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中國認識多少?
「在美國交換時,我認識了一名中國人,他對台灣民主政治相當感興趣,甚至想加入民進黨。即使他心裡願意承認中華民國存在,但仍認為中國是個不可分開的個體。我在他身上觀察到有趣的點是:他是個自由主義者,卻仍強烈地受中國制約。
這些制約不僅受東方儒教的影響,也包含了馬克思主義的民主觀,融合了中國特色的想法。當我們討論到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時,我認為他們是獨立、完整的區域,可以自由執行他們的民主自決權;但對我中國朋友來說,他可以接受民主自決的觀念,卻擔心中國若失去新疆,就會被西方入侵,讓中國失去戰略要地,這是他的觀點。」
這是專案「37°C 的中國」的作者徐子軒所分享的故事。這個分享,跟你想像中的中國人是一樣的嗎?中國太大,無法一言以蔽之;中國太廣,可能窮究一生都研究不完。或許我們無法全面明瞭中國的多樣性,卻有機會藉由子軒這專案,進一步的檢視自己是否患了坐井觀天的「中國熱(China Fever)」。對中國的想像應該不只一種;對中國的認知不該限於單一片面的資訊,它也是人,只有37°C。
子軒:透過我的書寫,你可以看到結合宏觀與微觀的分析角度,並和我練習思考中國的兩種方式。
A : 我希望透過自己的觀點來詮釋「我眼中的中國」是什麼樣子。跟一般人不一樣的是,第一,我擁有專業的學術訓練背景,能以較中立客觀的角度去分析數字或現象。第二,在過去書寫上,我慣以較剛性的方式,書寫評論、政治或批判性的文章;而「37°C 的中國」會嘗試以軟性、社會學或人類學的角度書寫,對我來說是很大的挑戰。剛好SOS有這樣的平台讓我嘗試寫作,我覺得很高興。
這次去中國,我會去8個城市拜訪8個朋友,大部分是我在旅遊時認識的,分別在不同產業工作,代表著中國年輕一代(年紀約30出頭)對世界、對外來的想像。他們在想什麼?他們想的,跟你想他們的,是一樣的嗎?他們開啟了我對「不同類型的中國人」的認知。
比起透過報紙雜誌來了解中國,我認為我的主題會更加有趣,也更有價值。現在許多人類學、社會學或民族誌在中國的考察都是西方觀點,但台灣人以貼身的方式觀察真的不多,特別是我的內容又跟中國未來產能、經濟相關。這8位朋友是我挑選出來具有代表性的人,他們在特定領域裡釋放的訊號,比官方統計數字更有參考意義。觀察他們看事情的角度,有助於釐清一些我們長久以來疏忽的議題。
A : 看待中國的時候,我會以三民主義的方式去看,這三部分中國與台灣真的有非常大的區別。比如說「民生」,中國有強大的「國家資本主義」:由國家掌控、與政府關係良好的企業家,掌握著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目前看來,這套模式看似取得很大的成功,許多台灣人會羨慕中國城市裡漂亮的高樓大廈,卻不會思考這樣的經營模式是否能持久,也忽略了快速發展背後潛在的環境隱憂。
繁華的夜上海。Photo Credit: Yuya Sekiguchi@Flickr CC BY 2.0
在「國家資本主義」的模式之下,像「支付寶」、「微信支付」這些電商都跟中國高層關係密切,同時也擁有更多權力來開通。但這樣的行為,等於是「再度給予國家權力來控制你」。所有的交易行為、現金收支,都透過支付寶在政府面前無所遁形。比如,微信之前要推個人貸款,為什麼他們敢做?因為不管你在哪裡、做什麼事情,甚至是沒有固定住所的農民工,政府掌握了你所有的行蹤及數據,因此他們敢發錢給你,不怕你跑掉。但話說回來,台灣人有可能適應這樣的模式嗎?而這也是台灣與中國最大的不同點之一。
A : 有些中國青年的確特別勤勞刻苦、深夜裡抱著溫水瓶讀書,但不是所有人都是這樣子的阿!更何況,他們這樣拚死拚活的讀,產能真能贏過我們教育制度下的學生嗎?很難說吧。
台灣的媒體在報導一件事情時,常常喜歡以「東方儒教傳統」、「由上對下」的方式來教訓年輕人、動不動就將「草莓族」的標籤貼在他們身上。在我看來,部分台灣媒體確實有些引導因素,讓台灣人覺得「你們不如人」,不能否認有這樣的傾向。甚至,有些政治人物也時常拿台灣與中國比較,以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的方式,好像在跟大家說「還不快過去對岸發展?」而這背後當然有許多的政治計算在裡面。
大家看到中國崛起,就歸因他們拼命念書、努力賺錢,自然而然的經濟繁榮,這些事情在30年前的台灣就發生過了,但現在的經濟市場早就大不同,不能同日而喻。近年來,中國越來越多人投入新創企業,而勞力密集高、需要死拚活拚的產業會漸漸沒落,產業轉型是必須的,但顯然有許多台灣人還沒注意到「中國正在轉向」這件事。
- 在中國,人民根本不信任政府,唯一相信的只有金錢、人脈和家人。
- 中國的環境污染與食品安全問題。
- 「彼得原理」:腐敗盛行,無能者一直向上爬,最後導致整個組織都是無能者。
A : 我認同中國人相信金錢、人脈及家人,但對於「人民不信任政府」這點存疑。其實現在的政治狀態中國跟幾千年前並沒有太大的差異,學者將這樣的現象歸因為「民本」思想:人民認為,政府只要尊重我、給我好處就好了,並不一定需要投票權。不管是不是真的尊重、是否有這麼多好處,只要人民心裡覺得滿足就夠了。比如前陣子的大閱兵,對民眾的生活一點幫助都沒有,但人們看了覺得士氣昂揚、歡欣鼓舞,心理上得到滿足,認為是中國力量的展現。那你說人民不信任政府,這點我存有很大的疑問。
而人民不信任的「政府」,就我的觀察裡,往往是地方政府、地方官,而非位於中南海的中央政府。就像《九品芝麻官》裡演的,民眾遇到不好的地方官時,還是相信他們可以「攔轎申冤」、「上達天廳」。只要他們在高階官員裡找到一個好官,就能擺平地方貪官,卻不會去思考制度問題,這就是他們根深柢固的思維。
《九品芝麻官》裡戚秦氏受冤屈下六月雪的場景。Photo Credit:《 九品芝麻官 1994》
傳統上,當人民收入到達一定的階段時,會產生中產階級,而中產階級必會向政府爭權,包括西方國家、台灣與南韓都以這樣的軌跡進行。當一國人均收入到12,000美元的時候,政府就必須改革,如果不改革,經濟就回卡住。目前中國人均收入約7,000~8,000美元左右,但像北京、上海、深圳、廣州這類的大城市早就超過了,卻還是顯示出高度的服從性,表示這種傳統邏輯不見得適用於中國。
第二個問題的現象稱「鄰避效應(不要興建在我家後院)」。只要在家裡隔壁蓋了電廠、垃圾場,他們就群聚一起、集體抗爭。但會凝聚出一股力量來申張權力嗎?目前看來是不會的。北京現在霧霾的問題非常嚴重,但你有看到有人出來抗議嗎?他們寄望的是,北京政府出面說幾句話讓工廠停工幾天;更有人認為北京霧霾不能「家醜外揚」,自己的問題關起門來解決就好,不須讓別人知道。
想要上網糾眾抗議嗎?中國的微博、微信都採「實名制」,如果有人想要在網路上發起抗議活動、發表敏感詞的話,政府馬上將你封鎖、派人來「關切」你,這也是為什麼當初中國不能使用FB、Tweeter、Youtube的原因。
現在中國花非常多錢在「維護內部安全」上,總預算是與國防預算相當的;不管在網路上,或是找居委會(居民委員會)的「大媽」來監視你說的話,用各種方式、手段來控制可能引起危機的行為。如果真的發生了集體抗爭事件,就把錯全推給地方官,中央立刻將地方官開除、派其他人遞補。一切一如往常,像什麼事都沒發生過一樣,這就是他們的慣性邏輯。
但最恐怖的是,你能想像身處在13億人世界是怎麼樣子嗎?美國3億人、日本1億2000萬、越南9000多萬人、韓國5000多萬人...,這些我都能夠想像。但13億人,到底是什麼樣的一個世界啊?他們能自成一個世界,而在這世界裡面,最厲害的是大家的「總體意志」是極其相似的。中國從過去到現在,幾乎沒有這麼強大的「集體意識」,而這都是因為「民族主義」的關係,尤其是1911 年辛亥革命後又更加高漲了。
第三點,在一個組織裡,總是會有人能力不足,但靠關係、靠運氣到達他們想要的位子,而且不單只有中國,許多民主國家同樣有這樣的問題。以台灣為例,我們選出的領導人讓大家怨聲載道、抱怨空轉八年,但這不只是政府無能,還有結構上的問題。我們看到中國這麼多無能,但在整體大的結構裡,他就是能往上爬。我相信這不只是中國的困境,而是所有組織、政府內部的困境。
最大的收穫,是期待讀者能以「中立客觀但不失主體性」的角度來看待中國。
比如說,有些人看到中國很強大,就想跳到對岸做生意,但他們知道自己原本是怎麼樣的人嗎?中國就好比是個巨人,人人都想站在巨人的肩膀往上爬,但你是否記得,自己終究是小矮人,而不是巨人本身的一部分呢?當你在利用中國資源的時候,是否知道如何回饋到自己人身上?不因中國利益龐大而攀附、不因中國勢力強大而反抗;站在中立的角度將個人成敗看在眼裡,但心裡清楚要從中國那邊得到什麼,這才是重點。
撰文:葉菀菱
核稿編輯:蔡宜蒨
封面圖片來源:Kevin Jaako@CC BY-NC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