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20|閱讀時間 ‧ 約 6 分鐘

武俠故事三十二期

公告:

下周五遇到農曆年節的除夕,預祝大家團圓喜樂。本刊也休刊一周。

 

小編最近很混沒看書以下純閒聊

1.尾牙


好些年沒參加過尾牙了,在前公司還有,到新單位之後一來由於是工作屬於家庭手工業,二來老闆個性也不愛這套應酬虛事,所以這幾年都沒有尾牙。
但今年薪水掛在業界公司,該公司老闆很客氣也請我去吃。很久沒吃這種合菜形式的餐我也挺想吃的。但尾牙又有點應酬形式,和一堆平常不認識的人同桌(我是掛名職員,和其他人完全不認識),好像也不是單純和朋友一樣自在,總是會有點擔心會失態,也沒有啥話題可以聊(但其實就以前我吃尾牙的經驗,就算身邊是工作十年的夥伴,也常常還是沒話聊)。
在這種狀況,我總會想像起武俠小說中的各種客棧場景。(各種精彩的相遇與交手都在客棧。命運交會的客棧。)
我總覺得武俠小說的許多遺產被忽略被遺忘了。 就算武俠已經式微,不過在其他類型的小說中,還是可以使用這些遺產吧。
尾牙不就是一場客棧英雄大會,有歡樂有寂寞,有吃撐有嫌棄,有沉悶有驚喜。戲裡戲外,恍惚又真實。



2.第一滴血藍波


前不久在電視上看到第一滴血重播。我看過藍波也是小時候在電視上,而且看得零零落落。 這次看到第一集的藍波,雖然是個全身充滿肌肉的大塊頭,不過我打開電視時他已經在小鎮警察的追捕下四處竄逃了。 藍波後來從山上逃走後,搶了軍車,奪走一台機槍後放火燒車也順便燒掉加油站,之後到了鎮上有放火燒掉了一個雜貨店還是用品店之類的。

生活在安逸沒經過戰爭的台灣的我想這根本柯南吧,鼻屎大的動機汪洋般的恨意。藍波雖然沒殺人(看說好像意外害死一個副警長但那是人家上直昇機開槍要打他,也不算他故意的。),不過其他搶劫放火其他都幹了,好像只是因為小鎮警察污辱他。

但看著一向不太有表情有演技的席維斯史特龍在無人如空城的原野與小鎮裡奔逃放火作亂,不知怎麼我突然想起唐吉訶德。 缺乏表情缺乏真實感(沒有平民的小鎮與荒野任由藍波像俠盜獵車手般的四處破壞),缺乏正義而動人的動機,但在這樣虛假的讓人好笑的背景裡,突然讓我深深地同情起藍波。 在他還沒像孩子一般崩潰說出最後那段經典台詞的時候,就已經深深地觸動我。 這樣的孤獨荒唐。

再多想了一下藍波 藍波雖然說的是越戰的老兵,不適應回到國內的生活,受到歧視和排擠的悲憤孤單,但我覺得離我們不遠。 雖然我們沒有到過越南的戰場。但類似的情境不難感受。

像我都實驗室工作,雖然覺得已經是戰場,想說去外頭找點輕鬆的工作做,但到了外頭,外頭也總覺得我一輩子再學校這種涼單位混,可能無法適應外頭的辛苦。

這比喻或許還不是很接近,我想到另一個應該更接近的情況。

第一集的藍波真的和二三集是兩回事。二三集是身懷絕技的英雄一個人到充滿敵人的戰場中殺光所有敵人。 第一集不是這樣,第一集沒有人,就算那個充滿惡意的警長,多數時候也都在十分遙遠的地方。

第一集裡的藍波的哀傷是更深的,不全然因為特定旁人的惡意(那只是導火線)。而是世界是陌生而疏離的,之前所有的努力與成就都在這個看起來應該更好更自由的世界裡變成了屁。 為此徬徨而哀傷。 這不就是我們剛畢業出社會時的心情嗎?

 

3. 新世紀福爾摩斯第四季一二集

巨大而神奇的英雄外在冒險旅程都只是為了療癒個人內心的幻象。英雄最終對抗/面對的是自己。

福爾摩斯:你(我)比我想像得更好。

華生:我想成為我想成為的樣子。可是我不是。

就如同我朋友看完鋼鐵人3後說願鋼鐵人結束於此。

我也真的覺得願這影集結束於此。 再有剩的,也只是懷念的回音而已。

 

4.有時相見不如懷念 雖然真的很想再相見

假日看了三集的新版的馬蓋先。 剛開始看當然在大罵,真是太爛了,馬蓋先怎麼會和人近身搏鬥,瑞士刀怎麼會用來捅滅火器?馬蓋仙不是獨行俠嗎,有他一個人就搞定了,怎麼突然變出這麼多歡樂的夥伴們?

不過看到三集之後我也慢慢接受了。這不就是現代的美劇,多角多線,從SCI到神盾局特工都是這樣。勉強把光打在一個主角上已經很難了。

是時代變了不是馬蓋先不好看了,是我太沉溺在回憶的美好中。

小時候馬蓋先教導我們的是,人要機靈,而且讀那些無聊的物理化學終究還是有用的,人常常是孤單一個人,要隨時做好準備,而且腦袋要柔軟,要能用簡單的工具(馬蓋先雙寶,瑞士刀和膠布,或者再加上童軍繩),配合環境應急處理種種困難。

但現在已經不是這樣孤身英雄的時代,沒有網路的支援,沒有各種朋友支援,當個特工英雄似乎已經是不成立的。 如果把過去的馬蓋先搬到2016,那這樣的馬蓋先就算依然年輕帥氣,或許只能變成唐吉訶德般處處可笑的怪老頭。

所以好像也真的只能如此了,馬蓋先的時代過去了。

 

5.有時時時相見卻不如不見

我是臉書成癮患者,可是畢竟還留存點小說閱讀的餘韻流光在心底,所以有時護住了點清明。

臉書評論最大的問題是缺乏情境。在小說裡描述事情是有情境的,這個人做了可能不對的事,但因為他之前有什麼背景,或現在處於怎樣的困難,或恍惚間他發生了什麼意外……對與錯在越往細緻的情境中探討就會變得越模糊。

但臉書文通常相反,人都朝著最極端的人或情境喊話。聲音堅定無比卻沒有什麼討論空間。

為什麼看小說比看臉書文好。

因為信仰。(現在我只敢說信仰了,不敢說啥對理解真實人生比較有幫助之類的。因為不用想太多只大聲說話的人好像比較快樂,而快樂是最難的事情不是嗎?)

可是臉書那種彷彿身在群體間的幸福感實在太難抗拒。

爭如不見但還是忍不住時時相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