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7-18|閱讀時間 ‧ 約 9 分鐘

當兩岸三地學人在世界第一學府展現「狼性」,會上演什麼精彩劇碼?

 

「狼性」話題,始終都有不同程度的討論層次,尤其在兩岸三地的關係更加彼此繁複牽動的現在,網路上你言我語,人人都有一套與狼共舞的「獵人經」。各花入各眼,雖然每個觀點都有擁護者,但對於大體輪廓中的規律性,我認為還是有跡可循的。

 

我曾在之前的專欄文章〈中港台年輕人的「狼性指數」,從小就體現得一清二楚〉,描述為各地中學生演講時與這群零零後(2000年後出生的)孩子交手的經驗。比如北京的孩子,會在演講後將我團團圍住,排山倒海來的熱情如大浪般地砸下一個又一個辛辣又極富創意的問題,讓我差點招架不住(你應該能夠了解,應付政客或奸商可能還相對容易一點)。

 

Photo Credit:Harry

 

而香港的孩子,則不一定會在演講之後把人即刻堵住,但是他們的手腕可能更高明,會在幾天之內想盡一切辦法弄到你的微信或臉書帳號,然後盡所能讓你記住他這個人(比如寄給你他在某某企業當工讀生時參與 project 寫的報告),熟了一點後,還會大清早挖你起來吃早茶,和你成為真正的朋友。台灣的孩子普遍相對被動、柔和,或者缺乏主見,這部分我就不多加闡述了。

 

今天,我要從另一個層次來討論「狼性」這件事情。如果覺得中學生的年齡相對稚嫩,我們就來換另一個樣本,來看看英國劍橋大學的學人們吧!這所多次被 QS泰唔士報(The times)等評鑑機構或媒體評為全球第一名校的大學裡,當然不乏中港台過來的佼佼者們。如果我們假設,這些人相對掌握比較多的資源;那麼「狼性」的話題,表現在他們身上,又會上演什麼樣的劇碼?

 

我們把pool再縮小,就來看看這所一流學府內的中港台學生組織裡邊,各自有哪些耐人尋味的場景。

 

中港台學人的「狼性」指數,風貌全不同

 

每年在劍橋這座大學城內外出沒的台灣學生,從大學部到碩、博士生,加上博士後研究員以及訪問學者等,再把妻小家屬算進去,一般不會超過百人。台灣學生會普遍氣氛融洽,活動多以沒有實質利益的聚會為主,走的是每逢佳節倍思鄉的「逐節慶而聚」路線,比如端午節有包粽會、元宵節有湯圓會、農曆過年當然有年夜飯可以吃等;另外就是各式各樣的體育活動,以及組團參加各學院的正式晚宴,對外則會有招待各國師生前來品嚐台灣地道美食的台灣小吃節。

 

大體而言,多是沒有「殺傷力」的活動,目的是聯繫彼此情感。比較正式的是每年與牛津大學學生會共同舉辦「也不是非常正式」的學術交流研討會,氣氛是像沙龍一般的,最大的目標還是增進友誼。

 

劍橋大學的香港人,人數整體比台灣再多一些。從年輕大學部學生、研究生到博士後研究員、學者等,有更高的比例是從中學時代就被送到海外者;換句話說,就是這些人的「社經起點」也比較高一些,當然也有不少是本身已經功成名就,再進劍橋鍍金的。

 

可想而知,這些人手上的資源已經相對地多,也有著更自然的國際觀,又因轉動全球經濟的香港社會本來就是金融產業掛帥的結構,這些人哪怕在劍橋大學裡研究的是科學,骨子裡多還是流著銀行家、企業家或創業者的血液。因此,你更容易可以看見他們的身影混在各色人種當中,翻轉著各式各樣的資源,包括不時可以看見他們出現在台灣人或中國學生的活動裡。數字思維、實務導向,這些香港學人,個個相對更善於跨文化的資源整合。

 

劍橋大學的中國學生加上學者人數,上千是跑不掉的數字。這是一個怎樣的生態?我形容每年農曆春節的一件大事你就可以有些想像空間了。每到過年期間,全中國13億民眾鐵定打開CCTV觀看全國聯播的春節晚會(央視春晚),而在劍橋,每年也會有一個「劍橋春晚」!來到「劍橋春晚」現場,中國駐外官員個個排排坐,國內達官顯要、企業家們還要錄製祝福短片,甚至即時連線問候劍橋的中國學人們,更有知名藝人爭相前來演出。

 

Photo Credit:Jim Tang

 

這些說明了什麼?如果想到這些來劍橋深造的中國各地天之嬌子,本身多有什麼樣的背景,回國之後,又會在中國發展的道路上扮演什麼樣的角色,一切就都不難理解了。負責籌辦劍橋春晚的劍橋學聯(劍橋中國學生學者聯誼會),跟國內政經各界緊緊相扣的脈絡關係,更不是外人可以輕易看透的。近年某屆學聯主席改選,竟然爆發醜聞,據聞還與國內紫禁城中的權力結構有關,最終劍橋大學校方還罕見地介入強制仲裁,驚動各大國際媒體,而箇中點滴,恐怕也只有局內人了然於心了。

 

 

劍橋「天之嬌子」 海歸派「成群結狼」,把中國捧在手上

 

再講到校內的學生團體與畢業校友的連結。台灣部分,較少見劍橋學生會與校友組織的資源連結交換,不但在校生與校友間較少互動,就連校友組織本身的活動也相對少。而在香港,不只校友和在學者互動頻繁,端看大大小小的劍橋校友相關團體,比如有劍橋自己的、牛劍聯合的(牛津與劍橋)、名校聯合的,還有劍橋商學院網絡人脈系統的等等。三天一小活動、五天一大活動,其組織動員之強大,甚至還讓劍橋大學校長列香港為每年訪問校友旅程的重要站點;香港的劍橋校友們不但能和校長一起餐敘,更能就大學未來的發展方向表達自己的意見。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香港在1997年回歸之後,在本港土地上一直存在著各式各樣的「適應」問題;但仍不難看到香港與內地海歸人士的資源,漸漸整合為對彼此都有利的態勢。

 

Photo Credit:Pixabay

 

中國部分,其實只要拿起任何一位劍橋中國學生的手機,打開微信,一切就不需多言了。你可以看到:以地名分類的有劍橋校友北京群、劍橋校友上海群、劍橋校友深圳群、劍橋校友廣州群等,幾乎囊括所有中國重點城市,群群爆滿,贏者圈共享資源,群內互動,分分秒秒之間都是外人無法想像的資源串聯,幾乎是把中國捧在手上;再加上其他的比如劍橋北大校友群、劍橋清華校友群、劍橋復旦校友群、劍橋哈佛群、劍橋牛津群等,就不難想像,為什麼國內政壇官員、企業大老、藝人們,都要爭取版面在「劍橋春晚」問候康河畔的這些天之嬌子了吧?說的直白些,未來的中國(或者說,現在的中國),不是交在這群人手上,是交在誰的手上?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去年10月對英國進行國事訪問。歐洲各大媒體先後下了頭版大標,中英兩國開啟了「黃金十年」;這也是2005年以來,中國國家元首首次對英國進行國事訪問。CNN曾分析,1997年香港回歸以後,中英關係間一些剪不亂理還亂的關係得以「梳清」;路透社則認為,中國政府早將當前的歐盟視為制衡美國的一道關鍵力量。

 

當英國前任首相卡麥隆(David Cameron)與習近平那深深一握,對著世界各國媒體表示,這一次的訪問,意味著兩國關係進入「黃金時代」,我們就更不難描繪出,這一群戴著劍橋、牛津等光環回到中國的海歸學人們,身上會有著怎樣的企圖心與責任感;或者說也是他們逃不掉的「宿命」,讓他們在參與中國、亞太,參與世界的未來上,恐怕都沒有逃離的空間。

 

 

台灣人,你做得了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做不到的事情!

 

討論「狼性」,如果將年輕人口的競爭力比較設定為議題核心,在某種程度上,台灣確實是稍稍落後香港與中國一截,而媒體所不斷聚焦的台灣軟實力等云云,或許在心理上,可短期地被用作暫時的解套,讓人舒坦一些。但回歸現實面,從兩岸到三地之間的關係,以及種種延伸到亞太、全球格局的脈絡,絕對不只是總統蔡英文一個人該思考的事情;更是每一個早已緊緊被牽繫於世界和未來的台灣人,都應該放在心裡的重要課題。

 

我認為,「狼性」的養成在當下是必要的。只是,你要當怎樣的狼?劍橋中國學聯爆發的選舉醜聞,當中固有可議之處,但既有事件爆發,即表示不同的思維與價值觀發生了激盪搖擺碰撞,當塵埃落盡之後,花草樹木開始重新生長,那才是更接近結局的景象。

 

我在劍橋所接觸的中國學人,更多的是飽讀詩書的謙謙君子,他們懂得檢視過去,更懂得前瞻未來,對於不同面相的價值思考方式,以及角色轉換之必要性與靈活性,他們心裡明鏡似的。這樣的狼,才真正叫人不寒而慄,不是嗎?

 

說了這些,有的人可能會覺得我在唱衰台灣。其實一點都不是。台灣有一點是現在的彼岸兩地做不到的。

 

台灣人能集結集體意識,選擇自己中意的領導人,這一點都能做得到,還有什麼做不到呢?

 

許復:都在尋找「出路」的香港人和台灣人,能不能相互成為彼此的力量?

 

 

延伸閱讀:

雙城記:香港與台灣

【雙城記】中港台年輕人的「狼性指數」,從小就體現得一清二楚!

【雙城記】高學歷香港菁英赴台創業 千瘡百孔後的心得: 會吵的孩子有糖吃! (上)

 


 

封面圖片來源:Harry

編輯:葉菀菱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