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18/02/22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從職業軍人、新創CEO到政壇新星:以色列新移民之子的「跳痛」人生

1967年7月,納胡坦利.貝內特(Naftali Bennett)的父母在剛打完「六日戰爭」後的一個月,從美國加州移民到以色列。一開始,他們先到以色列政府開設給新移民的語言學校就讀,接著開始做以前在加州的事業——房地產仲介。他們胼手胝足的打拼,成功的在以色列過著跟在美國一樣的富裕中產階級生活。沒有太多的經濟與政治資本,沒有太多的人脈;對他們而言,兒女長大後成為某個領域的專業成功人士就也很棒了。

 

他們那裡想得到,出生於以色列海法(Haifa),從小就立志要做個好軍人的小兒子納胡坦利,可以在服役6年、取得職業軍人身份後,突然覺得他「受夠軍隊生活」而退伍。接著,他唸完以色列最好的大學——希伯來文大學法學學士後,與幾個朋友合夥新創高科技公司,花了4年時間在美國奔走公司的投資、產品買家。最後以美金1億4500萬的價格賣掉公司,從此變成百萬富翁。

 

納胡坦利.貝內特。Photo source : wikimedia 

 

他們也沒有想到擅於公司營運、商業談判的納胡坦利,做了幾年的CEO之後又決定再度改變生涯方向,開始從政。更讓他們吃驚的是,他當上以色列總理本雅明.納坦雅胡(Binyamin Netanyahu)的首席幕僚,加入最大右派政黨後,卻在40歲生日一過完後就跳離團結黨(Likud Party)並成立自己的新政黨,且在隔年的國會大選一舉搶下百分之十的國會席位,在聯合內閣中取得經濟部長的地位。不只成為以色列政壇上閃亮的明日之星,也被以色列總理視為芒刺在背,嚴重威脅本雅明在以色列右派勢力上的地位與聲望。

 

納胡坦利目前43歲,曾任以色列經濟部長,已婚,有個很會做菜的老婆、四個小孩。短短二十幾年的時間,從職業軍人到大學畢業,從IT產業CEO到未來的政治明星;換生涯跑道跟換衣服一樣容易,他是怎麼做到的?

 

是因為他聰明過人、天賦異稟?貴人多又運氣好?這些都不是正解。正解是他用盡了以色列社會中彈性、扁平、低門檻的好制度。

 

第一個好制度:學校教育

 

以色列是個多移民國家,政府把教育(移民)下一代的責任完全扛在自己身上,這兩年才將義務教育向下延伸到三歲(也就是幼稚園小班)。教育系統鼓勵父母在家講母語、小孩在學校學希伯來文,並且大力投注資源協助學習落後與資優的小孩。

 

納胡坦利在這種體制之下長大,不只說得一口好希伯來文,英文也非常流利,這對他未來的各種事業都有相當大的幫助。以色列教育鼓勵孩子同時使用幾種語言生活,像是第一位衣索比亞籍的外交官,也同樣是因為母語流利、希伯來文也非常好,而被派駐他父母的家鄉衣索比亞。

 

第二個好制度:軍中人脈與選才系統

 

以色列因為人口少(約八百萬人)、戰爭頻繁,採用全民皆兵的義務兵制度。男生三年,女生兩年,年滿18歲就得放下所有人生大小事當兵去。軍方對於18歲小毛頭的常識與專業能力一直不甚滿意,所以在40年前就開始自己的菁英計劃:Talpiot program

 

他們到各高中尋找最優秀的學子做為候選人,進行各種測驗(包括智力、體能、心理測驗)後選出前25人。這些菁英中的菁英(跟出身完全無關)軍隊出錢讓他們先唸完大學,之後必須在軍方相關專業單位服役六年。這個計劃到目前為止沒有替軍隊贏得多少職業軍人,也就是大部份的人唸完書,服完六年兵役就離開軍隊,但卻替以色列的各行各業培養出不少領袖人才與一流的國際學術人才。除了這類的菁英計劃,以色列很多部隊有各自的專業產出。像是8200部隊就因為頻出新創高科技產業人才,而被以色列與西方各國的科技產業公司盯上。很多公司徵才直接鎖定曾在8200部隊服務過的人士。

 

納胡坦利不是Talpiot計劃中的超級菁英,也不是在8200部隊服役。他服役的單位是以色列軍隊中的菁英特種部隊,負責深入敵地的情報收集及反恐與人質救援行動,另外有很多任務是秘密行動。納胡坦利在軍隊中帶領百人小組進行各種敵地活動,參與過不少大小戰役。這個單位不出高科技新創公司人才,但出政治領袖與高級國軍將領,納胡坦利受惠於軍隊生活中的人脈網路。在這裡,他認識了班.安諾許(Ben Enosh),在納胡坦利大學畢業後,找上他一起創業。

 

第三個好制度:以色列的優質新創企業環境

 

納胡坦利在義務役結束後,與軍隊簽了另外3年的職業役;服役6年後,他決定離開。當了6年軍人,他依舊重拾書本考了大學聯考,進入以色列最好的大學就讀,三年後取得法學學士。1999年他與三位合夥夥伴(其中只有一人是唸電腦科技的)一起創立Cyota公司,由於他突出的領袖與溝通協調能力,理所當然的坐上CEO的職位。

 

當時他們從以色列各種支持新創的投資公司與個人投資者手上取得1200萬美金開發第一個產品,完全失敗。在資金用盡之時,另一個投資者告知他們,如果他們可以向別人取得100萬美金,他就會再拿出250萬美金來——這是他們最後一次籌款。

 

Cyota的投資公司包括「以色列種子夥伴」(Israel Seed Partners)以及「吉薩風險投資」(Giza Venture Capital)「勞工資本市場」(Poalim Capital Markets)……等,都是以色列當地的投資公司與基金。Cyota最後在納胡坦利一手主導談判的狀況下,在2005年以1億4500萬美元的價格賣給美國RSA-Security公司,持有該公司部份股份的納胡坦利因而成為百萬富翁。

 

從創業到賣出,前後一共花了6年。

 

在這之後,他又看上了另一家新創公司Soluto,在他百分之百轉向政治領域之前,於2009年在這家公司擔任顧問以及CEO。這家公司於2013年以一億美元的價格賣給Asurion Corp ,做為該公司的前員工,納胡坦利一樣擁有部份股權,也一樣在這次脫手中再賺一筆。

 

第四個好制度:以色列政黨選舉的低門檻制度

 

納胡坦利於2006~2008年擔任「團結黨」總理本雅明的首席幕僚,2010年被派任於地方政府首席。他也經營議會外圍組織。2012年,他看時機成熟,決定脫黨自組新政黨參選2013年的國會大選。

 

從開始參與政治事務到他組黨參選,只花了納胡坦利6年的時間。

 

為什麼他不選擇在「團結黨」這樣牌子老,人脈齊,資源多的大黨下按步就班的往上爬呢?

 

主要的原因是以色列國會選舉的進入門檻低,有利新的小政黨的產生。

 

以色列的選舉制度是單一選區比例代表制。選民的選票只有一張,選黨不選人。各政黨在選後依得票率多寡來取得國會席次。政黨的得票率只要超過2.5%(台灣是5%)就可以分到國會席次。國會多數黨組閣成功後多數黨黨魁就是以色列的總理。這個國家是內閣制,沒有總理。

 

在這種狀況下,因為新黨產生容易,獲得國會席次的門檻也很低。組黨不只會擴大政治影響力以及組閣時的談判空間也可以直接獲得社會資源,不需要在黨主席的庇護或陰影下成長,所以有能力的政治人物會在大黨內部爬升到某個瓶頸之後,就跳出來組黨。

 

以色列國會。Photo source : wikimedia

 

因此,如果不是以色列的軍隊制度彈性,納胡坦利也沒辦法在轉向職業軍人之後說走就走、如果不是以色列有以政府扶持的投資環境,他又如何能夠在完全沒有相關產業經驗時,就跟創投要到1200萬美元的資金?如果不是以色列組新黨的門檻很低,他又如何能夠在6年政治經驗後就能與其他政治老手平起平坐,對桌談判?

 

納胡坦利的父親在一次接受媒體採訪時說道,納胡坦利出生在以色列,依美國的法律,他就算有美國公民身份也不能成為美國總統;但他可能某一天可以成為以色列總理,雖然他只個新移民的第二代。

 

這就是以色列,有獨特的各種選才制度與機會,讓有足夠能力與聰明才智的人民可以穿梭於不同專業領域並且促進社會階級流動。也就是這樣,這種社會可以產生納胡坦利這種的跨領域人才!

 


 

封面圖片來源:wikimedia

編輯:熊編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