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著細雨的傍晚,來到了跟韓國華僑張大姊約好的永和韓國街(中興街)。因為提早約一個小時到達,所以先在這條聞名遐邇的街上來回走了幾趟,但卻發現這條台灣唯一的韓國街,很難感受到想像中的「韓國味」。
在這條狹窄騎樓的街上,只剩三三兩兩的韓國雜貨食品店,還有幾家販賣貌似韓國90年代服裝的店舖,跟想像中的專賣酷炫韓流的服飾店或到處是韓式炸雞、烤肉店的「韓國街」,有很大的不同。雖然在幾間商店旁邊可以看到教導韓文字的看板,可以看出有人試圖想要打造這條街道。但我心中認為,目前這些行銷包裝,對於一些慕名而來的韓流迷來說,應該提不起太大的勁。
Photo Credit: 楊智強
在世界上不少國家都有所謂的「韓國城」(Korea town、Little Korea或Little Seoul),其中以中國、日本跟美國等地都有以韓國移民為主的聚落,規模從數十萬到上百萬都有。在這樣的聚落裡最常看到的就是以韓國料理為主的商店街,甚至有些地方連招牌都是以韓文及當地語言雙語來標示,讓人有置身韓國的感覺。但台灣的韓國街則比較特別,在這並不是以韓國人為主的據點,而是從大陸山東移民到韓國、再移民至台灣的韓國華僑,使得台灣這條韓國街,跟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韓國城」,顯得很不一樣。
而這條以韓國街為別名的中興街,位於新北市永和頂溪商圈的中心,在80年代到90年代一直是韓國華僑遷移來台後的聚集地之一。因為早期韓國華僑常以跑單幫的方式,將潮流新奇商品由韓國、日本或香港等地帶回台灣販賣,久而久之讓這個區域成為富有異國風味的社區。也因為韓國華僑都操著一口流利的韓語,讓這條街道有了「韓國街」這個別名。
Photo Credit: 楊智強
跟我約好採訪的張逸蓁大姐二十多年前從韓國華僑學校畢業後,前往日本發展了五年,然後到了這條台灣的韓國街幫忙親友打理服飾店。而現在因為時間更迭,把從家族手中接過來的服飾店在12年前改成食品雜貨店,並且開始自己韓國食品代理商事業,在台灣的韓國料理界頗負盛名。
步入張大姊的韓國食品雜貨店,映入眼簾的都是滿滿來自韓國的商品,泡麵、燒酒、人蔘還有各式各樣的物品,使我一度誤以為來到了韓國的南大門商家。跟大姊寒喧了幾句,一起走到便利商店點了杯咖啡,張大姊就帶我進入了韓國華僑們在這條韓國街上,幾十年的打拚奮鬥興衰史。
張逸蓁大姐的韓國食品雜貨店。Photo Credit: 楊智強
「沒辦法啊!政府沒有計劃,現在這裡韓國華僑的商家也不想要改變,賣的都只是一些老舊款式的衣服或是韓國零食,沒有太大的企圖心。很多來到這裡購物的台灣人都會問我:『這裏真的是韓國街嗎』,我都不知道該怎麼回答才好。」
在這裡走跳超過25年的張大姐話鋒一轉,臉上帶著一絲驕傲的神情跟我說:「韓國街這裡大概總共有35年的歷史了,以前這裡可是相當繁榮喔!大家搶著要進來這裡開店,以前要在這裡租一間小店面,店裡什麼都沒有,只有一支電話,權利金要100萬台幣,租金還另外算!那時候這裡至少有130間左右韓國華僑開的店,現在我看應該只剩下十幾間了。而且現在整條街就有三家便利商店,以前是不可能的,我們那時候很保守,外人是進不來的,只要一有風聲說有店家想要頂讓,馬上就會有其他店家的親戚說要承租。」
看著張大姊興奮的神情,我腦中也開始想像起中興街上,店家的門口前堆著一落一落裝著各種衣服及貨物的箱子,人來人往的街上大家正在喊價殺價,前來訂貨的中盤商手裡拿著大把鈔票,希望把這些稀有的舶來品買回去,再轉賣給當地的消費者,大撈一筆。
「其實這條韓國街最早是在後面的勵行街跟竹林路,到後期大家才慢慢搬來中興街的。那時候我們這裡的衣服貨物都是全台灣最新的,其他台灣商店都會跑來這裡批貨。那時候貨物一批一批進來,馬上都賣得一乾二淨,相當繁榮啊!」張大姊開心的跟我分享當時,韓國街錢淹腳目的狀況,讓我越聽越感興趣。
Photo Credit: 楊智強
看我聽得津津有味,張大姊繼續說了下去,「那時候大家跑單幫都愛買台灣沒有的東西來賣,其中以韓國的毛毯、外套棉襖啊,還有香菇跟人蔘真的很好賣,也這樣一傳十十傳百,越來越多人來開店,甚至還有一個店面隔成兩個門頭(兩間商店)做生意的。結果到後面賣的量漸漸變大,所以我們韓國街的店家還找了一家特定的進出口商幫我們送貨,大家互相幫忙,一起賺錢。」說著說著大姊臉上不自覺的露出懷念過去美好時光的神情,「你知道嗎?通常在有醫院的街上,是很難做生意的(中興街上有一家永和耕莘醫院)。但是我們華僑在這裡就是拉著親朋好友一起進來,越來越熱鬧之後大家也不忌諱醫院了。」
「那是到時麼時候這裡才開始走下坡的呢?」我好奇問道。張大姊喝了一口咖啡,緩緩地說:「有啊,有幾次不同事件發生後才這樣的。在大約18年前,加拿大政府開放了一年外國移民機會。很多這裡的韓國華僑,那時候都已經賺了不少。當時股票在賺錢、店面也在賺錢,結果大家就都去辦移民。我舅舅去辦、隔壁店家的朋友也辦,結果一年之後移民單下來,中興街的華僑走了將近一半。」我感到驚訝:「喔!所以他們不是遇到挫折走掉的?」「對啊,大家都很團結,只是人各有志嘛。」
「但說真的還有一次讓整條街都陷入愁雲慘霧,那在2003年左右,那是最慘的一次。當時有一群詐騙集團過來,韓國街很多華僑的商店都被騙,我想整條街被騙了有上億台幣喔!」張大姊瞪大了眼跟我說:「不瞞你說,我那時候絕望到想去跳碧潭橋,認為這裡根本無法繼續待下去了。當時也有很多店家也因為這樣一蹶不振,都移民到其他國家去了。」
張大姊喘了口氣後又補充說:「後來我才好不容易慢慢爬起來。然後在大約12年前,服飾店的生意毛利越來越少、松山五分埔等地方也慢慢起來了,所以我決定改行做食品的生意,很多店家也紛紛離開。所以一直到現在,韓國華僑在這裡的數量越來越少,都走光了。」聽完張大姊的故事後,我反問:「那你們這裡沒有互助會的組織嗎?大家不會想趁著這次韓流的熱潮,再次打響韓國街的名號嗎?」
大姐笑了笑跟我說:「這裡是有一個韓華工會,會長也不斷在幫我們跟地方政府要求預算宣傳這裡的特色,但說真的,成果很有限啦。」張大姊撥了撥頭髮後繼續說:「我很早就跟他們(工會)說,我們應該要在中興街的街頭設一個像是樂華夜市一樣的大型看板,讓大家知道這裡就是韓國街,但是到現在都沒有下文。一直這樣下去的話,這裡很難會有起色的。」張大姊語重心長地說:「現在這裡的韓國商店大多都是第一代、第二代一起做,但是很多人也都慢慢不做了。說實在的,接下來我們第二代要把店傳給第三代的人是少之又少,大家不會希望他們(後代)跟以前的我們一樣辛苦。」
在跟大姐談了不少韓國街的興衰之後,也開始閒話家常,聊聊韓國華僑在台灣養育小孩遇到的趣事。「因為我跟我的小孩都講韓文或日文,所以他小時候去學校到處跟同學老師說『我媽媽是韓國人』,結果他們都很興奮想要跟我見面。」我回覆大姐說:「是啊!台灣人很多哈日哈韓族。」
「是啊!但是你知道嗎?我也很常受到不好的對待。有一次在坐計程車我用山東話講電話,司機等我掛完電話後用很不好的態度問我:『你是大陸來的啊?你嫁過來很久了嗎?你拿到身分證了嗎?』我馬上回他說:『我幾十年前就拿到身分證了,關你什麼事!』」在張大姐氣憤的表情中讓我回想到之前採訪的幾位韓華,不少人都有過類似的遭遇,可見這應該不是個案。
台灣的韓國街的榮景漸漸遠去,雖然街裡的一些韓華還是有野心想將過往的繁榮再度帶回來,但是時不我與,沒有地方政府的推動幫忙,困難重重。在台灣其實除了韓國街之外,永和南勢角附近也有一條以緬甸華僑為主的緬甸街。在各縣市不同地區也有很多以東南亞移工為主的區域,其實若經過一定的整建,打造成有特色的異國風街道,吸引更多的人氣跟買氣應該不成問題。
延伸閱讀:
編輯:蔡宜蒨
封面照片來源:封面照片來源:chia ying Yang @Flickr SA BY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