的概念也適合用在各種深度閱讀場景(之後的篇幅會教大家AI共讀的一些技巧)
4.也可以拿來跟GPT延伸討論「內在潛意識盲點或心理機制」
整套組合技的使用方式
象限1.初步理解(AI提供摘要、架構)

象限1.初步理解(AI提供摘要、架構)by安知的水平編輯學
如果你已經有一些文本、書籍、知識架構的人,請AI協助在這部分做一些歸納與摘要。
這部分等於是讓AI具備你專業領域的「先備知識」。
如果沒有這類文件的人,建議以「訪談」的形式來談一下你的專業後,將逐字稿紀錄丟到AI中進行歸納與摘要。這一點會比較接近象限1+象限2一起執行。
如果你暫時都沒有這些,也沒關係,我歸類這屬於你是需要直接從腦內挖掘這些東西的人,(例如找出自己的盲點、想法脈絡...)請直接往象限2↓
象限2.自我觀點(使用者說出自己的解讀)
這部分大多是一般人卡住的地方,到底要怎麼詮釋你內心的一句話、一個感受、一個觀察、而且還要把這個長成一個「有邏輯脈絡」的內容?

海龜湯式共構探索有助於你釐清想法原因與脈絡
我設計了一個以前教水平思考的時候常用的遊戲-海龜湯技巧,延伸用於這個環節幫助我整理想法,這個prompt內容叫做「猜我所想」。使用以下prmopt與GPT對談,有助於你產生個人觀點的完整脈絡:
你跟我都是一個有_____背景的專家,接下來你會跟我一起討論:我會拋出一句話給你,你會以思維鏈的方式,探索出我可能目前想說什麼關於這句話的內容,我的目的是整理想法脈絡去映證這句話。你必須在撰寫推理答案前,跟我問出一些你需要知道的問題,來完整你的推理所需資料收集。請你一次只能問我一個問題,並且必須以"是/否"的形式讓我回答,我也可能隨時簡單補充一些必要資訊給你,這個詢問是或否的過程會持續,直到你可以推理出我腦海中關於這句話我到底想表達的內容後,就把答案寫出來,OK嗎?
這個技巧非常適合拿來做發散式思考的收束,使用上面這個Prompt請注意幾件事:
(1)建議拋出一句內容的字不要多,這樣產出的思維鍊成果會更貼近於你
例如:「如果一味地熱衷於解決他人的問題,就會漸漸看不見對自己卻很重要的事情。」
或是:「夫妻關係之間真的太難了」
這種程度的一句話都是不錯的範例。
所以,這個技巧非常適合拿來做為任何「導果為因」的探索技巧。(我在NLP個案諮詢時很常使用這種對話探索)
(2)GPT建議使用4-o模型或5的Instant。
測試結果4-o所收集的問題題數會更多,成果收束會越精確越貼合你真正的想法。5以上的模型會比較偷懶,或是產生無止盡的問題不停歇。至於問題到底收集到什麼程度才夠?這個並沒有標準答案,過程中你會有感覺「嗯!對!這完全是我想說的」這個狀態大多就夠了。
不過,通常AI會自己停下來開始歸納,如果它一直問個不停,那我建議整個問答過程拆解到你認為已經足夠詮釋你的想法時,就停止,請它開始歸納剛剛的脈絡。
(3)只能使用是/否回答,但你可以隨時適度補充。
有時候你會想要多補充一句話來導正內容收斂方向,或給GPT一點提示,這個都是沒問題的哦!
(4)如果你想要用一個案例來說明你剛剛的觀點,建議再加入以下的prompt:
請你從實際案例開始模擬情境,然後一步一步導出與映證你剛剛的論述
有了以上的方法精煉出的內容,不管你是要拿來寫作、定義課綱、發社群貼文、寫知識腳本...全部都沒問題!而且內容會更特別、更來自於「你」。
象限3.批判回應(AI提出挑戰或對照觀點)
這部分可以直接請AI幫你針對收束出的觀點或知識內容,用常用的框架技巧對你提出挑戰,補充邏輯或內容上的不足。以下是我常用的方式:

常用的批判性思維框架技巧
- 6頂思考帽-透過六種角度協助檢視同一個觀點,例如事實、感受、可能性、風險、組織、創意。脈絡會因此變得更全面,能幫助減少偏見與盲點。
- 喬哈里視窗-將資訊分成「自己知道/不知道、他人知道/不知道」四個區塊。提供你觀察可能忽略的面向,或開啟更多對未知領域的探索。
- 蘇格拉底提問法-用持續追問的方式,讓你觀點的底層假設、理由與證據浮現,能協助拆解觀點背後的邏輯結構,使推論更扎實。
- 柏拉圖洞穴寓言視角轉換-透過「是否還有另一層現實」的概念,提醒觀察觀點是否受到環境、習慣或既有故事限制,協助突破認知邊界。
- 逆向假設-先列出觀點中的隱性假設,再逐一反轉。反轉會打開新的視野,也可能讓新的可能性浮現。
象限4. 延伸反思(共同探索問題的意義)

這部分就可以讓AI協助你一起討論,以下兩種探討方式都可以,目的是收束你找出這個觀點脈絡的價值與對你的意義為何:
你可以完全依賴 AI 幫你歸納:
- 「這個觀點背後的核心意圖是什麼?幫我一起看見它的作用。」
- 「這個結論可能建立在什麼前提上?有哪些前提值得再確認?」
- 「這裡的觀點若帶回我的__目標,它可能會產生什麼意義?」
如果你喜歡加入討論,就回答這些問題,然後請AI加入歸納結果之中:
- 「我對於這個觀點之中,最想回應的是:」
- 「閱讀後,我心裡第一個浮現的疑問是:」
- 「我認為__部分最需要被澄清,因為:」
以上就是我所整理出讓AI幫你挖掘你腦袋的隱藏脈絡的方法,
如果你喜歡,記得幫我這篇文章右下角點個「♡」、或是給我杯奶茶贊助,都會對我很有幫助,同時也讓我知道這篇文章是否帶給你真實的價值。
安知的水平編輯術,下一篇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