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12|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寒夜中的煲仔飯:香港人思鄉的溫度

    氣溫一下子就下降了,住台南愈久,愈有點不習慣那種微寒的冷意。那麼冷的乾燥晚上(才16度)到底要吃甚麼?薑母鴨?麻辣火鍋?天爸二話不說就要去吃煲仔飯,香港人的煲仔飯。

     

    四到五人份的臘味飯。

     

    如果台灣朋友在冬天來香港玩,看到茶餐廳門前排滿煲仔(不一定是瓦煲),廚師定時打開蓋子檢查狀況,蒸氣沖天,飯米與不同食材混和着香氣輕飄⋯看到此情此景,台灣朋友總建議要去吃一次煲仔飯,彷彿煲仔飯已經成為香港的冬天標誌。

     

    但何解煲仔飯是粵菜?在那個沒有電飯煲(鍋)的年代,不管身處東南西北,不都是要用煲仔(瓦鍋)煮飯嗎?然而仔細想想,或許與米的品種及配料的種類有關!

     

    首先傳統廣東一帶吃絲苗米,以往香港元朗也盛產絲苗米,是一種體積細尖、柔軟稍黏的米種。現在香港主要是吃泰國與澳洲的絲苗米,絕不會用其他的米來下鍋煮煲仔飯。所以香港人在外地吃煲仔飯,一看飯粒就知是否正宗港味。

     

    用煲仔由生米開始煮,至七成熟時方可加入配料。廣東人冬天愛吃臘味:臘腸、潤腸、臘肉、臘鴨⋯淡淡的鹹香,伴油脂滲入絲苗米飯之中。香港冬天濕冷,寒風一吹凍入心脾,吃臘味煲仔飯,滿足感由唇舌入胃,一陣暖意滋潤五腑,補充熱量有助抵抗寒冬。

     

    其他地方沒有絲苗米,也沒有吃臘味的習慣,所以煲仔飯是粵菜,也不無道理。

     

    成大附近小巷內有一家吃煲仔飯的店,是我們的不二之選。以台南的物價來說,價格不算便宜但經常客滿。我們一家人多,出發前都必先訂位,以免來到時一位難求。

     

    老闆娘雖是台南本地人,但因為丈夫是香港人,所以也說得一口流利粵語,每次入到餐廳,與老闆娘寒喧幾句,就真有回到家鄉的感覺。再加上他們的正宗港味煲仔飯,與及次次不同的例湯與甜品,我們一家每次都流連忘返。

     

     

    還記得第一次光顧時,老闆娘以國語問要否「鍋巴」。我倆不懂鍋巴為何,面有難色,老闆娘才猜我們是香港人,改以粵語解釋「鍋巴」就是「飯焦」。煲仔飯其中一個特色,就是要有飯焦。有的人會硬挖出來貪其香脆,但天爸習慣了家中傳統的吃法,就是趁煲仔仍熱之時,先挖出飯焦,加入暖水或熱茶浸泡,泡久了飯焦便變軟,伴着油油的茶水吞吃。以往物資貧乏,這點油香飯茶就已是絕佳美食,既飽肚又滋味,至天爸這一代仍然吃得津津有味。

     

    天爸最喜歡「豉椒排骨飯」,天一每次都選「北菇滑雞飯」,天媽會選不同的煲仔飯,但「臘味飯」點選的次數最多。

     

    豉椒排骨飯。

     

    北菇滑雞飯。

     

    台灣的排骨,好像是指豬排,但對香港人來說,排骨就是豬肋骨,一般會切成姆指頭大小以便烹煮。煲仔飯中的豉椒排骨飯,就是飯面再加伴和豆豉辣椒的排骨,加熱時豉汁與肉汁流入米飯中,如果再加上幾片臘腸,油脂與米飯香氣四溢。

     

    這一家的煲仔飯雖然正宗,但食材選擇仍然難以跟香港的相比。以前在香港,每到冬天時就會點田雞煲仔飯、白鱔煲仔飯⋯這些都是香港本地的食材,在台灣比較少見。

     

    煲仔飯總是寒冬中孤獨而浪漫。如果一大伙朋友聚餐,會選食火鍋。如果跟一兩位朋友到茶餐廳,點煲仔飯的話,因為烹煮需時,又怕朋友久等。除非朋友早有默契要吃臘味飯,就會約去茶樓點一個4-5人份的臘味煲仔飯,不然跟朋友相約,是較少會點吃煲仔飯的。但如果是情侶一起,或會點一個煲仔飯二人共吃,或許這是情侶間的同甘共味吧!

     

    仍住香港的時候,天爸很多時候都是在晚上八九點下班,準備坐1.5小時巴士回家前,獨個坐在茶餐廳,點一個煲仔飯,一邊滑手機看家人更新的照片,一邊小心怕燙到唇邊將飯送入口中。飽餐一頓,胃暖心暖,安心再次步入寒風中,等待不知何時來到的巴士。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當粵菜的味蕾遇上台式的料理,每一頓飯都是一場文化差異的衝擊!我們是來自港澳的天爸天媽,將在此與你分享台港澳的飲食大不同。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