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讀書誌:《當「崛起中國」遇上「太陽傘」 - 透視廿一世紀兩岸三地新關係》

2019/06/24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時局昏暗,仍要繼續讀書。不單為解憂,更為日後行動找尋理據,篤定志向。
筆者確實對這本新書(《太陽傘》)投入了一些感情,因為「她」應對時局,也源於「她」的封面設計。
作者林泉忠博士在《太陽傘》出版前,曾經在facebook陳列出好幾個不同的《太陽傘》封面設計,並徵詢網友們的意見。筆者大膽地提了一些想法。最終拍版的封面設計並非筆者所心議,卻是最「安全穩健」的一個。成書在手,想起這次「參與」,竟然感受到某種沾光的虛榮。
《太陽傘》其實算不上是一本全新著作。她的前身是2017年出版的《誰是中國人:透視臺灣人與香港人的身份認同》(《誰是中國人》)。作者把上述著作的文章修訂,改寫部份內容及註釋,故此作者稱《太陽傘》為《誰是中國人》的「學術版」。也許筆者曾經閱讀《誰是中國人》,然後再讀《太陽傘》,只覺內容豐富了一點,未至於學術「腔」。
為何《太陽傘》值得讀,並且值得此時此刻讀?

「太陽傘」是甚麼?是台灣的「『太陽』花學運」結合香港的「雨『傘』運動」而成。至於甚麼是「崛起中國」,不花唇舌了。作者曾花上時間心血,鑽研港台兩地居民的「身份認同」課題,例如其形塑過程、背景分析等,對時下局面有提醒作用。
此話何解?筆者在面對各種有關《逃犯修訂條例草案》的討論中,常常面對一些質詢(1):為甚麼作為中國人,對自己的國家如此百般刁難、肆意貶損,卻處處袒護帶著殖民原罪的香港?當然,筆者亦會向對方;那群盲目認同黨國的人,提出相似質疑。這些口角爭執很障眼,令人忽略「身份認同」這個背景脈絡,《太陽傘》正好細說、探討這個課題。不要以為「我是否中國人?」這個問題很容易處理,「我」站在甚麼位置,總有其遠近因素,硬生生把一個人套入某類群族認同,自然會渾身不自在。《太陽傘》的附錄是一篇2015年的專訪(2),作者在訪問中有以下的說話,道出了身份認同帶來的矛盾:
如果站在大陸的視角來看,不少人會傾向追問「你為什麼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可是這個角度沒有好好考慮對方歷史、社會和文化變遷的影響,也沒有思考對方的想法的背景裏面有沒有大陸的因素。很有可能是大陸的情況或對台灣政策、對香港政策造成了一些台灣人和香港人不願意將自己定位為「中國人」,可是我們很多大陸的朋友從來不去思考這個問題,總是認為「是你的問題」,這一點相當自我中心主義,無助於解決問題,也不利拉攏彼此的距離。再説,一個人的認同並不決定他的人格和品質,這完全是兩碼事。高唱「我是中國人」的品德未必高,反過來一些被部分大陸民眾貼上「台獨」「港獨」標籤的也許為人處事都很得體、寬厚、懂得關心別人。(190頁)
政治爭拗中,我們容易被憎恨帶領,容易關注如何「修理」對手。若果不介意在同一片土地上,彼此仇視,至死方休,那麼是否了解對方的身份認同,不太重要。況且,「萬一」了解了、體諒了、同理心了,豈不是讓某些「政治不正確」的想法有茁壯成長的機會?
這裡進一步拷問我們:我們著急的是政治正確、權力效忠,還是信仰、信念、復和、良知、人道、理性、事實?
對不起,沒有列出國家民族、中華五千年文明等等口號。

身份認同這個背景脈絡,也許有點抽象。《太陽傘》成書於2018年底,不可能預見香港「反送中」等大型事件,但「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太陽傘》覆述太陽花學運等事件的過程中,竟然與近日「反送中」事件高度相似,甚至「重蹈覆轍」!例如都涉及世代矛盾、由單一議題(反服貿對應反送中)引爆群眾潛在不滿,顯示對中國政府的種種或明或暗的恐懼、同樣委過於反對者被人洗腦(被民進黨或者被「反對派」洗腦)、執政者輕視危機、一再錯判,並且巧合地領導人都處於民意低迷期等等。
歷史不會簡單地重覆,但畢竟真的在兩岸「重覆」了。
矛盾衝突重覆了,但當中的處理手法;尤其值得學習的處理手法,會否重覆?《太陽傘》其中一個章節,提及太陽花學運期間,剛好遇上一個由作者籌劃,有關釣魚臺問題的學術研討會,當時擔任總統的馬英九應邀出席。他不是應邀做一些公關活動,馬英九自己就是國際級的釣魚臺問題(海洋法/國際法)專家,他是到場發表30分鐘貨真價實的學術演講。當時網上有一群自稱「黑色島國青年陣線」的人,呼籲講座當日一起穿黑衣(兩岸的dress code也是如斯接近)到場,「聽馬總統講課」,說得明白一點,即是踢館!在各方協調下,會場外安排了地方進行示威活動,場內的「黑衣眾」謹出現站立並展示標語動作,會場保安一方沒有驅趕,「黑衣眾」也沒有打斷發言。最重要的是:馬英九沒有「潛水失蹤」,直面反對群眾(3),對比香港政治領袖們集體「潛水失蹤」,實在非常不堪!港產AO(4)們的辯才無礙,跑到那裡去了?

若果要雞蛋裡挑骨頭,《太陽傘》詳細道盡港台兩地「身份認同」的歷程,但不包括「崛起中國」的身份認同歷程。也許這個研究不易進行,例如《太陽傘》內引述的多次大型民調,有可能在國內籌辦嗎?受訪者願意言無不盡嗎?這一切都是不易解決的問題。

《太陽傘》的終章,作者指出一個方向:「少一點高調愛國,多一點普世關懷」(211頁)。誠哉斯言!此時此刻,值得細味。
註:
(1) 其實沒有實際存在的一個「人」與筆者互相質詢,只是面對正反論據,不能不易地而處,自己詰問自己。
(2) 專訪林泉忠:中港台的身份認同與普世關懷(上)(端傳媒,2015年9月11日)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50911-opinion-mainland-gaowenbin-linquanzhong/
(3) 《太陽傘》內引述了一個觀點:當時的研判,是太陽花學運不會維持太久,故此馬英九才放膽出席講座(174頁)。
(4) AO,政務主任(Administrative Officer)的簡稱,參《維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wiki/政務主任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28會員
129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