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18/02/22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韓國華僑(六):落地生根的半島移民

 

踏入位於台北市忠孝東路鬧區附近的一間公寓之前,在門外就聽到屋內熱鬧的談笑聲,可以聽得出來說話的口音與台灣的國語口音不同。踏入公寓之後,一位笑容堆滿臉的婦女熱情的對我說:「快進來吧,我找了我在韓國華僑學校的同學們,來一起聊聊天,進來吧。」這位熱情的張紜芸大姐是我研究所同學的母親,許同學全家在數十年前從韓國移居台灣後,就在台北紮根了。為了這次的專訪,許同學與她母親特別找來了另外六位從韓國移居來台灣的韓華們一起受訪,許同學也帶著她仍在牙牙學語的小孩來湊熱鬧,讓整間屋子顯得相當熱鬧。

 

在這段時間採訪的韓國華僑們,每個家庭、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故事。無論是從大陸因為戰亂逃到韓國,或是在韓國遭到歧視後決定移居台灣,每個家庭背後的故事都留有著大時代洪流沖刷的痕跡。韓華們為了生活,不得不離鄉背景,又或者是因為時空的變化,漸漸習慣了遷移。時至今日,移民到台灣的韓國華僑們也來到第二代或第三代,而他們現在是否已經習慣了台灣的生活,或是他們還是將這裡當成一個中繼站,準備再往下一個地點前進、繼續遷移?

 

Photo Credit: 楊智強

 

進入屋內結束自我介紹、跟大哥大姐寒暄一陣子之後,話匣子也漸漸打開了。「我們幾個以前都是讀釜山中學出身的,大家都是好同學,所以現在來到台灣我們幾個也都會時不時相約出遊,大家的感情都很好。」來到台灣數十年、退休的國中老師王承偉大哥帶著山東腔對我說:「我們幾個大多都是在韓國讀完國中或是高中之後來到台灣的,而我們的父母親大多都是在二戰結束前,或是國共內戰的時候過來台灣。」

 

 

時代的大江大海將韓華沖到韓國

 

「所以各位的父母親都有在韓國經歷過韓戰嗎?」聽了大哥的話後,我隨即反問:「那當時大家因為戰爭所以往韓國南部逃難嗎?」王大哥回覆我說:「全部往南跑,但也有不跑的,像是我叔叔,他就留在漢城沒有跑。結果北韓軍隊來之後就在他家的門口註明他是中國人,就沒有像韓國人一樣被北韓軍隊欺負了。」王大哥揮舞著雙手越說越興奮:「但是其實那時候很多在南韓的韓國華僑,都被徵召去幫南韓軍隊,現在在仁川還有紀念華僑貢獻的功德塔呢!」

 

坐在一旁的辛正芳大姐見我聽得入迷,也分享了她父母的故事給我聽:「我父母兩個人是在韓國認識的。我母親那時候到韓國旅遊,而我父親跟他的兄弟原本就經常往來大陸跟韓國做生意,但是忽然發生625戰爭(韓戰),全部的人都無法離開韓國,被迫跟自己在大陸的家人分離。」我聽了之後瞪大眼問道:「他們在過去韓國之前完全沒有徵兆嗎?」辛大姐說:「沒有啊!那時候沒有人知道會打仗,所以這樣他們才開始在韓國成家立業。」聽著辛大姐說著自己家庭的故事,我不禁想著,戰爭除了惡狠狠地撕裂了不少家庭,但也陰錯陽差地將原本沒有一點關係的人,連結在一起。

 

 

Photo Credit: Morning Calm Weekly  @Flickr BY CC NC ND 2.0

 

妻子同樣也是韓華,一起到台灣做生意已數十年的初寶棣大哥跟我說:「其實最早一代或在韓國第二代的華僑,像是我們的父母們,就算在那裡待了一輩子,都不可能會認為自己是韓國人。尤其早期常受韓國政府欺負,所以都會認為留在那裡只是暫時的。甚至如果我們當時想跟韓國異性交往或結婚,還很有可能會鬧家庭革命。老一輩的韓華其實很反韓,他們都希望搬到台灣,落葉歸根回到自己的國家,不想留在那裡受外國政府欺負。」

 

 

「你是陸客!」被台灣社會排除在外的次等公民?

 

初大哥話鋒一轉,跟我分享起他移居過來台灣後的心得:「以前台灣(經濟)還很厲害的時候,看不起韓國人,所以認為我們是韓國人。但現在我們在路上說山東話(多數韓國華僑的祖籍是來自山東),會被說是阿六仔(大陸移民),對我們的態度相當差。」聽著初大哥如此說著,一旁的大姐們點頭如搗蒜。坐在初大哥旁邊的姜淑枝大姐跟著說:「在百貨公司買東西的時候,只要我們是用山東腔的國語講話,那邊的櫃姐連睬都不睬你,但是如果你一進去就說韓文的話,態度會有180度大轉變,你想要試用什麼、想要待多久,她們都很歡迎。」

 

Photo Credit: 楊智強

 

在我快速地將這些遭遇記錄下來後,初大哥笑笑地問我:「你應該也已經知道韓國華僑無戶籍護照的問題了吧?其實我們韓國華僑內部有一個笑話,這個無戶籍護照就像是台灣政府將我們看成次等公民的最佳寫照。」我喝了一口桌上的熱茶回覆:「喔!怎麼說呢?」「現在韓國華僑拿的無戶籍護照,在內政部裡的編號是 『全』字,而來到台灣讀大學的僑生是『臨人』字,最後拿到身分證入籍的才是跟大家一樣的『人』字。所以我們就開玩笑地說,在韓國的時候台灣政府把你當作『犬』(權),到台灣讀書時變成『暫時的人』(臨人),最後入籍之後才把你當成『人』看,很心酸的。」

 

許同學的母親張大姊也說:「以前政府很照顧華僑,但現在就不一樣了。甚至以很多台灣人都不知道什麼是華僑,只要聽到我們說國語的口音,就會很直觀地說我們是陸客。但他們不知道的是,我們回到台灣已經很久了,甚至都已經有下一代了,可是我們卻一直被社會排除在外,感覺非常差。」

 

 

隔代異地的韓華大不同

 

在台灣的韓國華僑至今大多都已經有了第二代,甚至還有可能有三代同堂的盛況,但每一代對台灣、韓國以及大陸的感情卻有不一樣的詮釋。在這次的採訪中我也特別問到了這個比較敏感的話題,「各位大哥大姐搬來台灣這麼久了,對自己的國家認同有沒有改變呢?」張大姊馬上跟我說:「沒有改變,我們一直以自己是中華民國國民為傲。」

 

我又繼續追問:「那大家對大陸跟韓國的看法是什麼呢?」坐在一旁的王大哥隨即接話:「我個人是把韓國當成第二個家。而相對於我的父母親,我對大陸的情感沒有他們來得深,因為我是在韓國出身長大的嘛!」王大哥提高音量說:「但是如果大陸跟韓國在體育賽事上比賽,我還是會支持大陸隊贏,在民族認同上還是偏向大陸的。」

 

在訪談過程中一直照顧小孩的許同學馬上表達了自己相反的意見:「但是如果你問我的話,我會說我支持韓國隊耶!」聽了許同學這麼一說,我點了點頭在心中想著,在台灣出生長大、接受國語教育,且不會說韓文的許同學對韓國以及大陸的想法,跟她的父母相比,感情軌跡完全不一樣。

 

坐在一旁的大哥大姐聽了許同學的話後也說:「對啦,因為在台灣出生長大的韓華小孩受到的是台灣教育,對大陸客或是對岸的印象都不怎麼好,對大陸的感覺自然就比較差囉。」根據這一段時間的採訪與觀察,我發現,在韓國遇到的韓華對大陸的印象大多數偏向正面,而在韓國或在台灣出生長大的韓華則完全不一樣,對於這些地方的情感,出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想法。

 

幾代韓國華僑就如同這幾位受訪者所言,從剛開始在韓國被視為外國人,後來抱著回祖國的心情來到台灣後,卻也處處被人排斥,無論是剛開始被認為是韓國人或是現在被說是陸客,都讓他們備感挫折。但無論是任過教職、做了生意或是開起餐廳的韓華們,現在也成功地融入了台灣社會,雖然不時還是會有摩擦,但漸漸地,也跌跌撞撞地在這裡建立起一個屬於自己的家了。

 

延伸閱讀:

韓國華僑(一):沒有國家的人

韓國華僑(二):且戰且走的韓國華僑學校

韓國華僑(三):我們是次等國民嗎?

韓國華僑(四):在隱士之國的喜怒哀樂

韓國華僑(五)少了點韓國味的台灣「韓國街」

最陌生的鄰居:韓國


編輯:蔡宜蒨

封面圖片來源:Luke Hoagland @Flickr CC BY 2.0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