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18/02/22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殉難、真主與鮮血:伊斯蘭什葉派的誕生

伊斯蘭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宗教之一,如同其他大的宗教一樣,內部分為許多支派。其中,最重要的在於「遜尼派」(Sunni)「什葉派」(Shia)的兩大支派分別,其獨特的歷史背景在今天中東地區的政治衝突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台灣的穆斯林大部分是遜尼派,大多是來自印尼的移民工和雲南地區的移民,遜尼派也是當今伊斯蘭信徒的主流,約佔全球85%;相對來說,什葉派在台灣為少數,其信徒主要分佈在伊朗、伊拉克、黎巴嫩和印度北部,而伊朗目前由什葉派掌權。

 

位於杜拜的什葉派清真寺。Photo source : yeowatzup@flickr CC BY 2.0

 

什葉派是完全獨立於遜尼派的,有不同的組織架構,甚至完全不同的歷史發展脈絡。其關係相當於基督教分為新教跟天主教。儘管什葉與遜尼派的真主、先知和經書相同,但越深入了解,越會理解什葉派是「獨立版本的伊斯蘭」。在某種程度上,什葉派強調犧牲與先知以外人物的特性,被不少比較保守的遜尼派視為異端。

 

出於早期的歷史,什葉派的基本課題是如何面對迫害,而「殉難」是什葉派很重要的精神——這些都構成什葉派獨特的樣貌。

 

伊斯蘭內鬥:誰才是先知繼承人?

 

遜尼派與什葉派最原始,同時最核心的分野,在於先知穆罕默德繼承人的問題。所有宗教都會分裂成不同派系,而伊斯蘭的分裂發生在創教,不像基督教(天主與東正)是創立後100多年才發生。

 

先知穆罕默德過世以後,誰可以領導社群成了很嚴重的繼承問題。先知在世時由先知領導,但先知過世之後,誰最能掌握伊斯蘭的知識、誰最有資格,以及採用什麼方式,信徒們莫衷一是。有一派認為應該由公認選出,支持這派的主要是麥加當地的傳統部族;另一派則認為應該由先知的親人和子嗣繼承,因為他們與先知最為接近,最能知道、領略先知的想法和行為。

 

前者是今天的遜尼派(遜尼是順服的意思),後者就是後來的什葉派,意思是「支持阿里的人」。阿里是先知的堂弟,後來娶先知的女兒法蒂瑪(Fatimah)為妻,也是最早信奉伊斯蘭教的人。什葉派認為,先知在歸真之前曾指名由阿里擔任繼承者。阿里很早就伴隨先知爭戰天下,也陪伴先知被麥加的當權者逐出城,逃到麥地那,先知也曾多次誇讚阿里。種種事蹟都讓什葉派認為阿里才是先知的正宗繼承人。何況,先知許多兒子都夭折,阿里娶先知女兒為妻,並生下男性子嗣,更名正言順地成為聖裔家庭。

 

然而,早期的政治折衝結果,前三任哈里發(伊斯蘭世界領導人的稱呼),都不是由先知穆罕默德的親屬擔任,分別是阿布伯克爾(Abu Bakr)歐瑪爾(Umar)歐斯曼(Uthman)三人。這段時期也是初生的阿拉伯帝國擴張最快速的時候,征服了從北非到今天伊朗的廣大區域。

 

儘管阿里和其信眾認為自己才是正統的繼承人,但仍選擇接受,直到西元656年才成為第四任哈里發,此時龐大的帝國已經禁不住分裂的矛盾。不幸地,阿里在執政第5年就被自己的部屬殺害,因為他嘗試和政敵達成和平協議。之後,政敵穆阿維亞取代阿里成為哈里發,並創立伊斯蘭第一個世襲王朝「伍麥亞王朝」(Umayyad Caliphate)

 

西元680年,阿里的兒子,也就是先知的孫子侯賽因(Hosein,波斯語:حسین)公開反對伍麥亞王朝第二任哈里發亞茲迪。什葉派認為,侯賽因的反抗是為了淨化伊斯蘭並重建原始的原則,因為亞茲迪的宮廷裡開始有喝酒的行為,並出現前伊斯蘭時期(蒙昧時代(Jahiliyyah),伊斯蘭創立以前的阿拉伯,指不信奉伊斯蘭教的社會)的一些做法

 

侯賽因的普羅形象:披綠色長袍象徵伊斯蘭,堅毅果決。Photo source : bizturkmeniz

 

侯賽因最後帶著72名成員逃到卡巴拉(今天伊拉克境內)附近,他被400個亞茲迪士兵包圍,要求效忠哈里發。侯賽因最後被弓箭射死,包括他的嬰孩,他的人頭被帶到大馬士革,而身軀隨後在卡巴拉火化。直至今日,每年的「阿舒拉節」(Ashura,波斯語:عاشورا)是什葉派穆斯林最重要的節日,紀念這場戰役和侯賽因的犧牲。

 

阿里和當時其他穆斯林群體的矛盾不僅僅是政治性的,還是地理性的。阿里的支持者大部分都出身於庫法(於今天伊拉克,巴格達南方不遠處)。侯賽因反抗亞茲迪的時候也試圖尋求庫法人的支持,只是未能趕上。這也是為什麼今天什葉派兩大重要的聖地,庫法和卡巴拉,都在伊拉克境內。

 

被迫害是最基本的課題

 

對什葉派信徒來說,被迫害是最基本的課題。早在伊斯蘭創教的時候,先知就被麥加的氏族迫害逃到麥地那(Hijrah),從那時起,什葉派就繼承了伊斯蘭歷史上對既有權力霸凌信徒的不愉快回憶;當侯賽因被亞茲迪的部隊包圍坑殺時,也更加深了這種被迫害的感覺。

 

侯賽因象徵著一個無辜的人被迫害致死,而侯賽因所受到的不公平對待刻劃在每個什葉派信徒的心中,加上什葉派信徒一直處於少數,遜尼派長期獨大的狀況又加深了什葉派被迫害的即視感。這種情感反覆在歷史上重演,每當腐敗權力壓迫眾生時,就會催生什葉派信徒的宗教信念。

 

而當初迫害阿里子嗣侯賽因的亞茲迪哈里發,也成為什葉派信徒眼中腐敗殘酷統治者的代名詞。1970年代,伊朗社會逐漸對巴勒維國王的統治不滿時,就會以「亞茲迪」指控國王。直至今日,如果統治者被指為「亞茲迪」,仍是相當嚴重的指控。

 

什葉派第二個重要的概念為殉教。什葉派認為侯賽因反抗亞茲迪的動機是為了淨化伊斯蘭教,使其回到原始的教義,最終卻成為犧牲品——侯賽因是為了伊斯蘭跟什葉派教徒而犧牲。這個犧牲的概念,跟耶穌基督為了人類而犧牲的概念類似。因此,有一觀點為基督教跟什葉派都強調犧牲,屬性較像;而遜尼派和猶太教較為接近,因為兩者都更強調秩序。當然,他們都還是非常不同的宗教,這樣的比較只是有助於人們了解差異。

 

位於伊拉克卡巴拉舉辦的阿舒拉紀念日活動。Photo source : whoishussain

 

「殉教」的概念到了現代,還可以結合國族主義。例如兩伊戰爭時,伊朗官方就動用殉教的概念,動員伊朗大眾參與戰爭、為國奉獻。在阿舒拉節當中,信徒會自己鞭打自己到出血,為了紀念當初侯賽因所受到的殘殺,也是某種殉教概念的體現;信徒也會在活動中刻意弄傷自己的身體,以示感受當年侯賽因的痛苦。血流的越多,傷口越痛,越表示能感同身受。

 

儘管宗教人士經常會跳出來反對這種自殘的行為,仍然無法阻止這種血腥的傳統傳承。

 

雖然遜尼派和什葉派系出同源,但兩者在歷史上和哲學體系上都漸漸分道揚鑣,分別從早期的伊斯蘭歷史當中汲取不同的養分與重點。什葉派教徒認為自己比遜尼派更有權擔任伊斯蘭正宗有其原因:先知對麥加統治者的反抗、被驅逐到麥地那的故事、惡劣統治者與正直信徒的二元對立、多數霸凌少數的歷史記憶,與為宗教犧牲的前人情操等。

 

這些宗教概念持續影響什葉派的處事方式與世界觀,不過什葉派後來還加上了其他概念,內部又經歷了一次分裂,這個我們下回再談。

 


 

封面圖片來源:bizturkmeniz

編輯:熊編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