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0/11/20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從 J Dilla 到 Illa J】 Vol 1:地下嘻哈音樂的傳承

2006年2月10日,義大利的杜林(Turin)正盛大地舉辦著為期17天的冬季奧運開幕儀式,全世界多達80個國家共襄盛舉,代表奧運的五環旗幟於寒風中昂然挺立;但在地球的另一側,一位名為James Dewitt Yancey的美國音樂製作人,卻因為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斑症(TTP)引發心跳停止而辭世。James Dewitt Yancey的死亡,同時也埋葬了「J Dilla」這個廣為人們所知,在Underground Hip Hop(地下嘻哈)界至今依然影響深遠並被奉為圭臬的名字。

但,誰是「J Dilla」?

對於熟稔嘻哈音樂的人來說、對於音樂製作的人來說,J Dilla是耳熟能詳的崇高存在;然而,對於一般聽眾來說,J Dilla似乎有點陌生。不過,當你攤開90年代中後期以降的美國東岸與中部眾多嘻哈音樂專輯時,J Dilla的名字將如影隨形地在大量歌曲中浮現,如:A Tribe Called Quest〈Stressed Out〉Busta Rhymes〈Still Shining〉Erykah Badu〈Didn’t Cha Know ?〉De La Soul〈Skate Is High〉Keith Murray〈Dangerous Ground〉等歌曲。
J Dilla在芝加哥、底特律、紐約等城市的嘻哈圈穿梭,以有別於當時主流音樂的創作模式,採樣了許多令人意想不到的音樂,最後再以出色且充滿現場演出感的鼓點,使歌曲達到超凡入聖的境地。在極簡的音樂結構中,J Dilla型塑出無比的美感,簡單的旋律與反覆播放的節奏(loop),卻呈現了一首又一首雜揉了Neo-Soul、Jazz與Hip Hop風格的歌曲;這就是J Dilla,也是他遺留給世人的遺產。
1974年2月7日,在密西根州底特律這個以汽車工業著稱的城市東郊,一座名為Botsford的醫院(前身為Zieger Osteopathic Hospital)中,J Dilla以長子的身分誕生於由爵士貝斯手Beverly Yancey與歌劇女伶Maureen “Ma Dukes” Yancey所組成的家庭裡。根據母親Maureen Yancey的描述,J Dilla自幾個月大時就對於爵士樂非常著迷,每每到了夜晚,非得要父親Beverly Yancey在嬰兒床旁邊唱上或是彈上幾首爵士樂曲,J Dilla才願意入睡。除了父母提供了J Dilla豐富的音樂底蘊之外,J Dilla的祖父William James Yancey是一位默片時代的鋼琴家,叔叔Clemmer Yancey則是底特律地方性的歌手;可以說,J Dilla打從出生開始,就不斷地受到各種音樂薰陶,也間接養成了日後他在音樂上無與倫比的多元性。
大約在1992年前後,J Dilla認識了一位音樂人,這位音樂人徹底開啟了J Dilla的音樂生涯,也將J Dilla的才華和天分推向了整個音樂產業,他就是Joseph “Amp” Fiddler。Amp Fiddler專精於Funk、Soul以及電子音樂,並且曾與EnchantmentParliamentFunkadelic這些傳奇樂團共譜樂曲。

獨特風格,征服主流與地下樂界

Amp Fiddler驚訝於J Dilla在自家地下室竟然能以些許簡陋的設備創作出不少令人讚嘆的作品,因此,他決定把自己的MPC(音樂製作中心,Music Production Center)借給這位年輕人,並且傾囊相授。「J Dilla是個安靜但又很酷的小孩,我向他展示了許多採樣(sampling)修拍(quantize),以及拍號(time signature)的變化技巧,他真的學的非常快,也非常愛這些東西。」此段時期之內,J Dilla幾乎每天都跑到Amp Fiddler家去學習這些東西,並且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可以說,Amp Fiddler是J Dilla那充滿驚奇音樂人生中的一個啟蒙點。
高中時期就讀於Detroit Pershing High School的J Dilla,認識「T3(R.L. Altman)」以及「Baatin(Titus Glover)」兩位同學,而這三個人在畢業後,於1996年正式組成了「Slum Village」(原本叫做Ssenepod,也就是”dopeness”的反寫,註1),於底特律的嘻哈圈中逐漸打響名號。在90年代早期,Slum Village出沒於許多俱樂部與表演場地裡,而當年仍默默無名的天王阿姆(Eminem)就常與他們廝混在一塊。
隨著J Dilla製作功力越來越精湛,啟蒙導師Amp Fiddler將他引薦給許多音樂人;到了90年代中後期,J Dilla的製作散見於許多大團與歌手的專輯中,舉凡Janet Jackson、Pharcyde、De La Soul、Busta Rhymes與A Tribe Called Quest的專輯裡,都可窺見J Dilla的音樂(不過當時他是被併在「The Ummah」中)。而在1999年與2000年,J Dilla分別製作了兩張專輯,讓他穩穩地踏上傳奇製作人的大道,那就是Q-Tip的《Amplified》,以及Commom的《Like Water for Chocolate》
在《Amplified》以及《Like Water for Chocolate》中,J Dilla那種融合了Neo-Soul、Jazz、Funk以及Hip Hop的獨特風格,可說是達到了巔峰,同時征服了主流與地下樂界,尤其是〈Vivrant Thing〉〈Moving with U〉〈The Light〉〈Thelonius〉等歌曲,特別能顯現出J Dilla風格之大成。這段時期之內,J Dilla也擔任了D12、Guru、Phife Dawg、D’Angelo、Erykah Badu、The Roots等團體及歌手的製作人,他的音樂事業版圖也達到前所未有的遼闊之境,就連日本歌手久保田利伸的〈Nothing But Your Love〉,都請J Dilla特別混音了一個版本。
如日中天的音樂事業,可以將自己才華徹底展現的舞台,對於每一個音樂工作者來說,2000年前後的J Dilla,應該是全世界最幸福的人;但,命運就是如此殘忍與無情,身體上細微的病痛與不適,敲開了J Dilla厄運的大門。

永久閱讀《嘻哈樂史》 NT. 169

付費購買專題後,即可享永久閱讀權限,任何時間皆可跨裝置、跨平台暢讀《嘻哈樂史:在每一個韻腳之後》全文完整內容。
註1 :dopeness,口語上形容極為厲害,或表現極好的人、事、物。
封面圖片來源:Maximilian Viktor@flickr CC BY -NC-ND 2.0
編輯:葉菀菱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