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4-07|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所以,SOS想要做的是國際新聞?」

    「所以,你們想要做的是國際新聞嗎?」

     

    從對外宣布網站即將開始營運,並且招募第一波測試讀者後,到現在我們還是持續的收到讀者來信的詢問。真的要走國際新聞嗎?老實說,我們也不是很清楚。

     

    第一個專案《眉角》結束後,緊接著開始的有梁東屏的《一個人@東南亞》印度尤的《印度那些或大或小的事》以及《土地的溫度L’amor per la terra》,接下來還會有旅居韓國、以色列、德國、英國、加拿大、日本等地的作家加入SOS平台並且開始自己的寫作計畫,看起來簡直就像八國聯軍似的。

     

    在網站建置初期,我們聯繫了許多旅居在外的獨立媒體人,希望這些優秀的從業人員可以加入SOS平台,透過我們的機制持續的深入寫作。但國際新聞容易曲高和寡,也需要長期的經營和累積,這是不爭的事實。國際新聞怎麼做才能性感?我們到底需不需要更多國際新聞?是台灣人不愛看國際新聞,還是媒體不愛做國際新聞?唉呀,這又是個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

     

     

     

     

    這當中有許多值得討論和思慮的地方,不過對於新創團隊來說,時間成本太重要,所以還是先一邊前進一邊討論吧。回過頭來,SOS平台的運作方式,用意是讓作者能夠每月持續性的接收到讀者的訂閱或資助,進而能夠長期關注一些主流媒體不願意給空間或嘗試的議題。(你說主流媒體為什麼不願意給?欸,要不就是不夠聳動沒有流量廣告商不愛所以沒有賺頭,不然就是離開舒適圈的成本太高了所以不想動嘛。)

     

    這種小額度但長期的群眾募資方式,除了國際新聞外,我們也認為很適合下面這幾種類型的新聞內容,接下來也會在SOS上嘗試看看:

     

    新聞攝影

    「一直以來新聞的產製方式,都是以文字為主,影像長期被忽略但也一樣重要。」目前已經有一群優秀的新聞攝影師加入我們,他們的提案即將開始,拭目以待。

     

     

    在地串連(Hyper-local)

    沒什麼好說的,地方的記者需要你!目前「台灣的新聞」幾乎就是「台北的新聞」,很多在地的議題往往被忽略,但如果這些當地的聲音慢慢被串聯起來,從點走向線、面時,我們可以看到更多不同報導的面向和切入角度。

     

     

    調查報導

    例如國外的Propublica、柴靜的《穹頂之下》。透過筆桿子打倒槍桿子政權,揭露社會上不公不義的事情,挖掘真相,重拾真正的新聞第四權─有什麼比這還要振奮人心和浪漫的事情?

     

    不過實際上的情況是,台灣調查報導環境太差,記者要能完成調查報導,除了資金外,還有許多困難必須克服,而且採訪過程容易受阻,一不小心還會吃上官司。說的當然比唱好聽,這幾種類型的新聞內容,各自有其難度,但都是SOS接下來希望嘗試的方向。我們相信,未來的媒體,將會透過群眾的力量,一起建構事實,突顯出更多更豐富的樣貌,如果有任何意見、想法,或是希望閱讀到什麼樣內容的新聞,也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p>傳說中,曾經有一群愛好閱讀、勇於嘗試的讀者與編輯們,為了對抗不景氣的出版環境,維持出版界與寫作的多元生態,嘗試以集資訂閱的模式創造新選項,讓更多優質的創作者、出版品被讀者看見。成員包括社群行銷達人、活動規劃神手、資深雜誌編輯及龜毛讀者們。</p>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